包世臣

包世臣
  • 姓名:包世臣
  • 别名:字慎伯,号倦翁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泾县人
  • 出生日期:1775
  • 逝世日期:1855
  • 民族族群:

包世臣(1775-1855)清思想家、书法家。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属安吴,故人多称“包安吴”。生于清乾隆四十年,卒于清咸丰五年。少时家境贫寒。清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授江西新喻知县,被罢官。后到川、楚任事,不被见用,遂归,卧居金陵。


世臣精于书法,行草隶书,皆为世所贵。工词章,有经济大略,好言兵家。先后为陶澍、裕谦、杨芳等幕僚时,多究心于农政、河工、漕运、盐政、货币、战守诸问题,并对清政府腐败屡有抨击。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理论与社会政策,把农、礼、刑、兵视爲“齐民四术”。主张发展农业,强调“天下之富在农”,认爲 “修法以劝农”,才能“使国富而主德尊”(《农政》《安吴四种》)。但对传统的重本抑末观念有所修正,提倡以农业为基础,使农工商三者都得到发展。他说:“夫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说储上篇前序》《安吴四种》)


在学术思想上,世臣称颂顾炎武一派,讲求实学,注重实地调查与经世致用,批评宋明理学之空谈义理与汉学之脱离实际; 也反对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观点,把兴利除弊作为学术的基本宗旨。他说:“好言利,似是鄙人一病,然所学大半在此。如节工费,裁陋规,兴屯田,尽地利,在皆言利也。即增公费以杜朘削之源,急荒政以集流亡之, 似非言利而其究则仍归于言利。鄙人见民生之朘削已甚,而国计亦日虚,其病皆由姦人之中饱。故生平所学,主于收姦人之利,三归于国,七归于民,以期多助而止姦。”( 《答族子孟开书》《安吴四种》)


在哲学上,世臣提出了矛盾转化的辩证法思想,认为贫弱可以转化为富强,贫弱本身就是转化爲富强的条件。他说:“夫爲政有机。知其机者,能因败而爲功,转祸而爲福。夫劳民易爲仁,弊政易爲善。详观时势,兵弱、威屈、民贫、财绝,实富强之资也。”(《说储上篇前序》《安吴四种》)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出发,他对中国的复兴充满信心。他说:“夫见目睫之效者,忘远大之图:守府史之说者,毁治安之器。苟有用我,持此以往,虽三代之盛不可妄,汉唐二宗必复见于今日也。”(同上)因此,他提倡树立远见卓识,反对悲观绝望,指出“论者常曰 ‘生齿日益,而地不加多,是以民必穷困’,非定论也”,认爲祇要国家的措施得当,就能扭转清朝弱贫的局面。在认识论上,除注重书本知识外,还重视实际经验的积累,主张 对船夫、车夫、樵夫、渔夫、罪隶、退卒、行脚、僧道等,都要不耻下问,即使偶然遇见他们,也要导之使言,言之使尽,用心听取。他自认爲他的生平学问,“有得于学者半,有得于问者半”。此外,在其军事思想中,世臣还主张“用力”,“得心”,“以佚道使,以生道杀,务在顺人情,爱民财,惜民力,以宣佈威德而已”(《两渊缘起》《安吴四种》),继承了占代儒家的一些民本观念和德政思想。著作总集名爲 《安吴四种》。

包世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木棉谱

木棉谱

一卷。清褚华著。约成于嘉庆年间。诸华,字秋萼(一作“岳”),号文州。上海人。是棉花种植的专著。前部分列引前人关于木棉的记述,并逐一加以考证。主要篇幅讲述棉花栽种技艺,其次叙述采花、轨花、弹花、纺纱、织染以及用具,其他如贸易等也有说明和记述。本书翔实地记载了乾嘉时期上海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棉花的生产和纺织业技术的发展水平,集录并考证了前人关于棉花生产的起源和发展的史料,对研究上海地区的经济史、纺织技术史以及中国棉花生产发展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对纺织技术家黄道婆有如下记载:“黄道婆,本邑人,流落崖州(今海南崖县)海峤间。元元贞(1295~1296)中,携纺织具归,传其法于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人,人皆大获其利。婆死,立祠祀之。明张之象复塑其像于宁国寺。今城中渡鹤楼西北小巷内,亦立庙祀之。邑之女红,岁时群往拜礼,呼之曰:‘黄娘娘’。旧传黄道婆能于被褥带帨上,作折技团凤棋局花文。邑人化而为象眼,为绫文,为云朵,为膝襕胸背。明成化(1465~1487)间流闻禁庭,遂织造龙凤斗牛麒麟袍服,而染大红、直紫、赭黄等色。工作胥隶,并缘为奸,一疋有费至白金百两者。弘治改元(1488),首罢之,此种遂绝。”书中还有“闽奥人于三月载糖霜来卖,秋则不买布而止买花衣以归”的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太玄经

太玄经

西汉扬雄撰,晋范望注。十卷。《四部丛刊》影印万宝堂翻宋本。此书乃模拟《周易》之作。自汉以后,先有宋衷、陆绩注;至晋范望,则又删定二家之注,并自注赞文,定为此本。卷末附唐王涯《说玄》五篇及宋林瑀《释文》一卷。全书所拟《周易》诸篇,大致以“家”准卦,以“首”准彖,以“赞”准爻,以“测”准象,以“文”准《文言》,以五辞(即玄摛、玄莹、玄掜、玄图、玄告)准《系辞传》,以“数”准《说卦传》,以“衡”准《序卦传》,以“错”准《杂卦传》。古本经传各自为篇,范望作注时,析《玄首》一篇分冠八十一“家”之前,析《玄测》一篇分系七百二十九“赞”之下,始变其旧。《四库全书》列此书于“子部术数类”。《太玄》文辞艰涩,据《汉书·扬雄传》,刘歆曾观《太玄》,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唯笑而不答。自宋以来,注《太玄经》之书,又有宋司马光《太玄集注》、明叶子奇《太玄本旨》、清陈本礼《太玄阐秘》等。《太玄》虽是拟《易》之作,但从中可借以考索理解《易》象、《易》义之资料,故此书对《易》学研究亦颇有价值。

慈禧及光绪宾天厄

慈禧及光绪宾天厄

《慈禧及光绪宾天厄》,记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危及死后葬事。所述虽来自传闻及西方报道,但言语平实,较少夸张,有一定史料价值。据《满清野史丛书》本标点整理。

禅学随笔

禅学随笔

文学博士铃木大灼﹐京都大谷大学佛教哲学教授﹐生于一八六九年。他可说是当今活着的最伟大的佛教哲学权威(一九六六年已去世)﹐而且毫无疑问的是最伟大的禅学权威。关于佛学﹐他用英文发表的主要著作约有十二部﹐或者更多一些﹔他用日文所写的著作﹐则至少在十八部以上﹐这些都是西方人尚未有机会读到的。

地道建立

地道建立

宝无畏王大师(1728-1791)造。“地道”一词分别指大乘地小乘地与五道之义。在论中即提到,就像草木山林等一切动不动法皆是依于大地而生;世出世间无量功德亦皆从三乘所生,故称为“地”。“道”则指由于修行现观即能开辟前往解脱果位之道,如同道路故以此立名。此书即主要阐明五道十地之意,亦略摄三士道之大纲。透由此书,能令学人系统性的研习各乘地道之差别与性相支分,并种种不同的断证功德,建立对修道基础的认识。

云外云岫禅师语录

云外云岫禅师语录

云外云岫禅师语录,一卷,元云岫说,士惨编,陈晟序,无印题记,有传及附录,日本趾慈麟书后,道镛缘起。青原下第十八世,嗣直翁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