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

包世臣
  • 姓名:包世臣
  • 别名:字慎伯,号倦翁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泾县人
  • 出生日期:1775
  • 逝世日期:1855
  • 民族族群:

包世臣(1775-1855)清思想家、书法家。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属安吴,故人多称“包安吴”。生于清乾隆四十年,卒于清咸丰五年。少时家境贫寒。清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授江西新喻知县,被罢官。后到川、楚任事,不被见用,遂归,卧居金陵。


世臣精于书法,行草隶书,皆为世所贵。工词章,有经济大略,好言兵家。先后为陶澍、裕谦、杨芳等幕僚时,多究心于农政、河工、漕运、盐政、货币、战守诸问题,并对清政府腐败屡有抨击。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理论与社会政策,把农、礼、刑、兵视爲“齐民四术”。主张发展农业,强调“天下之富在农”,认爲 “修法以劝农”,才能“使国富而主德尊”(《农政》《安吴四种》)。但对传统的重本抑末观念有所修正,提倡以农业为基础,使农工商三者都得到发展。他说:“夫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说储上篇前序》《安吴四种》)


在学术思想上,世臣称颂顾炎武一派,讲求实学,注重实地调查与经世致用,批评宋明理学之空谈义理与汉学之脱离实际; 也反对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观点,把兴利除弊作为学术的基本宗旨。他说:“好言利,似是鄙人一病,然所学大半在此。如节工费,裁陋规,兴屯田,尽地利,在皆言利也。即增公费以杜朘削之源,急荒政以集流亡之, 似非言利而其究则仍归于言利。鄙人见民生之朘削已甚,而国计亦日虚,其病皆由姦人之中饱。故生平所学,主于收姦人之利,三归于国,七归于民,以期多助而止姦。”( 《答族子孟开书》《安吴四种》)


在哲学上,世臣提出了矛盾转化的辩证法思想,认为贫弱可以转化为富强,贫弱本身就是转化爲富强的条件。他说:“夫爲政有机。知其机者,能因败而爲功,转祸而爲福。夫劳民易爲仁,弊政易爲善。详观时势,兵弱、威屈、民贫、财绝,实富强之资也。”(《说储上篇前序》《安吴四种》)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出发,他对中国的复兴充满信心。他说:“夫见目睫之效者,忘远大之图:守府史之说者,毁治安之器。苟有用我,持此以往,虽三代之盛不可妄,汉唐二宗必复见于今日也。”(同上)因此,他提倡树立远见卓识,反对悲观绝望,指出“论者常曰 ‘生齿日益,而地不加多,是以民必穷困’,非定论也”,认爲祇要国家的措施得当,就能扭转清朝弱贫的局面。在认识论上,除注重书本知识外,还重视实际经验的积累,主张 对船夫、车夫、樵夫、渔夫、罪隶、退卒、行脚、僧道等,都要不耻下问,即使偶然遇见他们,也要导之使言,言之使尽,用心听取。他自认爲他的生平学问,“有得于学者半,有得于问者半”。此外,在其军事思想中,世臣还主张“用力”,“得心”,“以佚道使,以生道杀,务在顺人情,爱民财,惜民力,以宣佈威德而已”(《两渊缘起》《安吴四种》),继承了占代儒家的一些民本观念和德政思想。著作总集名爲 《安吴四种》。

包世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集思医案

集思医案

医案,清代易巨荪撰,不分卷。书首苏任之序言曰:易巨荪“其运用经方比英庇两公(注:即陈英畦、黎庇留)更为灵活,书未付梓。前见友人存手稿一册,因借抄一本,以资玩索,本省医籍中以医案为最少见,得此一册为本省医林著述中生色不少”。次为易巨荪序例。易巨荪云:“《伤寒》、《金匮》有体有用,尤极心摹力迫,每于无字无方处着眼。爰将平日所治各症,自癸未(1883年)至甲午(1894年),择其与经旨相发明者,辑为一卷,名曰《集思医案》。”医案部分,约5万字,占全书篇幅95%以上,乃全书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医案虽无编章目录,但分作49个段落,计录病案62例,其中内儿科46例,妇产科9例,鼠疫7例。所处方药,除有时方补中益气汤之外,其余均为仲景经方。医案之书写,字句朴实简练,主症重点突出,有记有议,夹杂粤语方言。既继承了历代中医病案体例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岭南地方特色。

孀妹殊遇

孀妹殊遇

明末虞山刘氏,世业儒,家虽落,名楣也。兄弟守田庐。伯曰赓虞,邑诸生,品行修饬;仲曰肇周,则狡黠嗜利,不务恒业;有妹曰三秀,慧而艳。生时,母梦紫气绕室,醒有异香。六岁母死,父教之读,过目辄了了,捉笔作楷,秀逸独绝。时里有黄亮功者,居任阳之大桥,素雄于财。亮更善居奇。崇祯间,吴中水旱频仍,物价腾贵,藉之囤盈粜虚,家益富。亮貌温厚,而中多机诈,蓄资巨万,节缩常若寒士。年逾二十,始议娶妇,妇则丧夫而挟重资者。父曰:“嫠也,里多请婚者,何必是?”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无碍解道

无碍解道

巴利名Pat!isambhida^-magga 。音译波致参毗陀。为巴利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本经内容系分类解说有关修道解脱诸事,全经可大别为三品,即大品、双结品、慧品,而各品皆附有十论,其中,大品为全经之中心。本经固属经藏,但其内容形式亦有论书之格式,仅大品之第四、双结品之第一、六、七、十及慧品之第九等六论之初,具‘如是我闻’等字为始之经典形式。其所揭论目主要采自巴利律藏及经藏之长、增支、相应诸部经,被视为轮藏七论中最早成立之法集论(巴Dhammasan%gan!i )及分别论(巴Vibhan%ga )之先驱。本经已有原文出版及日译(收于南传大藏经第四十、四十一卷),注释书有摩诃那磨之显扬正法论。

梵摩难国王经

梵摩难国王经

全一卷。又作梵摩难王经。译于西晋之时,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内容述说梵摩难国王不知其子均邻儒出家已证得阿罗汉,惟见其精勤粗食,遂对其供养异于僧众,佛陀乃令均邻儒现神通为国王解说苦、空等四谛要旨。梵摩难王闻其所说,心意领解,证得须陀洹。佛陀并对阿难阐述比丘受人布施饮食、衣服之时,为使施者得福,不得分别好坏;又令阿难于进食时解说‘僧跋’之重要,即谓众僧饭食皆平等之意。

阅藏知津

阅藏知津

中国佛教经录。四十四卷。明智旭著。智旭(1599—1655),俗姓锺,名际明、字蕅益,号八不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习儒学,誓灭释老,曾撰《辟佛论》。后读莲池《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己非,取所著《辟佛论》烧毁。二十四岁从憨山弟子雪岭出家。此后遍学各宗教义,尤重天台宗。主张诸宗融合,佛、道、儒三教一致。曾住安徽九华山,晚年移住浙江孝丰(今浙江安吉)灵峰寺,弘扬台教,注释经论。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著作除此书外,尚有《楞严玄义》、《楞严文句》、《弥陀要解》、《灵峰宗论》、《法华会义》、《大乘止观释要》等四十余部。今人辑有《蕅益大师全集》行世。《阅藏知津》系对《大藏经》所收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佛典一一录目,并加以扼要解说,以备后人阅藏。全书分为三部分:一、经藏,分大乘经、小乘经;大乘经按天台宗五时判教之顺序分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部;方等部又分“显说”(显教)、“密咒”(密教)两部。二、论藏,分大乘论、小乘论;大乘论中又分释经论、宗经论、诸论释三部。作者各有“西土”(印度等)、“此土”(中国)之别。三、杂藏,包括经疏、论疏、纪传等,分为“西土撰述”、“此方撰述”。另于卷首有总目录四卷。此书在编撰上有三大特点,一是部类的划分,二是重译的编次,三是提要的制作。此书首次改变自唐代智昇《开元释教录》以来的佛典编录分类方法,对后来大藏经类的编辑发生了相当的影响。如日本弘教书院排印的《缩刷藏经》、中国杨仁山居士手订《大藏辑要目录》以及上海排印的《频伽藏》,都依照了此书的分类方法。收录于《大正藏》“法宝总目录”第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