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华

林耀华
  • 姓名:林耀华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福建省古田县人
  • 出生日期:1910年3月27日
  • 逝世日期:2000年11月27日
  • 民族族群:

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当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1910年3月27日生,福建省古田县人。现任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民族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原始社会史顾问、北京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顾问、《辞海》编委会委员及世界民族组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编委会委员及民族学组组长、国家民委主持领导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负责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中国人类学研究会主席团成员、国家民委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早年在家乡念完小学。1928年毕业于福州英华中学。1932年获北平燕京大学学士学位,学士论文为《严复研究》(1933年载《社会学界》第7卷)。1935年获同校硕士学位,硕士论文为《义序宗族研究》。之后留校任助教,并为北平《晨报》、天津《益世报》所编《社会研究》副刊任副编辑。1937年至194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Themiaomanpeoplerotkweichow》,(刊登在哈佛大学《亚洲研究》第3卷第5期,1940年出单行本)。这篇关于我国贵州省少数民族的论述,至今仍被国内外多方引用。在美期间,参加美国应用人类学会议,为该会名誉会员。1941年回国后,任昆明云南大学社会系教授。翌年加入中国民族学会,任成都燕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兼代系主任。1946年至1951年担任北京燕京大学社会系主任,其间曾任该校法学院编辑委员会主席,主编《燕京社会科学》(汉文)、《YenchingTownalofsocialseuaies》(英文),兼任《燕京学报》编辑。之后又兼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参加西藏科学工作队,赴藏作社会调查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6年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所藏族研究室主任,兼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曾作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代表,参加苏联在列宁格勒召开的全苏民族学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关于《当前我国民族工作提给民族学的几个任务》的报告。(该报告刊登在《苏联民族学》杂志1956年第3期上)1961年,因在云南调查研究成绩卓著,被选为北京市群英会和全国群英会个人先进代表。197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副主任,兼留学生办公室主任,后又担任该院研究部负责人。1979年,作为联合国教科文委员会下属联合国大学邀请代表,参加在墨西哥城召开的拉丁美洲区域会议,并发言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学研究情况,同年又被墨西哥国立艺术研究所邀请,参加在塔巴斯科洲召开的“我们时代的文化和人道主义的前景”讨论会。1981年应日本外务省国际交流基金会之约,为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一级研究员,赴日本,在东京、京都、大阪、奈良、宝塚等地同日本民族学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1984年,74岁的林耀华为指导研究生实习而三上凉山,回京后写成《三上凉山--探索凉山彝族现代化中的新课题》一文,分析了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互动的现状并提出建议。1990年代初,林耀华委托出身凉山彝家的博士生潘蛟四上凉山进行调查,师徒据调查材料合写成《半个世纪以来凉山彝家的巨变》,对1956年以来彝族社会发展作了系统深刻的描述和分析。2000年11月27日,林先生逝世于北京。


主要著作有:《TheGoldenWing,ASociologicatStudyofChineseFamilism》(1947年,英国伦敦KeganPaul书局出版;其中有英国著名人类学家SirRaymondFirth写的导论;1977年被译成汉文《金翅》,在台北华新出版公司刊行)、《凉山夷家》(1943年到四川大凉山调查材料,194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61年,在美国被译成英文,美国NewHaven,HamanRetafionsAreaFites出版社刊行)、《从猿到人的研究》(1951年,北京耕耘出版社出版)、《云南省民族识别研究第一、二阶段初步总结》(主编,1954年云南省民委内部印发),书中识别出来的云南省除汉族外的二十一个少数民族,后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公布。《西藏社会概况》(主编,1955年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内部刊行)、《中国民族学当前的任务》(与费孝通合写,1957年,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原始社会史教学大纲》(主编,195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原始社会史》(主编,中华书局出版)。主要论文有:《社会历程的研究》(1934年)、《从人类学的观点考察中国宗族乡村》(1936年,《社会学界》第9卷)、《康北藏民社会状况》(1945年,连载《流星月刊》第1卷1—4期)、《我国东北鄂伦春人》(1953年,《中国建设》)、《中国的经济文化型》(与苏联专家合写,1958年以俄文发表,1965年至1967年,T·Saieo译成日文,在日本杂志连续刊登)、《对我国藏族、维吾尔族和傣族部分地区解放前农奴制度的初步研究》(合写)1962年,《历史研究》第5期)、《试论原始社会史分期问题》(1978年,《文史哲》第4期)、《再论原始社会早期的分期问题》(合写,1981年,《民族学研究》第二辑,民族出版社)等50多篇。还参加翻译尼克松著《六次危机》(上、下册)197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林耀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

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

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简称《聚玄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宋代。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为占卜书,属六壬遁甲术,而杂以道教符箓。全书分二十四部,以四言写成。首先论述八卦九宫乘除变化,其次分述诸星协赞、太乙九宫、九星值符、八卦值搴、三奇八门、日时分野、风云地理。大旨依河图洛书列数,依干支记时。谓「八卦成立,九宫相随,悔吝有兆,存亡预知」。其占法有祸福占、气象占、风水占、兵占、宅占及日常杂占,并掺杂步罡踏斗、擒鬼提神。

琴心记

琴心记

孙柚作。全名《司马相如琴心记》。今存明末汲古阁刊本,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本事见《汉书》、《西京杂记》。共四十四出。剧中前部情节,如文君新寡、琴挑春心、夜亡成都、家徒四壁诸出,同于一般相如、文君故事。后部情节则多所增饰,如相如为唐蒙所谗,下狱;文君守节,出家为尼;临邛县令王吉升任廷尉,为相如雪冤;相如出狱,与文君团聚。《三家村老委谈》:“《琴心记》,亦俊逸可喜。”又云:“极有佳句,第头脑太乱,脚色太多,大伤体裁,不便于登场,曲亦时有未叶,以故反不若《浣纱》之传,然较之宣城(梅鼎祚)之嵌宝拣金,临川(汤显祖)之字觋句鬼,则大有径庭矣。”《茂陵弦》评语:“尝读《琴心记》,恨其曲词白口不与题称,而又抹却谏猎一节,添出唐蒙设陷、文君信诳、相如受绁诸事,可谓痴人说梦,了无理绪。”《坚瓠四集》记有辛未观女优演《琴心》事。

宦游偶记

宦游偶记

上下两卷,为陈惟彦晚年所著的笔记作品,所记为作者为宦的亲身经历,一则一事,具有回忆录的性质。于1912年成书,1918年梓行,为《强本堂汇编》之一种。前有陈澹然题词,严修续和作者自序。上卷主要记在贵州的从政经历,计有《辨开州无教案》、《断杨氏承袭事》,《争开州报灾事》、《书田其嘴事》、《判婺川命案》、《辞安顺府厘捐》、《整顿贵州厘金》、《免黎平票差催粮》、《缉匪得杀人案》、《记龙世渭事》、《记鸭贩事》11则,下卷主要记赴南京之后的经历,计有《查金陵厘捐》、《整顿金陵厘捐》、《记皖岸盐务》、《记与端督论辨数则》、《记美商造油栈案》、《记日本购米》、《辞查皖南道》、《莅湘始末》、《整顿淮鹾》、《撤西鄂湘掣验》、《辞皖财政司长》、《附记密查云贵总督案》12则。

问学录

问学录

四卷。清代陆陇其(1629—1692)撰。此书中心是力辟王守仁学说及与赞同王学之士进行论辨,以尊奉程朱理学。全书直接驳辨王学之处较少,多数是与近代调停朱、陆二派争论者、攻击王学不尽力者进行驳辨。但有些地方涉牵强之嫌,如高攀龙遭党祸,临终遗书中有“君恩未报,愿结来生”之语,而作者便据此认为其学 “流于佛氏”等等。有 《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楞严经臆说

楞严经臆说

楞严经臆说,一卷,明圆澄注并序。明代释圆澄撰。《楞严经臆说》一书,是对 《楞严经》的注疏。《楞严经》全称为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称除 《楞严经》外,还有 《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该经由唐代般刺蜜帝译,共十卷。该经主要内容是,“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因众生不明自心“性净妙本”,故流转生死,当修禅定,以破各种“颠倒”之见,通过由低到高阶段的修炼,达到 “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圆澄根据自身所学和切身体验,对《楞严经》加以注释,阐述他对经义的见解,对研习 《楞严经》有一定帮助。现见载版本有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刊本。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凡十五卷。唐代明佺等撰。又作武周刊定众经目录、大周录、武周录。为东汉至武周有关翻译经论之目录。共收经典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唐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由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七十名高僧奉敕撰集而成,菩提流志、义净等诸师亦皆参与编纂。内容包括:(一)众经目录,即第一卷至第十四卷,属于正篇;此正篇又分为前十二之别录与十三、十四卷之见定入藏流行目。(二)伪经目录,即最后第十五卷。本录系采自新、旧正目与大小乘经律论、贤圣集传等三件而成。旧目指前人所撰之一切经目录、开皇三宝录、内典录等正目;新目指唐初至武周所译之经论,凡错注、疑伪皆校正而后入目。合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然不包括卷十三、十四之见定入藏流行部卷。各卷(第十五卷除外)之末皆列有译者、译时、典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