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

竺可桢
  • 姓名:竺可桢
  • 别名:绍荣,字藕舫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绍兴县人
  • 出生日期:1890年3月7日
  • 逝世日期:1974年2月7日
  • 民族族群: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绍兴县人。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1905年入上海澄衷学校就读。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土木工程系。1910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后考入哈佛大学地学系学习气象学。1915年成为中国科学社的首批成员,并开始参与《科学》杂志的编辑工作。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教授。1920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教授。1921年在东南大学筹建并主持了中国第一个地理系,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开创者。1925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及南开大学教授。1927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的主要奠基人。1935年6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36年4月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以“求是”为浙大校训,将造就“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作为培养目标。为因应抗战形势,于1937年8月起率领浙大全体师生西迁,历时两年半,途经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里,至1940年2月定居贵州湄潭,并延揽了诸多名师,使浙江大学迅速崛起成为一流大学。在其领导下,1946年秋学校迁返杭州,至1948年3月底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农、师范、法、医7个学院、25个系、9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的综合性大学。比就任时的3个学院16个学系扩大了一倍多,其论文发表数居于全国大学首位。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4月30日离开浙江大学;10月16日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随后兼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发起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54年9月任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曾长期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1974年2月7日在北京去世。一生著述留存至今共约1300万字,已由后人编成《竺可桢全集》22卷出版。

竺可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继志斋集

继志斋集

诗文集。明王绅(1360—1400)撰。九卷。绅字仲缙,待制褘之仲子,义乌(今属浙江)人。褘死时,绅年十三,事母兄尽孝友。长博学,受业于宋濂,濂器之。往云南求父遗骸不获,述滇南痛哭记以归。建文帝时,用荐召为国子博士,预修太祖实录。献大明铙歌鼓吹曲十二章。卒于官。此集为绅殁后,共子稌汇辑。永乐元年(1403)成书。凡九万余字。卷首有其友邹缉、王达序二。正文含曲、各体诗四卷,论、序二卷,记二卷,书一卷。《四库全书》缺页颇多。绅为名父之子,显师之徒,其文演迤丰蔚,不失家法;诗亦有陶韦风致,无纤秾之习。于明初洪建间小有名声。有《四库全书》本,《续金华丛书》(仅有二卷)本。

祭妹文

祭妹文

袁枚撰。这是一篇享誉甚高的祭文,历代评论家常以之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相提并论。作者三妹素文与其夫系指腹为婚,十几岁时夫家父母因儿子不肖曾建议解约,然素文坚持从一而终的礼教,成婚后丈夫果然嫖赌成性,常毒打勒索嫁妆嫖妓,委屈忍受,直至要将她卖掉抵赌债,方逃回娘家告官判离,已受尽折磨。作者在文中痛言此为读书识礼之过,“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如是”,对封建礼教表示了怀疑,也道出了悲剧的真正原因。文中一字一哭地回忆了兄妹从幼至长相亲相爱的历历旧事,声泪俱下地向九泉苦魂诉说着为兄未及诀别的深深遗憾,从儿时同玩蟋蟀岁寒虫僵共埋之到兄为妹料理殓葬,从葬妹祭妹哭妹想到自己“在人间尚复几日”,作者在琐琐碎碎的细节常情的倾诉中,把怀念亲人的感情逐渐推向高潮,使文章笼罩在深沉的感伤气氛里,令人读之下泪。

医家心法

医家心法

一卷,清高鼓峰撰。此书又称《四明心法》。卷中列诊法、脉义、方论、药物等八篇,认为临证应先察内外、脏腑经络、新久虚实、食痰气血等,并以脉合诊。诊法共十二则。又列二十五方,概治五脏诸病,治疗则以五行分配,五行各有所兼,各配五方,合成此数。力阐薛己、赵献可对六味丸、八味丸加减用法,对滋肾生肝饮、疏肝益肾汤等方剂备加推崇。又分述中风、伤寒、咳嗽等内、外、妇、儿各科共二十五种杂病证治及治法,间附治效医案。审病偏重内因,重精神致病因素。察病机尤重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注意真阴、真阳、偏盛、偏衰。对郁证的脉证治疗有独特见解。创用滋水清肝饮、疏肝益肾汤等治疗阴虚郁证和肝虚胃痛。高氏承张景岳之学,持论不本经法,时出己见,亦有奇效,医名甚盛。此书对后人吕晚村、董废翁等颇有影响。王琢崖《医林指月》收入此书改称《医家心法》,并别为编次,尽去小注及评,加以胡珏评语。有《医林指月》本,《医宗己任编》本。

草书状

草书状

一篇。书论。南朝梁萧衍撰。此篇同《与陶弘景论书》、《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等,俱为愿人从中取法之论。是篇对草书技巧提出一些精到的看法。篇中首先论述草书的产生,说: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对草书作了如下说明:“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

大鹤山人词话

大鹤山人词话

郑文焯撰,龙沐勋辑。大鹤山人郑文焯为近代词学大家,批校宋人词集甚多,朱黄满纸,颇具新意,然散落海内藏家。1933年龙沐勋附记:“友人唐圭璋君,方议汇刊词话,属为搜辑遗佚,因拟汇录先生批校各集,兼及遗札中之有关于词学者,为《大鹤山人词话》若干卷,以报唐君,并先揭载本刊(《词学季刊》),为海内治词者之助云。”是编辑录《东坡乐府》(据《彊村丛书》本)批校语二十五则,如《永遇乐》(天末山横)一首,文焯按:“此词又见《石林词》,元刻既无之,毛本又以意题作‘眺望’,当据元刻及叶梦得词,删去此阕。”有的则用评语,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评语云:“煞拍画龙点睛,此亦词中一格。”另有附录“郑大鹤先生论词手简”五通、“大鹤山人词集跋尾”十一则、“大鹤山人论词遗札”二十四则,还有戴正诚辑“大鹤先生手札汇钞”十九则等,对研究郑文焯词学观点皆有助益。《词话丛编》据《词学季刊》辑入。

太平治迹统类

太平治迹统类

历史著作。南宋彭百川撰。30卷。《文献通考》载其前集40卷,后集33卷。岁久散乱,颇多讹阙,前集为《四库全书》著录,厘为30卷,即为是书;后集即《中兴治迹统类》,已佚。此书记载宋太祖至钦宗九朝典故,分门隶事,凡88门。于朝廷大政及诸臣事迹,条分缕析,多可与史传相参考。有《适园丛书》本,1981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即据以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