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公

- 姓名:张志公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河北省人
- 出生日期:1918年11月
- 逝世日期:1997年5月20日
- 民族族群:
张志公(1918年11月-1997年5月20日),河北省人。1937年入中央大学,1940年离校任中学教员,后转入金陵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先后任金陵大学、海南大学、香港华侨大学助教、副教授、教授,讲授英语、外国文学和语言学概论等。1950年后任开明书店编辑、《语文学习》主编。1955年起先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汉语编辑室主任、外语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兼任国家语委委员、北京外国语学院讲座教授等职,以及北京语言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顾问等多项学术性职务。致力于汉语语法学和修辞学的研究。1953年出版《汉语语法常识》一书,兼采众说,而又自成体系,在当时语法学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他打破了过去词类中助词都是指语气词的陈规,根据助词的特点将它们分为3类,即时态助词(着、了、过)、结构助词(的、地、得)和语气助词。这种比较合理的分类,后来一直为许多语法著作所采用。句法方面,他提出了常式句、变式句、存现句等新的句式概念,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解决一些难于解决的句子成分及句子格式的问题。他强调要区分语言的一般现象、特殊现象和个别现象,强调语言规律要从一般现象中归纳出来。认为解决汉语的句法问题必须进行词法和句法的综合研究,句法分析必须把结构和意义结合起来。语法研究中强调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统一,这在语法学界都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1956年主编了中学《汉语》课本,并主持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建立的工作,同时,主编了反映“暂拟系统”的《语法与语法教学》一书。1959在《汉语》课本的基础上,出版了《汉语知识》。此外,还著有《语法学习讲话》、《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语文教学论集》、《修辞概要》等书,主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汉语》教材等。其中,《修辞概要》打破了修辞学以讲辞格为主的局限,将修辞和语法、风格学联系起来,对后来修辞学研究有一定的影响。1992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的《张志公文集》,两次获国家级优秀著作奖。40余年来,他致力于汉语语法学和语言教育的研究,在普及汉语语法知识和改进语言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和语言教育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已被选定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之一。
张志公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岁月
《岁月》是伍尔夫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帕吉特一家跨越了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50余年的历史。尽管覆盖了这么长的时间,这本书关注的却是各个人物的个人生活的某个侧面历史事件作为背景隐约出现,帕吉特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成为外部世界的缩影,贯穿了作者对生存、生命意义的思考。与伍尔夫实验性的意识流小说不同,这本书更接近传统现实主义,虽然并没有明显连贯的情节,以对话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主,作者通过人物和事件而产生的思考和感悟,却让读者能产生共鸣。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针灸经穴专著。1卷。撰人不详。约成书于清康熙纪元之前。此书列针灸歌37首、赋6首、论7篇。分别叙述经络穴位、针法、治则、禁忌及子午流注等。另有图36幅,述十四经循行部位、腧穴名称及针法、脏腑等。现存抄本及198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抄本出版之影印本。【图片附于最后】
太上灵宝首入净明四规明鉴经
太上灵宝首入净明四规明鉴经,此篇盖为宋元净明道诸经之一,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分四章,略言修持忠孝净明之道:〈玄本章〉称上士学道以忠孝为本,行忠孝者可以列于仙班。 〈修身章〉谓上士学道修炼,不必弃家入山,舍去荣华,只须「以心达心,以性达性」,则心性圆融而自然长生。 〈建功章〉谓下士以符水药饵救治疾病,以为有功,而非功也。唯忠孝净明之道可使天下太平,君上安而民自阜,其功不可胜计。 〈成终章〉谓仙学始乎孝,至道而学成。「净明之习,忠孝以为习,积忠孝之道,备矣。何谓净?不染物;何谓明?不触物。不染不触,忠孝自得」。全书语句辞旨,多与元初净明道祖师刘玉之语录相同,盖为刘玉或弟子所作。
雪矶丛稿
宋诗别集。5卷。乐雷发著。《四库全书总目》说乐雷发“诗旧列江湖集中,而风骨颇遒,调亦浏亮,实无猥杂粗俚之弊,视江湖一派迥殊”。其近体诗尚有江湖派的气韵,如《秋日行村路》:“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牙社肉香。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有部分诗篇抒发爱国主义精神,最为出色,代表作为《乌乌歌》。全诗以感慨在国家危急之际书生难以挽狂澜于既倒为主题,提出“深衣大带讲唐虞,不如长缨系单于;吮毫搦管赋《子虚》,不如快鞭跃的卢”的愿望,表现出了投笔从戎的雄心壮志。今有萧艾注本,1986年岳麓书社出版。
儒志编
北宋理学家王开祖生平讲学语录。1卷。开祖字景山,永嘉人,仁宗皇祐五年 (1053年) 进士。时濂洛 (指周敦颐、程顥、程颐) 之说未兴,讲学者犹家自为说。开祖以孟子以来道学不明,“述尧舜之道,论文武之治,杜滛邪之路,辟皇极之门” (《儒志编·原序》)讲明圣道为事。然其著作湮没不传,唯《儒志》一编为门人弟子传习。明王循官永嘉时,搜访遗佚,编辑此书传于世。首章言 “復者性之宅,无妄者诚之原”,又继言 “学者离性而言情,奚情之不恶”。认为 “使孔子用于当时,六经之道,不若今之著矣”。末章指出 “孟子以来道学不明,吾欲述尧舜之道,论文武之治”。是书主旨在于讲明孔孟之道,治国修身之要。是研究永嘉学派渊源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收录。
心经白话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心经》言简意赅,能背诵的人不少,能了义的人却难得。 读诵《心经》,唯求明心见性,此亦儒家格物、致知、正心、修身之意。能明心,能正心,不在言,而在于行。 知亦难,行亦难,全不知不能行,不深行无真知。欲了《心经》真实义,唯其在行乎! 欲得明心见性,先要修心养性。佛是大圣人。大圣人教人们通过修养达到明心见性,大圣人的教化,便是佛教。 如果你好好修学《心经》,你会惊奇地发现,人们长夜求索的光明,就在自己心中。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