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公

- 姓名:张志公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河北省人
- 出生日期:1918年11月
- 逝世日期:1997年5月20日
- 民族族群:
张志公(1918年11月-1997年5月20日),河北省人。1937年入中央大学,1940年离校任中学教员,后转入金陵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先后任金陵大学、海南大学、香港华侨大学助教、副教授、教授,讲授英语、外国文学和语言学概论等。1950年后任开明书店编辑、《语文学习》主编。1955年起先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汉语编辑室主任、外语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兼任国家语委委员、北京外国语学院讲座教授等职,以及北京语言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顾问等多项学术性职务。致力于汉语语法学和修辞学的研究。1953年出版《汉语语法常识》一书,兼采众说,而又自成体系,在当时语法学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他打破了过去词类中助词都是指语气词的陈规,根据助词的特点将它们分为3类,即时态助词(着、了、过)、结构助词(的、地、得)和语气助词。这种比较合理的分类,后来一直为许多语法著作所采用。句法方面,他提出了常式句、变式句、存现句等新的句式概念,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解决一些难于解决的句子成分及句子格式的问题。他强调要区分语言的一般现象、特殊现象和个别现象,强调语言规律要从一般现象中归纳出来。认为解决汉语的句法问题必须进行词法和句法的综合研究,句法分析必须把结构和意义结合起来。语法研究中强调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统一,这在语法学界都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1956年主编了中学《汉语》课本,并主持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建立的工作,同时,主编了反映“暂拟系统”的《语法与语法教学》一书。1959在《汉语》课本的基础上,出版了《汉语知识》。此外,还著有《语法学习讲话》、《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语文教学论集》、《修辞概要》等书,主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汉语》教材等。其中,《修辞概要》打破了修辞学以讲辞格为主的局限,将修辞和语法、风格学联系起来,对后来修辞学研究有一定的影响。1992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的《张志公文集》,两次获国家级优秀著作奖。40余年来,他致力于汉语语法学和语言教育的研究,在普及汉语语法知识和改进语言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和语言教育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已被选定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之一。
张志公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翠微南征录
宋代诗文别集。11卷。华岳著。该书为作者因得罪韩侂胄而被流放建宁时所作。《四库全书总目》称其“第一卷开禧元年上皇帝书,请诛韩侂胄,语最抗直。余诗十卷,率粗豪使气”。华岳的诗歌创作以直率坦白为特色,不受江西派和江湖派的影响。如《和戎》:“纳币求成事已非,可堪函首献戎墀。一天共戴心非石,九地皆涂血尚泥。反汉须知为晁错,成秦恐不在于期。和戎自有和戎策,却恐诸公未必知。”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表示了强烈的不满。集中也有关心民间疾苦的作品,如《田家》:“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织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此外,部分诗作富于浪漫色彩,如《弦月》:“人间离别最堪怜,天上嫦娥恐亦然。昨夜广寒分破境,半奁飞上九重天。”本书较常见的版本有清康熙三十年(1691)郎遂还朴堂刻本。
西圃词说
清田同之撰,1卷。田氏论词之流变,宗王世贞正宗、变体之说,但他认为填词应各见性情,婉约是本色,豪放亦非不是本色,这就显得比较灵活了。他认为词中有诗人之词,有文人之词,有词人之词,有英雄之词,语多中肯。田氏对词的音律,也很重视,《词说》全文征引李清照《词论》,于“别是一家”之说是独有会心的,他认为词律较诗律倍难,强调“宫商调,阴阳谐”,于字的四声和调之宫商均加讲求。他以艳丽为词之本色,但又强调不应流入浅俚。于词之格调气度,追求神韵,所谓“以神气为主,取韵次之,镂金错彩其末也”,可见他论词颇受王士祯神韵说的影响。《西圃词说》在评论词人方面,间有不一致及错误之处。如他既称姜夔于南宋最为高洁,史达祖、高观国,张辑、蒋捷、吴文英、周密、王沂孙、张炎等皆效仿姜,又称史达祖为南宋第一词人,这就不免矛盾。同时,强派吴文英为姜夔嫡派,也与实际不符,实际吴文英是心香周邦彦而自成一派,所以田氏之说不够恰当。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1917—192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以一百三十余万字的篇幅,生动地勾勒了一段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三十三年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刻画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处处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处处都有饶有趣味、发人深思的话题。这或许正是民国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教科书上已经定义好了的历史,而是就发生在民族生活的昨天的故事,动荡而令人充满惊奇。被称为是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
法句经译注
佛教经典。亦称《法句集经》、《法句集》、《昙钵经》、《昙钵偈》等。古印度僧人法救(Dharmatrata,约前1世纪)著。早期佛教经典主要是以偈颂形式出现的,法救从各种佛典中“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而编著此经。该经主要收录了佛教的一些道德格言,阐述了佛教遵奉的道德准则,主张抛弃世俗欲望,诵经读典,守戒行律,追求佛教智慧,以求清静解脱。该经通常被看成是佛教的入门读物,南传佛教上座部国家以此为佛教必修之课。此外该经许多偈颂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意蕴深长,在巴利佛教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一部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现已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毗尼讨要
亦称《四分律讨要》。律学著述。唐道世纂。三卷(或各分“本”、“末”作六卷)。系《四分律》的论释书。据作者自序称,其时解释《四分律》虽有百家之说,但律之宗旨尚待阐扬。为了不使习者劳而少功,学者博而寡要,故精心研讨,博采经律,兼收众记之长,存律之简要。《法苑珠林》、《大唐内典录》均载为五卷,然现行本为三卷。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梵语杂名
全一卷。唐僧礼言集。又作悉昙字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系收录日常使用之汉字对译梵语。语汇由身体各部分开始,色香味触、动静行止、数目、年时、鸟兽、药物、衣服、亲族等继之,凡举一千二百五十个汉语,一一注以梵语之音译及悉昙字。内容类似唐梵两语双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