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聚贤

卫聚贤
  • 姓名:卫聚贤
  • 别名:字怀彬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山西万荣县北吴村
  • 出生日期:1889年3月
  • 逝世日期:1989年11月16日
  • 民族族群:

卫聚贤(1889年3月—1989年11月16日),山西万荣县北吴村(旧属万泉县)人,又名双考,字怀彬,号卫大法师。七岁入私塾,后就读于万泉县立高小,并兼任小学教师,毕业后考入运城省立第二师范。1920年考入太原山西商专。自费出版《一得录》、《春秋战国时代之经济》,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毕业后回山西,在太原与朋友创办兴贤大学,自任学监。1927年任国民大学科员,同时任南京政府教育部编审,1930年兼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主持栖霞山和万泉等地的考古工作,多有新的发现,被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聘为研究员。1932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1934年任上海中国公学商学系主任,兼持志大学教授。1935年任中央银行研究处专员兼协纂,1936年被派回山西调查研究山西票号。同时还和蔡元培、于右任、叶恭绰、吴稚晖组织吴越史研究会,担任会长。抗日战争开始后,去重庆改任中央银行秘书处秘书,同时组织“说文学社”,出版《说文月刊》。1949年赴台湾。1950年离台赴香港,曾任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二十年中先后在珠海学院,光华书院,联合书院,华宝书院任教授。1975年又赴台,任台湾辅仁大学教授,1989年11月16日卫聚贤于新竹逝世,享年90岁。


卫聚贤作为一位著名学家,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他对语言文字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说文学社,创办《说文月刊》,对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语言文字的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本人对古文字的研究也多有建树。主要论著有:楚辞研究(吴越史地研究会1938) /帮、江湖话 (自费印刷) /文字学 (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47)/么些文字典(自费印刷) /古文字源 (自费印刷) /识字与作文 (自费印刷) /评林语堂先生《左传真伪与古方言 (新月1卷7期,1928)/学术通讯(关于古文法)(语历所周刊5集,52、53、54、59、60期,1928) /字典的编纂计划 (说文月刊1卷1期—9期,1939)/瘪三考(说文月刊1卷9期,1939) /秦汉时代发现甲骨文说 (说文月刊1卷4期,1939)/吴越释名 (说文月刊1卷8期,1939) /数目字(说文月刊3卷12期,1944) /繁象文字(中央月刊8卷11期,1976年9月)/由复音语变为单音语例(台湾辅仁大学《人文学报》6期,1977年6月)等。

卫聚贤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黄石公素书注

黄石公素书注

宋张商英注。商英序称《素书》为秦黄石公之书,《四库提要》以为商英伪撰并注。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商英注涉虚无而归黄老。

天上人间

天上人间

小说,张恨水著。大学教师周秀峰独自居住在寄宿舍里,因自己的朋友们都已成双入对,他非常着急。就在这一个春日,他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大家小姐黄丽华,黄丽华的美丽打动了周秀峰,可是他又同时感到她的富贵做派自己是不能接受的。与此同时,他倾心已久的邻居,贫家姑娘玉子也表示出了对他的好感。他一直在两个女子之前徘徊不定,但是黄丽华的优越条件已经在一点一点占据他的心……

珊瑚钩诗话

珊瑚钩诗话

诗话。宋张表臣撰。三卷。表臣,字正民,里籍未详。曾官右承议郎,通判常州军州事,绍兴中;终于司农丞。书名取杜甫“文采珊瑚钩”句。此编以评论诗作及文学见解为主,兼记诗人轶事,多数条目为大段论述。作者极力称赞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尤赞杜甫。记唐代诗坛轶事较多,颇有参考价值。书中收录他自己写的诗很多,特别好录他与名流相赠之作,用以自炫,故《四库全书总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于此皆有讥刺。书中记有杂闻、琐事,不尽是论诗之言。卷三录其《示客》一文,谈诗文体裁颇详。他把所有文字分为“诗”和“文”两大类。“诗”下分古、律两门。有《百川学海》本

剧秦美新

剧秦美新

西汉扬雄撰。扬雄是由汉而入新朝的作家,他的《剧秦美新》即是一篇称颂王莽新朝的文字。 剧秦,是言秦代的灭亡之速;美新,则是称扬王莽的新政之美。文章主要是以秦朝尽坏旧典、实行暴政而灭国,西汉承袭秦制,不补阙失而国衰的教训作为反衬,通过与前代的比较来赞扬王莽推行新政的功德的。作为一种“美新”的文字,文章承袭了秦世刻石和司马相如《封禅文》的传统,自然是难脱后人所谓歌功颂德之评的,作者更因此而受到人格上的非议。但历史地看,王莽的改制固然有复古的成份,但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上的革新,其中自有值得肯定的内容和受人欢迎的一面。扬雄本来不汲汲于富贵,也不戚戚于贫贱。他殚精竭虑地来写这篇《剧秦美新》,也未尝不是出于对新朝新政拥护的真心。如果摒除了论者头脑中隐然存在的正统观念,我们从中或可以看到王莽推行新政之初所受儒士们欢迎的情况。文章写得庄重典雅,结构严密而允当,自是鲁迅所说以文采而传的一类文章。

桯史

桯史

宋岳珂撰,15卷。记载两宋故事,凡140余条。所述宋金和战、交涉诸事,皆较正史详备。 所录诗文,亦多足以旁资考证。 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采是书资证。是书始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旧版刻于浙江嘉兴,现残存亡卷,藏北京图书馆。元刊本为常熟瞿氏之铁琴铜剑楼所藏,陈璧曾校勘、批点之,款式悉依宋本,后代诸本多源于此本。明有成化本,嘉靖重刻本、《津逮》本、《学津》本、《稗海》本等。清修《四库全书》,收入是书。存明成化十一年江泝刊本、嘉靖中钱如京重刊本、天启间岳元声校刊本、《稗海》本等为十五卷本。又《历代小史》本、《说郛》本等为一卷本。1981年中华书局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元刊本为底本,参校各本,标点出版,书后有附录二十一条,以备考。

愚秃钞

愚秃钞

凡二卷。又作二卷钞。日僧亲鸾八十三岁时之著作。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三册。本书堪称为日本真宗之教相判释,书中主张二双四重之说,而将佛教分为大乘、小乘。大乘又分顿、渐两教,顿教再分难易二行、横竖二超;渐教则分难易二行、横竖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