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林语堂
  • 姓名:林语堂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龙溪板仔村
  •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10日
  • 逝世日期:1976年3月26日
  • 民族族群: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乐,入大学时改名玉堂,又改名语堂。1895年10月10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于福建龙溪板仔村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庭。六岁在本村从师启蒙,十岁入鼓浪屿一所基督教教会办的小学就读。越三年,免费入厦门寻源书院(教会旧制中学)读书。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教育,使林语堂从童年时代起就成为一个热忱的基督教徒。


1912年秋,林语堂中学毕业后,到上海入圣约翰大学文科学习。这是一所美国基督教教会办的学校。在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中,他除了学习一些中外语文、历史等课程外,还广泛地接触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当时的美籍校长卜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和一些外籍教师的思想观点和生活态度,使林语堂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以后的思想发展和生活道路发生了很大的作用。他后来回忆说:“圣约翰对于我有一特别影响、令我将来的发展有很深感力的,即是它教我对于西洋文明和普通的西洋生活具有基本的同情。”


1916年秋,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毕业后,由校方荐举到北京清华学校任英文教员,并兼授圣经课。直到1919年的三年中,他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偶尔也在当时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一些关于汉字研究的文章。“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科学与民主的影响下,他的宗教信念和热情,曾有所削弱和减退。


按照清华学校规定:凡任职期满三年以上的教员,可由校方资助出国深造。林语堂遂于1919年秋赴美入哈佛大学,专攻文学,1920年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林语堂后因经济支绌,于1921年离美赴法,在巴黎华工青年会工作。稍有积蓄后,又于同年夏天赴德,入殷内大学,半年后转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并潜心于中国古代语言学之研究,1923年取得该校语言学博士学位。同年夏天,取道威尼斯、罗马、那不勒斯等地回国。


林语堂回国后,仍在清华学校任教,并于1923年11月开始,为《晨报副镌》撰稿,发表一些汉语古音韵的研究文章和德国诗人海涅等诗歌的译作。1924年五六月间,还发表过诸如《幽默杂话》、《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等短评。


1924年11月,《语丝》(周刊)在北京创刊。林堂语被邀集为该刊长期撰稿人。1925年应聘为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又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教授兼教务长。与鲁迅同事,并开始往来。


这一年,北京爆发了以“女师大风潮”为中心的进步学生运动;5月,上海爆发了震撼全国的五卅运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革命高潮。在大革命浪潮的推动和鲁迅等人的影响下,林语堂在政治、思想上倾向革命。在“女师大风潮”中,他站在进步学生一边,参加学生的示威游行,曾与反动警察搏斗。同时,在《语丝》、《京报副刊》和《莽原》等报刊上发表《谬论的谬论》、《咏名流》、《祝土匪》等短评、杂文,声援进步学生的斗争。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他参加了对死难学生的吊唁、慰问,并在《语丝》第72期上发表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文章,对死难者表示哀悼,对镇压学生的军阀及其帮凶文人——“现代评论”派进行了揭露。


1925年11月间,全国范围内革命形势高涨,北京市民不断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打倒段祺瑞执政府,张作霖的地位也发生动摇,“女师大风潮”随之而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就在这个重要时刻,林语堂和岂明(周作人)倡和,在群众中宣扬西方的“费厄泼赖(Fair Play)”精神,主张“对于失败者不应再施攻击……以今日之段祺瑞、章士钊为例,我们便不应再攻击其个人”。特别是林语堂把这种“费厄泼赖”精神当作“语丝派”的共同精神来提倡时,就不能不引起鲁迅的警惕。鲁迅曾及时地撰文予以纠正,这就是著名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的发表。


由于鲁迅及时地针砭、教育,以及“三一八”惨案中死难者的血的教训,林语堂对他所宣扬的论调逐渐有所认识。惨案发生后一周,林语堂画了《鲁迅先生打落水狗图》。不久,又在《打狗释疑》一文中不无内疚地承认:“……而事实之经过,使我益发信仰鲁迅先生‘凡是狗必先打落水里而又从而打之’之话。”并连续写了《闲话与谣言》、《讨狗檄文》、《一封通信》、《“发微”与“告密”》等文,主张来一个“打狗运动”,表示要继续讨伐当局势力和“叭儿狗”们的决心。


“三一八”惨案后,林语堂受到段祺瑞执政府的通缉,即于当年5月携眷返闽,在厦门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国学院秘书,并先后荐请孙伏园、鲁迅、川岛等人至厦门大学文学系任教。年底,因国学院经费问题与校长林文庆意见相左,又因教职员中“现代评论”派势力不断膨胀,虽有鲁迅等进步教师的支持,但林语堂在教务、人事等方面的开展过程中,总感时被“掣肘”,1927年春,终因厦门大学发生学潮而被迫辞职离闽。3月,应陈友仁之请至武汉国民政府任外交部秘书。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7月,宁汉合流,汪精卫公开背叛革命。林语堂回到上海,应聘为开明书店编写《开明英文读本》,发行全国,因以致富。12月,鲁迅在上海接编《语丝》,不久又主编《奔流》、《朝花周刊》,林语堂为这些刊物撰稿。


1928年11月,林语堂写剧本《子见南子》,发表在《奔流》上,此剧对孔子作了嘲讽。同年12月,在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周报》上发表《鲁迅》一文,对鲁迅在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重要地位和战斗业绩,作了如实的评价。


“四一二”政变后,林语堂所希冀的西方社会的“民主”、“自由”难于实现,他在大革命时期的那种“满以为中国的新日子已现曙光”的政治愿望,也遭到破灭。1931年“九一八”以后,蒋介石对外妥协、投降,对内加紧了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的政策,把国家与民族带进了黑暗的深渊,濒临极其危险的境地。当时,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左冀作家联盟,与国民党当局展开了英勇斗争。但林语堂却游离于斗争之外,不敢正视现实,企图逃避、躲藏。他对当时左翼文艺运动的高涨,采取了“偏憎人家说普罗”的态度;他慑于国民党当局的白色恐怖,采取了“胆小只评前年事,才疏偏学说胡卢”的畏缩立场。


1932年9月,林语堂主编的杂志《论语》(半月刊)创刊。他在创刊号上明确宣布该刊以提倡“幽默”为宗旨;并宣扬所谓“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的处世态度。


1933年1月,林语堂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对他采取了既团结又批评的态度。鲁迅应约为《论语》撰写过几篇文章,但同时声明,不赞成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严肃地指出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阶级斗争异常尖锐的时刻,广大人民求生且不暇,所谓“幽默”文学,在政治上只能起到“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的作用。另外,还多次写信进行规劝,希望林语堂做一些于人民于国家有益的文化工作。对于鲁迅的严肃批评和忠告,林语堂漠然置之。


《论语》出至第27期时,林语堂辞去编辑职务(由陶亢德接编),于1934年4月另创刊《人间世》(半月刊),1935年9月又创刊《宇宙风》(半月刊,与陶亢德合编)。在《人间世》的发刊词里,林语堂提倡所谓“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性灵”小品文,主张“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他吹捧晚明公安竟陵派的“性灵”文学,鼓吹半文半白的“语录体”,攻击白话文,反对大众语;纠集周作人、邵洵美等人乱点古书,重抄笑话,吹拍名士,拉扯趣闻。后来,他更连篇累牍地发表一些公开反苏反共、攻击左翼文艺运动的文章。《人间世》第25期上还译载了宋美龄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攻击工农红军“杀人放火”以及吹嘘国民党军的军事“围剿”“战绩”的文章。


《人间世》创刊后不久,鲁迅就与林语堂断绝了关系,并连续写了一系列文章,对林语堂进行了批判,揭穿了他的“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的“西崽”相。


1936年8月,当民族危机极其严重的时刻,林语堂以著作为名,携家移居美国。就在这一年,林语堂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历史和中国民族的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在美国纽约出版。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大讲所谓“八百年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和所谓“世故”、“忍耐”、“冷漠”、“老猾”是中国民族的“特性”,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作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林语堂这一行径,受到了国内外革命作家和进步人士的谴责。其后,还在美国出版了一部以1900年后北京一个官僚家庭为题材的英文长篇小说《瞬息京华》,并转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1964年,林语堂的英文小说《逃向自由城》在美国出版。这本小说对中国革命持抵触的态度。


林语堂居美期间,曾长期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并主持该校的“中国讲座”,大肆宣扬所谓中国的“固有文化”。


以后,林语堂长期定居美国。1943年林语堂曾一度回到抗战时期的重庆,曾在沙坪坝讲演,劝告青年学生读《易经》。郭沫若当时以《啼笑皆是》(见《沸羹集》)为题,撰文予以抨击和嘲讽,指出他对《易经》的根本无知与可笑。


1947年由国民党政府推荐他出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艺术文学组组长。1966年6月携家自美返台湾定居。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词典的编纂工作。1972年编成《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3月26日,林病故于香港。

猜你喜欢的书

摩格街谋杀案

摩格街谋杀案

这本选集选译了爱伦・坡五类题材的小说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及他唯一一部可以算作长篇(未完)有时也被算作中篇的小说,以期为无法读完他全部作品的读者提供一个相对精当的选本。其中,《摩格街谋杀案》、《玛丽・罗杰疑案》、《被窃的信》、《金甲虫》被认为是坡的推理小说典范,其影响仍柯见于当今各国的推理小说中;《贝蕾妮丝》、《丽吉娅》、《莫蕾拉》则独具爱伦・坡特色。以描述“死之美”与“美之死”而令读者印象深刻;《厄舍屋的倒塌》、《红死病假面》、《过早埋葬》、《陷坑与钟摆》、《巴尔德马先生病案的真相》表现了爱伦・坡作品的另一个常见题材;极度的身体和心智变态、腐朽和死亡,以及作家对恐怖效果的刻意追求;《泄密之心》、《乖戾之魔》、《黑猫》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了前一组小说的题材,但更将笔触探及人的内心深处,涉及到心理的和无意识、下意识的层面,虽然作中的主人公大多带有疯人狂汉的特征;《就是你》、《眼镜》和《塔尔博士和费舍教授的疗法》是爱伦・坡笔下为数不多的几篇喜剧故事,情节不失曲折有趣,还暗含嘲讽和讽刺,明眼人当不难看出。最后的《南塔克特的亚瑟・戈登・皮姆的叙述》是一部未写完的长篇,以主人公的航海经历为线索,种种曲折倒也集了坡的短篇题材之大成,如果把它放到同时代麦尔维尔等人的类似作品一起去读,或许更会有收获。

汉字简化方案

汉字简化方案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这个方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汉字简化第一表,包含230个简化字,从方案公布之时通用;第二部分即汉字简化第二表,包含285个简化字,其中的95个简化字从1956年6月起开始试用;第三部分即汉字偏旁简化表,包含54个简化偏旁,有30个根据这个表推出的简字从公布时开始试用。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总结使用简化汉字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简化偏旁的应用范围,并编印《筒化字总表》,共收2236个简化字,一共简化了2264个繁体字。这些简化字在笔画上减少近一半。表中所列简化字约占现代常用字和次常用字的1/3。它为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创造了条件,为汉字信息的现代化处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

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

太上灵宝净明中黄八柱经,此篇亦为宋元净明道诸经之一。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分九章,言识守中黄,建立八柱以养生正性之道。所谓「中黄」者,中言其位,黄言其色,即五行方位之正中也。修中黄之道者以「适正为本」。求之于身,则脾居五脏中位,名曰黄庭,中有真人焉,识而守之,寿与天齐。用之于修性,则以守一正性为本,去其妄性,得其正件。「合乎正真,是名正性」。以中黄之道修身,又须建立八柱。所谓「八柱」者,虚四谷、塞二兑、开二洞之谓也。使眼无非视而神光荧荧,使耳无非听而和声殷殷,口无妄食而灵泉清,鼻无妄闻而真香馨,此之谓「虚四谷」。绝色则前兑精不泄,绝食则后兑炁不泄,此谓之「塞二兑」。开头顶则炁能出入,开上腭则精液流通,此谓之「开二洞」。经文称人身为神之所舍,欲神舍之长存者,莫善于立柱。修中黄,立八柱,则身安性定,而天地之理得矣。

天隐子

天隐子

唐司马承祯撰。一卷。阐述道家养生术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分《神 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 《神解》等篇。该书着重阐述人如何长生成仙的问题。 《神仙》曰:“人生时禀得虚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 之神,宅神於内,遗照於外,自然异于俗人,则谓之神仙。”强调内修内省,以静坐结合行气吐纳为法,进入遐想的极乐世界。

天籁集

天籁集

二卷。白朴撰。前有至元十二年(1275)西溪老人王博文子勉序,谓与白朴有三十年之旧,时会于江东。白朴言“作诗不及唐人,未可轻言诗。平生留意长短句,散失之馀,仅二百篇。愿吾子序之”。后经兵燹散失。洪武七年(1374),白朴孙白溟得之姑孰士大夫家,传写失真,字多谬误。经江阴孙大雅考订,序而归之,见洪武九年孙大雅序。清初朱彝尊编《词综》,憾未得白朴只字。康熙三十九年(1700),六安杨希洛从白朴裔孙白驹处得《天籁集》,由朱彝尊析为二卷,遂付刊行世。末附《摭遗》一卷,皆掇拾他书所载套数小令。朱彝尊跋云:“兰谷词源出苏辛,而绝无叫嚣之气,自是名家。元人擅此者少,当与张蜕庵称双美,可与知音道也。”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九云:“是书环溪王皜手书上版,书法秀美,如铁画银钩,雕镌亦精,堪与林鹿原手书《渔洋精华录》相伯仲。其朱竹垞序、像赞及诸跋,以行书隶书上版,印记套朱,实清初精刻本中之至精者。”光绪十八年(1892),王鹏运借皕宋楼所藏杨希洛刻本,刊于《四印斋所刻词》。王鹏运跋云:“此本从皕宋楼藏书移钞,即杨刻也。仁甫词洵如《提要》所云,清隽婉逸,调适韵谐,足与张玉田相匹。乃沈晦越数百年,始得竹垞、希洛为之表襮,而别集孤行,流传极鲜。其由显而晦,又将二百年矣。杨刻卷首有仁甫小像,末附摭遗,为所制曲,兹刻皆未之及。卷中讹阙,以无可校正,悉仍其旧云。”《全金元词》据四印斋本入录,上卷四十八首,下卷五十六首,共一百四首。间以丁氏善本书室藏钞本《天籁集》校正。

唐子西文录

唐子西文录

宋代诗论著作。又称《唐子西语录》或《唐庚诗话》。一卷,三十五条。强行父尝与唐庚同寓京师,日从之游,归记庚口述论诗文之语。庚卒,行父旧所记无存,乃追忆而成是书。唐庚口述于宣和元年(1119)九月至明年正月,强行父追记于绍兴八年(1138)三月。《四库全书》收于集部诗文评类。集外佚文见于《苕溪渔隐丛话》(作《唐子西语录》)、《诗人玉屑》等,辑选三条附后。是书为语录体。论诗极力推崇杜甫,杜甫以下,复推许苏东坡。唐庚以杜甫《北征》为剖,提倡写诗应“因事以陈词”,因感而发,言之有物。故他讲求用词准确,传对象之形神。他称赞杜甫岳阳楼诗只四十字,“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又述苏东坡以一“阁”字,“俨熟如见病鹤”。他还要求学诗者不应“舍难而趋易”,因为“作诗自有稳当字,第思之未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