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经

陈序经
  • 姓名:陈序经
  • 别名:字怀民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文昌县清澜镇瑶岛村
  • 出生日期:1903年9月1日
  • 逝世日期:1967年2月16日
  • 民族族群:

陈序经(1903年9月1日~1967年2月16日),字怀民,著名学者。1903年9月出生于文昌县清澜镇瑶岛村。在乡村私塾启蒙,10岁随父亲往新加坡,就读于新加坡7年制的育英学校。他父亲祖国意识、民族观念较强,不愿儿子继续接受殖民教育,安排陈序经小学毕业后返国学习。


1920年,17岁的陈序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岭南中学,因为他考试成绩突出,学校破格录取他读初三。上高中后,还没毕业,他又于1922年以同等学力考进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就读。由于宗教原因,两年后他转入复旦大学,改学社会学。从小学到大学所应受的教育,陈序经只用11年时间已全部完成。在1925年至1928年间,陈序经又获得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并于1928年受聘任岭南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陈序经遵其父“一不做官,二不做生意”的家训,潜心研究学问。他认为,各国的政治和社会学知识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只有到各国实地学习考察,才能较深刻理解该国的政治和社会情况,在他婚后不久又自费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政治学社会学,1923年学成归国继续任岭南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1934年, 他受聘于天津南开大学, 担任经济研究所教授兼该所主任。在这期间,他全面规划该所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思路, 对该所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南开大学一度遭到日军炮轰,遂迁往湖南长沙,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同建立临时大学,后又因日机轰炸,三校再迁往云南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搬迁过程中,陈序经和广大师生一起,艰苦跋涉,爬山越岭,过江渡河, 筹划建校, 组织上课等等, 在艰苦的环境中做了许多重要工作。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合大学也分开重建,陈序经于1946年出任南开大学教务长、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和经济研究所所长等重要职务。在这期间,他曾多次到越南、柬埔寨、泰国、新加坡和马来亚等地作实地调查研究,写下多篇有关东南亚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中《扶南史初探》一文发表后, 曾引起柬埔寨有关人士的重视。50年代, 当时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访问中国时,他的秘书曾提出要会见陈序经。西哈努克亲王的秘书告诉陈序经, 书中所载的史实, 有些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1948年至1952年,陈序经出任岭南大学校长。在任期间,适值广州解放前夕,有人唆使陈序经到台湾或香港,陈序经婉言拒绝,并出面挽留了一批暂时滞留在广州的著名专家学者在岭南大学任教, 为解放后祖国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还反对将岭南大学迁往香港的议论, 表现了一个炎黄子孙对祖国的强烈感情和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建国后,陈序经先后担任过中山大学副校长、暨南大学校长和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等重要职务。自1956年他在中山大学历史系开设 “东南亚古史”课程以来,至1964年他调离中山大学之前,8年间,他黎明即起,笔耕不辍,几年间每年完成一部东南亚国家的古史著述。他的一生刻苦勤奋、在学术上成就卓著,著有东南亚各国古代史等20多种,是我国著名的社会经济学专家。他晚年写的最后一部著作为 《泐史漫笔——西双版纳历史释补》。这是他在1964年访问西双版纳搜集到有关历史(即西双版纳的历史)的书籍和材料后,研究认为这些材料有某些矛盾与错误之处, 才动手写成这一颇具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


陈序经于1967年因心脏病突发逝世,终年64岁。他的遗著由于得到海内外各界友好鼎力支持和资助,已于1991年在香港九龙文化出版服务公司主持下,分别由商务印书馆和海天出版社正式出版取名为《东南亚史研究合集》,全书共120万字。端木正教授在此合集的序言中指出:“当时陈氏行政工作繁忙,又经历各次政治运动,而仍有如许科学研究成果, 其专心致志, 献心学术之精诚, 堪为后学楷模。”


陈序经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 由于贡献较大,被选为全国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广东省一、二、三届政协委员。


猜你喜欢的书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

一百七十六卷。清圣祖玄烨撰。此集前后共分四集。前三集为大学士张英等所编。《初集》收康熙二十二年(1683)之作,凡四十卷;《二集》收康熙三十六年以前之作,凡五十卷;《三集》收康熙五十年以前之作,凡五十卷。《四集》为和硕庄亲王允禄所编。收康熙五十一年以后所作,凡三十六卷。总计共一百七十六卷。有《四库全书》 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 本。g

唐文拾遗

唐文拾遗

七十二卷。清陆心源 (1834—1984)编辑。陆心源,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人。喜藏书,有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等,著《潜园总集》,陆氏嗜好藏书,曾广求书籍;选择家藏旧书一百五十种,计二千余卷,解官后潜心校刊。每得《全唐文》所未录而又属于唐文者,即录存之。历时几十年,得书三千余篇,厘为七十二卷,仿《全唐文》之体例顺序排列。以补其缺,故名 《拾遗》。书前列杭州俞樾之序。该书最早为清内府刻本。1983年,中华书局以清内府刻本《全唐文》断句影印,附《潜园总集》本《唐文拾遗》,版面清晰,颇便阅读。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

经名: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朝。原为《八素真经》之一,后分出单行。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通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5《上清大洞真经目》著录《上清八素真经服日月皇华》1卷。为六朝上清经。述斋法十戒、玄都法难五戒、受法戒高上科及五种斋格。
  

金陵春梦之一:郑三发子

金陵春梦之一:郑三发子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五十年代初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修改后由香港致城出版社分卷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陆续翻印发行。这是一部以蒋介石一生为题材的长篇多卷现代历史小说,共二百多万字,分为八集:《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大江东去》。作品从蒋介石出生、发迹写起,一直到南京政府垮台,逃退台湾。作者说,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只是把蒋介石其人其事,象说书那样加以描绘而已。内容凭据史实和传闻,采用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许多人物形象鲜明逼真,对蒋介石的刻画更是力透纸背,文笔通俗生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作者续写了《草山残梦》,共八卷,三百余万字,描写蒋介石到台湾后直至老死的全过程。第一集《郑三发子》‌聚焦蒋介石的早年经历,围绕其出身传闻(“郑三发子”为野史中蒋的化名),追溯其浙江盐商家庭的成长背景、留学日本及投身革命的历程,揭示他从落魄青年到跻身国民党权力核心的发迹史。

后官场现形记

后官场现形记

章回小说。近代许伏民著,署“白眼”。八回。小说继《官场现形记》后再次揭露官场之黑暗。是书效吴趼人《官场现形记》笔法,揭露晚清社会政治腐败现象。如科考作弊,贿赂考官即可中举,而嘲笑那些“悬梁”,“刺骨”的腐儒。官场勿论文武,皆可冒名顶替,略施“鬼接头”、“飞过海”等诡术,竟使一个店铺伙计,摇身一变而为七品县令。又如靠捐输官凭,可以捐官买官。堂而皇之“清政廉明”的苏州巡抚思福,竟与胞兄小妾偷情,及至事泄妾死,恰逢勋臣死丧,演出借勋臣的魂幡来招偷情离魂的丑剧。凡此皆中时弊,有一定现实意义。发表在《月月小说》九、十五至二十一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三十四年(1908)。

李云英风送梧桐叶

李云英风送梧桐叶

明初杂剧剧本。简名《梧桐叶》。李唐宾撰。旦本。剧谓唐时蜀人任继图参赞哥舒翰军事。值“安史之乱”,妻子李云英被掳,转辗被尚书牛僧孺收为义女,与牛的女儿金哥姐妹相称。“安史之乱”平定后,任继图回京游览大慈寺,因思念妻子,题〔木兰花慢〕词一阕于壁,不留姓名而去。牛夫人携2女来此进香,云英见词颇类丈夫字迹,步韵和词于壁。秋日风起,梧桐叶落。云英拾叶一片题诗其上,复抛至空中。其叶竟由任继图捡起。朝廷开文武科,任继图同好友花仲清同中文武状元。牛僧孺令女金哥抛绣球择婿,击中武状元花仲清。牛宴请花,任到牛府作陪,夫妻相认,并出梧叶题诗以示牛尚书。至此,文武状元同为牛尚书之东床。此剧与红叶题诗的故事属于同一趣向。后明末阮大铖《燕子笺》传奇之“飞燕衔笺”,也显然受到本剧启发。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元明杂剧》本,《元曲选》本,顾曲斋刊本。顾曲斋刊本误题为“元乔梦符(乔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