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经

- 姓名:陈序经
- 别名:字怀民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文昌县清澜镇瑶岛村
- 出生日期:1903年9月1日
- 逝世日期:1967年2月16日
- 民族族群:
陈序经(1903年9月1日~1967年2月16日),字怀民,著名学者。1903年9月出生于文昌县清澜镇瑶岛村。在乡村私塾启蒙,10岁随父亲往新加坡,就读于新加坡7年制的育英学校。他父亲祖国意识、民族观念较强,不愿儿子继续接受殖民教育,安排陈序经小学毕业后返国学习。
1920年,17岁的陈序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岭南中学,因为他考试成绩突出,学校破格录取他读初三。上高中后,还没毕业,他又于1922年以同等学力考进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就读。由于宗教原因,两年后他转入复旦大学,改学社会学。从小学到大学所应受的教育,陈序经只用11年时间已全部完成。在1925年至1928年间,陈序经又获得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并于1928年受聘任岭南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陈序经遵其父“一不做官,二不做生意”的家训,潜心研究学问。他认为,各国的政治和社会学知识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只有到各国实地学习考察,才能较深刻理解该国的政治和社会情况,在他婚后不久又自费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政治学社会学,1923年学成归国继续任岭南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1934年, 他受聘于天津南开大学, 担任经济研究所教授兼该所主任。在这期间,他全面规划该所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思路, 对该所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南开大学一度遭到日军炮轰,遂迁往湖南长沙,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同建立临时大学,后又因日机轰炸,三校再迁往云南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搬迁过程中,陈序经和广大师生一起,艰苦跋涉,爬山越岭,过江渡河, 筹划建校, 组织上课等等, 在艰苦的环境中做了许多重要工作。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合大学也分开重建,陈序经于1946年出任南开大学教务长、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和经济研究所所长等重要职务。在这期间,他曾多次到越南、柬埔寨、泰国、新加坡和马来亚等地作实地调查研究,写下多篇有关东南亚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中《扶南史初探》一文发表后, 曾引起柬埔寨有关人士的重视。50年代, 当时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访问中国时,他的秘书曾提出要会见陈序经。西哈努克亲王的秘书告诉陈序经, 书中所载的史实, 有些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1948年至1952年,陈序经出任岭南大学校长。在任期间,适值广州解放前夕,有人唆使陈序经到台湾或香港,陈序经婉言拒绝,并出面挽留了一批暂时滞留在广州的著名专家学者在岭南大学任教, 为解放后祖国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还反对将岭南大学迁往香港的议论, 表现了一个炎黄子孙对祖国的强烈感情和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建国后,陈序经先后担任过中山大学副校长、暨南大学校长和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等重要职务。自1956年他在中山大学历史系开设 “东南亚古史”课程以来,至1964年他调离中山大学之前,8年间,他黎明即起,笔耕不辍,几年间每年完成一部东南亚国家的古史著述。他的一生刻苦勤奋、在学术上成就卓著,著有东南亚各国古代史等20多种,是我国著名的社会经济学专家。他晚年写的最后一部著作为 《泐史漫笔——西双版纳历史释补》。这是他在1964年访问西双版纳搜集到有关历史(即西双版纳的历史)的书籍和材料后,研究认为这些材料有某些矛盾与错误之处, 才动手写成这一颇具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
陈序经于1967年因心脏病突发逝世,终年64岁。他的遗著由于得到海内外各界友好鼎力支持和资助,已于1991年在香港九龙文化出版服务公司主持下,分别由商务印书馆和海天出版社正式出版取名为《东南亚史研究合集》,全书共120万字。端木正教授在此合集的序言中指出:“当时陈氏行政工作繁忙,又经历各次政治运动,而仍有如许科学研究成果, 其专心致志, 献心学术之精诚, 堪为后学楷模。”
陈序经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 由于贡献较大,被选为全国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广东省一、二、三届政协委员。
猜你喜欢的书
爱的秩序
20世纪的德语哲学家中,对现代基督思想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哲人,非舍勒莫属。在现代思想的论域中,舍勒走出了一条超逾教派立场的神学言路,直接把握、描述、阐发基督信仰中的福音原则(即个体性的位格之爱),在上帝论、启示论、基督论、信仰论、教会论诸论域重新确立位格之爱的优先地位,进而重建自然神学,将基督思想的本质质素注入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显明了基督教思想在现代性思想语境中的活力。
个性教育
范寿康著,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分个性的意义、教育的目的、个性与教育的关系、个性及于教育效果的影响、个性差别的原因、正常儿的个性、异常儿的个性、个性的七大方面实验法8章。
霉疠新书
《霉疠新书》,2册,日本片仓元周撰于日本天明七年(1787)。该书原分乾坤二册:一为理疠,一为理霉。作者遵古法而增新意,故名《霉疠新书》。元周氏究心疠、霉二症,博取精研,时越二十余载,甚有心得,复获老医秘传,并取其父经验,详辨轻重深浅,发挥蕴奥,颇有见地。乾卷首举疠风(今删),坤卷首述霉疠论证,次及治法、方剂,洵属治疗梅毒之金针。
国故论衡
近代章炳麟著。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日本初版。共三卷,上卷小学,中卷文学,下卷诸子学。凡七万言,以发扬国学传统为宗旨,被黄侃称为能“见古人之大体”、“识刑名之取舍”(《国故论衡赞》)。其中《原学》、《原儒》、《原道》等,阐述学术思想的源流,论辩诸子学说的优劣。书中肯定孔子删定六经、变“学在官府”为“学皆在家人”的历史功绩,然否认“六经皆孔子臆作”的说法。以佛学教义为论据,驳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谓人的意根都有“我见、我痴、我爱、我慢”四德,智出于见,愚出于痴,我见与我痴具生,故愚与智亦不相离。“上智无痴必无我见也,非生而具之。下愚者世所无有,诸有生者,未有冥顽如瓦砾者”(《辨性》)。体现出了作者“不一孔父,不蹩躠为仁义”(《原儒》)的立场。又曾言“宋世儒者之书盈箧,而言不能舍理气,适得土苴焉”(《明见》)。以示对宋儒思想狭隘僵化的不满。后收入《章氏丛书》,篇目和文字均有变动。
华严经问答
凡二卷。唐代法藏撰。又称华严问答。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系以问答体之方式,叙述华严经之概要。诸先德皆依用本书。然华严五教章指事记及华严五教章通路记,咸认为本书系伪作,此恐因本书所述因转果转之义与法藏所说不相符合,故指本书为伪作。
虚舟禅师注八识规矩颂
性一而已又言相何也性内也相外也相不言外之境而言内之识则相亦内也外境触之而不动豁达为空者犹易托之而内识之所留细微流注发不及知虽深造之后常致叹于习气之难除命根之未断斯言性之家不可不加察也然而专言相者往往逐流末而鹜焉力徒困于算沙计或穷于钻纸曷思古人着唯识之论谓是诸相者宜有乎宜无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欲期无相于相求之乎抑于性求之乎求之于相缘八识而有百法求之▆▆转八识而为四智世之逐相者多失之而见性▆▆未尝过相而问焉而为之通则分帜而争之终不可止斯重叹矣虚舟禅师宗嗣福严而仍研精教典取唐奘师八识规矩颂特为之注注所言相非能与人殊而引而发之终归于性使览者知悟施子易修徐子敬可读而美之梓之以传噫其有裨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