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正璧

- 姓名:谭正璧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上海人
- 出生日期:1901.11
- 逝世日期:1991.12
- 民族族群:
谭正璧(1901.11~1991.12) 现代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笔名佩冰、谭雯、桎人等。上海人。1919年考入江苏省立第2师范学校,开始对新文学产生兴趣,广泛阅读《新青年》、《新潮》等进步杂志,并发表了多篇随感式的杂文。1923年春,经邵力子介绍入上海大学中文系读书,后因经济原因辍学,到上海神州女校任职,教文学专修科散文选兼初中语文。出版有创作集《芭蕉的心》(1923年)、《邂逅》(1926年)、《人生的悲哀》(1927年)。因教学需要,编著出《中国文学史大纲》,于1924年出版后即由日本井上梅译为日文,此书是国内第一部用白话文撰写的中国文学史,也是第一部由上古文学直叙到现代文学的中国文学史。
1928年后,曾相继受聘于省立上海中学乡村师范部和上海民立女子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并先后著成《中国文学进化史》和《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前者出版后即被岭南、暨南等大中学校用作课本,后者曾增订易名为《中国女性文学史》,颇受女读者的欢迎。1933年春,到私立正风文学院中文系补读,获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任上海北新书局编辑,编选活叶文选。自1933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曾先后编著有《国学概论讲话》、《文学概论讲话》、《古今尺牍选注》、《新编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发达史》、《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国学概论新编》、《中国文字学新编》、《文人传记选》、《诗词入门》、《词体明辨》等,分别由光明书局、北新书局和中华书局出版。其中《新编中国文学史》后有日本立仙宪一郎日译本,为《支那文化丛书》之一。《中国文学家大辞典》140万字,苏联汉学家阿历克塞也夫曾著专文予以介绍,誉为“是一部比较其它同类辞典有巨大成就,而为国外研究汉学者案头所必备的参考书”。同时出版过历史故事集《长恨歌》,散文集《夜珠集》,其历史剧《梅魂不死》曾由天风剧社演出过。1945年秋,在中国书报编译所任职,主编《书报》杂志及《新中国文库》。并应上海大东书局之邀,编著《国文乙编》3册、《国文丙编》6册。又为中华书局选注《庄子读本》、《礼记读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山东齐鲁大学教授、上海棠棣出版社总编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特约编辑、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并于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除以上提到者外,谭正璧还编著有《文学源流》、《日本所藏中国佚本小说述考》、《元曲六大家传略》、《话本与古剧》、《元代戏剧家关汉卿》、《三言两拍资料》等。
猜你喜欢的书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是马丁·海德格尔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以往我们通常把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放到近代哲学的背景下,从知识论或理性主义传统,将其理解为西方哲学古希腊以来,经过基督教的洗礼与近代科学的影响而达到的巅峰。本书则从现代哲学视野重新审视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巨匠,非常有助于我们把握德国观念论与现代哲学的内在渊源,看到作为主体哲学之顶峰的德国古典哲学带来的困境,以及其中包含的“现代元素”。书中对三位大师的分析细致而独到,既反映出海德格尔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充分展现出他本人的独特思想,这在目前的国内海德格尔研究,乃至哲学史研究中都是比较欠缺的。 本书分为揭示当前哲学的基本趋势、与德国观念论的争辩两部分,具体包括当前的问题情境;阐明人类学的趋势;阐明形而上学的趋势等。
东文选
133卷,纂集官有卢思慎、姜希孟、徐居正、梁诚之、崔淑精等23人,但作品选录工作主要由徐居正完成。《东文选》常见的版本有两种,一为太学社1975年对朝鲜王朝时代刻本的影印,一为民族文化刊行会1994年的标点排印本。正文共130卷,选录了上自三国、下逮鲜初的辞赋、诗歌、文章共4500余篇,其中,各体文章计108卷,按文体分为45类,分别是:诏勅、教书、制诰、册、批答、表笺、启、状、露布、檄书、箴、铭、颂、赞、奏议、札子、文、书、记、序、说、论、传、跋、致语、辩、对、志、原、牒、议、杂著、策题、上梁文、祭文、祝文、疏、道场文、斋词、青词、哀词、诔、行状、碑铭、墓志。《东文选》“正编”由徐居正编选,收有“采自三国,至于当代”的辞赋诗文,实际收录的是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之后至成宗年间(1470~1494)的文学作品。“续编”由申用溉于中宗年间(1506~1544)编选,所收为正编之后约四十年间的诗文。肃宗年间(1506~1544)宋相琦又进行补编。最终《东文选》长达154卷,45册,成为一部历代优秀诗文集。所收诗作,有高句丽名将乙支文德和高丽的李仁老、李奎报、李齐贤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家、文人的作品,还有虽然并不闻名但留下了思想、艺术水平高的作品的人的诗作。散文作品里有李奎报、林椿、李承仁、郑已五等文人的传记和义人传记体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东文选》作为一部诗文并举的通代文学选本,保存了朝鲜大量的汉文学史料,总结了前此“始于三国,盛于高丽,极于盛朝”的朝鲜汉文学的历史成就,是朝鲜编纂出版的文学作品选集中所收作品最多、体系井然紧凑的丛书。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东国文学史的意义,而且不少作品关涉中国的政治文化及文学艺术,具备见证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历史、文化交流的文献价值。
唐宋词选释
词选。俞平伯辑。此选旨在提供古典文学研究者参考资用,作法与一般普及性选本有所不同。选词面稍宽,想努力体现出词家的风格特色和词的发展途径。如同胡适《词选》,试图用词选来反映词史的进程。书分三卷,上卷唐五代词,选22家95首;中下卷宋词,入选53家164首。中卷题为“宋之一”,下卷题为“宋之二”,相当于北宋和南宋。之所以不分南北宋而分一二,因南渡词人在两宋之际,属前属后每每两可,不易恰当。编者对词史的见解及其选词之宗旨,具见书中《前言》。是书凡三易其稿,1962年初版,名为《唐宋词选》;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易名为《唐宋词选释》。此书不仅注释语辞,亦时或扼要点明词人之作意与作法,颇有特色。
晋书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为唐代房玄龄主编,共有130卷。起自晋泰始元年(262年),讫于晋元熙二年(419年),记载了157年两晋的历史事实。在两晋南北朝,撰编晋书的有20余家,到唐代初期存有18家,唐贞观十八年(644年),房玄龄、诸遂良、令孤德芬、李延寿等奉诏重修。以南齐臧荣绪的《晋书》为底本,参诸家晋书及晋人文集, 于贞观二十年(648年)修成。计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原称《新晋书》,后臧氏书佚,遂简称《晋书》。因宣武、武帝两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由太宗世民撰“论”,故旧题“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是书既成,旧本皆弃,一代史料由是书而存。其中,《束晰传》所载《汲冢书》发现经过,《裴秀传》所载《禹贡地域图》之制图六法,均为珍贵资料。注释者,有唐代何超的《晋书音义》3卷。清朝乾隆殿本及同治金陵书局本,均将何超的书刊于全书之后。清朝吴士鉴集各家之说,并广为补证,撰成《晋书校注》,附注文于正文之下,以方便后人。中华书局校点本以金陵书局本为本,并参照百衲本之影印宋本及武英殿本,为今通行最佳之本。
萨婆多宗五事论
萨婆多宗五事论,一卷,唐法成译,尾题无上四字,一五五六。
成就梦想法
成就梦想法,一卷,唐不空述,日本圆俊题记,繁承题记,佚名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