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正璧

- 姓名:谭正璧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上海人
- 出生日期:1901.11
- 逝世日期:1991.12
- 民族族群:
谭正璧(1901.11~1991.12) 现代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笔名佩冰、谭雯、桎人等。上海人。1919年考入江苏省立第2师范学校,开始对新文学产生兴趣,广泛阅读《新青年》、《新潮》等进步杂志,并发表了多篇随感式的杂文。1923年春,经邵力子介绍入上海大学中文系读书,后因经济原因辍学,到上海神州女校任职,教文学专修科散文选兼初中语文。出版有创作集《芭蕉的心》(1923年)、《邂逅》(1926年)、《人生的悲哀》(1927年)。因教学需要,编著出《中国文学史大纲》,于1924年出版后即由日本井上梅译为日文,此书是国内第一部用白话文撰写的中国文学史,也是第一部由上古文学直叙到现代文学的中国文学史。
1928年后,曾相继受聘于省立上海中学乡村师范部和上海民立女子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并先后著成《中国文学进化史》和《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前者出版后即被岭南、暨南等大中学校用作课本,后者曾增订易名为《中国女性文学史》,颇受女读者的欢迎。1933年春,到私立正风文学院中文系补读,获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任上海北新书局编辑,编选活叶文选。自1933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曾先后编著有《国学概论讲话》、《文学概论讲话》、《古今尺牍选注》、《新编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发达史》、《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国学概论新编》、《中国文字学新编》、《文人传记选》、《诗词入门》、《词体明辨》等,分别由光明书局、北新书局和中华书局出版。其中《新编中国文学史》后有日本立仙宪一郎日译本,为《支那文化丛书》之一。《中国文学家大辞典》140万字,苏联汉学家阿历克塞也夫曾著专文予以介绍,誉为“是一部比较其它同类辞典有巨大成就,而为国外研究汉学者案头所必备的参考书”。同时出版过历史故事集《长恨歌》,散文集《夜珠集》,其历史剧《梅魂不死》曾由天风剧社演出过。1945年秋,在中国书报编译所任职,主编《书报》杂志及《新中国文库》。并应上海大东书局之邀,编著《国文乙编》3册、《国文丙编》6册。又为中华书局选注《庄子读本》、《礼记读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山东齐鲁大学教授、上海棠棣出版社总编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特约编辑、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并于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除以上提到者外,谭正璧还编著有《文学源流》、《日本所藏中国佚本小说述考》、《元曲六大家传略》、《话本与古剧》、《元代戏剧家关汉卿》、《三言两拍资料》等。
猜你喜欢的书
李文节文集
文别集。明李廷机(谥文节) 著。二十八卷。卷首有叶向高序,崇祯七年 (1634)洪启遵序。卷一至卷九为奏疏等公文, 卷一○、卷一一为馆课,卷一二至卷二八为文。 有崇祯间刻本。
雅舍小品
梁实秋著。散文集。1949年台北正中书局出版。本书除序外,收入《雅舍》,《孩子》《音乐》、《信》、《女人》、《男人》、等散文,是作者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创作的。这些作品是梁实秋倡导真实流畅的文学,而受到左翼作家批判的“无言的抵抗”。正如作者所述:“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集中作品谈论生活、人生、艺术,题材广泛,角度新颖,表现了作家在苦难中寻觅诗意,达观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作者“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自我陶醉的处世哲学和超功利的审美态度。显示出作家深受道家的人生观,美学观的影响。但因为这些作品产生在国难当头的岁月,不能不说具有一定程度的虚无消极性质。梁实秋的散文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所以,这些作品简繁得当,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其语言、文情莫不适中,声韵配合,读来琅琅上口。作品思路宽广,旁征博引、融会贯通,集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的特色于一体,机智闪烁,谐趣迭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朱光潜曾评价说:“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此书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至今发行50余版,创中国现代散文发行的最高记录。
蒙古源流
蒙文名《额尔德尼脱卜赤》,汉文译名或题《珍宝史纲》、《宝史纲》等。记述元明两代蒙古族历史的著作。彻辰萨囊著。乾隆四十二年(1777)转译成汉文刊印,收入《四库全书》。后有沈曾植笺证、张尔田增补并校的孱守斋校补本及各种手抄本流传。在国外,182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原文本和德译本。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出版蒙文本。另在日、美、德等国也有影抄本或译本出版。彻辰萨囊(1604—?),中国清初鄂尔多斯(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个蒙古贵族,喇嘛教徒。依据多种史书和佛教经籍,撰成本书,意在写一部蒙古通史。共8卷,依喇嘛教为纲、各汗传统世系为纬、按年纪事,著述体例颇近于《蒙古秘史》。第1卷首讲佛教的“运数”,作为本书的缘起。第2卷记额纳特(又作卫拉特)、土伯特(又作图伯特)蒙古汗传世次序及崇尚佛教事迹。第3卷以后,则记蒙古族的发源和发展,兼述蒙古各部的兴衰治乱和遗闻佚事。本书最有价值之处,是提供了14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蒙古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珍贵史料。对蒙古地区的行政区划,封建领地的分割,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以及喇嘛的传布等,也叙述的颇为清晰和详瞻。书中有许多韵文体记述,所记录下来的17世纪以前的蒙古语,有助于研究蒙古语言的历史。书末所附《红册》、《大黄册》等蒙文史料,亦颇珍贵,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本书与《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被称为有关蒙古民族的3大历史著作。
法华经科注
法华经科注,八卷,元徐行善科注,必升序,日本养存重刻序,前附隋智顗说观心诵经法,宋与咸录释经六意,法华三分总别图。
大寒林圣难拏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法贤译,罗睺罗于寒林中多为鬼恼。佛为说难拏陀罗尼。难拏者欢喜之义,言此陀罗尼有安乐欢喜之功德也。
证契大乘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与《佛说大乘同性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