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 青崖集

    青崖集

    《作者:魏初元代诗文别集。5卷。魏初撰。据明人焦竑《国史经籍志》,魏初撰有《青崖集》10卷,但今已不存。现存5卷本《青崖集》,是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本集卷首无序。卷1为五、七言古诗及五、七言律诗,卷2为六言诗、七言绝句、赋,卷3为词、序、记,卷4为书、表,卷5为铭、神道碑,志铭等各体文章。他的诗格律坚苍,不失先民轨范。他的诗文多有可以补充元史缺失之处,如卷4所收奏议,所论都是当时要务。魏初之文叙事明白清楚,有诸元史所未涉及的史实。他的诗如《杭州大雪》,记至元二十年(1283)十二月七日钱塘罕遇的大雪;《观象诗》记至元十八年(1281)亲见大象的经过;《油井》言及石油的开采利用。都是可以证史之作,也说明魏初兴趣所在不止于应和酬答而已,这是他较突出的特点。当然,他的集中也不乏应酬之作,如挽诗较多,但总的来说他的确不属于“徒以文章贵”的应景文人。

  • 蒲室集

    蒲室集

    《作者:笑隐大訢元代诗文别集。15卷。释大訢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汪启淑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后至元四年(1338)虞集序。其时虞集双目已近失明,不能读书,而是听别人为他朗诵大訢诗文,他这样描述听后的感受:“如洞庭之野,众乐并作,铿宏轩昂;蛟龙起跃,物怪屏走,沉冥发兴。至于名教节义,则感厉激奋,老于文学者不能过也。何其快哉!何其快哉!”本集卷1为古辞、古诗,卷2为古诗,卷3—5为律诗,卷6为绝句,卷7—8为序,卷9—10为记,卷11为碑铭,卷12为塔铭,卷13为说、题跋,卷14为题跋、箴、赞,卷15为铭、祭文。他的五言长律力学杜甫,也确实有相近之处。《述怀送观空海归临川七十韵》是元人长律的佳作,感世伤时,陈情述怀,写得真切无讳。小诗则以情思细密见长,如《舟至通州夜雨大作》:“明日京华拂面尘,穹庐如雪马如云。雨声未忍孤篷别,故遣萧萧枕上闻。”告别京师,沿运河南下,夜雨泊舟于通州,使大訢在孤寂中回味起大都的繁华。虽无一笔着意刻画羁旅愁思,却把愁思融进意境之中。

  • 俟庵集

    俟庵集

    《作者:李存元代诗文别集。30卷。李存著。《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别本题为《番易仲公李先生文集》31卷(其中1卷为附录),有明永乐三年(1405)李光刻本。《俟庵集》卷首有明洪武六年(1373)涂几序,永乐三年邹济等序,并有危素所撰李存的墓志铭,据涂几序,本集是李存死后由嗣子李卓“网罗放失”编次为30卷。卷1—4为古体诗,卷5为六言诗,卷6为五言律诗,卷7为五言绝句,卷8—9为七言律诗,卷10—11为七言绝句,卷12为杂著。卷13—15为记,卷16—20为序,卷21为传、说、铭,卷22为说、铭,卷23为哀辞、祭文、行状,卷24—25为圹记、志铭、墓表,卷26—27为杂文,卷28—30为书简。卷末有附录1卷。《四库全书总目》曾指出:“(李)存所学笃实,非金溪流派堕于元渺并失陆氏本旨者比。故其诗文皆平正醇雅,不露圭角,粹然有儒者之意。”这个评价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 清容居士集

    清容居士集

    《作者:袁桷元代诗文别集。50卷。袁桷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苏天爵所撰《袁文清公墓志铭》及《元史》本传都说袁桷有集50卷,可见现存《清容居士集》是原刊旧本。卷首无序。卷1为赋,卷2为骚、辞、卷3—5为四、五言古诗,卷6—7为七言古诗,卷8为歌行、联句,卷9为五言律诗,卷10—12为七言律诗,卷13为五、七言绝句,卷14为五、六言绝句及秋闱倡和等作,卷15—16为开平集(1—4集),卷17为赞、箴、铭,卷18—20为记,卷21—24为序,卷25—31为碑、铭等,卷32为行状,卷33为表、志,卷34为传,卷35为内制,卷36—37为外制,卷38为表、笺,卷39为启,卷40为启、书,卷41为议、状,卷42为策问、问答,卷43为祭文等,卷44为杂文,卷45为为鲁国大长公主题画,卷46—50为题跋。卷末无跋及附录。清道光年间郁松年曾将《清容居士集》刊入《宜稼堂丛书》。郁氏所据原本,在明永乐年间即有残缺,为此,郁氏撰有《重刻清容居士集札记》,附于《宜稼堂丛书》本的卷末,这个本子又被收入《丛书集成》。本集常见的善本为元刊本,曾影印编入《四部丛刊》。《清容居士集》是元代最主要的诗文集之一,历来颇受重视。

  • 瓢泉吟稿

    瓢泉吟稿

    《作者:朱晞颜元代诗文别集。5卷。朱晞颜撰。据明人焦竑《国史经籍志》,朱晞颜有《瓢泉集》4卷,但原书久佚无存。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朱晞颜诗文若干篇,重新编次为《瓢泉吟稿》5卷。卷首有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牟巘序,郑僖序。卷1为赋、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2为五言律诗、五言长律、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卷3为词,卷4为序、记,卷5为传、题跋、赞。朱晞颜不但与文坛名流杨载、揭傒斯、鲜于枢等唱和,还曾与李孝光恣览雁荡山,并受知于王都中。受到他们的影响,他的诗文大都条理清晰,思路周正。他的诗以五言较佳,《拟古十九首》受到牟巘称赏,认为颇得汉魏遗意,并不是仅只在字句上仿效《古诗十九首》,而是力求在风骨上体现出自己对前人命意的理解。但《四库全书总目》也曾批评他的《麹生传》、《花中隐逸传》为食古不化,未能脱出陈陈相因的窠臼。由于《瓢泉集》长久隐而不显,所以朱晞颜很少受到元代诗评家与诗选家的关注。他的词比较个性化,如[满庭芳]《和赵仲敬咏雪》、[满江红](弹铗归来)等都以诚挚感人见长。

  • 佩玉斋类稿

    佩玉斋类稿

    《作者:杨翮诗文别集。元杨翮撰。杨翮,字文举,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刘仔肩选其诗入《皇明雅颂正音》,又杨基集《悼杨文举博士》诗有“白发苍苍老奉常,乱离终喜得还乡”句,则翮之卒当在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翮初为江浙行省掾,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官休宁主簿,历江浙儒学提举,迁太常博士。其父杨刚中于元成宗大德(1297—1307)间官翰林待制,为当时名宿,有《霜月集》,已不传。虞集、杨维桢是其父执。杨翮既有家学渊源,又得名家指点,故其诗文意度波澜皆严谨有法度。此集刻于至正末,陈旅、虞集、吴复、杨维桢皆为之作序。吴序作于元顺帝元统三年乙亥(1335),杨序作于至正八年戊子(1348)。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收入《四库全书》,十卷,卷一、卷二为记,卷三至卷八为序,卷九为论,卷一○题跋等杂著。除十卷本外,另有元刊不分卷本、许氏不分卷抄本一册。振绮堂有精抄本十三卷;丁氏《藏书志》有抄十三卷本(卷一、卷二记,卷三至卷八序,卷九论,卷一○为题跋,卷一一乐歌,卷一二启,卷一三箴)。据《四库提要补正》,朱绪曾采《上虞水利序》等文六篇、《雅颂正音》所载诗八首,附录于集后。

  • 默庵集

    默庵集

    《作者:安熙元代诗文别集。5卷。安熙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常见的版本有《畿辅丛书》本,并被排印编入《丛书集成初编》。另外尚有几种清抄善本。卷首有元泰定三年(1326)虞集序。目录以后有安熙之子、广宁路儒学正安塈写于泰定四年(1327)的附记:“昔者先君子之于文也,盖无意为之,故家无存稿。先君殁时,塈年又幼,不知收拾。其后门人今翰林应奉苏君伯修始加辑录,得凡若干篇,类为内集五卷、外集五卷。然念先君门人散在四方,其文尚多遗阙。它日嗣有所得,当与外集共传焉。”据此,可知本集是苏天爵编集,原有10卷,今传本5卷,应是内集。本集分为诗、文两大部分。卷1是古诗,卷2是律诗,卷3—4都是遗文,卷5有2篇遗文,并有5阕词。卷末附录苏天爵的《默庵先生行状》、袁桷的《默庵先生墓表》。安熙是元初的理学家,诗文都有较浓重的学究气。苏天爵说,安熙“为文章以理为主,皆有为而作;诗学渊明、晦翁,第以吟咏性情,陶写造化而已”。是比较恰如其分的评论。他的某些小诗,如《故县道中》、《中秋不见月》等,确有淡泊之气,以不事修饰见长。

  • 牧潜集

    牧潜集

    《作者:圆至元代诗文别集。7卷。释圆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释圆至去世后,由释行魁将他的诗文结集刊印,并请戴表元及方回作序,洪焱祖作跋(洪焱祖,《四库全书》本作洪乔祖)。今传《牧潜集》卷首有崇祯十二年(1639)释明河序,序中说:原书有方回及姚广孝序,故明河此序题为《书姚序后》。并说本集有元刻本、明初翻刻本,两本内容大致相同,诗略有出入。明河序本,由明末大藏书家毛晋刊行于世。现存《牧潜集》主要版本,如《四库全书》本、《武林往哲遗著》本,都出于毛晋刻本。本集卷1为诗,卷2为铭,卷3为碑记,卷4为序,卷5为书,卷6为杂著,卷7为榜疏。卷末收有元大德三年(1299)洪焱祖(或误题洪乔祖)跋,洪跋名为《天隐禅师文集序》,洪焱祖跋中说,他在大德三年冬天见到了圆至的《天隐禅师文集》1卷,集名与卷数均与今传《牧潜集》不一致,当是为1卷本《天隐禅师文集》所作,明初翻刻《牧潜集》时,加上了姚广孝序,又从别处辑入了洪跋。今传《牧潜集》卷首未见有方回、姚广孝二序,仅有释明仁《书姚序后》1篇代序,方、姚二序当为毛晋重刻《牧潜集》时略去。

  • 牧庵集

    牧庵集

    《作者:姚燧元代诗文别集。36卷。姚燧撰。《牧庵集》原本久已亡佚,今存36卷本,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卷首有至顺三年(1332)吴善序、泰定元年(1324)张养浩序。张养浩序是为江西省臣准备刊印姚燧文集而作。吴善序是为江浙行省所刊印姚燧文集而作。据吴序,50卷本《牧庵集》收入赋3篇,诗222篇,序38篇,记53篇,碑铭墓志140篇,制诰58篇,传2篇,赞15篇,说11篇,祝册10篇,杂著13篇,乐府124篇。今存36卷本《牧庵集》,内容要比原本少四分之一左右。其各卷所收是:卷1为祝册、诏制,卷2为诏制,卷3—4为序,卷5—9为记,卷10—12为庙碑,卷13—25为神道碑,卷26为碑、碣,卷27为阡表、阡碣,卷28—29为墓志铭,卷30—31为传、行状等各体文,卷32为赋、五言古诗,卷33为七言古诗,卷34为五言律诗及七言律绝,卷35—36为词。卷末附录有刘致所撰的姚燧年谱。本集编成后,又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四部丛刊》据以影印编进初集。

  • 天下同文集

    天下同文集

    《作者:周南瑞四十四卷。元周南瑞撰。周南瑞字敬修,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生卒年、事迹均不详。吴澄《支言集》有《赠周南瑞序》,称安成周南瑞敬修,匾“濂溪”二字于室,或者议之。又称敬修之文词,固已早冠于乡儒之上,自濂溪视之则陋也。盍暂舍其所学,而勉其所未学云云。当即指其人。至称其欲为濂溪后人,当知其门户、路径。是明以冒称周子之裔而诮之,其人好趋附高名者。观其目录末标“随有所传录,陆续刊行”九字。其体例与清末庸陋坊本无异。但本书所载,颇有苏天爵《文类》所未收,足资当时典故。如:《元史》崔或上宝玺事,在成宗本纪及崔或本传均有所载,但未详其得玺月日;本书所收崔或献玺书文,即写明时为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三十日。又如安南世子陈日燇遣使上表并献方物事,成宗本纪记为元贞元年三月乙巳朔,而安南国传则记为至元三十一年五月,两相矛盾。本书所收安南国王贺成宗登极表,则写明时为元贞元年三月初一日,从而得知安南国传所载舛误。故本书所载史实,可资考证之用。其他文篇,亦多有可观者。其中卷十七、卷十八、卷三十一、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四十一均佚阙,世无全本。此书有 《四库全书》 本。及 《雪堂丛刻》 本。

  • 梅花道人遗墨

    梅花道人遗墨

    《作者:吴镇元代诗文别集。2卷。吴镇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吴镇无专集行于世,今传《梅花道人遗墨》2卷,是吴镇乡人钱棻捃拾题画之作,荟粹成编。卷首有钱棻序,序中自称仰承先志,“褒采遗文”,仅得数十纸。卷首别收有1篇《梅花道人本传》。卷上所收的都是诗,按五七言、古近体类编、卷下为词、题画诗数首、题跋若干则。本集所收入的吴镇诗篇,主要是借题画表达了林泉之趣、隐逸之情,《四库全书总目》评述说:“(吴)镇以画传,初不以文章见重。而抗怀孤往,穷饿不移,胸次既高,吐属自能拔俗。”但《四库全书》编者也指出本集的编辑尚有不够慎重之处,比如曾误收入了鲜于枢的诗;对于疑为伪作的画幅上的题画诗,也往往未加甄别。

  • 鲁斋遗书

    鲁斋遗书

    《作者:许衡诗文别集。十四卷。元许衡撰。许衡号鲁斋,因以为集名,许氏遗书久散落,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河南巡抚李某下令表彰先贤,命衡七世孙婿郝亚卿辑其遗文,未竟,河内教谕章廷俊继成,何塘作序,河内县令高杰刊行。明世宗嘉靖四年乙酉(1525),山阴萧鸣凤校刊于汴,并作序跋,序后有题识,谓:“鸣凤方校是书,适应内翰元忠奉使过汴,谓旧本次第似有未当,乃重编于左,续得《内法》及《大学中庸直解》,俱以次增入。旧本名《鲁斋全书》,窃谓先生之书尚多散佚,未敢谓之全也,故更名《遗书》。”是该本为应良(元忠)所重编,萧鸣凤更名。卷一至九为文,卷一○、卷一一为诗歌,卷一二至卷一四为附录。因其书为后人所汇辑,无所别择,如《大学直解》、《中庸直解》为启蒙课本,无所发明,《编年歌括》为教学童记历史朝代的歌诀,尤不宜刊入集内。此集有萧鸣凤汴梁刊本、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怀庆府推官怡愉刊、清初修补本十一卷、附录三卷,清圣祖康熙(1662—1722)间重刊本十四卷,《四库全书》本十四卷(后三卷依次为谱传、附录、先儒议论)。

  • 鹿皮子集

    鹿皮子集

    《作者:陈樵别集名。元代陈樵(号鹿皮子)作。本集有两种,一为杜储编,有元大德丙寅庞龙序。一为卢联编,比前一种多诗37首。四库馆臣即据以收入《四库全书》。共4卷。卷一有赋15篇,酷似《楚辞》。卷二为乐府、七言古诗、五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近体、五言排律。卷三、卷四为七言近体。有《四库全书》本。清乾隆董肇勋所刊亦为卢联所编之本。(牛贵琥)【渊颖文集】 别集名。元代吴莱(私谥渊颖先生)作。吴莱受业于宋方凤,再传于宋濂,遂开明代文章之派,在元人中有重要地位。遗稿甚多,宋濂摘其有关学术议论之大者编为本集。刘基为之作序。共12卷,另有碑文谥议一卷作为附录。卷一有赋10篇,其中《大游赋》、《海东洲盘陀石上观日赋》雄深卓绝,《定命》、《索居》、《贫女》等赋抑郁醇厚,绝类先秦两汉之作。《狙赋》、《罗浮凤赋》,咏物言志,寓意独特。卷二至卷四为诗。卷五至卷十二为各体散文,其中卷六有骚体句的《哀辞》数篇,卷八卷九有《琴操》歌辞数篇。卷十有《诘玉灵辞》等辞体数篇。本集元至正年间曾刊刻。明洪武刊本为宋璲写刻,嘉靖元年重刊,四库馆臣据以收入《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初版据嘉靖本影印,再版时以元至正本代之。

  • 陵川集

    陵川集

    《作者:郝经元代诗文别集。39卷。郝经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所附序及传记资料较多,重要的有:明正德二年(1507)陈凤梧序,元延祐五年(1318)李之绍序,中书省移江西行省咨文,以及《元史》本传、神道碑、墓志、行状、封赠、年谱。现存《陵川集》是郝经的学生、集贤学士郭贯呈请朝廷批准,与《续后汉书》一并梓行于江西。明人于正德年间重刊于鄂州。本集卷1为赋,卷2—5为古诗,卷6—7为和陶诗,卷8—12为歌诗,卷13—14为律诗,卷15为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卷16为图说,卷17—19为论,卷20为杂著、文、哀辞,卷21为祭文、箴、铭,卷22为赞、说,卷23—24为书,卷25—27为记,卷28—30为序,卷31为述拟,卷32为奏议,卷33—34为碑文,卷35为墓志铭,卷36为墓志铭、行状,卷37—39为使宋移文。另外,清人姚莹等所辑《乾坤正气集》,收入郝经诗文25卷,题为《郝文忠公集》。

  • 麟原文集

    麟原文集

    《作者:王礼元文别集。前集12卷,后集12卷,共24卷。王礼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刘定之序,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李祁序。全书分为前后两集,各12卷。前集卷1为碑,卷2为志,卷3为行状,卷4—5为序,卷6—7为记,卷8为表,卷9为传、赞,卷10为题跋,卷11为说,卷12为哀辞。后集卷1—4为序,卷5—7为记,卷8—9为铭,卷10为行状、祭文、书、启,卷11为说,卷12为杂著、词、题疏。卷末有孔公恂撰《王公墓志铭》。刘定之序称王礼作品“有掣碧海、弋苍旻之奇”,《四库全书总目》则不以为然,认为这种提法“与(王)礼文不甚似”。并指出:“(李)祁序称:其蔼然仁义之词,凛然忠愤之气,深切恳至,无不可人意者,斯得之矣。”总之,王礼的《麟原文集》所收入的作品是以义理见长,而不那么讲究文采与结构。本集传本较少,元明旧刻均未流传至今,善本仅有一二种清抄本行于世。

  • 吴礼部集

    吴礼部集

    《作者:吴师道诗文别集。二十卷,附录一卷。元吴师道撰。师道年轻时与许谦同师事金履祥,所著有《易杂说》、《诗杂说》、《书杂说》、《春秋胡氏传附正》、《战国策校注》、《绛守居园池记注》、《敬乡录》等。此二十卷诗文集系清人王士禛抄自昆山徐秉义家,因而传于世。本名《兰阴山房类稿》,因师道致仕以后授奉议大夫礼部郎中,遂以官名为集名。卷一为赋,卷二、卷三为五言古诗,卷四、卷五为七言古诗,卷六为五言律诗、五言长章,卷七、卷八为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卷九为七言绝句,卷一○至卷二○为文。附录有吴师道墓表、墓志铭和碑。又有明写本《吴正传先生文集》二十卷,前有黄溍序,附录墓表、墓志铭和《元史》本传,显然不是昆山本。《四库全书》所收为昆山本。

  • 兰轩集

    兰轩集

    《作者:王旭元代诗文别集。16卷。王旭撰。据明人焦 《国史经籍志》所载,《兰轩集》原本为20卷。原本久佚无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旭诗文若干篇,重编为《兰轩集》16卷。《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收入辑本《兰轩集》16卷,这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版本。卷1为赋、五言古诗,卷2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8为七言律诗,卷9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卷10为表、书、启、疏、檄,卷11为序,卷12-13为记,卷14为题跋、赞、文,卷15为说,卷16为铭、碑、传。王旭的诗,以七言律诗数量最多,以五言古诗质量最高。他的诗往往随心所欲地抒写个人情怀,并不着力于雕章琢句,常给人气格超迈的印象,比较容易感染读者。他的古文多讲学家之言,文学色彩较淡,以议论和平通达,说理细致入微见长。他身处元初盛世却困顿终身,诗文中贯穿着怀才不遇、难为当权者所用的感慨。七言绝句《扬州城下》、《燕城书怀》正是这种情绪的体现。

  • 榘庵集

    榘庵集

    《作者:同恕元代诗文别集。15卷。同恕撰。同恕原有文集30卷,元顺帝至正初年由陕西行台御史观音保等刊行于江淮,但入明之后,原本就亡佚不存。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同恕诗文若干篇,重编为《榘庵集》15卷。本集卷首为苏天爵序。卷1为表、笺、策问,卷2为序,卷3为记,卷4为书、跋,卷5为说、铭、行状、墓表,卷6为碑铭、志铭,卷7—9为志铭,卷10为颂、赞、祈文、祭文,卷11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卷12—13为七言律诗,卷14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卷15为七言绝句、词。卷末附有门人贾仁撰《榘庵先生行状》,孛术鲁翀撰《同公神道碑》等有关资料。同恕诗学陆游,通达明白,但往往失之浅近。他的文章有可与金、元正史互相参订之处。《永乐大典》所收的同恕文章,有祈禳青词,在《四库全书》编者重订《榘庵集》时,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一概删去。尽管同恕在元朝文名颇大,但由于《榘庵集》久佚,所以以往论者往往未能对他的文学成就作出客观的评价。

  • 句曲外史集

    句曲外史集

    《作者:张雨三卷。《补遗》三卷。《集外诗》一卷。元张雨 (1277—1348)撰。雨字伯雨,一字天雨,别号贞后子。钱塘 (今属浙江)人。早年弃家为道士,往来于华阳、云右间。自称句曲外史。善诗句,工书翰。为虞集、杨维贞等所称道。“雨诗文豪迈洒落,体格遒上。”(《四库全书总目》)其生平诗文,曾手录成帙,但未及刊版,不传。明成化间,姚绶购得其稿。嘉靖间,陈应符始厘为三卷,校雠付刊。附有刘基所作墓志,姚绶所作小传。崇祯中,常熟毛晋复取马程闵元衢所录辑诗,为补遗三卷。附以同时酬赠之作。毛晋又与甥冯武搜得雨集外诗若干首,续刊于后。即今《四库全书》本。另有明末虞山志氏汲古阁刊元人十种诗本。元刊本、《四部丛刊》本、明初刊本 (藏于北京图书馆》,题名《句曲外史贞后先生诗集》,共五卷。

  • 静修集

    静修集

    《作者:刘因诗文别集。元刘因撰。刘因曾自订《丁亥诗集》五卷,焚毁其馀。刘卒后,其门人故友搜辑其佚稿,得《樵庵词集》一卷,《遗文》六卷,《遗诗》六卷,《拾遗》七卷,与《丁亥集》五卷,于元顺帝至正(1341—1368)年间刊行。后杨俊民又捃拾残剩,一字不遗,辑成《续集》三卷,其中当有因所自焚之作,实与因编集本意不合。后房山贾彝又增入有关刘因的资料,如圹记、墓志等,编成《附录》二卷,合成三十卷。元至正中,官方为之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此本流传甚广,传刻传抄也多,明代有永乐本、成化本、弘治本、嘉靖本。更早的是元文宗至顺(1330—1333)年间宗文堂刊本《静修先生文集》二十二卷本,《四部丛刊》影印的即此本,原佚李谦旧序,第二次影印本写补。现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三十卷本、《四部丛刊》本、清德宗光绪(1875—1908)年间刊本《静修先生文集》十二卷本(收入《丛书集成》)。各本皆有遗佚。

猜你喜欢的书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蒲宁的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27年至1933年,历时七年之久。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着重表达“我”对大自然、故乡、亲情、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心路历程。

茶花女

茶花女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作品主人公玛格丽特在爱情与疾病折磨下离开了人世。她生前特别喜爱茶花,人们叫她茶花女。她死后,墓碑下也堆满了茶花,这是唯一获得她真正爱情的青年阿芒放置的。阿芒曾怀着纯洁的爱迷恋过堕入娼门、不能自拔的玛格丽特。他在玛格丽特生病时百般关照,充满怜惜,因此深深打动了一向被阔佬们当作玩物的玛格丽特。二人真诚地相爱后,供养玛格丽特的老公爵停止了供给她一切费用。债主们纷纷上门逼债,为了还债,她卖掉了马车、披肩、首饰,决心和风尘生涯一刀两断,过新的生活。阿芒的父亲闻讯而至,他责备阿芒玷辱了门楣,但阿芒拒绝了父亲要他丢弃玛格丽特的要求。此后,玛格丽特突然不辞而别,阿芒以为她贪恋富贵而变心,便千方百计羞辱她,写匿名信辱骂她。饱受精神苦痛的玛格丽特含恨而死。阿芒从她的遗笔中得知,是父亲为了自己家庭的体面硬逼玛格丽特重过卖笑生涯的。1848年小说《茶花女》问世,使小仲马一举成名。1852年他将小说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获得更大成功。此后,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和剧作家皮阿威又把《茶花女》改编成歌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小仲马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先驱者,还创作有《半上流社会》、《私生子》、《放荡的父亲》等剧作,以其真切感人、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而著称于世。《茶花女》早在1898年就由林琴南介绍到中国,1980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王振孙的中译本。

建文皇帝遗迹

建文皇帝遗迹

建文皇帝遗迹,一卷,无撰者名氏。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明代史籍汇刊中收有建文皇帝事迹备遗录一卷,与此书内容同,题为大岳山人撰,亦未详为何人。

禅话与净话

禅话与净话

本书分两大部分,即禅话与净话。作者分别将佛门禅净的特色深入地释义,并且以历代禅净兼修的大德为例证,破斥持门户之见者。书中以“念佛至一心不乱,便是禅定;参禅至彻见自性,即是净土”为立论的根据,写出了禅宗与净土宗同为佛教派别的异与同。

法华经通义

法华经通义

法华经通义,七卷,明德清述。

拈八方珠玉集

拈八方珠玉集

凡三卷。全称佛鉴佛果正觉佛海拈八方珠玉集。宋代僧祖庆重编,理宗宝祐五年(125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系佛鉴太平慧翘、佛果圜悟克勤、正觉方庵宗显、佛海石溪心月等四人,对禅门八方珠玉集内之古则、公案三一九条,各作拈提,揭示参玄捷径,以开学人正眼。然禅门八方珠玉集今已散佚。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