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

姚燧
  • 姓名:姚燧
  • 别名:字端甫,号牧庵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洛阳人
  • 出生日期:1238年
  • 逝世日期:1313年
  • 民族族群:

姚燧[suì](1238年~1313年),元朝名儒,著名文学家、理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今属辽宁)。伯父姚枢是蒙古王朝统一北方初期的著名文臣,姚燧少孤,随枢学于苏门,十八岁时,受学于许衡。至元七年(1270)至京师,随许衡教授蒙古贵胄,始为秦王府文学,不久授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至元十七年除陕西汉中提刑按察司副使,调山南河北道。至元二十四年为翰林直学士,二十七年授大司农丞。元贞元年(1295),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录》。大德年间授江东廉访使、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至大二年(1309),授翰林学士承旨,至大四年南归,再召不赴。卒于家,年七十二。姚燧以文章知名,成就超过其师许衡。现存文章以碑铭诏诰为主,抒情写景之作很少。早年学韩愈文,也受欧阳修影响,张养浩就将他“拟诸唐之昌黎、宋之庐陵”。姚文当时即负盛名,吴澄《送卢廉使还朝为翰林学士序》中说:“众推能文辞有风致者曰姚(燧),曰卢(挚)”《吴文正集》卷二五,清黄宗羲于元文推崇姚燧和虞集两家,遂有元文两大家之说。而虞集对他评价甚高,赞颂他的文章“伉键雄伟,何可及也”,后继者只能“瞠然其后”(《庐陵刘桂隐存稿序》),《元史》认为他的文章“豪而不宕,刚而不厉”,张养浩说姚文“雄刚古邃”,各家指出了其文章刚劲雄豪而又略带古奥的特色。但姚文还有言语简约、明白晓畅而又具有变化的特点,刻画人物较生动传神。其碑志尤足补史乘亡阙。他的诗以古体较佳,亦受韩愈影响。有些诗能反映民生疾苦。明王世贞将他和元诗四大家及赵孟頫等人相提并论。姚燧自视甚高,轻视当时名诗人赵孟頫、元明善,其实姚诗成就不如赵、元。其词现存四十馀首,词风偏于豪放,杨慎评他的[醉高歌]说:“牧庵一代文章巨公,此词高古,不减东坡、稼轩也”(《词品》卷五)。他也作散曲,现存小令十九首,套曲一首,他以词为曲,虽然语言浅近,但含词的韵味,而作为理学名儒,能染指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内容方面又不避风情,亦属可贵。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曾将他的[普天乐·别友]作为“定格”,极为称赞。吴梅评他的散曲“婉丽可诵”,称人们所熟知的小令[凭栏人]《寄征衣》“深得词人三昧”(《顾曲麈谈》卷下第四章)。曲作见《阳春白雪》、《太平乐府》、《北宫词纪》等。著有《牧庵集》,其集久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厘为三十六卷。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元刘致所作《年谱》、《元史》卷一七四、《元儒考略》卷一、《宋元学案》卷九○、《新元史》卷一五七。

姚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奇迹》是海克尔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书中,海克尔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关于生命产生与演化的一系列命题,既有哲学的思辨、对终极命题的探讨,又充分结合了生物学、解剖学的实证及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理论,从而建构起一套独具特色的体系。《生命的奇迹》由著名文史学家、校勘学家刘文典于20世纪初年译出,本书的译出和刊行,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鲁迅、陈独秀、马君武在内的众多人物都曾对其有较高的评价。

灵宝半景斋仪

灵宝半景斋仪

灵宝半景斋仪,不署撰人。内称玉帝为「太上无极大道至真玉皇尊帝」。盖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按半景斋是一种斋期仅半日之简易斋法,自清旦至正午谓之「半景」。唐代道书《斋戒录》已提及灵宝诸斋中有半景斋法。本书载清旦、平旦、巳时行半景斋之科仪,三朝仪式大致相同,皆以读词、礼方忏悔为主。据称行此斋法,可为斋主全家及先祖亡灵忏悔罪愆,祈求圣真保佑、消灾免厄、眷属平安、门族昌盛等等。

道德经异同字

道德经异同字

道经异同字。唐无名氏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洞玄灵宝课中法

洞玄灵宝课中法

经名:洞玄灵宝课中法。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系早期天师道法箓考召仪,内容与《正法文十箓召仪》大致相同。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述各阶法箓所召神名,并述箓的作用。

靖难功臣录

靖难功臣录

太宗文皇帝于洪武三十二年七月初五日为奸臣齐泰等变乱 祖宗成法调兵杀害亲王车驾奉天征讨克怀来八月克雄县漠州攻围真定九月接应永平十月攻克大同十一月郑村坝大战大捷十二月取广昌三十三年正月取蔚州攻围大同四月白沟河大捷五月围济南十月克沧州十二月东昌大战三十四年三月夹河大捷闰月藁城大捷十月克保定西水寨三十五年正月克东阿东平汶上沛县四月小河齐眉山灵璧县大捷攻破营寨五月至泗州降之过滩河六月渡江十七日平定京师

李文忠公事略

李文忠公事略

清末民初梁启超撰,共十二章,分别记述了李鸿章的军事、外文、洋务诸事及其投闲生活、轶事琐闻等。梁氏为晚清学术大家,长于史识,而所记皆为耳闻目睹,故极具史料价值。该书版本甚多,现据民国《满清野史四编》本标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