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

- 姓名:姚燧
- 别名:字端甫,号牧庵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洛阳人
- 出生日期:1238年
- 逝世日期:1313年
- 民族族群:
姚燧[suì](1238年~1313年),元朝名儒,著名文学家、理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今属辽宁)。伯父姚枢是蒙古王朝统一北方初期的著名文臣,姚燧少孤,随枢学于苏门,十八岁时,受学于许衡。至元七年(1270)至京师,随许衡教授蒙古贵胄,始为秦王府文学,不久授奉议大夫,兼提举陕西、四川、中兴等路学校。至元十七年除陕西汉中提刑按察司副使,调山南河北道。至元二十四年为翰林直学士,二十七年授大司农丞。元贞元年(1295),以翰林学士召修《世祖实录》。大德年间授江东廉访使、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至大二年(1309),授翰林学士承旨,至大四年南归,再召不赴。卒于家,年七十二。姚燧以文章知名,成就超过其师许衡。现存文章以碑铭诏诰为主,抒情写景之作很少。早年学韩愈文,也受欧阳修影响,张养浩就将他“拟诸唐之昌黎、宋之庐陵”。姚文当时即负盛名,吴澄《送卢廉使还朝为翰林学士序》中说:“众推能文辞有风致者曰姚(燧),曰卢(挚)”《吴文正集》卷二五,清黄宗羲于元文推崇姚燧和虞集两家,遂有元文两大家之说。而虞集对他评价甚高,赞颂他的文章“伉键雄伟,何可及也”,后继者只能“瞠然其后”(《庐陵刘桂隐存稿序》),《元史》认为他的文章“豪而不宕,刚而不厉”,张养浩说姚文“雄刚古邃”,各家指出了其文章刚劲雄豪而又略带古奥的特色。但姚文还有言语简约、明白晓畅而又具有变化的特点,刻画人物较生动传神。其碑志尤足补史乘亡阙。他的诗以古体较佳,亦受韩愈影响。有些诗能反映民生疾苦。明王世贞将他和元诗四大家及赵孟頫等人相提并论。姚燧自视甚高,轻视当时名诗人赵孟頫、元明善,其实姚诗成就不如赵、元。其词现存四十馀首,词风偏于豪放,杨慎评他的[醉高歌]说:“牧庵一代文章巨公,此词高古,不减东坡、稼轩也”(《词品》卷五)。他也作散曲,现存小令十九首,套曲一首,他以词为曲,虽然语言浅近,但含词的韵味,而作为理学名儒,能染指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内容方面又不避风情,亦属可贵。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曾将他的[普天乐·别友]作为“定格”,极为称赞。吴梅评他的散曲“婉丽可诵”,称人们所熟知的小令[凭栏人]《寄征衣》“深得词人三昧”(《顾曲麈谈》卷下第四章)。曲作见《阳春白雪》、《太平乐府》、《北宫词纪》等。著有《牧庵集》,其集久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厘为三十六卷。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元刘致所作《年谱》、《元史》卷一七四、《元儒考略》卷一、《宋元学案》卷九○、《新元史》卷一五七。
姚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六经天文编
二卷。宋王应麟撰。是编集录六经中有关天文的文字并加以解说。以 《易》《书》《诗》所载为上卷,《周礼》《礼记》《春秋》所载为下卷。除六经中星象外,凡阴阳五行风雨以及卦义,皆汇集其中。解说文字多引用先儒经说,间或采用史志加以补充。该书最早的版本为南宋乾道刊本,另有《学津讨原》本,四库著录乃元代至元六年(1340) 王厚孙刊本。
美学漫步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美学漫步》汇集了其一生*精要的美学篇章,分为美与人生、美与艺术、美与传统三个部分。全书文辞典雅,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每一位为俗务烦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从中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中的美与诗意。
燃烧的荒地
长篇小说。路翎著。小说描写一个复仇的故事。三个出生不同阶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复仇者围绕着夺回被地主霸去的田产和世代冤仇的纠结, 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极其尖税的斗争。《燃烧的荒地》创作于1948年,以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一个沉闷的村镇——兴隆场为背景,刻划了几个挣扎在崩溃边缘与命运决斗的底层人物——何秀英、张少清和主人公郭子龙,在他们身上展示出来的生命原始的强力,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悲壮而痛苦的漂泊流浪情怀,以及纠缠不休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形成了路翎小说特有的“情感结构模式”,而人物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强烈的生命意识集中体现在这种“情感结构模式”之中。
中日兵事本末
清罗惇曧撰。记叙清同治元年(1862)后中日关系及日本侵略朝鲜,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等过程。并分析中国失败的原因,斥责清政府腐败昏庸及其将帅的贪鄙无能;认为中日战争的结果加剧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明太宗宝训
明太宗(成祖)朱棣语录汇编。杨士奇等编纂。宣德五年(1430)成书,与《太宗实录》同进。十五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五卷,凡六十子目。前有宣德五年明宣宗序。
不空罥索陀罗尼经
唐北天竺婆罗门李无谄译,一十六品,与《不空罥索心咒王经》同,末后心印品第十七,沙门慧日翻,续附,总有二十二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