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师道

吴师道
  • 姓名:吴师道
  • 别名:字正传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283
  • 逝世日期:1344
  • 民族族群: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早年读宋儒真德秀遗书,深受影响。少时与许谦同师金履祥,登至治元年(1321)进士第,授高邮县丞,再调宁国路录事,乱兵过境,唯吴师道敢弹压之。会大旱,共筹得赈灾粮7万7千余石,30余万饥民赖以存活。廉访使荐于朝,以疾辞归。后至元元年(1335)迁池州路建德县尹,有惠政。以中书左丞吕思诚、侍御史孔思立荐授国子助教,不久升为国子博士。执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许衡成法。至正三年(1343)以丁忧南还。次年江浙行省请吴师道主持省试,吴师道因病未成行,并上书请致仕。朝廷准其以礼部郎中致仕,命未至而卒于家。


早年喜记览,工词章,才思涌溢,二十岁之后,攻读真德秀之书。他与黄溍、柳贯、吴莱等相与往来唱和,诗文有法度。其文多阐释义理,排斥释、老,笃守师传。黄溍在其文集序中称赞他的文章“剖析之精,援据之博,议论之公,视古人可无愧”。他主张诗人应亲历其境,认为“作诗之妙,实与景遇,则语意自别”,又非常推崇陶渊明诗,论诗不拘一格,说即使卢仝奇怪,贾岛寒涩,也自成一家(均见《吴礼部诗话》)。胡应麟对他的诗评价颇高,认为他的五言古诗“清新峭拔,一洗纤靡议论之习”,“七言古最长,《十台怀古》诗,气骨铮铮,时咸脍炙”,五言律诗佳句“整丽有格”,也指出他的诗歌的不足,五古“字句间有离去者,较之当行,不甚合耳”,五律“全首完善者稀”。吴莱极为推重他,曾赠诗说:“恢奇俊伟莫子若,便可上拂句陈垣。”他答诗说:“丈夫穷达岂所论,要以不朽垂乾坤。”其抱负不仅在诗,可是近四十岁才得为县丞,所以诗中每有不得意的感叹,如《秋怀》,“微官”二字在其诗中频频出现。其诗内容较丰富,有身世之感、民间疾苦、题咏赠别、闺情、怀古、写景等等,风骨遒上,意境亦深。胡应麟欣赏他的古体,其实他的七律也具功力,如《赤壁图》、《野中暮归有怀》,前者颈联“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沿用前人语言组成对仗,极为巧妙,后者意境凄凉而深沉。著有《吴礼部诗话》一卷,《敬乡录》十四卷,另有《战国策校注》十卷,诗文集传有《吴礼部集》二十卷,附录一卷,有黄溍序。诗九卷,文十一卷。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张枢《元故礼部郎中吴君墓表》、杜本撰《墓志铭》,《吴先生碑》(《宋文宪公全集》卷三○)、《元史》卷一九○、《金华贤达传》卷一○、《金华先民传》卷二、《(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元儒考略》卷三、《两浙名贤录》卷四、《宋元学案》卷八二、《新元史》卷二三五。

猜你喜欢的书

三四郎

三四郎

中篇小说。作者【日本】夏目漱石。1908年9月—12月连载于《朝日新闻》,1909年5月由春阳堂出版单行本。为作者中期创作的 “爱情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描写从九州到东京上大学的农村青年三四郎,在城市文明的熏陶下,产生了走自己人生道路的愿望,他爱慕美貌的城市女学生美祢子,但又缺乏积极和明确的追求意识,结果导致恋爱失败。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学习、生活和恋爱经历,反映了明治年间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过程,同时也对社会时弊和盲目欧化的风气进行了批判。小说语言质朴,文笔娴熟,心理刻画细腻生动。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是日本近代文学中反映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一部佳作。

重访边城

重访边城

从一九四〇年代到一九九〇年代,张爱玲散文创作横跨半个世纪,《重访边城》收录她晚年时期的散文作品。散佚作品《人间小札》《编辑之痒》《张看附记》首次收录;包括张爱玲写作生涯中唯一的自传体图文集《对照记》;最新增补《年画风格的太平春》《连环套创世纪前言》《把我包括在外》《惘然记前记》《草炉饼后记》《笑纹后记》6篇文章。 如果缺乏对张爱玲的生平与人际关系的深入了解,则很难读懂《小团圆》。而本书所收《对照记》是解读其中种种线索与人物的最佳锁钥。谈到该书,张爱玲说:“看过《流言》的人,一望而知里面有《私语》、《烬余录》(港战)的内容,尽管是《罗生门》那样的不同。”可见,要想读懂《小团圆》,必要熟悉张爱玲散文。张爱玲的所有散文,主人公都是张爱玲自己,这里有她一生的经历与感受。

文心雕龙考异

文心雕龙考异

梁刘彦和文心雕龙乙书,自隋书经籍志初见着录后,原本久佚,唐写本残,元至正本仅见于何焯□语、及孙贻让礼札移中所引黄丕烈校本。明以后,有弘治嘉靖万历诸刻,传本始盛于世。至于何义门所谓据宋本校勘者,乃误于明钱功甫之一言,未足信也。盖钱氏自称所得阮华山宋刊,实为晚出,有依讬之嫌,与所称隐秀篇四百字,同属可疑。纪文达叶郋园均有论正,若是今世传本,唐钞残缺,元镌罕见,当以明刻较全而差古矣。

修真历验钞图

修真历验钞图

修真历验钞图,原不题撰人。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通志‧艺文略》着录「修真历验钞并图一卷,罗子一撰。」又《云笈七签》卷七十二载《真元妙道修丹历验钞》一卷,题「草衣洞真子凝述」。罗子一疑为唐代道士,以草衣洞真子之名撰此书。书前有短序,谓此书备述丹法之要妙,据师传口诀及真经之解,将其不显者略而显之,集为图论。书中有十二图,每图后附短论,略述十二月炼丹之采药、火侯要诀。是以外丹术语解释内丹之图书。

全真集玄秘要

全真集玄秘要

一卷。道教经书。元李道纯著。由两篇注解构成。一为《注读周易参同契》。《读周易参同契》为张伯端《悟真篇》中的内容,李道纯注解旨在说明易道广大悉备,以之学佛则佛,以之学仙则仙,以之修齐治平则修齐治平,故魏伯阳托象于丹道《参同契》。又以金丹为人的本来真性,五行即精神魂魄意。二为《太极图解》,即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其解“无极而太极”说:非谓太极之先又有无极,而是指太极本无极,即释氏所谓历劫之先明妙本,老子所谓象帝之先;无极而太极即虚化神,神即无极之真。认为万物同出于一太极,复归于一太极,出生入死,一聚一散,即太极动静之机;阳为太极之动,阴为太极之静。为研究道教思想的参考材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官修。记述清开国初期史事的官修编年体史料长编。四卷。清太宗时期编纂。1932年北平故宫博物院铅印本。该书详述太祖一生中的重大活动,对清朝入关前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民族多有涉及,材料比较真切,是研究清太祖及其时东北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该书记及满洲起源神话﹑太祖世系及自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後事迹﹐文字质朴﹐叙事翔实﹐较康熙重修及乾隆改定诸本讳饰为少﹐是探研清开国初期史事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