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经

郝经
  • 姓名:郝经
  • 别名:字伯常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顺天(治所在今北京市)
  • 出生日期:1222
  • 逝世日期:1275
  • 民族族群:

郝经(1222—1275),字伯常。其先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金亡后徙顺天(治所在今北京市)。


少贫寒,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年未冠,为守帅张柔、贾辅所知,延为上客。张、贾藏书皆万卷,经无不通览。稍长,往游燕赵间。宋淳祐十二年(1252),忽必烈闻其名,召咨以经国安民之道,经条上数十事,皆称意,遂留王府。后随忽必烈征宋,累官至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蒙古蒙哥汗九年(1259),大汗蒙哥死,诸亲王谋立阿里不哥。时忽必烈正渡江围宋鄂州,闻讯召诸将议,郝经建言与宋“许和”,“断然班师,亟定大计,销祸于未然”。会宋守帅贾似道遣使请和,忽必烈乃班师还。明年,忽必烈即帝位,国号为元,召经为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使使宋,告即位,且定议和。时经名重朝野,为平章政事王文统所忌。经既行,文统嘱其婿李璮潜师侵宋,挑起衅端,且嫁祸于经。经至济南,璮传书止经,经以璮书闻于朝,遂南行。稍后,宋败李璮军于淮安。郝经至宿州,遣使请入宋日期,不报。又遗书贾似道及淮帅李庭芝,庭芝不悉内情,拒不纳。而贾似道方以却敌为功,以为郝经入宋于己不利,乃囚经于真州馆驿。经数上书宋帝及宰臣,力陈战和利害,请遣其归国,皆不获报。似道使驿吏以荆棘围其墙,锁其户,昼夜巡守,期以涣散其心,经坚不为动,如是者凡十六年。


先是,汴中民射雁于金明池,得雁足帛书,有诗云:“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后题曰:“至元五年(1268)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其境遇始为元人所知。至元十二年(1275),元帝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经弟郝庸等来问执经之罪,贾似道大恐,乃遣总管段佑以礼送经归。经归不久,以病卒,谥文忠。


经为人尚气节,务为有用之学,以治《春秋》名显于时。其文丰蔚豪宕,喜议论,诗多奇崛。及其被留真州,乃潜心向学,为立言以传后世。著有《周易外传》80卷、《太极演》20卷、《春秋外传》81卷、《春秋章句音义》8卷、《制作本原》10卷、《比例条目》12卷、《三传折中》50卷,惜皆不传。传世者尚有《续后汉书》90卷和《郝文忠公陵川文集》39卷。平生著作,可谓鸿焉富焉。经羁真州,以累绁之身,举目萧然,惟以笔墨是亲,阅十六载终成一家之言,此亦司马迁所谓“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郝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一生的忠告

一生的忠告

两个多世纪以来,查斯特菲尔德勋爵写给儿子的信风靡欧洲各国,成为西方贵族式教育的典范,被誉为“培养最杰出的青少年、造就最优秀的男子汉的经典教科书”。这些忠告对于所有人,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提高素质、取得成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教育作用。查斯特菲尔德勋爵在他的儿子菲利普·斯坦霍普未成年时,就开始给他写信,直至儿子去世。在这些书信中,他把自己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感悟,通过深情的教诲和极富文学魅力的灵动笔触,毫无保留地告诉儿子,给儿子在学识、品格、仪表、交际、事业、生活等方方面面提出了极其宝贵的人生忠告。

章实斋先生年谱

章实斋先生年谱

《章实斋先生年谱》是胡适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胡适以近代的学术眼光和新的视角 ,总结出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精华所在 ,而且突破一般年谱往往对谱主多加隐讳粉饰的作法 ,不但记谱主的长处 ,而且也指出他的不足.与同一时期姚名达,何炳松对章学诚有过的研究,评价相比较 ,更能说明胡适所作《年谱》具有的独特的学术价值。

钦定国子监志

钦定国子监志

六十二卷。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国子监祭酒陆宗楷等奉敕撰。陆宗楷,浙江仁和 (今杭州)人。雍正元年 (1723)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国子监遗失书籍而降职。陆氏曾辑《太学志》进呈,该书所述沿革故实载及唐、宋以前,高宗以失限断,乃诏重为改定,断自元明。因清之国子监及文庙皆因前代遗址,其缔构实始于元初。后陆氏等重修成本书。专记国子监设官、职掌,以及有关制度。共分为十五类,依次为:“圣谕”,录有关褒崇先圣、训示儒林之谕旨;“御制诗文”,备载列朝皇上之诗文;“诣学”,记历朝皇上亲祀临雍之礼;“庙制”,前列文庙图说,再述文庙建葺年月、规制;“祀位”,详载殿庑及崇圣祠诸位号;“礼”,分别记述释奠、释莱、释褐、献功、告祭诸礼仪,及祭器图说;“乐”,分别记述乐章、乐制,以及礼乐诸器图说; “监制”,详述条规; “官师”,载设官、典宗、仪制、铨除、题名表,“生徒”,记员额、考校、甄用,及外藩之人入学者;“经费”,记恩赉、岁支、俸给各项;“金石”,录钦颁 《彝器图说》、御制诸碑,以及元以来进士题名碑;“经籍”,排列赐书及版刻之目;“艺文”,录诸臣章奏诗文及论著; “识余”,下列 “纪事”、“缀闻”二子目,实为杂记。本书为研究清代国子监的源起、沿革、设置、职掌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四库全书》 本传世。

箴膏肓

箴膏肓

一卷。汉郑玄撰。东汉时期,今古文经斗争激烈,着名今文经学家何休有感于贾逵张大属古文经的《左传》学,于是着《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既捍卫《公羊》学,亦攻击《左传》与《穀梁》学。郑玄曾师事古文经学家马融,然其学虽以古文经学为根本,却兼容今文经学。因此,他既不容忍何休对《左传》的攻击,亦不赞同何休对《穀梁》的批评,遂针对何氏之书而作《发墨守》、《箴膏肓》、《起废疾》。史称何休见郑玄之书后曾感叹说:“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吾乎!”郑玄遍注群经而未及《春秋》经传,据《世说新语》云,郑玄曾注《春秋传》,但未完成。因知服虔所注多与己同,乃以己注赠与服虔。此说可靠性难以断定,然郑氏之《春秋》学亦赖此三书而流传。此三书原与何休所着别行,盖唐时合而为一,逐条先列何休曰,再列郑玄之反驳。此三书宋时散佚。王应麟从诸书中辑出《箴膏肓》二十余条,《起废疾》四十余条,《发墨守》四条,合编为一书,即今《四库全书》所据之本,然已不及原书十之一二。《箴膏肓》专驳何氏攻驳《左氏》之论。如“曹太子来朝,宾之以上卿,礼也。何休曰:‘《左氏》以人子安处父位,非哀世救世之宜,于义《左氏》为短。’箴曰:‘必如所言,父有老耄罢病,孰当理其政、预正事也?”由于何氏并未把《左传》看成是记载史实之书,而是当作《公》、《穀》一类的解经之作,故有此诘难。然从郑氏之“箴”,我们知道在这一点上,郑氏与何氏并没有区别,此书其它诸条,亦可证明这点。清儒刘逢禄学主《公羊》,不满郑玄之攻驳何氏,撰《箴膏肓评》以申何难郑,或评郑氏之伪,或评郑氏之诬、或评郑氏之非典礼,藉此以申《公羊》家言。郑氏此书,清儒王复、袁钧、孔广森、黄爽等都曾重新辑佚。现存《汉魏丛书》本、《艺海珠尘》本、孙氏问经堂本。

别传心法议

别传心法议

别传心法议,一卷,残册,宋戒珠撰,附祭怀要禅师文。

注华严同教一乘策

注华严同教一乘策

注华严同教一乘策,一卷,宋师会述,希迪注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