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经

- 姓名:郝经
- 别名:字伯常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顺天(治所在今北京市)
- 出生日期:1222
- 逝世日期:1275
- 民族族群:
郝经(1222—1275),字伯常。其先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金亡后徙顺天(治所在今北京市)。
少贫寒,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年未冠,为守帅张柔、贾辅所知,延为上客。张、贾藏书皆万卷,经无不通览。稍长,往游燕赵间。宋淳祐十二年(1252),忽必烈闻其名,召咨以经国安民之道,经条上数十事,皆称意,遂留王府。后随忽必烈征宋,累官至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蒙古蒙哥汗九年(1259),大汗蒙哥死,诸亲王谋立阿里不哥。时忽必烈正渡江围宋鄂州,闻讯召诸将议,郝经建言与宋“许和”,“断然班师,亟定大计,销祸于未然”。会宋守帅贾似道遣使请和,忽必烈乃班师还。明年,忽必烈即帝位,国号为元,召经为翰林侍读学士,充国信使使宋,告即位,且定议和。时经名重朝野,为平章政事王文统所忌。经既行,文统嘱其婿李璮潜师侵宋,挑起衅端,且嫁祸于经。经至济南,璮传书止经,经以璮书闻于朝,遂南行。稍后,宋败李璮军于淮安。郝经至宿州,遣使请入宋日期,不报。又遗书贾似道及淮帅李庭芝,庭芝不悉内情,拒不纳。而贾似道方以却敌为功,以为郝经入宋于己不利,乃囚经于真州馆驿。经数上书宋帝及宰臣,力陈战和利害,请遣其归国,皆不获报。似道使驿吏以荆棘围其墙,锁其户,昼夜巡守,期以涣散其心,经坚不为动,如是者凡十六年。
先是,汴中民射雁于金明池,得雁足帛书,有诗云:“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后题曰:“至元五年(1268)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其境遇始为元人所知。至元十二年(1275),元帝遣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经弟郝庸等来问执经之罪,贾似道大恐,乃遣总管段佑以礼送经归。经归不久,以病卒,谥文忠。
经为人尚气节,务为有用之学,以治《春秋》名显于时。其文丰蔚豪宕,喜议论,诗多奇崛。及其被留真州,乃潜心向学,为立言以传后世。著有《周易外传》80卷、《太极演》20卷、《春秋外传》81卷、《春秋章句音义》8卷、《制作本原》10卷、《比例条目》12卷、《三传折中》50卷,惜皆不传。传世者尚有《续后汉书》90卷和《郝文忠公陵川文集》39卷。平生著作,可谓鸿焉富焉。经羁真州,以累绁之身,举目萧然,惟以笔墨是亲,阅十六载终成一家之言,此亦司马迁所谓“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猜你喜欢的书
春分之后
《春分之后》描写了自我意识强烈的男人与天真烂漫的堂妹之间的感情纠葛,采用集合若干小短篇的方式写就的长篇小说,延续了作者对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探讨。 夏目漱石的后期三部曲的第一部,写于1912年。
茗笈
二卷。明屠本畯 撰。是书杂论茗事。第 一卷分溯源、得地、乘时、揆制、藏茗、品泉、候火、定汤八章进行论述。第二卷分点瀹、辨器、申忌、防滥、戒淆、相宜、衡鉴、元赏八章进行论述。每章大多数均引各种书中论茶之语,前引以赞,后系以评。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八年 (1610)。有明代喻政 《茶书全集》本、毛晋汲古阁刊 《山居小玩》本、《美术丛书》本。
罗天大醮早午晚三朝科
罗天大醮早午晚三朝科,原不署撰人。据考应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宰臣王钦若奉敕编修,又经后人改定者。原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分作早朝科、午朝科、晚朝科三篇。罗天大醮乃道士为民家设醮,献供延请诸天神真,归礼神真,以期谢过消灾,祈恩请福,祝愿斋主阖家老少安康,存亡获益、万事咸亨,并上祝皇图巩固,帝业恢弘。其三朝科仪节次大同小异,主要有宣词、忏悔、设醮、命魔等等。
穷通宝鉴
《穷通宝鉴)》为中国的“命学四书”之一,与《三命通会》《滴天髓》《子平真诠》齐名。据说是江湖人士压箱底的秘本,而数百年间由于江湖人士传抄错误甚多,该书由清代的余春台将江湖旧籍《栏江网》加以整理、归纳而成,在民国时期又经徐乐吾增补评注而成《造化元钥 评注》,受到广大命理学者青睐,成为命理学史上一座难以超越的丰碑。作为“命学四书”之一,它是诸多命理著作中内容最易懂的一部古籍,更重要的是,它首次提出“调候”这一独特的论命方法。它论命的主要依据是落实立足于每月的实际气候与日主之间的关系,依实际天时气候情况优先于月令禀受之正五行来论述命局。
产鉴
产科专著。3卷。明王化贞(肖乾)撰。约成书于16世纪中叶。王氏擅长女科,有感“产非疾,而其杀人乃在顷刻之间,皆妇人所独有也”。遂采诸家之长,集产科病症于一编详予论述。卷上为胎产须知及妊娠诸疾;卷中系临产须知及各种难产的病因证治;卷下分述产后杂症及证治方药。王氏重视产科,认为“产非疾,而其杀人乃在顷刻之间”。故广集《内经》、《金匮》、《千金》 等书中有关产科论述,约于万历四十六年 (1618) 撰成是书。约四万字。
文选颜鲍谢诗评
四卷。元方回 (1227—1305)撰。是编取《文选》所录颜延之、鲍照、谢灵运、谢惠连、谢脁之诗并以次各为评论,评谢灵运诗,多取其能作理语者,又好评一字为名眼,仍不脱宋人旧俗。对其他人之诗的评论,不象《瀛奎律髓》那样持论偏颇,往往比较客观中肯,时有考订,但有的失之繁琐。时也有误引、附会之弊,大约是方氏晚年之作。有《永乐大典》 本、《四库全书》 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