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晞颜

朱晞颜
  • 姓名:朱晞颜
  • 别名:字景渊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长兴(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132年
  • 逝世日期:1200年
  • 民族族群:

朱晞颜(1132年~1200年),元代诗文家。字景渊。长兴(今属浙江)人。早年笃志于学。士大夫多从之游。家住闹市。在车马熙攘、里巷喧啾的条件下,仍能终日挟册危坐,对红尘世态从不介意。由于学会了“国书”(蒙古族文字),被选任为平阳州蒙古掾。又任长林丞,并在江西瑞州监税。终身屈居下僚,在官场上十分不得意。他与杨载、揭傒斯、鲜于枢有唱和往还,受到他们的影响。早年求学时,牟巘称他为“廛隐”,进入官场后,被吴澄目为“良吏”。著有《瓢泉集》4卷,原书早已不见传本。顾嗣立于清康熙年间辑《元诗选》,未选入他的诗作。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朱晞颜若干诗文,重编为《瓢泉吟稿》5卷。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又据《永乐大典》残帙补辑诗3首。他的文章不失规范,边幅稍狭,但条理清晰,思路周正,牟巘在《瓢泉吟稿序》中评他的诗“读之愈出愈奇,拟古则不失古人作者之意;咏史则能得当时之情。至于他诗,各有思致,大抵老苍隽健,尤非近学所能窥,俗情所能汨。”(按:元代诗人宋无最初也曾署名为朱啼颜,并撰有《翠寒集》,与长兴人朱晞颜并非一人。)

朱晞颜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王著作集

王著作集

宋文别集。 王蘋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集4卷,宝祐年间其曾孙王思文刊于吴学,卢钺为之作序。明代弘治中,其十一世孙王观重编为8卷本。其卷1为传道支派图,卷2为札子、杂文等18篇,卷3至8为像赞、题跋及门人私志的语录之类。此集与陈振孙所记相比,虽然卷数增加一倍,但王蘋的遗文实则不过1卷而已。可见其著作已大都散佚,此本不过捃拾残丛,另加附录而成。此集卷首列卢钺宝祐四年(1256)序、祝允明弘治三年(1490)序及杜启序。集中卷3所录袁万跋,称王蘋之文章“皆温醇平实,沉潜蕴藉,蔼然有馀味。”而汪悫跋则说:“玩其议论,想其辞气,雍容切当,自有奕奕映照简编者”。本集全称为《宋著作王先生文集》,其弘治刊本现已不见于图书馆及藏书家书目,但北京图书馆等均藏有清抄本。另有清抄本将王蘋著作编作1卷,另编附录1卷(今藏上海图书馆)。

台湾县志

台湾县志

台湾地方志。清王礼修,陈文达等纂。十卷。本志利用旧志资料和档册,并广采见闻,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成书,约十七万字。前有舆地、学宫等五图。正文分舆地、建置、秩官、武备、选举、典礼、赋役、人物、杂记、艺文等十志,含封域、沿革、土产、风俗、潮汐、海道、兵防、营制、朝贺、诏令、户口、田赋、祥、灾、奏疏等八十目。土产目所载占仔、甕菜、檨、番柿、地瓜、薏苡、洋茶等传自海外。户口记康熙年间地亩、田赋数字甚详。记陆饷、水饷、杂税、存留经费尤详。记妈祖庙、五妃墓、澎湖暗澳城、弥陀寺等近百处名胜古迹。艺文志所收季麒光《条陈台湾事宜文》、高拱乾《台湾赋》、李钦文《平台记》等颇有史料价值。有康熙五十九年(1720)刻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校勘铅印本并附索引。李秉乾《台湾沿革和方志管见》(载《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2、1)可参考。

丹阳记

丹阳记

城镇志。南朝宋山谦之撰。一卷。丹阳,治今江苏南京。此书分建置沿革、山川、名胜古迹三门,含疆域、分野、镇市、坊里、街巷、桥梁、陵墓、碑碣等目。以地理风俗为主,记各县山川古迹尤详。 是书体例简明,为南京地区早期地方志书。宋佚。清王谟 《汉唐地理书钞》有辑本。

摩尼教入中国考

摩尼教入中国考

1923年写成。考察了摩尼教在中国流传、盛衰的演变过程:摩尼教由波斯人“Mani”创设于公元3世纪上半叶,杂糅火祆、基督、佛教而成,唐武则天时始通中国。“天宝以前,传摩尼教至中国者为波斯、吐火罗。至德以后,传摩尼教至中国者为回鹘。”一时传布广远,遍及大江南北。唐武宗后遭禁,渐趋式微,北宋时依附于道教,南宋时复盛,元明时仍有活动,及至明清,摩尼教演变为秘密教派,屡遭律禁,逐渐绝迹。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

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观心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观心释

已申如实不空义 如如演说不取著 摄彼名句及文身 融归一念成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