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
桐江续集
《作者:方回》诗文别集。元方回著。三十六卷。乃方回元时罢官后所作。卷一至卷二八是诗,卷二九至卷三六为赋、说、引、序、记等文。据集中《虚谷桐江续集序》称为二十卷,而《千顷堂书目》则著为五十卷,今考集中诗文,知此集非一次编成,系先有《桐江续稿》九卷,每卷百首;后又有十五卷本,再后乃有作者自序所称之二十卷本。但以上各元时旧本,均已残缺不全。故清修《四库全书》时,乃据其所得,重编为三十六卷(《四库全书总目》著为三十七卷,实为三十六卷)。集中《寄题桐君祠》小序说:“余守桐江七年,解官后留居五年,凡一纪而后去。”其后又数至桐江,感情颇深,因以“桐江”名其集。前人多以其降元屈节、人品卑下,对其作品每有非议。其实,方回诗作,不仅数量多,题材广,且能选取重大题材,深刻反映动乱的社会面貌,寄同情于战乱中的人民。今存《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元诗选》初集录其诗一百二十四首,题为《桐江集》。
-
桐山老农集
《作者:鲁贞》元代诗文别集。4卷。鲁贞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编入别集类。桐山老农为鲁贞的别号。卷首无序文。卷1为记,卷2为序,卷3为杂著,卷4为诗。卷4的诗共36首,按歌行、古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类编。卷末无跋语及附录。鲁贞处于元明易代的社会变革时代,但他看来并不特别关心时事,而是笃志修行,独善其身。他的诗文缺乏时代气息,无论从什么尺度而言,都比较平庸。但是,《四库全书总目》在客观指出他的诗文无足为观之后又说:“然人品既高,胸怀夷旷,一切尘容俗状无由入其笔端,故称臆而谈,自饶清韵,譬诸深山幽谷,老柏苍松,虽不中绳规,而天然有出尘之意。其故正不在语言文字间矣。”换句话说,其诗文虽“殊乖大雅”,但仍有其清新质朴之气。应该说,这是一个标准较低的提法。
-
玩斋集
《作者:贡师泰》元代诗文别集。10卷。贡师泰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序文9篇,即:明天顺初沈性序,元人杨维桢、赵赘、钱用壬、谢肃、李国凤、王祎余阙、程文序。据以上诸序,可知贡师泰著有《友迂集》(余阙序即为其作)、《玩斋诗集》(由门人谢肃等编辑),《东轩集》(程文序即为其作),又有《闽南集》等编。以上诸集今均未见。今存10卷《玩斋集》是明天顺间宁国太守沈性搜辑遗文,共得诗文653篇,重编为10卷刊行于世。沈性序中说是12卷,大约是把“拾遗”、年谱也各算为1卷。卷1为赋、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卷5为五、七言绝句及排律,卷6为序文,卷7为记,卷8为传、说、问等文,卷9为碑文,卷10为墓志铭、墓表。卷末有拾遗,包括诗、文等体。还附录有贡师泰年谱、纪年录(门人朱鐩撰)。据《四库全书总目》,原本还附有明嘉靖中李默所写跋语,提到贡师泰于元亡后仰药自杀一事。但顾嗣立据朱鐩撰《纪年录》及揭汯撰墓志,辨明此事为传闻,并无其事。《四库全书》编者从其说。今四库本没有李默跋,可能就是编入《四库全书》时所删。贡师泰少承家学,又受业于吴澄,曾与虞集、揭傒斯、袁桷、马祖常、吴澄并称为元代六大文章家(见沈性序)。他的诗格调清雅,七言绝句较有特色。如《西湖竹枝词》、《吴淞江上谩兴》、《钓台》等篇都是韵味深长的佳作。七言歌行《黄河行》高华挺秀,大气磅礴,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才能。《学圃吟》则写得流畅活泼,感情丰富。总之,在元代文坛上,贡师泰既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有力的殿军。
-
水云村稿
《作者:刘壎》元文别集。15卷。刘壎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刘壎文集另有《水云村泯稿》,但现在已无全本传世。《水云村稿》原目为20卷,但今存本仅15卷,佚去5卷。本集是刘壎裔孙刘凝收拾遗佚,重新编次而成。卷首无序言。卷1为赋,卷2为碑,卷3为记,卷4为传,卷5为序,卷6为赞,卷7为题跋,卷8为墓表志铭,卷9—10为启,卷11为书翰,卷12为祭文,卷13为杂著,卷14为公牍,卷15为表笺,卷16—20有录无文,所收都是青词、祝文。《四库全书总目》指出,所缺5卷“无关体要之作,其存佚无足为轻重,则虽阙犹不阙矣”。但某些在《隐居通议》中引称的得意之作也未收在《水云村稿》15卷里,可见刘壎的文章散佚者不在少数。《水云村泯稿》有元抄残本,存卷15、20—25、35—37等10卷,内容要比《水云村稿》丰富得多。但《水云村泯稿》另有1种不分卷的抄本,其中多有采自《隐居通议》中的文章,编辑比较草率。刘壎另有诗集《水云村吟稿》12卷。
-
石田集
《作者:马祖常》又名《马石田文集》。诗文集。元马祖常(1279—1338)撰。十五卷。祖常字伯庸,其先世为雍古部人,居天山。高祖锡里济苏官金凤翔兵马判官,子孙遂以马字为姓。后徙光州(今河南潢川)。延祐初举乡贡第一。授翰林,擢监察御史。官至枢密副使。卒谥文贞。有《英宗实录》。是集为其卒后次年其从弟出祖常诗文合苏天爵所藏部分,官为刊行。以祖常生前所居石田山房名集。首五卷为诗,约七百六十余首。后十卷为文,计一百三十余篇。祖常诗文以秦汉为法,接步隋唐,在当时很有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称祖常诗文“后生争效慕之,文章为之一变”。诗多为送人赠答之作,山水诗脱于江湖派,对仗工整,隐约有田园之志。文以记、序、碑铭居多。言辞平实,持论精审。有《四库全书》本、《元四家集》本。《中州名贤文表内集》为五卷本。
-
师山文集
《作者:郑玉》八卷。《遗文》五卷。《附录》一卷。元郑玉 (1298—1358)撰。玉字子美。徽州歙县 (今属安徽)人。通经学,撰有 《春秋阙疑》。不求仕进。设师山书院,受业者众,故集以师山名。此集八卷,乃玉所自编。前有至正七年 (1347)程文序,又有至正九年(1349)玉自序。遗文五卷,或为其裔孙蚪等编定。附录一卷,则当时酬赠诗文及后人题咏。汪克宽作玉行状称:“其文以正大刚直之气,发为雄深警拔之词。感慨顿挫,简洁纯粹。然纪事朴实,不为雕镂锻练,跌宕怪神之作。云入马迁、班固而根之以六经之至绅。”《四库全书总目》对此评曰:“其推尊亦太过。然玉学术本醇,克宽所谓大抵主于明正道、扶世教者,其论不诬。”通行有《四库全书》本。另元至正刻、明修本 (藏于北京图书馆)、明刻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善道堂修补本(藏于南京大学图书馆)均题名 《师山先生文集》。
-
石初集
《作者:周霆震》元代诗文别集。10卷。周霆震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今本《石初集》是周霆震的门生晏璧编集。卷首有洪武六年(1373)刘玉汝序,陈谟序,洪武七年葛化序,张莹序。据诸序,周霆震平生“诗文千百篇,厄于灰烬。此编特兵后感时触事之作”(张莹序)。陈谟与葛化序都曾拿杜甫与周霆震相比,陈谟甚至说周霆震有3大幸事,一未仕于元,二经战乱仍健在,三元末江南野史传世不多,而周霆震所作可为国史补。卷1为五言古诗。卷2—3为七言古诗,卷4为律诗,卷5为绝句、卷6为序、卷7为记、卷8为志铭,卷9为传、说、书后,卷10为题跋、赞、祭文。卷末是附录,包括晏璧等人所作周霆震行述、墓志以及洪武十四年(1381)林坚撰《石初集》后序。并附有成化九年(1473)彭时、商辂、刘宣等跋语。据跋语,可知现存《石初集》是其6世孙周正方刊于浙江佥宪任上。
-
申斋集
《作者:刘岳申》元文别集。15卷。刘岳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传本比较少见,善本仅有数种清抄本传世。卷首有李祁序。卷1—2为序,卷3为说,卷4为书,卷5—6为记,卷7为碑,卷8为碑铭,卷9—11为碑志,卷12为祭文,卷13为传,卷14为题赞,卷15为杂著。刘岳申的文章在元末已丧失过半,由他的门人萧洵搜辑遗作,编校成《申斋集》15卷,在吉水郡侯费震资助下,于元末刊行于世,但元刊本久已亡佚不存。李祁在《申斋集序》中说,刘岳申“学问根据切实,故其文思深远”,他的文章宗法韩苏,行文气骨遒上,无南宋文坛卑冗之习。从行文风格而言,又以简约峻洁为特点,叙事议论都相当有分寸感。在《申斋集》中,碑志之作约占全书篇幅的 一半,有不少作品都可作为考证史实的资料,比如他写的《文天祥传》,比《宋史》更为详尽;他为夏贵所作墓志,除了表彰夏贵战功,也并不讳言夏贵失节偷生的事实,并且为之深表婉惜。
-
剡源集
《作者:戴表元》元代诗文别集。30卷。戴表元撰,戴表元别号剡源先生,故名。《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此集编刊于明万历年间,卷首有明万历九年(1581)戴洵叙,周汝砺小引,《元史》本传,洪武四年(1371)宋濂序,万历元年(1573)周仪序及戴表元撰《戴剡源先生自序》。据以上诸文,可知入明后戴表元文集即很难得见,宋濂以修《元史》之需,派专人到四明搜求到《剡源文集》28卷,洪武四年由乡人夏君与戴表元后人刻于国子监。明代中期以后,28卷本《剡源文集》亦已失传。嘉靖年间,周仪得到戴表元的全集,便校订补辑为今之30卷本。本集卷1—6为记,卷7—14为序,卷15—16为墓表,卷17为墓表、墓碣,卷18—19为题辞,卷20为跋、铭、箴、赞、述、碑,卷21为赋,卷22为史论,卷23为杂著、祭文,卷24为书启、疏、传等,卷25—26为讲义,卷27为五言古诗、排律,卷28为七言古诗,卷29为五言、七言律诗,卷30为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据周仪《重辑戴剡源先生文集序》,戴表元的文已备载于此,而诗“仅备诸体,而散落尚繁”。
-
山窗余稿
《作者:甘复》元代诗文别集。1卷。甘复撰。《四库全书》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刘宪序(《四库全书》本及《豫章丛书》本均无此序)。本集共有文50篇,诗18首(《四库全书》本及《豫章丛书》本只15首)。卷末有明成化十九年赵琥跋。据序跋,可知本集是据甘复手写本刊刻。 甘复手写本原藏于同邑赵氏家中,赵琥得自祖父石蒲先生,由赵琥的友人张敬先建议,刊行于明成化年间。《四库全书总目》评《山窗余稿》说:“虽零篇断简,所剩无多,而诗格文笔一一高洁,疑复当日自择其最得意者手录此帙,篇篇率有可观,转胜于珠矶杂陈,务盈卷帙,徒供覆瓿者矣。”此论极为确当,所谓“余稿”,应当是删余之稿。本集主要版本,有影写明成化刊本(黄丕烈旧藏),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金侃抄本,《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
-
秋涧集
《作者:王恽》诗文别集。元王恽著。其长子王公孺辑编。一百卷。全称《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首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车玺序、王恽小像。全书前七十七卷皆为各体诗、文,包括颂赋一卷、乐府(词、曲)四卷。后二十三卷中,包括《承华事略》二卷,乃裕宗在东宫时所撰进,裕宗深重其书,令诸皇孙传观;《中堂事纪》三卷,载中统元年(1260)九月在燕京随中书省官赴开平会议至明年九月复回燕京之时,于时政记录极详,可补史缺;《乌台笔补》十卷,系任监察御史时所辑御史台故事;《玉堂嘉话》八卷,乃追忆在翰林时期之见闻,谈论文章得失、典制沿革等。《四库全书总目》谓:“恽文章源出元好问,故其波澜意度,皆不失前人矩矱。诗篇笔力坚浑,亦能嗣响其师。论事诸作,有关时政者,尤为疏畅详明,了如指掌。史称恽有才干,殆非虚语,不止词藻之工也。”清顾嗣立评曰:“秋涧诗,才气横溢,欲驰骋唐宋大家间;然所存过多,颇少持择,必痛加芟削,则精彩愈见。”(《元诗选》)有明弘治刊本(《四部丛刊》影印)、《四库全书》所收两淮马裕家藏本、清康熙《中州名贤文表内集》本(题《王文定公秋涧集六卷》)。《元诗选》初集录其诗二百零四首。
-
青阳集
《作者:余阙》元代诗文别集。余阙撰。《青阳集》是元人诗文集中流传较广的一种,有4卷、5卷、6卷、9卷等几种版本。《四库全书》曾据编修励守谦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是4卷本。目前可见到的主要版本,是5卷本、9卷本两种。9卷本卷数虽多,但内容却略少于5卷本,而且编次较混乱。现存的9卷本《青阳集》(或题为《青阳山房集》)是由门人郭奎辑刊、后学张毅补遗,明正统十年(1445)由沅陵县丞高诚汇刊。黄丕烈认为,高诚汇刊本在诸本中最善。5卷本中清嘉庆八年(1803)张祥云校刊的最晚出,编次也较合理。正统十年高诚刊本主要内容是:卷首有正统十年高谷序,王汝玉撰《青阳先生文集附录序》,程国儒序,李祁序,附有程文撰《青阳山房记》。卷1为诗,卷2为碑,卷3为记,卷4为序,卷5为书,卷6为铭,卷7为墓表,卷8为杂著。卷1—8为门人郭奎辑。卷9为张毅续辑,收诗14首,文8篇。一些晚出的《青阳集》都在卷末附录有关资料,如《元史》本传、宋濂撰《余忠宣公传》、元至正十八年(1358)贾伯良撰《余忠宣公死节记》等。正统十年所刊9卷本《青阳山房集》曾被收入《四部丛刊续编》。清嘉庆八年张祥云校刊5卷本《青阳山房集》,卷首有张祥云序。卷1为诗,卷2为策、表、书,卷3为序,卷4为记,卷5为杂著,卷末也有1卷附录。
-
清閟阁集
《作者:倪瓒》诗文别集。十二卷,诗八卷。元倪瓒撰。倪氏诗集初为明英宗天顺(1457—1464)年间蹇曦所编刻。蹇曦自识云,其曾祖与倪瓒交好,元顺帝至正(1335—1340)间与王彝斋、张鹤溪等齐名,交谊最洽,题咏最多,因之彝斋季子藏有《霎林集》。天顺间,彝斋后人将《雲林集》重加编辑,蹇曦得而览之,惧屡抄愈讹,因而刊刻行世,名为《雲林诗集》,分为六卷、附录一卷。此编刻于天顺四年(1460),今仍传世,已收入《四部丛刊》。明神宗万历(1573—1620)间,瓒八世孙倪珵在蹇氏刻本基础上重刊。万历二十八年(1600),倪珵又刊《清閟阁遗稿》十五卷,包括倪氏之诗文。万历四十三年,潘是仁辑刻《宋元四十三家集》,收上述六卷本。明思宗崇祯十一年(1638),毛晋刻《元人十种诗》,收倪瓒集,在六卷本基础上增“集外诗”一卷。此《清閟阁集》乃清曹培廉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编刻本。培廉在《清閟阁遗稿》基础上,重新编定,并加增补,分十二卷。卷一为四言诗、五言古诗,卷二为五言古诗,卷三为五言律诗、五言、六言绝句,卷四为七言古诗,卷五、卷六为七言律诗,卷七、卷八为七言绝句,卷九为词、赞、题跋,卷一○为杂著、尺牍,卷一一、卷一二为外纪。外纪上列遗事、传铭、赠答、吊挽之作,下专载诸家品题诗画语。有清康熙曹氏城书室刻本。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盛宣怀刊《常州先哲遗书》从曹培廉刻本刊出。
-
墙东类稿
《作者:陆文圭》元代诗文别集。20卷。陆文圭撰。原书久已亡佚不存,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出陆文圭文300余篇,诗词600余首,重编为《墙东类稿》20卷。本集名为《墙东类稿》,显然是借用东汉王君公避世墙东之典,表示在乱世中隐于市井之意。卷首无序。卷1为经解、诏诰、表、笺,卷2为启,卷3为策问、策,卷4为策,卷5—6为序,卷7—8为记,卷9为传、碑、题跋,卷10为跋、铭、赞、文,卷11为说、赋,卷12—13为墓志铭,卷14为行状、家传、祭文,卷15为四言诗、五言古诗,卷16为七言古诗,卷17为五言律诗、五言长律,卷18为七言律诗,卷19为五、七言绝句,卷20为七言绝句、词。陆文圭的文名较著,但他的诗文都比较平淡,往往失于浅近,缺乏文彩。主要版本除《四库全书》本之外,尚有《常州先哲遗书》本。《常州先哲遗书》本《墙东类稿》在正文20卷之外,还有《补遗》1卷,是本集比较常见的版本。
-
勤斋集
《作者:萧㪺》元代诗文别集。8卷。萧㪺撰。萧㪺死后,诗文多散佚不存,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苏天爵搜辑遗作,得文80篇,诗260首,词26首,编为《勤斋集》15卷,刊刻于淮东。但原本《勤斋集》久已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萧㪺文42篇,诗261首,词4首,重编为《勤斋集》8卷。卷首有元顺帝至正四年张冲序,至正六年李黼序,刊行《勤斋文集》原牒文。卷1为序、记,卷2为说、铭、赞、状、书、墓志铭,卷3为墓志铭、神道碑铭、墓表,卷4为杂著,卷5为五言古诗、联句、七言古诗,卷6为五言律诗,卷7为五六言绝句,卷8为七言绝句、词。萧㪺是一代大儒,教人必自小学始。为文辞立意精深,言近旨远。他的文章虽然比较单调平淡,但能以质实简洁为特点。诗非所长,而陶冶性灵,绝去纤秾,也可以借此而反映出他的志趣。总而言之,萧㪺诗文是比较典型的醇儒之作,文学意味不足是其诗文的通病。
猜你喜欢的书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蒲宁的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27年至1933年,历时七年之久。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着重表达“我”对大自然、故乡、亲情、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心路历程。
茶花女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作品主人公玛格丽特在爱情与疾病折磨下离开了人世。她生前特别喜爱茶花,人们叫她茶花女。她死后,墓碑下也堆满了茶花,这是唯一获得她真正爱情的青年阿芒放置的。阿芒曾怀着纯洁的爱迷恋过堕入娼门、不能自拔的玛格丽特。他在玛格丽特生病时百般关照,充满怜惜,因此深深打动了一向被阔佬们当作玩物的玛格丽特。二人真诚地相爱后,供养玛格丽特的老公爵停止了供给她一切费用。债主们纷纷上门逼债,为了还债,她卖掉了马车、披肩、首饰,决心和风尘生涯一刀两断,过新的生活。阿芒的父亲闻讯而至,他责备阿芒玷辱了门楣,但阿芒拒绝了父亲要他丢弃玛格丽特的要求。此后,玛格丽特突然不辞而别,阿芒以为她贪恋富贵而变心,便千方百计羞辱她,写匿名信辱骂她。饱受精神苦痛的玛格丽特含恨而死。阿芒从她的遗笔中得知,是父亲为了自己家庭的体面硬逼玛格丽特重过卖笑生涯的。1848年小说《茶花女》问世,使小仲马一举成名。1852年他将小说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获得更大成功。此后,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和剧作家皮阿威又把《茶花女》改编成歌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小仲马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先驱者,还创作有《半上流社会》、《私生子》、《放荡的父亲》等剧作,以其真切感人、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而著称于世。《茶花女》早在1898年就由林琴南介绍到中国,1980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王振孙的中译本。
建文皇帝遗迹
建文皇帝遗迹,一卷,无撰者名氏。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明代史籍汇刊中收有建文皇帝事迹备遗录一卷,与此书内容同,题为大岳山人撰,亦未详为何人。
禅话与净话
本书分两大部分,即禅话与净话。作者分别将佛门禅净的特色深入地释义,并且以历代禅净兼修的大德为例证,破斥持门户之见者。书中以“念佛至一心不乱,便是禅定;参禅至彻见自性,即是净土”为立论的根据,写出了禅宗与净土宗同为佛教派别的异与同。
法华经通义
法华经通义,七卷,明德清述。
拈八方珠玉集
凡三卷。全称佛鉴佛果正觉佛海拈八方珠玉集。宋代僧祖庆重编,理宗宝祐五年(125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系佛鉴太平慧翘、佛果圜悟克勤、正觉方庵宗显、佛海石溪心月等四人,对禅门八方珠玉集内之古则、公案三一九条,各作拈提,揭示参玄捷径,以开学人正眼。然禅门八方珠玉集今已散佚。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