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
-
通鉴纪事本末[译注]
《作者:袁枢》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撰。四十二卷。成于1173年。因《资治通鉴》之文,总括为二百三十九事(附六十九题),一事一篇,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每事按照年代顺序编写。分卷立目,以政治、军事为主,注意“乱世”;每个朝代,留意其兴衰。开创了“一书备诸事之本末”的纪事本末体。本书以1964年中华书局标点本为工作底本。作者对原文进行了今注、今译,并在每目前增加了内容提要,以使读者在阅读各个事件前,能够掌握大脉;同时还聘请专家,绘制了若干插图。所以,本书是一部集文、图、释、译为一体的著作。通过这种组合方式,我们希望奉献给读者一部能读、可读的著作;更希望通过此书,能够为深入历史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些许助力。
-
清史大纲
《作者:萧一山》萧一山清史研究代表作,于1944年撰成,主要表达了他的“民族革命”观点,因此,这方面的内容占据了全书的一半以上。全书共分为十章四十节,其中第五、七、八、九、十章为关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清政府受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边疆危机、中日关系及甲午战争、列强瓜分中国,以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史事叙述,贯穿了国人自强御侮的“民族革命”主旨。第六章叙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并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对辛亥革命有“先机之启示”。前四章则简略记述从后金汗国至鸦片战争间二百余年的历史。全书言简意赅,引证精当,充满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经世”目的,可谓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
-
戊戌己亥见闻录
《作者:陈庆年》此篇资料从陈庆年《横山乡人日记》手稿本中摘出。作者陈庆年,字善馀,号横山乡人,江苏镇江人。肄业江阴南菁书院,取得优贡生后,就不再劳思功名,悉心治学和讲学。张之洞任两湖总督时,聘陈氏至湖北武昌两湖书院授《兵法史略学》,得到张的赞赏,保荐他为经济特科。1905年,端方调任湘鄂,聘陈氏为湖南省学务提调。辛亥革命后,黄兴聘任陈氏为南京图书局局长,陈氏以体衰亲老辞之。陈庆年一生著述宏富,手稿本《横山乡人日记》,现存25册(1897年至1921年),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篇刊出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光绪二十五己亥两年日记,可窥见戊戌运动期间社会状况以及清末政局的情况,可供治史者参考。
-
隋唐史
《作者:岑仲勉》论述中国隋唐两朝历史著作。岑仲勉撰。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初版,1980年中华书局再版。岑仲勉(1885—1961),原名汝懋,号铭恕,字仲勉,曾任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还有《黄河变迁史》、《突厥集史》、《唐人行第录》等著作。本书共48万字,用文言文写成。全书由隋史与唐史两部分组成。隋史部分9节,另有2附录。主要论述隋的统一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突厥与隋王朝及西方世界的关系、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三大工程、隋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隋末农民起义等内容。唐史部分分68节,主要论述了唐王朝的统一与贞观之治、唐代的宰相制度、门第与郡望、高宗、玄宗、武则天以及唐的中衰、隋唐漕运、隋与初唐佛教流传及唐代佛教的发展、文学变迁与进士科之流弊、唐代诗词乐律与诗人、府兵、行骑与后期边兵、安史之乱与藩镇之祸、唐代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均田制与两税法;牛李党争、唐末农民起义、唐代职官概论、教官、爵、勋、赐与俸料、地方区域与社会组织、唐代的手工业、商业、交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等项内容。全书之后,附有13幅历史地图。本书是建国后较早的一部运用唯物史观研究隋唐历史的著作。在全书结构上既注意到全面反映隋唐的社会历史,从政治、军事到民风民俗都有论及,又注意在重点问题和自己擅长的问题上深入论述,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使该书成为一部较有特色的断代史著作。
-
元史纪事本末[标点本]
《作者:陈邦瞻》明陈邦瞻撰。原本六卷,改刊为四卷,二十七卷。书成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记事始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止于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内容叙事与《宋史纪事本末》接相衔。计有二十七目,约十万字。主要取材于明修《元史》和薛应旂《宋元通鉴》,侧重记述元朝政治、军事等事件和典章制度,尤详于科举学校、官制律令、海运、河渠、营田治河、天文历法等方面,对与明代有关的问题亦作简明介绍。其中有关世祖忽必烈朝记事有十六目之多,载之尤详;全文收录了欧阳玄《至正河防记》,是水利史上重要的文献。全书取材精炼,叙事简明,轮廓清晰,条理分明,可作为学习元史的入门之书。但因至正十六年宋亡以前之事列入宋编,朱元璋起兵之后史事列于明史,故较为简略;加之使用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史料价值不高;而且在史实考证和叙述方面也有不当之处。本书初刻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翌年黄吉士改刊为四卷本。明末张溥于书中加列事纲、史论及圈点、断句,改为事各一卷。以后诸本皆依此例。有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本、《国学基本丛书》本。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树民点校本。
-
谥法备考
《作者:杨应琚》杨应琚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编纂的谥法研究专著,为古代谥法制度的集大成文献。全书共六卷,分为三大部分:卷一《谥法》系统阐释谥号的定义与分类;卷二《谥法总论》梳理谥法源流与理论框架;卷三至六《谥法指实》按朝代辑录周代至明末的谥号实例,涵盖帝王、臣僚及特殊群体(如隐士、宦官),并附作者考辨按语。 杨应琚时任西宁道官员,以考据精审著称。此书首次系统整合上古至明代的谥法资料,被陈弘谋誉为“自有谥法以来,未有如此书之提要钩玄者”。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文献集成性,补全了历代谥法案例的缺漏;二是理论创新性,结合史实分析谥号授予逻辑;三是影响深远,成为清代谥法制度研究的基础,直接启发鲍康《皇朝谥法考》等后续著作。
-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作者:薛福成》日记。清薛福成(1838—1894)撰。六卷。福成,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同治时充曾国藩幕僚,后随李鸿章筹办外交。光绪十五年(1889)出任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此书即此行日记。起自光绪十六年(1890)正月十一日,迄至次年(1891)二月三十日。从吴淞口出发,经香港、越南、新加坡、锡兰岛、亚丁、塞得港、西西里、马赛、巴黎、伦敦等地。对所见各国山川地理、人口数量、气候变化、政治议院、土特物产、商业税收、纺纱工厂、军械器物、邮政电信、医疗事业、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宴请交往与外部往返洋文照会、书信、交涉要件等,据实详记,编纂成帙。薛氏主张效法西方,发展中国工商业,强调私人集股成立公司,反对洋务派对新式工业的垄断政策。对研究近代丝绸之路及中西文化交流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有光绪年间石印本。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收入《走向世界丛书》中。
-
出使日记续刻
《作者:薛福成》游记。清薛福成(1838—1894)撰。十卷。福成有《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已著录,此系续集,其子莹中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辑编成书,自光绪十七年三月至二十年五月共四十个月之日记,约三十五万字。继前书后续记出使各国和中外边界各谈判事宜,但内容广涉当时世界各国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种、民族、部落、科学技术、地理形势、山脉河流、土壤所宜、动植物品种、特产、工农业生产状况、城市建筑规模、世界人口、土地开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语言文字、海陆交通、名胜古迹、历史典故、风俗习惯等,内容十分广泛。虽以游历国为主,国内事物也屡见不鲜。尤重中外交涉,或战事,或通商,或建交,或国内外对比。华侨的历史和现状,记载细致。间涉国内经济发展,民族振兴,利用外资和国际市场,修筑铁路,开办矿山,自建工厂。是中国近代史地重要典籍,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历史和思想史的重要史料。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传经楼校刻本,1985年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走向世界丛书》本。
-
蓬窗日录
《作者:陈全之》笔记。明陈全之著。八卷。全之字粹仲,闽县(今福州)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后序有云: “余自庚子(嘉靖十九年)观光上国,晨途夕舟,风江雨湖,历睹时事,遍窥陈迹,凡得见闻,雅喜抄录。或搜之遗编断简,或采之往行前言,上至圣神帝王吟咏,下至阛阓闾里碎言; 近而衽席晤谈,远而裔戎限界。岁积月盛,篇盈帙满,不觉琐屑,涉乎繁芜。辛亥(嘉靖三十年)官南宫,删其稿。庚申(嘉靖三十九年)转芦沧,重订之。”此可知其撰作时间与成书过程。全书分寰宇、世务、事纪、诗谈四门。《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谓为“‘世务’一门多可采,‘寰宇’一门颇参舆记陈言,‘诗谈’、‘事纪’则更伤猥杂矣!”是书涉猎广泛,有裨于史学。“诗谈”门提供的文学史料颇有价值。如所录明太祖诗有《渡江诗》、《咏菊诗》、《咏雪诗》等。元好问七绝《北岳诗》为世本所无。《贯酸斋诗集》久已佚,明初人尚可获睹,所录《题芦花被》诗,首联下句:“翠蓑聊复籍为裀”,可纠今存明人辑《宋元四十家集》中元诗《芦花被》该句之误。书中还有作者的诗文批评。有嘉靖间刊本。1979年上海古籍书店据以影印。
猜你喜欢的书
罗成叫关
六回,唐初,高祖李渊病重,张、尹二妃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鬼混,秦王发现后好意告诫,却反受其害。越国公罗成等名将为此辞官还乡。后汉王刘黑闼得知这一消息,倚仗其手下有四大“定方”—苏定方、杜定方、蔡定方、梁定方,便兴兵伐唐。唐高祖看到边关告急折报,大惊失色,忙宣太子上殿。太子、齐王在路上巧遇罗成进京探看秦王,二人自知两军阵前不是四大“定方”的对手,于是金殿动本,要罗成当先锋。罗成为找苏定方报杀父之仇,不听众人劝阻而带兵出征。兵到紫荆关,罗成夜晚巡城,发现太子与齐王找来美女寻欢作乐,便闯进帅府,痛斥二奸,撵走美女。二奸怀恨在心,适逢罗成病倒,二奸命罗成家人罗安代罗成上阵,罗安被杜定方一刀劈死。罗成一见罗安惨死,写下军令状,带病出征,与苏定方大战,未分胜负,回关却被二奸押上法场,多亏众将求情,才没有被斩,被打了四十军棍。第二天,二奸又逼罗成再去讨阵,大战苏定方,二人打到天黑,定下饭后再决胜负。罗成二次叫关,打算进关用膳,二奸仍不开关。罗成与苏定方挑灯夜战,当苏定方得知罗成打不退后汉王的兵马就进不了关时,便传令三军撤退。罗成三次叫关,二奸虽见后汉王大军已退,但仍不开关,反诬罗成暗投敌军。并命弓箭手射罗成。罗成被近离走,他追赶杜定方到了淤泥河,虽将杜定方挑死,但却中了敌计,战马陷入泥中,苏定方劝降,罗成宁死不屈,中乱箭身亡。
荔镜记
明代传奇。作者不详。五十五出。《传奇汇考标目》增补本上尾有近人据“李氏《海澄楼书目》补得明人传奇目”,载有此剧目。今存本卷末刻有刊行者的告白题记,云:“重刊《荔镜记》戏文,计一百五页。因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以便骚人墨客闲中一览,名曰《荔镜》。”据此,《荔镜记》是根据《荔枝记》改编而成。演陈三、五娘的爱情故事。写南宋景炎间,泉州官宦子弟陈三(伯卿),奉父母之命送兄嫂赴广南任所,路经潮州,在元宵节之夜与黄五娘(碧琚)相遇,各生爱慕之情。西街林大,在元宵灯会见五娘貌美,上前纠缠。遭到五娘婢女益春的讥笑后,仍不死心,又遣媒到黄家提亲。五娘的父亲黄九郎见林大家资丰厚,应允婚事。下聘礼之日,五娘不从父母命,令家人打走媒婆,誓死不嫁林大。是年六月,陈三从广南返泉州途中,又经潮州。他骑马游街,从五娘楼下经过,时值五娘、益春倚楼赏夏,两人再次相逢。五娘投下荔枝、手帕,作为定情表记。陈三拾起后,乔装磨镜匠到黄家磨镜,并故意打碎宝镜,卖身黄家为奴以偿。五娘经过反复试探,始知陈三即荔枝投中的骑马官人。经益春从中周旋,二人终于结合。林家婚娶日期渐近,陈三、五娘相偕私奔,直往泉州。林大得知此信,登门逼婚,并到官府告状。陈三、五娘被官府捉获。公堂上,知州判黄九郎加倍赔偿林家聘礼,断绝了两家的婚事,陈三则因“奸拐”罪,被发往涯州为民。起解途中,遇见兄长陈伯延,讲明因由。此时,伯延已升“都堂御史”。他重新审理此案,题本奏闻皇上。圣旨传下,林大因贿赂知州,被发往涯州;知州因受贿被削职为民。陈三则奉旨与五娘完婚。
同乐院燕青博鱼
简名《燕青博鱼》。杂剧剧本。元李文蔚作。四折一楔子,末本。剧将《续夷坚志》中王君和故事移之燕和。金赵秉文《同乐园诗》有“过却清明游客少,晚风吹动钓鱼船”句,盖“同乐院”所本。剧写梁山燕青因超假受杖,气忿失明。下山医眼流落汴梁,欠债乞讨,被杨衙内走马撞倒并殴打。得燕和之弟燕顺救助,为施针灸,双目复明,遂结为兄弟。青借本钱贩鱼,至同乐院以鲜鱼为赌注,冀博数钱。遇燕和来博,赢鱼复还之。会杨衙内过,嫌青不避,砸其鱼担。燕青怒而痛殴之。和慕青拳脚,询知乃梁山好汉,便结为兄弟延养家中。和妻腊梅与杨衙内有奸,值中秋,约杨幽会于后园,为青发见,约和捉奸,杨跳窗而逃,寻复领差人至,逮和、青下狱。二人越狱出逃,杨领兵追赶。时燕顺已投梁山,闻讯下山搭救,正遇和、青于途。遂共捉奸夫淫妇押上梁山处死。剧情为《水浒传》所无,却与杨雄、石秀杀潘巧云、裴如海事相类。有《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传世。
古史
纪传体史书。北宋苏辙撰。60卷。辙据司马迁《史记》,参考诸书,上自伏羲、神农,下迄秦始皇,为7本纪,16世家,37列传。自谓追录圣贤之遗意,以明示来世。至于得失成败之际,亦略论之,于《史记》有纠正补缀之功。书成于绍圣二年(1095),朱熹赞之曰:“近世言史者,唯此书为近理,而学者忽之。”书中附注,不著姓名,据叶大庆《考古质疑》之说,乃辙子苏逊为明其去取之意而作。有宋刊本及元、明刊本,《四库全书》著录。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一百四十四卷。清巴泰等修。巴泰,清光禄大夫,内阁大臣,吏部尚书,中和殿大学士。该书原题为《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康熙六年(1667)正式设立实录馆,命大学士巴泰、图海等人纂修,至十一年成书。前有御制序、进实录表、纂修凡例。是书有满、蒙、汉三种文字,并写三部。存贮内府者,不易轻见;存辽宁者,今已不可考其卷数;另有传抄本流传到日本。今有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藏稿本,南浔刘氏藏抄本。
天台菩萨戒疏
亦称《菩萨戒义疏删补》。律学著述。唐明旷删补。三卷。系隋智述、灌顶记的《菩萨戒义疏》的删补,是对《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作进一步注释之书。明旷自称,本书“不违先见”,“以天台为宗骨”。注释分作七门:明名体、明宗用、明教摄、明受法、明传译、略料简、随文解释。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