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
-
蓬窗日录
《作者:陈全之》笔记。明陈全之著。八卷。全之字粹仲,闽县(今福州)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后序有云: “余自庚子(嘉靖十九年)观光上国,晨途夕舟,风江雨湖,历睹时事,遍窥陈迹,凡得见闻,雅喜抄录。或搜之遗编断简,或采之往行前言,上至圣神帝王吟咏,下至阛阓闾里碎言; 近而衽席晤谈,远而裔戎限界。岁积月盛,篇盈帙满,不觉琐屑,涉乎繁芜。辛亥(嘉靖三十年)官南宫,删其稿。庚申(嘉靖三十九年)转芦沧,重订之。”此可知其撰作时间与成书过程。全书分寰宇、世务、事纪、诗谈四门。《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谓为“‘世务’一门多可采,‘寰宇’一门颇参舆记陈言,‘诗谈’、‘事纪’则更伤猥杂矣!”是书涉猎广泛,有裨于史学。“诗谈”门提供的文学史料颇有价值。如所录明太祖诗有《渡江诗》、《咏菊诗》、《咏雪诗》等。元好问七绝《北岳诗》为世本所无。《贯酸斋诗集》久已佚,明初人尚可获睹,所录《题芦花被》诗,首联下句:“翠蓑聊复籍为裀”,可纠今存明人辑《宋元四十家集》中元诗《芦花被》该句之误。书中还有作者的诗文批评。有嘉靖间刊本。1979年上海古籍书店据以影印。
-
元也里可温教考
《作者:陈垣》陈垣著,1917年作,1920年排印单行本,作者在开篇讲得很清楚:“此书之目的,在专以汉文史料,证明元代基督教之情形。先认定《元史》之也里可温为基督教,然后搜集关于也里可温之史料,分类说明之,以为研究元代基督教史者之助。”作者一一介绍自清初以来,钱大昕、刘文淇、魏源等人对于也里可温的论述,从钱大昕的疑惑不解、不明何意,到尝试着解诂阐释,解为有缘的人、有福分的人、和尚道士、西洋人、景教徒、天主徒基督徒,前人的旧说虽也在一步步接近正解,但止于词语解释而缺乏资料钩沉和史实爬梳,陈垣通过自己广泛的材料搜集和精详的分析,展示了元代也里可温教之东来行迹,其戒律、人数、有名之人物,包括教徒“军籍之停止”、“徭役之蠲除”、“租税之征免”,以及也里可温教与景教之异同,及其在元代受到政府尊崇和遭遇异教摧残的史实等等,堪称一部元代基督教简史。
-
宋代中国的改革
《作者:刘子健》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
板桥杂记
《作者:余怀》清代笔记。余怀撰。余怀(1617—1696以后),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侨居江宁(江苏南京),清初文学家。此书为其晚年所作,共3卷。 上卷为《雅游》,中卷为《丽品》,下卷为《轶事》,卷各一篇 (内分多则)。本书流传广远,除各种单行本外,还收在《说铃》、 《龙威秘书》、 《昭代丛书》、 《虞初新志》等著名的丛书、 选本中。本书看似为《北里志》一类记载挟妓冶游的作品,常被目为“香艳”之作。实则通过南京曲院在明清易代前后的变化,寄托了作者难言的亡国亡家之痛,含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作者系明朝遗老,所记皆回忆南京旧日浪游生活,并有一些当日社会生活资料。其中记载明末南京娼寮、歌场人物与演唱情况甚详,并为尹春、李十娘、顾媚、董小苑、顿文、李香君等人立传,介绍其生平与表演技艺。
-
梨园外史
《作者:陈墨香》30回。陈墨香、潘镜芙著,张褚、王云鹏校点。此书大部分是陈墨香所作,写于1920~1930年间,有北京京华印书局1925年印制单行本,仅12回,署名“作剧先生”“观剧道人”。书前有䏁公、包丹庭、曹心泉、陈墨香、陈两石、荀慧生所写6篇序。又有天津百城书局1930年出版上、下册本,共30回,署“吴县潘镜芙、安陆陈墨香合著”,书前有吴梅、李释戡所写两篇序,及壶园主人(万萸翁)所写《读〈梨园外史〉漫笔》。宝文堂书店1989年6月版,书前收录上述两版本所有序及漫笔。《梨园外史》以清末名伶、票友的生活为素材,反映了他们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心态和生活遭遇。书中所描写的名伶如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余紫云、郝兰田、刘赶三、余三胜、米喜子、沈小庆、王瑶卿、曹春山等,都是中国京剧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其中不少人都是京剧流派的创始人,为京剧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本书记述了他们擅长的剧目和艺术特长,以及有关他们的趣闻逸事。涵盖的生活面较广,如对王小玉、孙大个从军的经过及其军旅生活的描述,以及对清朝官吏及其家属的生活、命运的描写。书中还涉及不少北京的民俗,尤其是戏曲界一些独特的习俗。书中人物语言生动,演员的言语都是地道的北京方言,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同时代的小说比较,本书的文学成就不算太高,但由于采用纪实性的创作手法,虽有虚构部分,仍是研究中国近代戏曲史、北京方言不可多得的资料。
-
杂记赵家
《作者:杨步伟》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近现代史料。由于作者交往的人员大都是现代中国学术界的名流,所以,她能够给我们讲述她个人对这些重要学人的印象。如,书中对胡适、钱玄同、梁启超、蔡元培、刘半农、蒋梦麟、金岳霖、陈寅恪、傅斯年、罗家伦、李方桂、徐志摩的描写,无论是肯定,还是臧否,都让人感到平实,毫无借别人之重来抬高自己,故这样的回忆读者读来放心,当然,作者自己写来也是自如。譬如,在回忆二十年代她与赵元任旅行到德国时,记录了当时在德留学的中国学生风行与原来包办结婚的妻子离婚之事,这原本是留学生们的一种生活,但作者在这里插入一句:在这些留学生中,只有陈寅恪、傅斯年埋头学习,不涉这类事,他们是(《红楼梦》)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最干净。
-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作者:吴晗》吴晗著,初版于 1962 年。该书主要讲述了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这几个特殊机构的发展历程、职权范围、行事手段及其在明代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作者吴晗通过丰富的史料,详细剖析了这些机构如何从最初维护皇权的工具,逐渐演变成为权力斗争的利器,其特务统治如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深刻地揭示了明代专制统治的特点和本质。
-
义和团研究
《作者:戴玄之》研究义和团运动史的专著。戴玄之著。1963年和1967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初版并再版。戴玄之,中国河南新蔡人。西北大学文学士,历史学教授。先后在台湾师范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秘密会社秘密宗教研究。另有《红枪会》等著作。本书由2篇序言、8章正文和2篇附录组成,约13万字。书末附有英文提要。研究内容涉及义和团运动的源流、性质、大规模兴起的原因、仇外排外、清政府的态度、东南互保、八国联军、辛丑条约诸方面。附录对“许袁三疏”和“董福祥上荣中堂禀”进行辨伪。本书最精华的部分是对义和团源流的探讨——提出义和团与白莲教无关,而是来自团练的论点。它向沿袭劳乃宣“义和拳乃白莲教之支流”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是发展斯泰戈《中国与西方——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与发展》观点的力作。本书是研究义和团运动史的参考书。
猜你喜欢的书
意大利之旅
蒙田于1580年9月5日从法国博蒙出发,途经瑞士和德国,进行了为期共十七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离开蒙田城堡书房,他有机会深入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象而生动地记录下了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结成《蒙田意大利游记》。与其他旅客关注点在名胜古迹上面不同,蒙田将目光停留在表现“人”的标志上,不论是乡野播种的土地,还是城市的行政结构、马路铺设、建筑特点,还有对于新出现的工艺技术与农耕器械,都表示同样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一番认真的描述。
在轩集
宋代诗文别集。黄公绍著。1卷。黄公绍入元不仕,曾取胡安国“心要在腔子里”之语,名所居曰“在轩”,因以名集。然此集所载,仅文39篇,词28首。其文多为寺庙所作榜文。《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当由文集散佚,零散篇什,为释子所收,故此集已不能反映黄公绍作品全貌。然黄公绍别无全集。曾作《古今韵会》,有名于世,亦不传。其诗无传。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录其《西湖棹歌》10首,即出自此集,作为诗余,原题作《端午竞渡棹歌》。其词多短倜,写节令风物,语言清新,有民歌风味,《全宋词》略有增补,共收其词30首。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又曾编入《元诗选》二集(只收入《端午竞渡棹歌》10首)。
东洲初稿
十四卷。明夏良胜(约1521年前后在世)撰。夏良胜字于中,江苏南城人,生卒年不详,约明武、正德年间人。正德年间进士,累迁吏部考功员外郎,因谏南巡廷杖归,嘉靖初(1523)复职,后为仇家所讦,再下狱论杖,谪戍辽东。著有 《中庸衍义》(已著录)、《东洲初稿》等。此集为诗文集,共十四卷,初刻于正德十五年(1520)。卷一至卷七为杂文,卷八为诗,卷九为考定皇极指掌诸图,卷十为天文便览,卷十一、十二杂录谏南巡下狱疏奏诗文及同时诸人投赠申救之作,卷十三、十四杂录家居诗文。自卷十三以前皆题门人滇池罗江编,卷十四则题门人钟陵江治续编。据《明史·艺文志》载:“《东洲稿》十二卷、诗八卷,”与此本卷帙不同。考集中所录诗文,其嘉靖以后诸作均未涉及,史所载者可能是其全集,但已散佚。夏良胜风节凛然,两次直谏被谪。其诗文无意求工,抒写个人感受,情真意切,不事雕琢。
小团圆
张爱玲创作于1975年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九莉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与惊人的记忆,从幼年传统家族在新旧时代冲击中的争斗、观念对立的父母笼罩的阴影,到读书时女中千面百样的同学、战时人与人剑拔弩张的紧绷感,点点滴滴的细碎片段,无一不在她生命刻下印记,并开出繁盛的文字。而就是这种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来拜访九莉。他说就算这文章是男人写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22岁还没谈过恋爱的九莉,觉得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事都不一样,让她不顾一切,即使他是有妇之夫。
大乘广百论释论
凡十卷。又称大乘广百论释论、广百论、广百论释。护法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系对圣天所造广百论本之注释书。内容分八品,各品有偈颂二十五首,合为二百偈颂。专为破斥外道、小乘所说诸法实有之迷执,证我、法皆空,开显真空无我之中道义。圣天为中观派大师,护法则为唯识派大师,广百论释论之形成,显示出后世一般以中观与瑜伽两系之教法乃空、有相对之看法,在本质上有欠允当,本论即证明两系之教法系相辅相成;论中,护法既说中观之真谛空,亦说唯识之俗谛有,故此书乃融和二学派而成。本论之注释书亦有多种,然仅存唐代文轨所撰之广百论疏(十卷)卷一。
辩意长者子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沙门俱。菩萨万人。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共会围绕说法。时舍卫城中有大长者子。名曰辩意。从五百长者子。各有五百侍从。来诣佛所。前以头面著地。为佛作礼卻坐一面。於时辩意长者子察众坐定。承佛威神从坐起正衣服。俨然而前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欲有所问。唯愿世尊慈愍敷演。世尊至真。三界无上道德神化。济度群萌普演权道令众得所。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