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
-
隋唐史
《作者:岑仲勉》论述中国隋唐两朝历史著作。岑仲勉撰。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初版,1980年中华书局再版。岑仲勉(1885—1961),原名汝懋,号铭恕,字仲勉,曾任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还有《黄河变迁史》、《突厥集史》、《唐人行第录》等著作。本书共48万字,用文言文写成。全书由隋史与唐史两部分组成。隋史部分9节,另有2附录。主要论述隋的统一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突厥与隋王朝及西方世界的关系、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三大工程、隋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隋末农民起义等内容。唐史部分分68节,主要论述了唐王朝的统一与贞观之治、唐代的宰相制度、门第与郡望、高宗、玄宗、武则天以及唐的中衰、隋唐漕运、隋与初唐佛教流传及唐代佛教的发展、文学变迁与进士科之流弊、唐代诗词乐律与诗人、府兵、行骑与后期边兵、安史之乱与藩镇之祸、唐代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均田制与两税法;牛李党争、唐末农民起义、唐代职官概论、教官、爵、勋、赐与俸料、地方区域与社会组织、唐代的手工业、商业、交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等项内容。全书之后,附有13幅历史地图。本书是建国后较早的一部运用唯物史观研究隋唐历史的著作。在全书结构上既注意到全面反映隋唐的社会历史,从政治、军事到民风民俗都有论及,又注意在重点问题和自己擅长的问题上深入论述,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使该书成为一部较有特色的断代史著作。
-
元史纪事本末[标点本]
《作者:陈邦瞻》明陈邦瞻撰。原本六卷,改刊为四卷,二十七卷。书成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记事始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止于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内容叙事与《宋史纪事本末》接相衔。计有二十七目,约十万字。主要取材于明修《元史》和薛应旂《宋元通鉴》,侧重记述元朝政治、军事等事件和典章制度,尤详于科举学校、官制律令、海运、河渠、营田治河、天文历法等方面,对与明代有关的问题亦作简明介绍。其中有关世祖忽必烈朝记事有十六目之多,载之尤详;全文收录了欧阳玄《至正河防记》,是水利史上重要的文献。全书取材精炼,叙事简明,轮廓清晰,条理分明,可作为学习元史的入门之书。但因至正十六年宋亡以前之事列入宋编,朱元璋起兵之后史事列于明史,故较为简略;加之使用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史料价值不高;而且在史实考证和叙述方面也有不当之处。本书初刻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翌年黄吉士改刊为四卷本。明末张溥于书中加列事纲、史论及圈点、断句,改为事各一卷。以后诸本皆依此例。有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本、《国学基本丛书》本。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树民点校本。
-
谥法备考
《作者:杨应琚》杨应琚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编纂的谥法研究专著,为古代谥法制度的集大成文献。全书共六卷,分为三大部分:卷一《谥法》系统阐释谥号的定义与分类;卷二《谥法总论》梳理谥法源流与理论框架;卷三至六《谥法指实》按朝代辑录周代至明末的谥号实例,涵盖帝王、臣僚及特殊群体(如隐士、宦官),并附作者考辨按语。 杨应琚时任西宁道官员,以考据精审著称。此书首次系统整合上古至明代的谥法资料,被陈弘谋誉为“自有谥法以来,未有如此书之提要钩玄者”。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文献集成性,补全了历代谥法案例的缺漏;二是理论创新性,结合史实分析谥号授予逻辑;三是影响深远,成为清代谥法制度研究的基础,直接启发鲍康《皇朝谥法考》等后续著作。
-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作者:薛福成》日记。清薛福成(1838—1894)撰。六卷。福成,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同治时充曾国藩幕僚,后随李鸿章筹办外交。光绪十五年(1889)出任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此书即此行日记。起自光绪十六年(1890)正月十一日,迄至次年(1891)二月三十日。从吴淞口出发,经香港、越南、新加坡、锡兰岛、亚丁、塞得港、西西里、马赛、巴黎、伦敦等地。对所见各国山川地理、人口数量、气候变化、政治议院、土特物产、商业税收、纺纱工厂、军械器物、邮政电信、医疗事业、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宴请交往与外部往返洋文照会、书信、交涉要件等,据实详记,编纂成帙。薛氏主张效法西方,发展中国工商业,强调私人集股成立公司,反对洋务派对新式工业的垄断政策。对研究近代丝绸之路及中西文化交流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有光绪年间石印本。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收入《走向世界丛书》中。
-
出使日记续刻
《作者:薛福成》游记。清薛福成(1838—1894)撰。十卷。福成有《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已著录,此系续集,其子莹中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辑编成书,自光绪十七年三月至二十年五月共四十个月之日记,约三十五万字。继前书后续记出使各国和中外边界各谈判事宜,但内容广涉当时世界各国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种、民族、部落、科学技术、地理形势、山脉河流、土壤所宜、动植物品种、特产、工农业生产状况、城市建筑规模、世界人口、土地开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语言文字、海陆交通、名胜古迹、历史典故、风俗习惯等,内容十分广泛。虽以游历国为主,国内事物也屡见不鲜。尤重中外交涉,或战事,或通商,或建交,或国内外对比。华侨的历史和现状,记载细致。间涉国内经济发展,民族振兴,利用外资和国际市场,修筑铁路,开办矿山,自建工厂。是中国近代史地重要典籍,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历史和思想史的重要史料。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传经楼校刻本,1985年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走向世界丛书》本。
-
蓬窗日录
《作者:陈全之》笔记。明陈全之著。八卷。全之字粹仲,闽县(今福州)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后序有云: “余自庚子(嘉靖十九年)观光上国,晨途夕舟,风江雨湖,历睹时事,遍窥陈迹,凡得见闻,雅喜抄录。或搜之遗编断简,或采之往行前言,上至圣神帝王吟咏,下至阛阓闾里碎言; 近而衽席晤谈,远而裔戎限界。岁积月盛,篇盈帙满,不觉琐屑,涉乎繁芜。辛亥(嘉靖三十年)官南宫,删其稿。庚申(嘉靖三十九年)转芦沧,重订之。”此可知其撰作时间与成书过程。全书分寰宇、世务、事纪、诗谈四门。《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谓为“‘世务’一门多可采,‘寰宇’一门颇参舆记陈言,‘诗谈’、‘事纪’则更伤猥杂矣!”是书涉猎广泛,有裨于史学。“诗谈”门提供的文学史料颇有价值。如所录明太祖诗有《渡江诗》、《咏菊诗》、《咏雪诗》等。元好问七绝《北岳诗》为世本所无。《贯酸斋诗集》久已佚,明初人尚可获睹,所录《题芦花被》诗,首联下句:“翠蓑聊复籍为裀”,可纠今存明人辑《宋元四十家集》中元诗《芦花被》该句之误。书中还有作者的诗文批评。有嘉靖间刊本。1979年上海古籍书店据以影印。
-
元也里可温教考
《作者:陈垣》陈垣著,1917年作,1920年排印单行本,作者在开篇讲得很清楚:“此书之目的,在专以汉文史料,证明元代基督教之情形。先认定《元史》之也里可温为基督教,然后搜集关于也里可温之史料,分类说明之,以为研究元代基督教史者之助。”作者一一介绍自清初以来,钱大昕、刘文淇、魏源等人对于也里可温的论述,从钱大昕的疑惑不解、不明何意,到尝试着解诂阐释,解为有缘的人、有福分的人、和尚道士、西洋人、景教徒、天主徒基督徒,前人的旧说虽也在一步步接近正解,但止于词语解释而缺乏资料钩沉和史实爬梳,陈垣通过自己广泛的材料搜集和精详的分析,展示了元代也里可温教之东来行迹,其戒律、人数、有名之人物,包括教徒“军籍之停止”、“徭役之蠲除”、“租税之征免”,以及也里可温教与景教之异同,及其在元代受到政府尊崇和遭遇异教摧残的史实等等,堪称一部元代基督教简史。
-
宋代中国的改革
《作者:刘子健》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猜你喜欢的书
最长的一天
这是决定世界命运的24小时。 1944年6月6日(D日),来自12个国家的15.6万名士兵、1.1万架飞机、7千艘海军舰艇,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等待他们的是希特勒用拒马、地雷、碉堡、火炮阵地精心打造的“大西洋壁垒”。无论对盟军还是对纳粹德国,这都是“最长的一天”:残酷、血腥而艰难,战斗惨烈程度前所未有……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最长的一天》正是 “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超越的叙事史”。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励精图治,用10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进行了3000多场访问后,终于写成了这部旷世巨著。它真实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争奇观,写下了双方普通士兵作为个人所遭遇的史诗般的命运,所经历的痛苦、迷狂和兄弟情谊……
古都
《古都》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中篇小说。书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该作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朝日新闻》连载,1962年1月出版。该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千重子和苗子是一对孪生姐妹,由于家境贫寒,千重子被弃掉,结果被一富户收养。两姐妹在贫富不同的家庭长大,后来重逢。千重子一再邀妹妹来家一起生活,苗子害怕影响姐姐的幸福拒绝了。织工秀男爱慕千重子,为她织了一条华丽的腰带,但他误把苗子认做了千重子。后来他明白了自己和千重子身份悬殊,便移情于苗子。小说以感伤的笔调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阳羡风土记
晋代地方风土人情杂记。又名《风土记》。地理杂志。晋周处撰。周处字子隐,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仕吴为东观左丞。归晋,迁御史中丞。原书久佚,此乃王谟由《御览》、 《太平寰宇记》、《艺文类聚》等十余种古籍中抄出。约五千字。详考阳羡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山川湖泊、吴越风俗、四季节序。
西夏纪事本末
三十六卷。清张鉴 (1768—1850)撰。张鉴,字春冶,号荀鹤、贞疾居士,别名秋水。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一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早年讲学阮元之诂经精舍,谋划海防,倡导海运,赈济灾区。工诗擅文,精考据学。终生撰述,著作除《西夏纪事本末》外,还有《东南半壁纪事》、《隋朝行宫录》、《蕃厘观志》、《历统岁实消长表》、《十三经丛说》、《古文尚书脞说》等。《西夏纪事本末》,始自李思恭,迄李砚,载有夏一代史实。录宋、辽、金、元诸史有关西夏的资料,排比成书。党项羌族据银、绥400余年,先后与宋、辽、金抗衡。立国后,实录、国史具备。元修宋、辽、金史,附西夏于外国。西夏轶闻往 事,多湮没不传。清有西夏史书10余种,惟张鉴之书首尾完整。 每卷一事,卷首附图表二卷。集宋、辽、金、元诸史有关西夏资料编次勒成。《年表》、《西夏堡塞附图》、《历代疆域节略》及《职方表》,史料价值尤高。有光绪江苏书局初刊本,1992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光绪刊本影印。
发墨守
一卷。汉郑玄撰。何休着《公羊墨守》,捍卫《公羊》学,郑玄针对何氏之书着《发墨守》,攻击何氏之学。今书只存四条,是宋王应麟从诸书中辑出的,与《箴膏肓》、《起废疾》合编为一书,《四库全书》仍之。清儒刘逢禄主《公羊》学,不满郑氏之攻驳何氏,撰《发墨守评》,谓今本郑氏《发墨守》可指说者惟一条,然多牵《左氏》,讥郑氏于董仲舒、胡母生之书研之未深。
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
凡三卷。宋代法贤译。略称妙吉祥大教经。属于密教杂密经之大威德法仪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系妙吉祥菩萨之化身大威德明王所宣说之法。内容计有上卷五分、中卷二分、下卷三分。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元史纪事本末[标点本]](/d/file/books/f6a19f6dcd31e138d0ac0aa4845f86e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