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功义

- 姓名:温功义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温功义(191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者、报人,以对明末政治史的深刻洞察和独特叙事风格闻名。他的学术生涯虽因时代动荡而坎坷,但其著作《三案始末》《明代的宦官与宫廷》以精湛的史识和流畅的文笔,成为明史研究领域的经典。温功义出生于20世纪初,早年即以才学闻名,尤擅诗文。1939年,他加入香港《大公报》,凭借出众的文字功底受到总编辑徐铸成赏识,被赞为“玉树临风,才华横溢”。在《大公报》期间,他参与办理报纸分销业务,足迹遍布内地,这段经历使其对社会现实和政治生态有了深刻理解。1948年后,他定居重庆,计划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却因时代变革和个人耿直性格,在解放后遭受政治排挤,被迫赋闲在家。尽管生活困顿,他仍坚持读书写作,将大量精力投入明史研究,为日后的学术创作奠定基础。温功义的学术贡献集中体现在两部著作中。《三案始末》(1984年)这部不足十万字的著作以明末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为核心,通过剖析案件背后的权力博弈,揭示了明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宦官专权的根源以及党争对国运的侵蚀。作者从制度层面切入,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皇权高度集中导致阁臣沦为皇权附庸,进而引发官僚体系的内耗。书中对万历皇帝怠政、方从哲等阁臣的无能,以及魏忠贤借三案打击东林党的过程均有细致分析,被学者李洁非评价为“要言不烦,见微知著”,马伯庸则称其“史事分割得明明白白,实是叙史良才”。该书初版即售出二十万册,成为明史通俗读物的典范。《明代的宦官与宫廷》(1989年)延续《三案始末》的视角,系统梳理了明代宦官制度的演变,分析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阉的崛起与覆灭,揭示了宦官作为皇权延伸品在宫廷政治中的双重角色。温功义指出,明代宦官虽气焰熏天,实则受制于皇权,其权力本质是皇帝制衡文官集团的工具。温功义的著作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既非纯学术论著,亦非泛泛而谈的历史故事。他擅长将复杂的政治事件置于制度框架下解读,通过具体人物的行为展现历史规律。例如,在分析红丸案时,他不仅还原案件经过,更深入探讨首辅方从哲的处置失当如何加剧党争,最终导致明廷统治根基动摇。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使其作品在学界和大众读者中均广受欢迎。尽管著作数量有限,但温功义的学术价值备受认可。三联书店评价他“深厚的文史功底与隐逸世外的姿态,使他游走在学院与业余之间,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其研究方法对后来的明史学者如黄仁宇等亦有启发,被认为在史识深度上甚至超越《万历十五年》。温功义的学术生涯因政治运动而中断近三十年,直至1970年代末才在重庆出版社鼓励下重新整理旧稿出版著作。这种“大器晚成”的经历,使其作品带有浓厚的历史反思色彩。他在书中对明末党争的批判,某种程度上也暗含对现实的隐喻,展现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温功义的一生,是传统文人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缩影。他以笔为刃,在历史尘埃中钩沉索隐,用两部著作留下了对明代政治生态的深刻剖析,也为后世理解中国古代皇权制度提供了独特视角。正如《三案始末》结语所言:“三案与明代帝室共存亡”,他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权力本质的永恒追问。
温功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也称《拿破仑第三政变记》。德国马克思著。1851年12月至1852年3月间,马克思利用法国报刊、官方资料及个人通讯写成本书,并于1852年5月首次在魏德迈创办的《革命》杂志上发表。本书叙述和分析了从1848年的二月革命到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倾覆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法国历史,并把它划分为3个阶段,即二月革命时期、制宪国民议会时期和宪制共和国时期。作者认为,路易·波拿巴的政变并不说明他具有空前强大的个人主动作用,毋宁说这是由当时法国的阶级斗争形势所决定的。二月革命以后,法国政局一直处在动荡不定之中。资产阶级共和派镇压了无产阶级的六月起义,其政策使它更加丧失人心,大资产阶级急需建立稳定的秩序,其他下层群众也已厌恶动乱。于是,人们寄望于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当政以实现稳定。路易·波拿巴就在这种形势下凭借昔日拿破仑一世的影响,依靠大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者的支持,拉拢军队特别是企求维护其土地所有权的农民,复活了他们作为小生产者的皇权主义传统,从而轻易地实现了政权的转换。作者用法国这段历史验证了他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此外,本书还提出了关于胜利的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建立工农联盟等论断,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理论。中译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米嘉之恋
《米嘉之恋》是伊万·蒲宁杰出的一部短篇小说。作者正是因为这部小说而获得了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小说描绘了一个俄罗斯青年米嘉的爱情经历。他对情人卡佳有着高尚的,纯洁的要求,又因为与卡佳的短暂离别而黯然神伤。蒲宁巧妙,娴熟地刻画了米嘉的内心活动,他的萌动,迟疑,自责和对真爱的期许,最后作者以悲剧式的结尾判定了主人公同样悲剧式的命运。
林登州集
诗文集。 明林弼撰。 二十三卷。弼字元凯,初名唐臣。 龙溪 (今福建漳州)人。元至正八年(1348)进士。为漳州路知事。明初以儒士修礼乐书,授吏部主事。官至登州府知府。尝与王廉同使安南,以却其馈千金,为太祖所器。有《梅雪斋稿》、《使南安集》等。此集乃汇前两集所成之总集,以所终之官名集。是集有十三万八千余字,正文含诗七卷, 送序、赠序、集序七卷,记三卷、诏、表等一卷,誌铭二卷, 杂文等二卷,题跋一卷。末有康熙四十五年冬(1706)其裔孙兴跋。弼于明初颇有名气,以明经学古擅名闽南文苑。宋濂称“其文辞尔雅”,王廉则赞“其诗文皆雄伟跌宕、清峻之语”。有《四库全书》本。
光绪彰武县乡土志
地方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唐宗源修,无序文。依清末部颁乡土志例目编纂,内容简略。约四千二百字。分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 山、 水、 道路、物产、商务十五目。是为彰武最早的志书,有参考价值。沈阳市图书馆藏呈送本。
通天乐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石成金撰。所见有刊本,附《传家宝》三集《雨花香》后,收拟话本十篇。年、嵩年校刻本,也附在《雨花香》之后,全称《新刻扬州近事通天乐》,收拟话十二种。与《雨花香》一样,也汇记明末清初扬州或与扬州有关的故事。大旨亦在劝人安分守己,也时作警世报应之言,反映了某些现实。其中第二种《莫焦愁》写韩苦鬼的刻吝成家,写得朴素、深刻。韩苦鬼与《雨花香》中的“铁菱角”,堪称中国小说史上的吝啬鬼形象。而《沈大汉》一则,写沈大汉的义勇,也有感人的力量。第五种《追命鬼》则表现了作者较为进步的妇女观。可惜,全书的说教味太浓,多乏文学趣味。附目次如下:第一种 长欢悦,第二种 莫焦愁,第三种 沈大汉,第四种 麻小江,第五种 追命鬼,第六种 讨债儿,第七种 除魇魅,第八种 打县官,第九种 下为上,第十种 尊变卑,第十一种 投胎哭,第十二种 念佛功。其中第十一、十二种为雍正四年自叙刊本后所附《通天乐》所无。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译注
亦称《无量寿观经》、《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佛教经典。中国佛教净土宗所依据的三部经典之一。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畺良耶舍译。一卷。本经谓阿阇世王欲弑父夺位,把其父亲频毗娑罗王幽闭起来。阿阇世王母韦提希夫人恐丈夫饿死,偷偷送饭被发现亦被幽闭。韦提希夫人苦恼忧伤,发愿不复生于浊恶世中,愿生西方净土。于是释迦牟尼为之说阿弥陀净土之无限美妙,教其十六观法,称专心念佛可灭罪消灾,并述九品往生法门。东晋慧远、隋智顗、吉藏各有注疏,但影响较大的是唐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