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功义

- 姓名:温功义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温功义(191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者、报人,以对明末政治史的深刻洞察和独特叙事风格闻名。他的学术生涯虽因时代动荡而坎坷,但其著作《三案始末》《明代的宦官与宫廷》以精湛的史识和流畅的文笔,成为明史研究领域的经典。温功义出生于20世纪初,早年即以才学闻名,尤擅诗文。1939年,他加入香港《大公报》,凭借出众的文字功底受到总编辑徐铸成赏识,被赞为“玉树临风,才华横溢”。在《大公报》期间,他参与办理报纸分销业务,足迹遍布内地,这段经历使其对社会现实和政治生态有了深刻理解。1948年后,他定居重庆,计划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却因时代变革和个人耿直性格,在解放后遭受政治排挤,被迫赋闲在家。尽管生活困顿,他仍坚持读书写作,将大量精力投入明史研究,为日后的学术创作奠定基础。温功义的学术贡献集中体现在两部著作中。《三案始末》(1984年)这部不足十万字的著作以明末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为核心,通过剖析案件背后的权力博弈,揭示了明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宦官专权的根源以及党争对国运的侵蚀。作者从制度层面切入,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皇权高度集中导致阁臣沦为皇权附庸,进而引发官僚体系的内耗。书中对万历皇帝怠政、方从哲等阁臣的无能,以及魏忠贤借三案打击东林党的过程均有细致分析,被学者李洁非评价为“要言不烦,见微知著”,马伯庸则称其“史事分割得明明白白,实是叙史良才”。该书初版即售出二十万册,成为明史通俗读物的典范。《明代的宦官与宫廷》(1989年)延续《三案始末》的视角,系统梳理了明代宦官制度的演变,分析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阉的崛起与覆灭,揭示了宦官作为皇权延伸品在宫廷政治中的双重角色。温功义指出,明代宦官虽气焰熏天,实则受制于皇权,其权力本质是皇帝制衡文官集团的工具。温功义的著作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既非纯学术论著,亦非泛泛而谈的历史故事。他擅长将复杂的政治事件置于制度框架下解读,通过具体人物的行为展现历史规律。例如,在分析红丸案时,他不仅还原案件经过,更深入探讨首辅方从哲的处置失当如何加剧党争,最终导致明廷统治根基动摇。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使其作品在学界和大众读者中均广受欢迎。尽管著作数量有限,但温功义的学术价值备受认可。三联书店评价他“深厚的文史功底与隐逸世外的姿态,使他游走在学院与业余之间,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其研究方法对后来的明史学者如黄仁宇等亦有启发,被认为在史识深度上甚至超越《万历十五年》。温功义的学术生涯因政治运动而中断近三十年,直至1970年代末才在重庆出版社鼓励下重新整理旧稿出版著作。这种“大器晚成”的经历,使其作品带有浓厚的历史反思色彩。他在书中对明末党争的批判,某种程度上也暗含对现实的隐喻,展现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温功义的一生,是传统文人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缩影。他以笔为刃,在历史尘埃中钩沉索隐,用两部著作留下了对明代政治生态的深刻剖析,也为后世理解中国古代皇权制度提供了独特视角。正如《三案始末》结语所言:“三案与明代帝室共存亡”,他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权力本质的永恒追问。
温功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王侍中集
别集名。一名《王仲宣集》,东汉王粲(字仲宣,官侍中)作。王集最初无刻本。《隋书·经籍志》著录“后汉侍中王粲集十一卷”,至唐代为10卷,宋代只存8卷,均早佚。现存最早者为明人搜集整理之辑本,其中又以张溥之《王侍中集》最为完备。全书不分卷,计收《大暑赋》、《游海赋》、《浮淮赋》、《闲邪赋》、《出妇赋》、《思友赋》、《登楼赋》等25篇,以及书、檄、文、论、颂等21篇和《七哀诗》、《从军诗》、《咏史诗》等若干首诗歌。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对张本又有所订补。
骨董十三说
一卷。明董其昌撰。是编首言“骨董”字义,进论其本义、类别及其见识与杂说,实为骨董概说书。若以内容而别,可分十七则。系董氏临平湖(在浙江余杭县临平山东南)舟行途中所撰,天启元年 (1621) 成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杨文斌刊行。有 《静园丛书》本、《美术丛书》本。
童子礼
《童子礼》,明代屠羲时所撰。 从《礼记·少仪》始,记录儿童举止言行的规条的书很多。屠羲时在前人提出的规条的基础上,总结加工,提出了“检束身心之礼”、“入事父兄、出事师尊痛行之礼”、“书堂肄业之礼”三方面的要求,文字比较浅显,也比较易行。清代注意世风民俗的学者陈弘谋认为此书“不前诸条更为切近,童子所不可一日无者也”。正因为如此,对后来颇有影响。 今天我们审视这些规定,固然有僵化死板的一面,但也有从小就培养文明礼貌的一面。此书中自有可取之处,应进行分析,以区别对待。
警富新书
又名《七尸八命》。长篇小说。清安和先生撰。四十回。安和先生广东人,字里不详。书叙广东番禺梁、凌两家斗争故事。凌梁两家都是商人,但凌家依仗官府势力,逼得梁天来家破人亡。主旨虽在劝人安分守己,宣扬功名富贵,听命于天。但客观上揭露了现实黑暗,有一定社会意义。后吴趼人取此题材作成小说《九命奇冤》。写作技术欠佳,甚至每次诉讼均全录双方禀词,官宪批语,连《时辰钟时刻表》、《风雨推测方法表》之类毫不相干的东西都一一写入。有嘉庆十四年(1809)刊本,版心题“翰选楼”。道光十二年(1832)桐石山房刊本、光华堂刊小本。上海书局石印本封面题《七尸八命》。
富兰克林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富兰克林》孙毓修著。富兰克林, 美国政治家、科学家。1731年在费城建立北美第一个巡回图书馆。1743年组织美洲哲学会,后协助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独立战争时参加反英斗争,当选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1776—1785年出使法国,缔结法美同盟(1778年)。又代表美国与英国谈判,1783年签订和约,英正式承认美独立。1787年为制宪会议代表,主张废除奴隶制。科学上发明避雷针,在研究大气电方面作出贡献。
宗镜录
凡一○○卷。又作宗鉴录、心镜录。永明延寿着,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立论重在顿悟、圆修,所谓‘禅尊达摩,教尊贤首’为其中心思想,为昭示禅教一致之修禅要文集。全书分为标宗章、问答章、引证章等三部分。第一部分标宗章,为总论概说,占第一卷之大半。第二部分问答章,自卷一后半至卷九十三,讨论关于心与教禅诸宗之异同问题。第三部分引证章,自卷九十四至卷末,引证三百余处经文以强调第二部分之论述。书成之后并未流通,至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始有木刻本流行。以后有改订版出现,明末刻印嘉兴藏时,智旭重新删定改订本。至清代,续有节本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