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功义

温功义
  • 姓名:温功义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温功义(191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者、报人,以对明末政治史的深刻洞察和独特叙事风格闻名。他的学术生涯虽因时代动荡而坎坷,但其著作《三案始末》《明代的宦官与宫廷》以精湛的史识和流畅的文笔,成为明史研究领域的经典。温功义出生于20世纪初,早年即以才学闻名,尤擅诗文。1939年,他加入香港《大公报》,凭借出众的文字功底受到总编辑徐铸成赏识,被赞为“玉树临风,才华横溢”。在《大公报》期间,他参与办理报纸分销业务,足迹遍布内地,这段经历使其对社会现实和政治生态有了深刻理解。1948年后,他定居重庆,计划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却因时代变革和个人耿直性格,在解放后遭受政治排挤,被迫赋闲在家。尽管生活困顿,他仍坚持读书写作,将大量精力投入明史研究,为日后的学术创作奠定基础。温功义的学术贡献集中体现在两部著作中。《三案始末》(1984年)这部不足十万字的著作以明末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为核心,通过剖析案件背后的权力博弈,揭示了明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宦官专权的根源以及党争对国运的侵蚀。作者从制度层面切入,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皇权高度集中导致阁臣沦为皇权附庸,进而引发官僚体系的内耗。书中对万历皇帝怠政、方从哲等阁臣的无能,以及魏忠贤借三案打击东林党的过程均有细致分析,被学者李洁非评价为“要言不烦,见微知著”,马伯庸则称其“史事分割得明明白白,实是叙史良才”。该书初版即售出二十万册,成为明史通俗读物的典范。《明代的宦官与宫廷》(1989年)延续《三案始末》的视角,系统梳理了明代宦官制度的演变,分析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阉的崛起与覆灭,揭示了宦官作为皇权延伸品在宫廷政治中的双重角色。温功义指出,明代宦官虽气焰熏天,实则受制于皇权,其权力本质是皇帝制衡文官集团的工具。温功义的著作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既非纯学术论著,亦非泛泛而谈的历史故事。他擅长将复杂的政治事件置于制度框架下解读,通过具体人物的行为展现历史规律。例如,在分析红丸案时,他不仅还原案件经过,更深入探讨首辅方从哲的处置失当如何加剧党争,最终导致明廷统治根基动摇。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使其作品在学界和大众读者中均广受欢迎。尽管著作数量有限,但温功义的学术价值备受认可。三联书店评价他“深厚的文史功底与隐逸世外的姿态,使他游走在学院与业余之间,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其研究方法对后来的明史学者如黄仁宇等亦有启发,被认为在史识深度上甚至超越《万历十五年》。温功义的学术生涯因政治运动而中断近三十年,直至1970年代末才在重庆出版社鼓励下重新整理旧稿出版著作。这种“大器晚成”的经历,使其作品带有浓厚的历史反思色彩。他在书中对明末党争的批判,某种程度上也暗含对现实的隐喻,展现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温功义的一生,是传统文人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缩影。他以笔为刃,在历史尘埃中钩沉索隐,用两部著作留下了对明代政治生态的深刻剖析,也为后世理解中国古代皇权制度提供了独特视角。正如《三案始末》结语所言:“三案与明代帝室共存亡”,他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权力本质的永恒追问。

温功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黑咖啡

《黑咖啡》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编剧的作品,1934年11月首播。阿加莎的第一部并非改编自小说的原创剧本,也是她自己创作的剧本中,唯一有波洛和黑斯廷斯出场的作品。
物理学家克劳德·阿莫里爵士研究出了一个全新的方程式,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威力惊人的新型炸药即将诞生。然而,他那张写着方程式的至关重要的纸片却在家里被盗了。坐在书房里,审视着在场的每一位亲友,克劳德爵士关上了灯,希望窃贼能在黑暗中归还方程式,然而当灯光再次亮起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于是,波洛来了,他将在黑斯廷斯和杰普探长的协助下,破解这起谋杀案、遏制一场世界性的恐怖危机,并化解这个家庭里由来已久的各种矛盾与隐忧……

灵宝净明院行遣式

灵宝净明院行遣式,原题「周真人编」。周真人即南宋净明道道士周真公。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表奏类。书中编集净明道上呈天枢院及天曹神灵之行文格式、判状、奏牒、关帖等等共十七项。其中有向天枢院请领钱料之符券申状;有病人投状,请派天兵神将、土地司命、城隍判官等协助捉拿病人身中邪神鬼祟;有保举弟子及传授弟子经戒法物之关帖、奏牒。

韩朋赋

全文作赋体,以四言为主,杂有六言。兼七言句。韵白相间,文词美妙。全文写韩朋夫妻忠于爱情,反抗强暴、双双身死的故事。韩朋仕于宋国,六载不返。其妻贞夫寄书于夫。韩朋不慎,将书遗失殿前。宋王得书,喜爱书中文词,欲得贞夫。奸臣梁伯请命至韩家行骗,诈称奉韩朋之命来接贞夫。韩母中计,贞夫迫于韩母压力,不得已而前往宋廷,被宋王强迫封为王后。贞夫卧病,忧思不乐。梁伯献计,将韩朋打落双齿,发为役徒,修筑清陵台。贞夫得知,在台成之日,到台见夫,撕裙作血书,系于箭头,射于韩朋。韩朋得书自杀。贞夫奏请宋王以三公之礼葬韩朋,并许贞夫亲往观看,贞夫至墓大哭,投入墓室之中。宋王遣人发室,只见两石,一青一白。遂将青石埋于道东,白石埋于道西。不久,道东生出桂树,道西生出梧桐,二树根下相连,枝叶交通。宋王令人砍树,化为一对鸳鸯而飞。有一羽毛下落,甚有光彩,宋王得之,以羽毛磨拭项上,其头即落,不到三年,宋国亦亡。奸臣梁伯父子被流配边疆。全文巧于铺陈,工于细节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刻画。具有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和幻想色彩,结尾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后梁春秋

二卷。明姚士粦撰。姚士粦字叔庠,海盐(今属浙江)人,学问奥博、搜罗秦汉以来遗文,撰《秘册江函跋尾》各为考据,具有原委。另有《陆氏易解》、《后梁春秋》、《西魏春秋》等。《后梁春秋》即是记录五代时后梁的历史,它以后梁续南朝梁为正统,用编年之法,采取史传、旁摭文,因时表事、因事附人,排比具详,但其观点也有偏颇之处。此书有浙江汪启淑家藏本、《问影楼丛刻初编》本。

宋史全文

《宋史全文》,全名《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当时也有人称之为《宋史通鉴》或《宋通鉴》。编年体史书。三十六卷。无名氏撰。关于它的成书年代说法不一。有说前宋已盛行,但流传最早的是元刊本,且著目中附有《宋季朝事实》,由此推断,则此书应成于元代。该书记载北宋、南宋朝史事,起自建隆,终于咸淳(1265—1274)。用编年文体,以次排纂。每卷标题皆有“宋史全文”四字。其靖康以前内容,本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而颇加删节。高宗孝宗二代,则取留正《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光宗宁宗以后,别无蓝本可据,乃撰者缀辑。度宗后事迹,今本有目无文。

体仁要术

体仁要术,一卷,清彭绍升著,出彭居士法集,见新编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