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

黄仁宇
  • 姓名:黄仁宇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长沙
  • 出生日期:1918年6月25日
  • 逝世日期:2000年1月8日
  • 民族族群:

黄仁宇(Ray Huang,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亦曾用笔名「李尉昂」发表小说著作。1918年6月2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2000年1月8日逝世于美国纽约,享年82岁。黄仁宇之父名为黄震白,号种苏,早年为中国革命初期同盟会会员。黄仁宇于湖南长沙长大,自十四、五岁起就开始向当地报纸投稿,写作热忱自此从未间断。1936年考上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不久对日抗战开始,遂放弃读了一年半的大学学业,欲从军报国,报考军校。在尚未进入军校就读的空档五个月中,他在长沙《抗战日报》觅得记者一职,担任编辑采访工作,当时的同事包括大名鼎鼎的剧作家田汉和廖沫沙。


1938 年黄仁宇考入成都中央军校,1940年于十六期第一总队毕业。军校毕业后任陆军十四师排长和代理连长;1943年受派由重庆飞往印度,参加中国驻印度远征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为孙立人的部下。在缅甸服役期间,常撰文报导战事,投稿到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公报》。1944年5月,曾在缅甸密支那受日军突击右腿负伤,亦曾受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抗战结束,任第三方面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1946年他参加全国考试,获选保送美国堪萨斯州雷温乌兹要塞陆军参谋大学(U.S. Army Staff College at FortLeavenworth, Kansas)进修,为期九个月,被分发至人事科研习,研习内容大都是动员问题,对其日后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毕业后曾任国防部参谋,1950年以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分退伍。


退伍后在日本待了两年,遂负笈美国,1952年9月到密歇根大学开始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涯,以三十四岁的「高龄」从大学三年级读起,先念新闻系,后转至历史系,1954年大学毕业,其后又在该校继续上研究所,分别于1957年和1964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以「明代的漕运」为题,指导教授是霍尔(John Whitney Hall )、费维恺(AlbertFeuerwerker)和余英时先生。求学期间常以绘图员和洗碗工等兼职打工维生。


获得博士学位后,黄仁宇成为南伊利诺大学助理教授,并在此结识其妻美国小姐格尔(G a y l e)。1966年黄仁宇结婚,时年四十八岁。两人育有独生子培乐(Jefferson)。1967 年经由余英时教授的推荐,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New Paltz University College, 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担任副教授,1971年升任正教授,至1980年暑假因该校人事缩编而被解聘。在这段期间他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参与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主持的明代学术研讨会;也曾参加由著名历史学者富路德(L. Carrington Goodrich)所主持的《明代名人传》(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的编写工作。1970年黄仁宇申请到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的研究费,供其从事撰述《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Sixteenth Century Ming China )一书。1972至197 3年,黄仁宇至英国剑桥,襄助李约瑟(Joseph Needham)搜集整理研究有关《中国科学与文明》的材料。当时英国《观察家》(Observer)周刊还曾以李约瑟、鲁桂珍和黄仁宇三人一起讨论的照片当封面,做特别报导。1979 年黄仁宇又赴普林斯顿大学参与《剑桥中国史》(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的集体研究工作,撰写明朝部分。


黄仁宇的成名作是《万历十五年》,最初是用英文写的,198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印行,当时为美国名作家厄卜代克(John Updike)在《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撰写书评推荐,该书并获得美国国家书卷奖(American BookAwards)1982和1983年历史类好书两次提名。翌年《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在北京出版,由其老友廖沫沙题字,印在封面。后来陶希圣先生很欣赏这本书,就在其主持的食货出版社印行台湾版,并为之写读后记附于书后。自此黄仁宇在台湾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历史学者,经常在各报刊发表文章,并集结成多本专书,销路都不错,可谓史学界之异数。究其原因,与其文笔风格有密切关系:黄仁宇的论著多有大的历史架构,以个人人生经历(国民党的下级军官亲身经历对日抗战而体会到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问题,以及在美国生活多年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与反思)对照历史记载,发展出一套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的解读。不拘泥于现代论文的写作格式,以较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历史似小说般的呈现,故较能吸引广大的阅读群。他主张以「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常探讨的问题包括:中国何以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中国何以不能变农业社会为商业社会?中国的行政何以不能像西方那样理性化?而他以「潜水艇三明治」形容传统中国—上层是没有明显差异的庞大官僚体系,底层是没有明显差异的广大农民,此种说法脍炙人口,常为人津津乐道。


然而黄仁宇在学术界却是毁誉参半,褒贬互见,未能获得一致的肯定,历史学者或汉学家常质疑其半路出家,学术著作不够严谨;骤然处理数百年、上千年的大历史架构,总让历史学者觉得过于冒险,将历史解释简单化。此由其综论性的回忆录《黄河青山》(1983年以英文撰就,但表明于逝世后方能翻译出版)中屡屡述及他撰写的书(如《中国并不神秘》(China Is Not a Mystery)等)在美国难以出版的挫折,以及他与费正清(John K. Fairbank)、阿瑟.莱特(Arthur Wright)等知名汉学家对中国史解读和撰写方式意见之扞格,可见一斑。实则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明代史,是下过苦功夫的,他曾在1960年代,以两年半的时间,阅读完整部《明实录》(共133 册,外加29 册附录),并做笔记,可见其功夫之扎实。


无论如何,黄仁宇的后半生毫不间断地研究历史,至逝世前仍持续有新作发表。尤其在他离开纽约州立大学的教职后,作品数量甚多,包括学术专著和报刊论文,大多数是在台湾出版,俨然成为专业的畅销作家。作品普遍受到注目,从早期的英文论著,到后期的中文论著,都有不少学者撰写书评评介。2000年1月8日他在美国纽约寓所,去看电影时心脏病发辞世,结束了他多彩多姿阅历丰富的人生。

猜你喜欢的书

夜与日

夜与日

《夜与日》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作品之一,首次出版于1919年。故事发生在爱德华七世时期的伦敦,将两位女主人公——凯瑟琳·希尔伯里和玛丽·达切特的日常生活和浪漫情怀进行了对比,探讨了爱情、婚姻、幸福和成功之间的关系。主要描述了大诗人的后裔凯瑟琳小姐与颇有文才、风流倜傥的青年诗人罗德尼门当户对,似乎很快就能名正言顺地成为伴侣。她(他)们的长辈,她(他)们的朋友都欣喜地关注着他们,为他们祝福。但是真正的爱情并不是假借人手安排的,就是这对热恋中的年轻人也感觉到没有爱情的婚姻将是折磨人的桎梏。凯瑟琳、拉尔夫、玛丽一群年轻人都在苦苦地思索,满怀希冀地探求着爱情的真谛。经过一番挣扎,凯瑟琳与罗德尼冲破各种观念上的藩篱,终于各自找寻到了自己的意中人,最终在长辈的谅解下,解除了婚约。

香畹楼忆语

香畹楼忆语

笔记。清陈裴之撰。一卷。裴之字小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书仿《影梅庵忆语》而作。约成于道光间,二万余字。为作者思念亡妻之作,以其妻生前所居楼名名之。记秦淮才女紫湘倾慕钱塘陈氏一门风雅,陈小云正妻汪端以体弱力主其夫纳之,紫湘乃归陈家。以其端秀静穆,善解人意,深得翁姑、汪端怜爱。后因思念父母,省亲一病不起,临殁竟未能见小云一面。小云痛不欲生,作忆语以悼之。情词凄丽。

医学举要

医学举要

内科著作。清徐玉台撰。六卷。玉台名镛,南汇(今属上海市)人,清代医家。撰有《儒门游艺》等。本书成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卷一六经合论,论述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泻心汤、五苓散等方剂应用。卷二时邪合论,论述四时感症、时疫、霍乱等病。卷三杂证合论,论述偏枯、咳嗽、反胃等内科杂证。卷四治法合论,论述脏腑经络病的治则。卷五古今方补注,对苍术白虎汤、玉女煎等三十二方加以注解。卷六玉台医案,介绍常见病的治验。本书内容丰富,论证析理多采张仲景、李东垣等历代名家之说,并有徐氏卓见,所附医案且能发人深省,足资临床参考。有《中国医学大成》本,一九五八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钱锺书选唐诗

钱锺书选唐诗

本书以1983到1991年间,由钱锺书先生遴选、杨绛先生抄录而成的一部唐诗选手稿整理而成。这部手稿此前从未对外公布,直到2020年11月,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获准首次出版。人文社的编辑对手稿进行了必要的整理。本书收录诗人308位,选诗1997首,充分体现了钱锺书先生对待唐诗的态度和选诗的独特视角,是研究钱锺书诗学思想的重要文献,也是全面展示唐诗艺术风貌的大型选本。此外,杨绛先生在手稿上标注的日期、旁加的评语,也体现了钱杨夫妇在学术上的日常互动。 通过《钱锺书选唐诗》,读者朋友不仅可以欣赏到唐诗的多样全貌,也可以了解这两位学人隽永美好的诗书生活。这是一部充满文学趣味,且饱含学人性情的诗选。

甲申核真略

甲申核真略

史籍。明末清初杨士聪撰。一卷。杨士聪,字朝彻,号凫岫,济宁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历官右谕德。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杨士聪仰药不死,为义军所执;后义军败出北京,他弃家南奔,最后卒于常州。鉴于方以智、陈琯等人所著书中说他曾投入义军;高珩、李呈祥、史垂誉、刘正宗、耿章光等人书中甚至还说他担任了义军的官职,以“名节攸关”,故作此书,记载自己在京经历,为己“辩诬”。同时详细记载了起义军在北京期间的情况。其所记虽与正史间有违异,然皆得之目击,故可信者居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大方广如来藏经

大方广如来藏经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系佛为金刚慧菩萨等,以密房、稻麦、贫人等种种譬喻讲说一切有情所具之如来藏。本经原属显教经典,然由于系密教第六祖不空三藏所译,故历来多收于秘密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