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

- 姓名:黄仁宇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长沙
- 出生日期:1918年6月25日
- 逝世日期:2000年1月8日
- 民族族群:
黄仁宇(Ray Huang,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亦曾用笔名「李尉昂」发表小说著作。1918年6月2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2000年1月8日逝世于美国纽约,享年82岁。黄仁宇之父名为黄震白,号种苏,早年为中国革命初期同盟会会员。黄仁宇于湖南长沙长大,自十四、五岁起就开始向当地报纸投稿,写作热忱自此从未间断。1936年考上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不久对日抗战开始,遂放弃读了一年半的大学学业,欲从军报国,报考军校。在尚未进入军校就读的空档五个月中,他在长沙《抗战日报》觅得记者一职,担任编辑采访工作,当时的同事包括大名鼎鼎的剧作家田汉和廖沫沙。
1938 年黄仁宇考入成都中央军校,1940年于十六期第一总队毕业。军校毕业后任陆军十四师排长和代理连长;1943年受派由重庆飞往印度,参加中国驻印度远征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为孙立人的部下。在缅甸服役期间,常撰文报导战事,投稿到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公报》。1944年5月,曾在缅甸密支那受日军突击右腿负伤,亦曾受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抗战结束,任第三方面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1946年他参加全国考试,获选保送美国堪萨斯州雷温乌兹要塞陆军参谋大学(U.S. Army Staff College at FortLeavenworth, Kansas)进修,为期九个月,被分发至人事科研习,研习内容大都是动员问题,对其日后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毕业后曾任国防部参谋,1950年以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分退伍。
退伍后在日本待了两年,遂负笈美国,1952年9月到密歇根大学开始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涯,以三十四岁的「高龄」从大学三年级读起,先念新闻系,后转至历史系,1954年大学毕业,其后又在该校继续上研究所,分别于1957年和1964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以「明代的漕运」为题,指导教授是霍尔(John Whitney Hall )、费维恺(AlbertFeuerwerker)和余英时先生。求学期间常以绘图员和洗碗工等兼职打工维生。
获得博士学位后,黄仁宇成为南伊利诺大学助理教授,并在此结识其妻美国小姐格尔(G a y l e)。1966年黄仁宇结婚,时年四十八岁。两人育有独生子培乐(Jefferson)。1967 年经由余英时教授的推荐,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New Paltz University College, 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担任副教授,1971年升任正教授,至1980年暑假因该校人事缩编而被解聘。在这段期间他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参与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主持的明代学术研讨会;也曾参加由著名历史学者富路德(L. Carrington Goodrich)所主持的《明代名人传》(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的编写工作。1970年黄仁宇申请到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的研究费,供其从事撰述《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Sixteenth Century Ming China )一书。1972至197 3年,黄仁宇至英国剑桥,襄助李约瑟(Joseph Needham)搜集整理研究有关《中国科学与文明》的材料。当时英国《观察家》(Observer)周刊还曾以李约瑟、鲁桂珍和黄仁宇三人一起讨论的照片当封面,做特别报导。1979 年黄仁宇又赴普林斯顿大学参与《剑桥中国史》(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的集体研究工作,撰写明朝部分。
黄仁宇的成名作是《万历十五年》,最初是用英文写的,198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印行,当时为美国名作家厄卜代克(John Updike)在《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撰写书评推荐,该书并获得美国国家书卷奖(American BookAwards)1982和1983年历史类好书两次提名。翌年《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在北京出版,由其老友廖沫沙题字,印在封面。后来陶希圣先生很欣赏这本书,就在其主持的食货出版社印行台湾版,并为之写读后记附于书后。自此黄仁宇在台湾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历史学者,经常在各报刊发表文章,并集结成多本专书,销路都不错,可谓史学界之异数。究其原因,与其文笔风格有密切关系:黄仁宇的论著多有大的历史架构,以个人人生经历(国民党的下级军官亲身经历对日抗战而体会到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问题,以及在美国生活多年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与反思)对照历史记载,发展出一套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的解读。不拘泥于现代论文的写作格式,以较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历史似小说般的呈现,故较能吸引广大的阅读群。他主张以「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常探讨的问题包括:中国何以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中国何以不能变农业社会为商业社会?中国的行政何以不能像西方那样理性化?而他以「潜水艇三明治」形容传统中国—上层是没有明显差异的庞大官僚体系,底层是没有明显差异的广大农民,此种说法脍炙人口,常为人津津乐道。
然而黄仁宇在学术界却是毁誉参半,褒贬互见,未能获得一致的肯定,历史学者或汉学家常质疑其半路出家,学术著作不够严谨;骤然处理数百年、上千年的大历史架构,总让历史学者觉得过于冒险,将历史解释简单化。此由其综论性的回忆录《黄河青山》(1983年以英文撰就,但表明于逝世后方能翻译出版)中屡屡述及他撰写的书(如《中国并不神秘》(China Is Not a Mystery)等)在美国难以出版的挫折,以及他与费正清(John K. Fairbank)、阿瑟.莱特(Arthur Wright)等知名汉学家对中国史解读和撰写方式意见之扞格,可见一斑。实则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明代史,是下过苦功夫的,他曾在1960年代,以两年半的时间,阅读完整部《明实录》(共133 册,外加29 册附录),并做笔记,可见其功夫之扎实。
无论如何,黄仁宇的后半生毫不间断地研究历史,至逝世前仍持续有新作发表。尤其在他离开纽约州立大学的教职后,作品数量甚多,包括学术专著和报刊论文,大多数是在台湾出版,俨然成为专业的畅销作家。作品普遍受到注目,从早期的英文论著,到后期的中文论著,都有不少学者撰写书评评介。2000年1月8日他在美国纽约寓所,去看电影时心脏病发辞世,结束了他多彩多姿阅历丰富的人生。
猜你喜欢的书
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
方书。又名《续本事方》。10卷。宋许叔微(知可)撰。为许氏《普济本事方》之续编,体例一如《普济本事方》。作者分类汇编各科效验方剂,分为治诸虚进食血气并论、治诸积热等疾、治诸风等疾、治诸冷等疾凡22门,共录方300余首。每方列述主治、药物、剂量及用法,间述方剂“本事”,即有关该方的治验和辑录原委。现存日本享保二十年(1735年)向井八三郎刊中正堂训点之与《普济本事方》合刊本,内题《普济本事方及类证普济本事方》;日本元文三年(1738年)刻本及《三三医书》本。
三A党
《李飞探案集》系列,短篇侦探小说,陆澹安著,1927年1-3月,连载于《红玫瑰》第三卷第五期至第八期
平定两金川方略
一百五十二卷。清阿桂等撰。阿桂 (1717—1797),字广廷,号云岩,章佳氏,满洲正白旗人。他是乾隆时期举人,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参预清廷机要政务数十年,颇为高宗所倚重。阿桂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受任定西将军,指挥清军取得了平定大小金川的最后胜利。乾隆二十年前后,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年老不理政务,其子郎卡主持大金川事务。郎卡与小金川土司僧格桑联姻后,狼狈为奸,在当地称雄霸道。郎卡死后,其子索诺木与僧格桑联合对抗清廷。从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清廷进行了平定大小金川的战役,并最后取得了胜利。乾隆四十一年二月,阿桂等奉敕纂修《平定两金川方略》,至四十四年底修成。该书的断限是:自乾隆二十年六月开泰任四川总督始,至四十四年清廷议定屯防兵额止,分为天章八卷、艺文八卷、正文一百三十六卷。全书在叙述了郎卡不顾四川总督开泰的再三檄谕、对邻境土司侵扰不已的罪行后,着重记载了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始末,内容丰富而具体,史料翔实而可靠。同时,清廷也从大小金川倚险设碉坚守的战术得到了启迪,并将其运用到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起义中去,取得了成效。该书后收入 《四库全书》 中。
弘道书
明清之际费密著。分上中下三卷,十五篇。统典论,辅弼录论,道脤谱论,古经旨论,原教,圣人取人定法论为上卷;礼乐祀典议五篇及先王传道述,圣门传道述,吾道述为中卷;圣门定旨两变序记一篇为下卷。又有附表十张,图三幅,分表一张。主旨在说明儒家文、行、忠、信四教并非“高远绝伦杳渺难知之微妙”(《卷中》),它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兵农礼乐中。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同上),“欲不可纵,亦不可禁者也”(《卷上》),反对宋儒的禁欲主义。主张“道”须“致用”,反对空谈道德性命的理学。除收入《费氏遗书三种》,另有怡兰堂校刊本。
法相宗章疏
法相宗章疏,一卷,日本平祚录,编号二一八〇。
补续高僧传
佛教史书。明河明撰。二十六卷。书首有范景文等序四篇,书末有毛晋跋等三篇。此书由河明弟子道开整理,毛晋佐助刊行。体例依《宋高僧传》,按僧人“德业”分为十科(其中“读诵”改为“赞诵”),即:(1)译经篇(卷一),正传十二人,附见三人;(2)义解篇(卷二至卷五),正传一百零二人,附见十三人;(3)习禅篇(卷六至卷一六),正传二百四十二人,附见二十七人;(4)明律篇(卷一七),正传十人,附见二人;(5)护法篇(卷一八),正传十五人,附见六人;(6)感通篇(卷一九),正传三十四人,附见四人;(7)遗身篇(卷二○),正传十三人,附四人;(8)赞诵篇(卷二一),正传六人;(9)兴福篇(卷二二),正传十三人;(10)杂科篇(卷二三至卷二六),正传九十九人,附见十三人。合计正传五百四十八人,附见七十三人。在“习禅篇”的一部分传后有“系曰”,为作者评论;其他篇中有些传后有“河明曰”按语;在某些传后尚有不署名的按语和引用的参考资料,似是道开所加。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