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桐

那桐
  • 姓名:那桐
  • 别名:字琴轩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57年9月11日
  • 逝世日期:1925年6月28日
  • 民族族群:

那桐(1857年9月11日—1925年6月28日),字琴轩,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他于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人,由此登上仕途,最后成为晚清时期权重一时的人物。


那桐考中举人后,先是被朝廷任命为户部主事。他籍隶满洲近族,且与当时独揽朝纲的慈禧太后同属一氏。这在满清王朝是相当优越的升官条件,再加上那桐本人极善钻营,因而升迁很快,入仕不久即被保举为四品京堂。待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他终于爬上了“大九卿”末座的鸿胪寺正卿,兼领内阁学士。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清廷在剿抚两难的窘境下,竟冒然同时向八国联军宣战。身为国家大吏的那桐明知此举不妥,但又迫于端王载漪等人的淫威,唯恐重蹈总理大臣许景澄、兵部侍郎徐用仪、太常寺卿袁昶等人的覆辙,因此未敢公开提出反对意见。很快,清政府在八国联军的刺刀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八月十四日,北京城沦入敌手,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及一些王公大臣,仓皇逃亡西安。


当义和团涌入京城之时,那桐因未随声附和端、庄诸王的意见,所以处境也很艰难,整日提心吊胆。八月四日,侵略军在攻占天津后,集结两万多人,沿运河两岸向北京推进。载漪为了排斥异己,便向慈禧建议,让那桐前往丰台拒敌。那桐知道肯定会遭失败,但圣命难违,只好勉强为之。


果不其然,双方一接仗,八旗铁骑便在西方近代快枪利炮面前溃不成军。尽管清军和义和团众异常英勇,但丰台还是很快就失守了。那桐仓皇逃回北京城。


在慈禧太后出逃前,那桐奉命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身份,充任留京办事大臣,随同奕劻、李鸿章一道,与八国联军议和。


侵略军入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肆屠杀无辜百姓。有一次,他们听到一个消息,说东坝这个地方原是一处拳坛所在,现在隐匿着一批义和团众。于是,它们调兵遣将,欲前往征剿,杀个鸡犬不留。那桐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往联军指挥部,交涉此事。他向侵略者解释说,以前该处确是一处拳坛,但早在联军入城前,清政府已将该处“团匪”剿平,现在居于该地的都是一些平常百姓,根本就无“拳匪”夹杂其间,万万不可妄加屠杀。经过他的一番交涉,侵略者迫于毫无证据,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一切灾难弥于无形。


在留守京城这段时间里,由于患难与共,那桐成了奕劻、李鸿章等人的亲信。这无疑使他因祸得福,成为其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光绪二十六年(1900)冬,奕劻向清廷行在上奏,保荐那桐,说他在与联军交涉中办事得体,忠信可用。同年,那桐升任户部右侍郎。


次年九月七日,《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到这时,慈禧太后才稳住心神,讪讪地由西安行宫启跸,回返京师。途中,慈禧太后颁谕,加赏那桐。


两宫回銮后,开始大加调整政府机构。于是,宦海沉浮,几人弹冠相庆,几人俯首顿足。京中还比较稳定,各省督抚则更换得很厉害。总督迁转了一半,巡抚更调了12省。


那桐是这场大变动中的受益者。和约初订,那桐即被派往日本,向日本政府谢罪。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他已得到朝廷的宠信,因为当时被派往德国谢罪的是刚满18岁的醇亲王载沣,也就是后来宣统朝的摄政王。


从日本回国后,那桐兼任内务府总管大臣。此时正值慈禧太后70大寿的前一年,朝廷已颁谕旨,准备明年大肆庆贺一下,以补50大寿被中法战争所冲,60大寿为甲午战争所破坏的遗憾。那桐抓住这一讨好慈禧太后的大好时机,逢人便说:“老佛爷50岁、60岁两个整生日,都让外国人给搅了局,明年70大寿,‘人生七十古来稀’,可得好好儿热闹热闹了。”于是,他谋到了主持兴修颐和园与两苑的仪鸾殿的差事,既讨了慈禧的欢心,自己也从中发了一笔横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那桐升任新成立的外务部左侍郎,同时兼充步军统领,管工巡局事。此后几年中,他创办中国的警察制度,参预筑建铁路事宜,并平反了王维勤冤狱,赢得一片颂扬之声。


光绪二十九年(1903),那桐奉命充任驻日副使,辅佐奕劻的儿子——振贝子载振,去参观在那儿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出尽了风头。


在此后几年里,他凭借慈禧太后的恩宠,依附于当时朝中两大权臣——奕劻和袁世凯,从而在仕途上扶摇直上,成为当时政界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光绪三十一年(1905),那桐晋升体仁阁大学士,仍充外务部会办大臣,兼任户部尚书。当时外务部另有两位会办大臣;一位是王文韶,他在那桐调任外务部的同时即被开去会办大臣的差使,以大学士身份管理户部;另一位是军机大臣瞿鸿禨,他几乎每天都在军机处,很少到外务部来。因此,那桐实际上成为外务部的主持者。此外,户部的事儿仍归他管,王文韶只是徒有其名。


在实际主持外务部和户部的同时,那桐还历兼厘订官制大臣、参预政务大臣、变通旗制大臣等差使。光绪三十四年(1908),那桐署民政部尚书。


宣统元年(1909),那桐终于跻身军机处,成为权倾当朝的重臣。次年,他的母亲去世,他上折请求服制,但未能批准,接着便被派充署理直隶总督,成为封疆大吏中的领袖。在直隶任上,他奏请解拨部款修筑凤河,做了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儿。


宣统三年(1911),清廷改变官制,那桐被授为内阁协理大臣,奕劻任总理大臣。至此,他上升到其政治生涯的顶峰。


此时,革命大潮已呈风起云涌之势,清王朝摇摇欲坠。那桐对这一形势倒是看得挺清,开始抓紧为自己准备后路。他用多年来贪污受贿得来的银子,在北京内城金鱼胡同大肆扩张住宅,将胡同内外原居民、铺户的地基全部买下,聘请日本测绘师代为设计,准备投资50万两白银,建成一所极其优美华丽的西式园庭。时人都道,此宅落成后,恐怕西晋石崇的金谷、南宋贾似道的半闲堂都要相形逊色。有人还戏谑地说,宣武门外丞相胡同,本是奸相严嵩的住址,后人厌恶他,曾将之改名为绳匠胡同;骡马市路北魏染胡同,原为权阉魏忠贤的住所,后因“阉”字有污耳目,遂改称“染”字。至于金鱼胡同,不知将来会改为何名,也许会像上面那两个胡同一样,“幸则名那相胡同,不幸则名那像胡同”。言外之意,那桐的政绩如何,只待后人品评。


不过,那桐在当时那些满族官员中,也算得上是一位略通时务、粗具学识者。当然,他也像一般封建王朝的大吏一样,有着骄奢之风、纨之习。早在当司官时,他就是北京八大胡同的阔客,那里的姑娘背后都昵称他“小那”。后来,他成为当朝权臣后,当然就不便再到那种地方去,不过,他仍不时叫些姑娘来自己府中作乐。此外,他继承了内务府的遗风,精于肴馔,每餐都十分讲究。他的胃口也相当惊人,几盘熊掌、鱼翅,他能毫不费力地全部吃尽。因此,他的厨师每月所领菜金就达白银六七百两之多。


那桐充任内阁协理大臣后不久,即上奏朝廷,以体衰多病为由,请求辞职。朝廷照准,改任他为弼德院顾问大臣。清帝逊位后,他便卧床不起,不久去世,终年69岁。


那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陈莘田外科方案

《陈莘田外科方案》为清代医家陈莘田临证病案,刊行年代不详。陈莘田为清道咸间吴县(今属江苏)人氏,世居长洲枫桥,通内外科,以疡科名医,名重一时。书中以病为纲,分为肺痈、胃脘痈、痰瘿、手腕流注、眉心疔等230门,计录病案658则,并载外科备用汤方36首(其中有3首重复,实为33首)。内容涉及疮疡痈疽、瘿瘤、流注流痰、乳房、皮肤、前阴等疡科疾病。每案先列病情,后载方药。

少帅

《少帅》是张爱玲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以传奇人物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写的一部爱情小说。故事起意于1956年,当时张爱玲刚移居美国,希望借英文写作打进美国市场。极为重视历史细节的张爱玲为此多方搜集资料,1961年10月远赴台湾搜集写作材料,1962年3月回美后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大量参考资料。有了多年的酝酿储备,她很快动笔写作,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可见重视之甚。 在这部寄托遥深的小说里,张爱玲承继含蓄蕴藉的古典小说传统,以一贯擅长的如工笔画般的细腻笔触,讲述了在“荒废、狂闹、混乱”的大时代里,少帅和周四小姐似真如幻、无望而又亘古如斯的爱情故事。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外面的世界乱糟糟的,但透过四小姐的窗口望过去,他们是仅有的两个人:她沉浸在这样的刹那,以为那就是永恒;她身不由己地加入延续千年的爱情长程,却发现自己淹没在面目模糊的女性队列中……

大波

李劼人著。共四部。作于1937年。以1911年四川争路事件为中心,从保路同志会的成立、发展以及各地同志军的武装斗争和赵尔丰对运动的血腥镇压,一直写到清王朝的覆灭,真实生动地反映辛亥革命这一规模巨大的民众运动。第一部写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消息传来,成都铁路公司里群情激奋,成立以立宪派罗纶为首的四川省保路同志会,运动迅速由成都扩展到全省各地,掀起了罢市罢课、罢捐罢税的热潮。总督赵尔丰逮捕了蒲殿俊、罗纶,数万民众赴总督衙门请愿时遭到血腥镇压。第二部写赵尔丰的倒行逆施激起四川民众的更大愤怒,同盟会联络哥老会组织同志军、学生军,与清军展开武装斗争。这时武昌起义消息传来,衙门里一片慌乱,成都城内草木皆兵,幕僚政客纷纷避难。第三部写督办大臣端方奉旨率领湖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同盟会夏之时等在全国迅速高涨的革命形势下带领义军起义,龙泉、重庆相继宣布独立。赵尔丰利用立宪派弱点,表面上交权,成都虽告独立,而清朝官吏依然执政。同时,同盟会发动新军倒戈,使端方遭到应有的惩罚。作品广阔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重大政治事件,描绘了新旧势力冲突中各派人物的不同面貌,既具有历史的时代特点,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大波》与前两部长篇,形象地展现了历史,被郭沫若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醉翁琴趣外篇

一作《琴趣外篇》。词别集。6卷。欧阳修著。欧词收入其合集《欧阳文忠公集》者有《近体乐府》3卷,共194首,其中颇杂有他人之作。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有宋刊上下卷本。又有南宋闽刻6卷本,南京图书馆藏后三卷残本,另有清初影宋钞本,近人吴昌绶即据以刊入《景印宋金元明词四十种》,较为常见,较《近体乐府》多出66首,然也间杂冯延巳、晏殊、张先诸人词作。据南宋《直斋书录解题》记载,欧词在宋代又结集为《六一词》1卷,国家图书馆藏有南宋4卷本。明代吴讷的《唐宋名贤百家词》收《六一词》4卷,附《乐语》1卷;毛晋汲古阁刊《宋六十名家词》则并作1卷,为《六一词》常见善本,《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皆据以翻刻刊印。唐圭璋《全宋词》本,共收词240首。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黄畲的《欧阳修词笺》、中国书店2001年出版丘少华的《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对欧词作了笺释评注。

八识规矩通说

八识规矩通说,一卷,附六祖大师识智颂解,明德清述,即性相通说卷下,(卷上在七六套)出梦游集卷四十六,古本卷三十四。嘉续三八重出,本藏甲三二梦游集原缺。

盂兰盆经赞述

又名《盂兰盆经疏》。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注进法相宗章疏》、《东域传灯目录》等谓唐慧沼、慧净曾各撰《盂兰盆经赞述》一卷,故疑此《赞述》即其中一人所作。此推断如成立,则此卷是现存关于《盂兰盆经》的最早注疏。首略残,全文基本完整,尾题:“盆经赞述卷一”。另上海图书馆亦收有一号。此卷将《盂兰盆经》分作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及依教奉行分等三分,亦即传统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逐句引用经文,加以简略解说。强调必须对父母行孝,谓“养育之恩,昊天罔极。纵令从地积聚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养父母一分功德”。“宁于一日受三百钻以钻其身,不应起一念恶心向于父母”。本文把“盂兰盆”解释为“成(盛)食之器”。谓:“名餐悉俎,在于盆内,奉佛施僧,以救倒悬之苦,故曰‘盆’也。”则对于“盂兰盆”一词的错误解释,由来已久。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日本《大正藏》据P.2269录文收入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