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年

陈庆年
  • 姓名:陈庆年
  • 别名:字善馀,号石城乡人
  • 性别:
  • 朝代:清末民初
  • 出生地:镇江人
  • 出生日期:1862
  • 逝世日期:1929
  • 民族族群:

陈庆年(1862-1929),清末民初史学家。字善馀,号石城乡人,晚年又号横山乡人。镇江人。光绪十四年(1888)优贡生。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被学使王益吾、院长甬东大经师黄元同赞为“吾门得一汪容甫矣!”他厌弃科举,悉心于治学和讲学。张之洞任两湖总督时,他应聘到湖北两湖书院授《兵法史略学》,受到“素不誉人”的张之洞赞赏后,又为张编纂《洋务辑要》等书,张特保奏他为经济特科。1905年端方调任湘鄂,聘他为湖南省学务提调,兼办长沙图书馆,我国第一个图书馆即由他创建成立。不久辞湘东返,在焦山之松寥阁为端方编《列国政要》。1907年,他与谬荃荪在南京同主江楚编译局和江南图书馆。辛亥革命后,黄兴聘他担任南京图书局局长,他以年老体衰辞之。后被选为江苏省参议会议员。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兵法史略学》、《春秋兵史》、《吴越战史》、《洋务辑要》、《五代史略》、《明史详节》《列国政要》、《陶隐居年谱》、《沈梦溪年谱》、《杨文襄公年谱》《吴勤惠公年谱》、《西石城乡土志》、《润故述》、《两淮盐法志》、《横山乡人类稿》等。时人冯萃亭评论其兵史著作:“叙兵事绘状历历,虎虎有生气,读其兵史撰述,仿佛置身战场。”无锡吴稚晖称他为“冠民国儒林之军。”他又是一位极其爱国的知识分子,1907年,杭州丁氏藏书数十万卷,有被日本人抢购去的危险,他亲赴杭州,将这一批书购入江南图书馆收藏;日商西泽欲强占我东沙群岛,他遍索历代海道之书,终于在雍正年间陈伦炯海国闻见录沿海形势图》中找到了此岛属于中国的证据。被海内外传为美谈。晚年在家中建藏书楼一座,取名“传经楼”,又名“横山草堂”,收藏典籍达数十万册。惜毁于文革。1929年6月因心肌梗塞去世,终年68岁。唐文治为其撰墓志铭,柳诒征亲笔书写碑版。

陈庆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松心医案笔记

松心医案笔记

医案,清·缪遵义著,一卷。成书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本书载述了半术丸、菟丝煎、千金散、伏龙肝饮等治验案四十则,涉及内、外、妇、儿等临证各科。其中多为缪氏诊治疑难杂证之经验。虽卷帙不多,但论证透彻,内伤外感辨别清晰,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现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抄本。

道德真经义解

道德真经义解

四卷。宋息斋道人 (生卒年不详)撰。息斋道人,即李嘉谋,宋人研究《道德经》者,关于道德分体与否多有争议。息斋道人坚持道德分见的看法,所以他撰 《道德真经义解》将 《老子》分为 《道经》、《德经》上下卷共八十一章。他认为《道德经》微妙玄通,深不可测,天地有尽,此道无穷;并对该书分章作解,每章统论大义,顺文衍义,以求道、治国、修身之说释解《老子》。后世学者对于此书的作者众说不一。除有学者认为是李嘉谋所作外,也有人认为是李荣之作。但一般认为是息斋道人李嘉谋所作,而李荣作此书之说似传抄之误。此书释义有反证之言,较为可贵;注释明畅,是读王弼注本的重要参考读本; 对于研究《老子》其他注本,亦有可鉴之处。现存明《道藏》本。

巾帼英雄

巾帼英雄

全文约9000字。这是周恩来于1914年10月和1915年4月用笔名“飞飞”发表在南开学校的校报《敬业》第一、第二两期上的一篇小说。由于时代所限,小说在文字上保留了文白相杂的形式。当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已经被窃国大盗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篡夺,军阀横行,政治腐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篇小说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叙述一对老年夫妇因其儿媳张氏自杀引起的一场官司纠葛,揭示了县令等贪赃枉法、颠倒黑白、迫害无辜的丑恶嘴脸;刻画了张氏之父张某、乡间缙绅洪直、洪湖叔侄二人、老年夫妇的外甥的仆人贾某等市井无赖、蝇营狗苟之徒贪得无厌的丑恶形象;同时,小说不惜笔墨着意描述了一个膂力超人、武艺高强且又敢于主持公道、行侠仗义的青年女子。这女子人好心善,姓洪,小字飞影,洪直、洪湖为其叔兄,因她喜穿青色衣服,故又被称为青儿。青儿对其叔兄鱼肉乡亲的所作所为,常苦口劝谏;对张氏的悲哀,时来劝勉;当张氏公婆这对老年夫妇蒙冤入狱后,青儿不仅夜闯狱中营救他们,而且在老年夫妇逃难的路上,青儿还乔扮船夫帮助他们躲过追捕;不仅不要船费,而且还悄悄地塞给了他们一些银子为路中所用,从而塑造了一个以拯救苦难为己任的可敬可亲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本篇小说的实质,是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世俗浇漓、江河日下的无情揭露;是对贪官污吏昏庸无能、肆其所为,在朝者既导之于上,在野者乃效之于下,从而相沿成风、危害百姓的有力鞭笞;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公正、廉洁的社会政治风气的向往。

萧何月夜追韩信

萧何月夜追韩信

元杂剧剧本。简名《追韩信》。金仁杰撰。末本。此剧仅有曲文,科白不全,第四折并有缺页。剧情由《史记·淮阴侯列传》敷衍而成。剧演韩信大雪天归来,受到妻子的奚落,烦恼出门。又遇恶少仗剑相欺,韩信忍辱三穿其胯下。后来漂母怜其饥寒,以一饭相赠。韩信初投楚霸王项羽,楚王不用;改投汉王刘邦,亦不被重视,于是决意离汉他奔。丞相萧何得知,月夜追来,晓以大义,韩信复回汉营。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将。樊哙不服,韩信喝令行刑,被汉王救下。韩信为刘邦分析楚汉形势之优劣,分兵遣将,定计逼项羽自刎。第四折项羽乡人吕马童向刘邦讲述了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情形。剧本将结束时,韩信、刘邦都出场,当有封官庆赏等情节,但已残缺。本剧正末前三折扮韩信,第四折扮吕马童,复扮韩信。曲文雄浑雅健,佳句时见。第二折月下追韩信的情节,在舞台上颇为流行,至今京剧、昆曲仍在演出,曲词差别亦不大。现有版本仅《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一种。

春秋孔义

春秋孔义

十二卷。明高攀龙撰。此书斟酌《左传》、《公羊》、《穀梁》、《胡传》之说,无所考证,亦无所穿凿。主张以经解经,凡经无而传有者不敢信,传无而经有者不敢疑。如隐七年“滕侯卒”,《公羊》以不名为微国,《穀梁》以不名为狄道,《左传》以不名为未同盟,而高氏则引程颐说,以不名为史阙文。再如桓公三年“春,正月”,即《穀梁》所谓“桓无王”,后世诸儒多于此发义,而高氏则云“阙疑”。其书名曰“孔义”,即在于明孔子之义而非诸儒之臆说。其释文虽不出前人窠臼,但简要明白。如隐元年春王正月,先儒释此多破碎繁芜,往往动辄数百上千言,而高氏只云“春,周王之春也;称王正月,大一统也,夏时之十一月也;不书即位,摄也。”杂采《左传》、《公羊》之说而不取《胡传》“夏时冠周月”之说,其间亦无考证。清俞汝言撰《春秋平义》多采此书之说。现存明崇祯十三年刻本。

戒杀四十八问

戒杀四十八问

戒杀四十八问,一卷,清周思仁述并序,出安士全书中万善先资,文有出入,又与第十五套第四册持名四十八法交互错简,见新编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