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陈寅恪
  • 姓名:陈寅恪
  • 别名:字鹤寿,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长沙
  • 出生日期:1890年7月3日
  • 逝世日期:1969年10月7日
  • 民族族群:

陈寅恪[kè]①(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祖籍江西,生于湖南长沙。家世官宦,亦为书香门第。幼时就读家塾,习四书五经,旁及数学、英文、音乐、绘画等。年13随兄衡恪东渡扶桑,就读于东京巢鸭新文学院高中。越二年考取公费赴日生,因脚疾回国,转入上海复旦公学,1909年毕业。次年留学欧洲,先后就读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主攻语言文学。又因脚疾,被迫回国。1913年再度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学习,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次年回国,辗转于南昌、南京、北京各地生活。191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师从兰曼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4年后转学于德国柏林大学梵文研究所,在路德教授的指导下,潜心于东方古文字的研究。1925年应梁启超和吴宓二先生的举荐,回国执教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兼聘历史系、中文系教授。1930年以后,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明清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先生携家南下,执教于西南联合大学,主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专题研究及白诗研究等。1939年被英国牛津大学聘为中国史教授。越年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后任中文系主任。1942年任教于广西大学,次年聘于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后任中文系主任。又任教于广西大学,次年转教于成都燕京大学。1945年赴牛津大学讲课兼治眼疾,治愈无望,辞去教席。于第二年经美洲回国,仍回清华教书。1949年到广州岭南大学讲席。1952年院系调整,转为中山大学教授。以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史研究》编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文革”初,曾遭到迫害。80岁时,因心力衰竭和肠梗阻病逝于广州。


陈寅恪先生家学渊源,自幼熟读经史,又屡次赴外国求学,掌握了西方学界的基本理论,因此他通晓东西方文学,深得二种文化的精髓,虽无国外任何学位,但却为举世公认的 “大师巨匠”。他一生颠沛流离,有时甚至生活难继,即使在双目失明的境况下,仍然勤于研究,学问不辍。他著述等身,给我们留下了 《寒柳堂集》、《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等皇皇巨著。其学问涉及了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语言学、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典文学、史学方法等学科,其中有的学科在国内属于新开辟的领域,在国外也处于领先的地位,故被称之为 “能开拓学术之宇,补前修未逮” 的奇人。


陈寅恪先生对宗教学的研究,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早年因受到系统的方法论训练,又有深厚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底,使他能够在宗教学研究里游刃自如。他的学术研究在国际学界也为专家学者仰止。佛学研究是他的宗教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他利用丰富的语言学知识,开辟了南北两朝比较研究的领域,注意研究中国佛教的源与流的关系,梳理佛教名相的产生和演变,指出了以往中国佛教翻译的 “误译” 或“误解” 的问题。他对20世纪初敦煌发现的各种文字的佛经研究,也值得大书一笔。敦煌文献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学术界,外国人研究很多,但也有局限性,有的只是隔靴搔痒,不得深入其里。先生通晓外文,擅长训诂,谙悉经典,因此能在这些文献中找到很多外国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解决了佛教史上的一些悬案,“抠”出了中国敦煌佛学研究的特色,他的敦煌文献研究,可以说至今仍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即使是当今学者也不得不膺服他的独到见解和洞察力。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世界佛学界对早期禅宗研究的高潮,其中尤以日本学者执牛耳。先生以其广博的学识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先后对 《大乘起信论》 和 《六祖坛经》 的“传法偈”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与当时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并不一样,自成一家之言。先生还对当时国内佛学界和中国哲学界发起的魏晋玄学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所作的有关支愍度的“心无义”学说的考释,至今也是最详尽的一篇,可与汤用彤先生的 《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 的有关章节相互印证。他对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的研究,也受到了中外学者的注意。此外,他对佛经翻译和佛教文学也多有发微。总之,陈寅恪先生的佛学研究是多方面的,他开辟了新的领域,影响了后出的几代学人。


陈寅恪先生除了精通多种外文,还精通梵文和多种西域古代语言,从而为他从事宗教史比较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他不仅对佛学研究匠心独到,而且对其他宗教亦深有探讨,其讲授的课程和指导研究的范围还包括《佛经翻译文学》、《西人东方学之目录学》、《摩尼教经典与回纥文译本之比较研究》、《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者之比较研究》 等。这些研究在中国宗教学的发展上起了筚路蓝缕的作用。


注:

①陈寅恪(按照方言应读作chén yín què,因为“恪”在义宁话(修水话)读【que】第四声,陈寅恪先生的小名叫“恪儿”,修水方言中“恪”与“却”,“雀”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陈寅恪自己曾表示应按照普通话发音,念作kè。陈寅恪先生在北方教学期间,对其相熟的人习惯了用方言称呼其南方的叫法。而赵元任先生“ke”读成“que”,更多的原因应该是其一直研究陈寅恪先生的学问,对其以示尊敬。对于各人对其名字读音的误解,陈寅恪先生从不放在心上,有人叫其“ke”他应,叫其“que”他也应,也从未有过纠正,有人问其原因,陈先生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没有必要去纠正别人的读音”。精通国学的大师将其一生精力都灌注在学术研究上,他更希望世人了解他的学问及价值,对待自己的名字读音纠正反倒顺其自然。“ke”还是“que”,很多人认为,若不是陈寅恪先生相熟之人和家乡本地人,还是应该读成“ke”,这个国语标准的读音,以免引起尴尬。

猜你喜欢的书

黑郁金香

《黑郁金香》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荷兰的激烈的政治斗争为背景,通过培植黑色的郁金香这条线,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高尚正直的高乃里于斯正在研究创造郁金香新的品种——黑郁金香,他的邻居博克斯代尔也是郁金香的培育者,卑鄙阴险,正当高即将成功之际,他向当局告密,说高的义父曾把一份反政府的密件交由高保管,高被投入监狱。在狱中,他与狱卒的女儿罗莎真诚相爱,于是把偷偷带进监狱的宝贵的黑郁金香球根交由罗莎培育,在罗莎精心照料下,黑郁金香终于开花了。但想不到博窃取了黑郁金香……最终博的阴谋败露,暴毙而终。

秋堂集

诗文别集。南宋人柴望撰。二卷。望字仲山,号秋堂,江山(今浙江金华)人。嘉定间为太学上舍,除中书特奏名。淳祐六年,元旦日蚀,因上所著《丙丁龟鉴》下狱,寻放归。景炎二年,荐授迪功郎国史馆编校。宋亡不仕。与从弟随亨、元亨、元彪号“柴氏四隐。”工诗。著有《道州台衣集》、《咏史诗》、《西凉鼓吹》诸篇,皆佚。此集收诗凡五十三首,词十阕,文五篇。其诗词大都感时咏物,抚景伤情,黍离麦秀寓痛至深。有《四库全书》本,《宋人集》(甲编)本,增补遣,附录各一卷。

金粉世家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原载1927年2月14日至1932年5月22日北平《世界日报》。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出版单行本。书前有《自序》。作品以北伐战争前夜为背景,描写了内阁总理金铨一家悲欢离合的盛衰史。小说女主人公冷清秋,其父早死,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一日,国务总理兼某银行董事长金铨的四公子金燕西,偶遇清秋,即被她清新、素雅的气质和超群的姿色所吸引,于是软硬兼施,使清秋终于和他结婚。由于金过去的情人白秀珠的嫉妒,引起金的二嫂王玉芬的不满,在妯娌之间谗毁清秋,并在经济上左右金,挑拨他们的夫妻关系。而金也因占有欲已得到满足,便将清秋当成一个负担,甚至大加挞伐。清秋悔恨交加,一气病倒。金对她的病却毫不关心,为解决自己的出国问题,想借助白氏哥哥在军界的势力,复又醉心于追求王玉芬的表妹白秀珠了。冷清秋忍受不了受歧视与侮辱的生活,终于逃离金家,隐姓埋名,自谋生路。而金家在金铨死后,便陷入一片混乱。后更遭一场大火,家产烧毁大半,从此金府衰落、崩溃。而依仗白兄势力出国的金燕西仍旧习不改,学业未成,使白秀珠离开了他,最后成为一个流落异国、无人过问的浪子。全书通过金燕西和冷清秋恋爱、结婚、反目、离散的线索,真实地写出了封建官僚的腐败。但人物描写有较多的自然主义倾向,所描写的官僚形象还不能深刻反映出官僚的反动社会本质。作品发表后曾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成吉思汗传

此传是成吉思汗诸多版本中不可多得且与众不同的一个。作者简要的介绍了成吉思汗的身世、崛起及对蒙古诸部落的整合。对于成吉思汗的西征、平西夏与过世,作者相对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却也并非赘述。此书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为人物作传而写,更为我们展现了成吉思汗时期中国的边疆史,民族史及地理志。此传作者以《元秘史》、《亲征录》、《元史》,以及西方巴儿脱德《蒙古侵略时代之突厥斯单》、伯希和考订诸文等基础,祥加考订,撰成此书。兼之作者通晓多种语言,对史实考证也十分审慎,实为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讲读王阳明心学

本书部分内容来自于梁启超在1926年出版的专著《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一书,加入评注者从当今角度的注解,使读者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在书中,梁启超讲解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学,“致良知”之学,追根溯源,探讨心学内核,廓清王学后人以及后世对阳明心学的误解,对于有意阳明心学的学者,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也适合于传统文化爱好者、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参考。

罗湖野录

宋代笔记。4卷。释晓莹著。此书卷首有绍兴二十五年(1155)自序,谓以倦游归憩罗湖之上,因追忆昔所闻见,录为4卷。其中多载禅门公案及机锋语句,有关士大夫投赠往来篇什亦甚多。集录丛林见闻、诸方尊宿提唱之语、友朋谈说议论之言,亦从残碑蠹简中摘录有关资料,汇编成书,约近百篇。详录当时禅门公案、机锋语句、缁徒故实,具有史料价值,被列为禅门七部书之一,厉鹗《宋诗纪事》多采此书。《四库全书总目》入释子类存目。有《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