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 姓名:陈寅恪
- 别名:字鹤寿,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长沙
- 出生日期:1890年7月3日
- 逝世日期:1969年10月7日
- 民族族群:
陈寅恪[kè]①(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祖籍江西,生于湖南长沙。家世官宦,亦为书香门第。幼时就读家塾,习四书五经,旁及数学、英文、音乐、绘画等。年13随兄衡恪东渡扶桑,就读于东京巢鸭新文学院高中。越二年考取公费赴日生,因脚疾回国,转入上海复旦公学,1909年毕业。次年留学欧洲,先后就读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主攻语言文学。又因脚疾,被迫回国。1913年再度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学习,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次年回国,辗转于南昌、南京、北京各地生活。191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师从兰曼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4年后转学于德国柏林大学梵文研究所,在路德教授的指导下,潜心于东方古文字的研究。1925年应梁启超和吴宓二先生的举荐,回国执教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兼聘历史系、中文系教授。1930年以后,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明清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先生携家南下,执教于西南联合大学,主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专题研究及白诗研究等。1939年被英国牛津大学聘为中国史教授。越年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后任中文系主任。1942年任教于广西大学,次年聘于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后任中文系主任。又任教于广西大学,次年转教于成都燕京大学。1945年赴牛津大学讲课兼治眼疾,治愈无望,辞去教席。于第二年经美洲回国,仍回清华教书。1949年到广州岭南大学讲席。1952年院系调整,转为中山大学教授。以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史研究》编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文革”初,曾遭到迫害。80岁时,因心力衰竭和肠梗阻病逝于广州。
陈寅恪先生家学渊源,自幼熟读经史,又屡次赴外国求学,掌握了西方学界的基本理论,因此他通晓东西方文学,深得二种文化的精髓,虽无国外任何学位,但却为举世公认的 “大师巨匠”。他一生颠沛流离,有时甚至生活难继,即使在双目失明的境况下,仍然勤于研究,学问不辍。他著述等身,给我们留下了 《寒柳堂集》、《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等皇皇巨著。其学问涉及了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语言学、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典文学、史学方法等学科,其中有的学科在国内属于新开辟的领域,在国外也处于领先的地位,故被称之为 “能开拓学术之宇,补前修未逮” 的奇人。
陈寅恪先生对宗教学的研究,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早年因受到系统的方法论训练,又有深厚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底,使他能够在宗教学研究里游刃自如。他的学术研究在国际学界也为专家学者仰止。佛学研究是他的宗教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他利用丰富的语言学知识,开辟了南北两朝比较研究的领域,注意研究中国佛教的源与流的关系,梳理佛教名相的产生和演变,指出了以往中国佛教翻译的 “误译” 或“误解” 的问题。他对20世纪初敦煌发现的各种文字的佛经研究,也值得大书一笔。敦煌文献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学术界,外国人研究很多,但也有局限性,有的只是隔靴搔痒,不得深入其里。先生通晓外文,擅长训诂,谙悉经典,因此能在这些文献中找到很多外国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解决了佛教史上的一些悬案,“抠”出了中国敦煌佛学研究的特色,他的敦煌文献研究,可以说至今仍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即使是当今学者也不得不膺服他的独到见解和洞察力。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世界佛学界对早期禅宗研究的高潮,其中尤以日本学者执牛耳。先生以其广博的学识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先后对 《大乘起信论》 和 《六祖坛经》 的“传法偈”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与当时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并不一样,自成一家之言。先生还对当时国内佛学界和中国哲学界发起的魏晋玄学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所作的有关支愍度的“心无义”学说的考释,至今也是最详尽的一篇,可与汤用彤先生的 《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 的有关章节相互印证。他对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的研究,也受到了中外学者的注意。此外,他对佛经翻译和佛教文学也多有发微。总之,陈寅恪先生的佛学研究是多方面的,他开辟了新的领域,影响了后出的几代学人。
陈寅恪先生除了精通多种外文,还精通梵文和多种西域古代语言,从而为他从事宗教史比较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他不仅对佛学研究匠心独到,而且对其他宗教亦深有探讨,其讲授的课程和指导研究的范围还包括《佛经翻译文学》、《西人东方学之目录学》、《摩尼教经典与回纥文译本之比较研究》、《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者之比较研究》 等。这些研究在中国宗教学的发展上起了筚路蓝缕的作用。
注:
①陈寅恪(按照方言应读作chén yín què,因为“恪”在义宁话(修水话)读【que】第四声,陈寅恪先生的小名叫“恪儿”,修水方言中“恪”与“却”,“雀”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陈寅恪自己曾表示应按照普通话发音,念作kè。陈寅恪先生在北方教学期间,对其相熟的人习惯了用方言称呼其南方的叫法。而赵元任先生“ke”读成“que”,更多的原因应该是其一直研究陈寅恪先生的学问,对其以示尊敬。对于各人对其名字读音的误解,陈寅恪先生从不放在心上,有人叫其“ke”他应,叫其“que”他也应,也从未有过纠正,有人问其原因,陈先生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没有必要去纠正别人的读音”。精通国学的大师将其一生精力都灌注在学术研究上,他更希望世人了解他的学问及价值,对待自己的名字读音纠正反倒顺其自然。“ke”还是“que”,很多人认为,若不是陈寅恪先生相熟之人和家乡本地人,还是应该读成“ke”,这个国语标准的读音,以免引起尴尬。
猜你喜欢的书
碧玉朱砂寒林玉树匮
碧玉朱砂寒林玉树匮,原题西蜀陈大师述。约出于南宋。一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养朱砂之法,其法颇烦杂。大致先以铅汞、硼砂等药物拌匀置匮中,然后将朱砂入匮封闭固养,成碧色伏朱。再将伏朱添加生朱,置匮中加火锻养两遍,得白色朱,名日。「白雪不消」。此白色朱研末为药,「可作养宝长生匮」。加入生汞封养三日,即生出汞苗一二寸。又将白色朱依次加药封养四遍,而其色复红,是为还丹。书中称:「朱砂养至七遍,极红,丹质成也,故日还丹,至此大备」。还丹中加入雄黄可生养黄芽,「黄芽至灵,同汞芽可点化为金也」。据称此法出自西蜀青城山,为蒲先生传自杭州西湖道院,「乃经验秘方也」。 原书后半篇又有养宝法五段,包括:碧玉朱砂匮养庚砂、煅炼、脱圣胎、转养粉霜、结庚母砂。据称依法将庚砂养火九日,则庚砂成宝,「坯镕不折,十分足色」。
凤求凰
小说,张恨水著。《凤求凰》讲述的是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了首《凤求凰》,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隋宫两朝演义
隋宫两朝演义,6册100回。民国十八(1929)年十月出版。张恂子著,王小逸评。又称《隋代宫闱史》、《话说隋朝三十七年》本书主要叙述自隋文帝杨坚夺取周室天下,经隋炀帝杨广,并及两位恭帝杨侑、杨侗,共三十余年间的隋朝历史。其中主要讲述宫闱秘辛、朝野轶事。虽然书中情节多有杜撰,但开凿大运河的壮举、隋堤广植柳树的诏令(赐柳姓杨,后称“杨柳”),以及扬州观琼花的韵事,都给中国历史和文学上平添了诗人化的一笔。“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隋朝短暂的历史足以警示后人。
自由的人
本书是以梁实秋、林语堂为代表的众多亲历者,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位极具争议性的文人——徐志摩、郁达夫、闻一多、林语堂生平片段的追忆。在众人多角度的回顾中,四位文人的人生轨迹、思想流变、人际交往等细节,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均为与这四位大家有过直接接触和生活的人,因此读起来真实可信,读者宛如进入历史现场一般。 本书的众多史料均为大陆所鲜见,如徐志摩与陆小曼、王庚、翁瑞午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的真相,闻一多早年在美国留学的传奇经历,林语堂如何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等等。
进旨
进旨,一卷,佚名,宋张长继题记,编号二八六四,即本部惠远外传之末段别出。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
与《佛说延寿妙门陀罗尼经》同,而助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