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枢

- 姓名:袁枢
- 别名:字机仲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 出生日期:公元1131
- 逝世日期:1205
- 民族族群:
袁枢(公元1131~1205),字机仲,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是南宋有名的史学家,也是个历史编辑。他编辑了我国第一部纪事体本末史学书《通鉴纪事本末》。
袁枢17岁入太学。到孝宗时,在礼部试词赋得第一名。隆兴元年(公元1163) 33岁中进士,后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公元1171)为礼部试官;九年任严州教授;后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累官至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宁宗时,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他为人刚直,做官有德政。章惇为宰相时,其家属请袁枢为章惇写一篇好的传记。他断然拒绝, 说:“子厚(惇)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这种尊重客观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很难得的。他晚年为台臣弹劾被罢官,在家闲居十载,从事编著,著有《易传解义》、《周易辨异》、《易童子问》等书。卒年75岁。
袁枢热爱史学,既善于向前人学习,吸取别人的成果,又富于创造精神。他编辑《通鉴纪事本末》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宋代以前历史书的体例只有编年体、纪传体两种,这两种体例虽各有所长,但也都有缺陷。编年体以年为经“或一事而隔越数卷”,以致“首尾难稽”。以人为主的纪传体, “或一事而复见数篇”,使“宾主莫辨”。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经过,不能完整地、系统地表达出来。袁枢很喜欢读《资治通鉴》,认为它很好,但又感到《资治通鉴》卷数太繁多,一件事往往分别记在几卷之中,查阅很不方便。他下决心将《资治通鉴》的内容重新加以组织。《宋史·袁枢传》对此有所记载: “枢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他把《资治通鉴》中的重要事件区别门类,按类加以排编,把分别记载在各卷的同一事件,集中起来,从始到终讲清楚,并自列标题,每篇又按时间顺序自为头尾。《四库全书总目》中所说: “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记,迄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就是这个意思。这种编辑法,既吸收了编年体、纪传体的优点,又弥补了它们的不足,是比较科学的。
《通鉴纪事本末》,从三家分晋(公元前403)编起,到后周世宗征淮南(公元959)为止,记述了1360余年史事,共42卷,计239篇,每篇都有标题。就是按历史年代顺序,抄录《资治通鉴》原文,详细叙述事件的经过,并将这些事件按历史时期,分为若干专题。秦以前的历史,分了“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3个题目。西汉历史分了“高帝灭楚”等25个题目。东汉分了“光武中兴”等18个题目。三国分了“曹操篡汉”等13个题目。西晋分了“司马氏篡魏”等5个题目。十六国分了“刘渊据齐阳”等9个题目。东晋分了“祖逖北伐”等9个题目。南北朝分了“符氏据长安”等68个题目。隋朝分了“隋灭陈”等5个题目。唐朝分了“高祖兴唐”等61个题目。五代分了“朱温篡唐”等23个题目。因为每件事从头到尾述叙,眉目清楚,内容既详细,又不重复,看起来一目了然,所以称为纪事本末。
袁枢编成《通鉴纪事本末》后,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此书编辑始于何时不清楚,成书约在乾道九年(公元1173),当时他正任严州教授。第四年,淳熙三年(公元1176),参知政事龚茂良将此书上奏给宋孝宗。孝宗看后大为赞赏,诏严州摹印了10部,并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要他们熟读,还说: “治道尽在是矣!”这样,就使此书得以迅速流传。后世的许多史学家,对此书也都十分赞赏。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称它: “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园用神”。《四库全书总目》中也说: “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具, 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未有”,对它评价很高。史家们还纷纷群起效尤,先后出现了《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左传纪事本末》、《续通鉴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10多种纪事本末体裁的史书。从而使用纪事本末编写历史的形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体系,这不能不算是袁枢对编辑历史书籍的一大贡献。
袁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与事
本书是俄罗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自传体随笔,原收录于三联书店“文化生活译丛”,在本书中,作者回顾了自童年起的个人生活和创作历程, 以“白描式的描写人物性格”手法,记述了他接触过的文艺界人士,包括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白银时代”的代表作家勃洛克、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等人。本书还收录了帕斯捷尔纳克的部分书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家卓越的创作成绩,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态,为了解诗人后期思想状态提供了一些补充材料。读者从中可以窥见帕斯捷尔纳克在自传中不曾提及的亲友关系、爱情纠葛和他最后的遭遇。
曝书亭集[四库本]
八十卷。《附录》一卷。清朱彝尊撰。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称小长庐钓鱼师。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擅长诗、古文。词宗姜夔、张炎,风格清丽。为浙派词的创始者。所作咏物词和集句词,偏重形式。诗与王士祯齐名,称“南北两大宗”。作品清峭而好用僻典。有 《经义考》三百卷、《月下旧闻》 四十二卷及《曝书亭集》、《明诗综》、《词综》等。是集凡赋一卷,诗二十二卷,皆编年为次。始于顺治二年(1645),迄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凡六十五年之作。其纪年皆用《尔雅》岁阳岁阴之名,从古例。词七卷:有《江湖载酒集》、《茶烟閤体物集》、《蕃锦集》等杂文五十卷,分二十六体。附录《叶儿乐府》一卷,则所作小令。朱彝尊未入翰林时,尝编其行稿为《竹垞文类》。王士祯为作序,极称其永嘉诗中 “南亭”,“西射堂”,“孤屿”、“瞿溪”诸篇。然是时仅规模王、孟,未尽所长。至其中岁以还,则学问愈博,风骨愈壮。长篇险韵,出奇无穷。赵执信《谈龙录》论:“国朝之诗,以彝尊及王士祯为大家。王的才高,而朱的学博”,亦公论。暮年老笔纵横,天真烂漫,随意所造,颇乏翦裁。他的古文写作,根底也很深厚。题跋诸作,订讹辨异,考证源本,见出其作为经学家本事。诗以《风怀诗》为世所称,小诗如《上谷道中》也浑厚可读,有盛唐边塞诗气象。《水龙吟·谒张子房祠》一词,似有对明亡的遗恨寄托。作为浙派词领袖,他的词崇尚空灵,以清丽高秀见长。但过于追求形式,有时不免流于碎巧。《曝书亭集》初有康熙间刻本。后有乾隆间刻本。近代有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清康熙五十三年本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华书局辑《四部备要》排印本,民国二十五年 (1936) 上海中华书局辑《四部备要》缩印本。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婴童类萃
儿科著作。明王大纶撰。三卷。大纶家世业医,对内、外、儿均有研究,尤以儿科见长。著有《痘痧心法》、《外科经验诸方》等书。王氏继承家学,广采诸家名论,参之己见,于天启二年(1622)撰成此书。全书十一万九千字。上卷主要论述禁风、脐风、胎毒、夜啼等病诊治。中、下卷对中风、中寒、中暑、伤风、咳嗽、喘、呕吐、霍乱、泄泻、失血、水肿、黄疸、五淋、脱肛等病进行论述,配诊法图五十二幅。论病理、法、方、药具备。内容丰富,论述详明,有一定参考价值。有一九八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大洞金华玉经
述回风大混合帝一之道存修九图、大洞内法存修雌雄真一十三图,皆为存神法。又述帝君十二愿,是为诵咒。该经称,若受大洞诀,可“不必俱持《大洞真经》而一通之也”。可知该经继承《大洞真经》,但取捷径,有所创新。
仪礼识误
三卷。宋张淳撰。张淳生卒年不详,字忠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乾淳间大儒,与薛士龙、郑景望齐名,五试礼部而不中,被人荐之于朝,为人严谨深博,颇有才智。除《仪礼识误》外,还有《古礼》,已佚。乾道八年(1172),两浙转运判官直秘阁曾逮刊《仪礼郑氏注》十七卷、陆德明《释文》一卷,张淳为二书校定,将所改字句,汇为一编,而成此书。书中引据郑玄《仪礼注》有广顺三年(953)及显德六年(959)刊行监本,凉京(今河南开封)巾箱本,杭州细字本,严之重刊巾箱本,参以陆德明《释文》、唐贾公彦《疏》,核订异同,最为详审。张淳《仪礼识误》,将存古经汉注之讹文脱句,借以考识,使旧刻各本原已不传者,借以得见概略,对《仪礼》研究贡献颇大。《仪礼识误》颇得人们推重,后人有“南宋初治《仪礼》者莫如张忠甫”之语。《朱子语录》说:“《仪礼》人所罕读,难得善本。而《郑注》、《贾疏》之外,先儒旧说,多不复见,……近世永嘉张忠甫校定印本又为一书,以识其误,号为精密。”又说:“张忠甫所校《仪礼》甚仔细,较他本为最胜。”《仪礼识误》不足在于:株守释文,往往以习俗相沿之字转改六书正体。《仪礼识误》《宋史·艺文志》载一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三卷,《四库全书》馆臣载三卷。版本有:宋乾淳间武英聚珍板本,宋乾道刊本,闽覆聚珍本,杭州缩本。
四未曾有法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顷。又作四未曾有经、四未有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册。内容叙说佛陀以转轮圣王具有四种未曾有法为喻,转而比况阿难亦具有四种未曾有法(奇特法),即:(一)于比丘众中说法,(二)于比丘尼众中说法,(三)于优婆塞众中说法,(四)于优婆夷众中说法,而令彼等皆欢喜爱乐。又增一阿含经八难品、长阿含卷二游行经皆有类似之内容。


![曝书亭集[四库本]](/d/file/books/3f18829e7ce0bd1b5038665132a51354.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