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枢

- 姓名:袁枢
- 别名:字机仲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 出生日期:公元1131
- 逝世日期:1205
- 民族族群:
袁枢(公元1131~1205),字机仲,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是南宋有名的史学家,也是个历史编辑。他编辑了我国第一部纪事体本末史学书《通鉴纪事本末》。
袁枢17岁入太学。到孝宗时,在礼部试词赋得第一名。隆兴元年(公元1163) 33岁中进士,后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公元1171)为礼部试官;九年任严州教授;后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累官至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宁宗时,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他为人刚直,做官有德政。章惇为宰相时,其家属请袁枢为章惇写一篇好的传记。他断然拒绝, 说:“子厚(惇)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这种尊重客观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很难得的。他晚年为台臣弹劾被罢官,在家闲居十载,从事编著,著有《易传解义》、《周易辨异》、《易童子问》等书。卒年75岁。
袁枢热爱史学,既善于向前人学习,吸取别人的成果,又富于创造精神。他编辑《通鉴纪事本末》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宋代以前历史书的体例只有编年体、纪传体两种,这两种体例虽各有所长,但也都有缺陷。编年体以年为经“或一事而隔越数卷”,以致“首尾难稽”。以人为主的纪传体, “或一事而复见数篇”,使“宾主莫辨”。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经过,不能完整地、系统地表达出来。袁枢很喜欢读《资治通鉴》,认为它很好,但又感到《资治通鉴》卷数太繁多,一件事往往分别记在几卷之中,查阅很不方便。他下决心将《资治通鉴》的内容重新加以组织。《宋史·袁枢传》对此有所记载: “枢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他把《资治通鉴》中的重要事件区别门类,按类加以排编,把分别记载在各卷的同一事件,集中起来,从始到终讲清楚,并自列标题,每篇又按时间顺序自为头尾。《四库全书总目》中所说: “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记,迄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就是这个意思。这种编辑法,既吸收了编年体、纪传体的优点,又弥补了它们的不足,是比较科学的。
《通鉴纪事本末》,从三家分晋(公元前403)编起,到后周世宗征淮南(公元959)为止,记述了1360余年史事,共42卷,计239篇,每篇都有标题。就是按历史年代顺序,抄录《资治通鉴》原文,详细叙述事件的经过,并将这些事件按历史时期,分为若干专题。秦以前的历史,分了“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3个题目。西汉历史分了“高帝灭楚”等25个题目。东汉分了“光武中兴”等18个题目。三国分了“曹操篡汉”等13个题目。西晋分了“司马氏篡魏”等5个题目。十六国分了“刘渊据齐阳”等9个题目。东晋分了“祖逖北伐”等9个题目。南北朝分了“符氏据长安”等68个题目。隋朝分了“隋灭陈”等5个题目。唐朝分了“高祖兴唐”等61个题目。五代分了“朱温篡唐”等23个题目。因为每件事从头到尾述叙,眉目清楚,内容既详细,又不重复,看起来一目了然,所以称为纪事本末。
袁枢编成《通鉴纪事本末》后,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此书编辑始于何时不清楚,成书约在乾道九年(公元1173),当时他正任严州教授。第四年,淳熙三年(公元1176),参知政事龚茂良将此书上奏给宋孝宗。孝宗看后大为赞赏,诏严州摹印了10部,并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要他们熟读,还说: “治道尽在是矣!”这样,就使此书得以迅速流传。后世的许多史学家,对此书也都十分赞赏。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称它: “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园用神”。《四库全书总目》中也说: “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具, 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未有”,对它评价很高。史家们还纷纷群起效尤,先后出现了《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左传纪事本末》、《续通鉴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10多种纪事本末体裁的史书。从而使用纪事本末编写历史的形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体系,这不能不算是袁枢对编辑历史书籍的一大贡献。
袁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书史
又名《米海岳书史》。一卷。史传。宋代米芾撰。芾(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称襄阳居士,襄阳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官至礼部员外郎,知淮南军。书画家,能诗文,精鉴裁。徽宗召为书画家博士。世称“米南宫。”书法行、草得力于王献之,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其“用笔俊迈”,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是书记其目见法书,详载藏家、纸本、印章、跋尾诸要项,又旁及佚闻故事。上卷记晋唐人墨迹,下卷记唐人墨迹摹本刻石,兼述装褙印章等事。其考订真伪有“辨别精微,不爽锱黍”之评。时有评论,亦自抒心得,不随声附和。所作评语,皆以平生目历,区别无疑者断之,按史发论,以指南识者,不点俗目。对书法名迹,一一考订真伪,叙其流传渊源,兼及逸闻轶事,读之觉有生气。如: “余临大令法帖一卷,在常州士人家。不知何人取作废帖装褙,以与沈括。一日,林希会章惇、张询及余于甘露寺净名斋,各出书画。至此帖,余大惊曰:‘此芾书也’。沈悖然曰:‘某家所收久矣,岂是君书?’芾笑曰:‘岂有变主不得认物耶。’”此书可谓品藻翰墨,辨别与研究古代书法名迹较早的重要资料。被视为“后世著录家之祖”。比《宝章待访录》晚出,故相同者载记较详。书法史上,用第一部明确以“史”命名的书论专著,表明作者已有自觉强烈的历史感。同时论书“史”以“平生目历”为据,亦迥别于以前此文字资料为据来阐述书史。传世主要版本有《说郛》本、《百川学海》本、《书学汇编》本、《五氏书苑》本、《美术丛书》本、《湖北先正遗书》本。
文子缵义[标点本]
此为四库《文子缵义》的标点本,和道藏的《通玄真经缵义》不完全一样,读者可以对比阅读。南宋杜道坚撰。《文子》一书,旧注大半缺失。杜道坚居浙江武康计筹山升元观,其地有文子故迹,故注此书。采用前人旧注,不标姓名出处,自己所注,冠以“缵义”二字,以示区别。全书以道家清静无为、任其自然的思想为主,宣扬“全性保真,不亏其身,精通于天”、“返造化,含至和,未尝死生”的神仙信仰。
医心方
综合性医著。三十卷。丹波康赖撰,约于982—984年成书。原书为卷子本,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日本安政元年(1854)由多纪元坚等校勘纂写刊行,1991年日本影印国宝半月家本、日本医学丛书活字本、仁和寺本影印木以及多纪家田藏本。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安政本影印发行。本书辑录整理了我国唐代以前多种医书而成。内容包括医学理论及各科临床。本书辑录整理了我国多种古医书而成。内容以医学理论及各科临床为主。包括药物、针灸孔穴、临床各科病症、养生导引、饮食禁忌、食物本草等方面。还有一些糟粕的部分,如服石、占候、断谷等,需予批判地对待。
白雪遗音
清代民歌俗曲集。4卷。华广生辑。华广生,字春田,历城(今属山东)人。约生活于乾隆、嘉庆年间,生平不详。本书收辑当时流行的南北曲调,如《马头调》、《剪靛花》、《起字呀呀哟》、《八角鼓》、《南词》等等,总计780首,其中于《马头调》选录最多。卷4后附弹词《玉蜻蜓》9回。集中作品题材非常广泛,既有写男女恋情的,也有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既有写民俗风物的,也有抨击黑暗政治的。但其中也有不少糟粕。初刻于道光九年(1829),卷首有高文德嘉庆四年(1799)序、无名氏序、陈燕序、吴淳道光九年序和华广生嘉庆九年自序。1959年至1962年之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将本书与《挂枝儿》、《山歌》、《夹竹桃》、《霓裳续谱》合为《明清民歌时调丛书》分别排印出版,内部发行。本书之前增加了赵景深1959年所作序,对本书作了较为详细的评介。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以上5种书合为《明清民歌时调集》,公开出版发行。
张子房圯桥进履
元杂剧剧本。简名《圯桥进履》。李文蔚撰。末本。剧写张良行刺秦始皇未成,被迫逃入深山,遇太白金星指引,令其去下邳寻师。黄石公奉玉帝旨临凡,教导张良。福星扮作卜者,指点张良去见黄石公。黄石公考验了张良3次,然后传授他3卷天书。张良去寻取功名,投到刘邦麾下任军师,后扮作云游道士,亲赴西洛,设计擒申阳、陆贾、灌婴、张耳等,又战胜楚将钟离昧、季布。韩信奉汉王命在帅府设宴,为张良及诸将庆功。剧中关于张良与黄石公的情节,《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也见于《仙传拾遗》,但后两折写计擒申阳等内容,则于史无征,致使前后不甚连贯,结尾尤为草率。剧本前缺页半(每半页10行,每行17字),据现存内容可知尚有李斯、蒙恬出场,第一折有“乔仙”(滑稽神仙)表演的一段短剧。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四卷,宋可度详解,明正谧分会,日本亮润重刻序,明海眼合刻序,传灯总序,广镐跋,有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