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枢

袁枢
  • 姓名:袁枢
  • 别名:字机仲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 出生日期:公元1131
  • 逝世日期:1205
  • 民族族群:

袁枢(公元1131~1205),字机仲,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是南宋有名的史学家,也是个历史编辑。他编辑了我国第一部纪事体本末史学书《通鉴纪事本末》。


袁枢17岁入太学。到孝宗时,在礼部试词赋得第一名。隆兴元年(公元1163) 33岁中进士,后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公元1171)为礼部试官;九年任严州教授;后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累官至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宁宗时,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他为人刚直,做官有德政。章惇为宰相时,其家属请袁枢为章惇写一篇好的传记。他断然拒绝, 说:“子厚(惇)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这种尊重客观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很难得的。他晚年为台臣弹劾被罢官,在家闲居十载,从事编著,著有《易传解义》、《周易辨异》、《易童子问》等书。卒年75岁。


袁枢热爱史学,既善于向前人学习,吸取别人的成果,又富于创造精神。他编辑《通鉴纪事本末》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宋代以前历史书的体例只有编年体、纪传体两种,这两种体例虽各有所长,但也都有缺陷。编年体以年为经“或一事而隔越数卷”,以致“首尾难稽”。以人为主的纪传体, “或一事而复见数篇”,使“宾主莫辨”。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经过,不能完整地、系统地表达出来。袁枢很喜欢读《资治通鉴》,认为它很好,但又感到《资治通鉴》卷数太繁多,一件事往往分别记在几卷之中,查阅很不方便。他下决心将《资治通鉴》的内容重新加以组织。《宋史·袁枢传》对此有所记载: “枢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他把《资治通鉴》中的重要事件区别门类,按类加以排编,把分别记载在各卷的同一事件,集中起来,从始到终讲清楚,并自列标题,每篇又按时间顺序自为头尾。《四库全书总目》中所说: “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记,迄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就是这个意思。这种编辑法,既吸收了编年体、纪传体的优点,又弥补了它们的不足,是比较科学的。


《通鉴纪事本末》,从三家分晋(公元前403)编起,到后周世宗征淮南(公元959)为止,记述了1360余年史事,共42卷,计239篇,每篇都有标题。就是按历史年代顺序,抄录《资治通鉴》原文,详细叙述事件的经过,并将这些事件按历史时期,分为若干专题。秦以前的历史,分了“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3个题目。西汉历史分了“高帝灭楚”等25个题目。东汉分了“光武中兴”等18个题目。三国分了“曹操篡汉”等13个题目。西晋分了“司马氏篡魏”等5个题目。十六国分了“刘渊据齐阳”等9个题目。东晋分了“祖逖北伐”等9个题目。南北朝分了“符氏据长安”等68个题目。隋朝分了“隋灭陈”等5个题目。唐朝分了“高祖兴唐”等61个题目。五代分了“朱温篡唐”等23个题目。因为每件事从头到尾述叙,眉目清楚,内容既详细,又不重复,看起来一目了然,所以称为纪事本末。


袁枢编成《通鉴纪事本末》后,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此书编辑始于何时不清楚,成书约在乾道九年(公元1173),当时他正任严州教授。第四年,淳熙三年(公元1176),参知政事龚茂良将此书上奏给宋孝宗。孝宗看后大为赞赏,诏严州摹印了10部,并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要他们熟读,还说: “治道尽在是矣!”这样,就使此书得以迅速流传。后世的许多史学家,对此书也都十分赞赏。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称它: “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园用神”。《四库全书总目》中也说: “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具, 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未有”,对它评价很高。史家们还纷纷群起效尤,先后出现了《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左传纪事本末》、《续通鉴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10多种纪事本末体裁的史书。从而使用纪事本末编写历史的形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体系,这不能不算是袁枢对编辑历史书籍的一大贡献。

猜你喜欢的书

华阳集

华阳集

唐人顾况(725?—814?)撰。三卷,附补遗一卷。况字逋翁,晚自号悲翁、华阳山人,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至德进士,曾为校书郎,转著作郎。因诗中讽嘲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阴真逸。原集二十卷,已佚。明万历间辑所佚成书,收诗、赋二卷,文一卷,另附补遗一卷。其诗重内容,不以文采华丽求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皆为讽刺劝戒之作,《彩枝词》为学民歌之作,色彩甚浓。《公子行》、《行路难》等作品艺术风格奇特,为李贺诗风之先声。有《四库全书》本,道光中浙江黄山庄刊本。

素王妙论

素王妙论

一卷,旧题汉司马迁撰。《隋书·经籍志》子部“五行”类称“梁有《太史公素王妙论》二卷,亡”;据《史记·殷本纪》“伊尹……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此即司马迁所谓“素王”之义。《史记·越世家》裴骃《集解》有“太史公曰:《素王妙论》曰”之语,则《妙论》或亦非司马迁之自撰。是书早已亡佚,清马国翰自王充《论衡》中采得一节、自《太平御览》中采得三节,录为一卷,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子编》“阴阳”类。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则补入“道家”类。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严可均《全汉文》本。

吕洞宾三度城南柳

吕洞宾三度城南柳

明代杂剧。简名《城南柳》。谷子敬撰。《录鬼簿续编》著录。写吕洞宾奉师命至岳阳楼,欲度柳树精为仙,因柳树为土木之身,于是将一桃核掷于东墙下,待长成后,桃柳2妖结为夫妇,再来度脱。洞宾再到岳阳楼,假酒保之手砍杀桃柳,使之托生为人,柳为酒保之子,名曰老柳;桃为邻家之女,叫做小桃。洞宾三到岳阳楼,老柳与小桃已结为夫妻,经洞宾劝说,小桃随吕出家,老柳则不肯,挥剑追赶。洞宾化做渔翁,卧于岩畔,待老柳追至,指点他杀死小桃。时公差至,将老柳擒到官府,他嫁祸于洞宾。于是官府寻吕对质,断老柳诬陷罪。正命吕杀老柳时,官员和洞宾皆恢复八仙原形,老柳始醒悟,与小桃随众仙赴蟠桃会。此剧虽然据马致远《城南柳》改编,但3、4两折的排场却胜于原作,末折3曲合唱突破了元杂剧1人主唱的藩篱,反映了明代舞台演出的情况。传本较多,以《元曲选》本较为流行。

玉琳国师传

玉琳国师传

本书是星云大师佛教人物传记系列中的一本,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描述,讲述了玉琳国师坎坷而极富传奇的一生经历。

集诸经礼忏仪

集诸经礼忏仪

唐西崇福寺释智升撰,上卷共有六段,下卷约求生西方,明六时礼法。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

亦称《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仪轨供养法》,简称《文殊师利菩萨仪轨供养法》、《文殊菩萨供养法》、《文殊五字念诵法》等。密教仪轨经典。唐不空译。一卷。属瑜伽密教仪轨书,说五髻文殊瑜伽供养法(文殊五字瑜伽法)。见载于《金藏》及明清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