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一山

萧一山
  • 姓名:萧一山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
  • 出生日期:1902年5月7日
  • 逝世日期:1978年7月4日
  • 民族族群:

萧一山(1902年5月7日—1978年7月4日),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三十)。幼承家学,有志于专治清史。十九岁,由山西大学预科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得窥治学门径,立志以新方法为中国史学开拓新境界。课余埋首著作,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文笔流畅,史料详备。梁启超、李大钊、朱逖先(希祖)诸前辈及日本今西龙博士等亲为之序。后续成中卷。


萧一山大学毕业次年,任教于清华大学,与梁启超朝夕共处,锐志向学,治清史益力。先后应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之聘,讲授清史。所著《清代通史》上、中两卷,改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问世。


三十岁时,他获得特款资助,前往欧美各国考察。先赴英一年有余,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及剑桥、牛津各大学收集有关中国近代史料,注意研究英国政治。越年,自英往游德、法、意三国。于1934年返国。以新自海外所获之史料,先后编辑出版了《太平天国丛书》第一集、《太平天国诏谕》、《太平天国书翰》、《近代秘密社会史料》等书,使国内史学界对太平天国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境界。嗣后,他出任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东北大学与西北大学两校之文学院院长,仍讲授清史。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随东北大学内徒于四川三台,被教育部聘为部聘史学科教授,讲授著述,朝夕不辍。越一年,著《清史大纲》及《曾国藩传》两书,对中国文化传统及近代史历程之嬗变,阐述为详,特别对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撚、胡林翼诸人之所以成功,有其独到的见解。


抗战胜利后,萧出任北平行辕秘书长,当选为国民政府第一届监察院监察委员。1948年冬,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萧携眷赴台。二年后,完成《非宇馆自述》;复应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之请,编撰《清史》及《民族文化概论》两书。自1950年始从事修订《清代通史》工作,历十有二载,下卷稿成,全书共四百余万字,距上卷之脱稿问世,已近四十年。1976年,被聘为台北"国史馆"史料审查委员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通信研究员。


30年代中,萧曾发起成立经世学社,刊印《经世半月刊》、《经世季刊》及《经世丛书》等。他尚未出版的著作,还有《中国通史讲义》(系原在北大、清华、北师大之讲稿,写至宋代,稿已佚)及《五十自述及卅年来见闻录》等。


1978年7月4日病逝于台北。1985年9月,中华书局根据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修订本第五版影印发行他的成名之作《清代通史》,精装五册。

萧一山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我怎样读书

《我怎样读书:王云五对青年谈求学与生活》面向青年讲授怎样求学,怎样读书,怎样生活,怎样谋职,以及关于健康、婚姻的种种问题,共十九章,丰富多彩。撰著人王云五,一个几乎未受过正规教育而成了胡适的老师、孙中山秘书的人,成了主持商务印书馆达四十年之久的人,成了一位对中国现代文化有杰出贡献的学问家、发明家。他将自己“怎样读书”、“如何读书”的经验,在《我怎样读书:王云五对青年谈求学与生活》详尽实用,一一道来。每一章都让人感到可亲、可信。它对希望成为有用人才的青年,特别是对走出了学校围墙都还需要充电的年轻人,的确具有学习方面的指导作用。无论你是在校求学,还是已经走出校园又想继续充电的年轻人,《我怎样读书:王云五对青年谈求学与生活》都具有学习方面的指导作用。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临床医著。戴慧芬等整理。本书分两部分: 前为论著,收录戴氏有关方证研究论文6篇;后为医案,选辑戴氏内、妇、儿等科病证82题,每题有医案若干例,经方时方并用,且能灵活化裁。1980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论著部分阐述了桂枝汤在中医治疗中调和营卫的原理、姜桂苓半汤的组成原理与临床运用、三豆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麻黄人参芍药汤治疗咳血的原理与运用,以及麻疹、牙痛的病理机制与论治;医案部分介绍了75种病证100余例医案的详细诊疗过程,阐述了作者对病因的分析、遣方用药及临证、心得。《戴丽三医疗经验选》语言简练,病例精详,内容丰富,适合各级中医从业者阅读参考。

声画集

诗总集。八卷。南宋孙绍远编。孙绍远字稽仲;居里不详,约为淳熙(1174—1189)年间人。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大类,其思想、艺术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特别是自宋以后诗成为文人画的组成部分。孙氏认识到“画之有益于人也多矣,今之世而识古之人、知古之事;生长人间而睹碧落之真……凡宇宙之内苟有形者皆能藏吾室中”(见编者《序》),画难遍得,因此辑题画一集,以便能时时观览。全书分二十六部分,包括:古贤、故事、佛像、神仙、仙女等等,鬼神、人物、美人、蛮夷、赠写真者、风云雪月、州郡山川、四时、山水、林木、竹、梅、窠石、花卉、屋舍器用、屏扇、畜兽、翎毛、虫鱼、观画题画、画壁杂画。其分类标准不一,其编次也过于琐屑。不过这也是宋代书坊刻分类诗文时特有的风格。集中所收诗逾千,宋代一些题画诗赖此以存。并可以“因诗而知画,因画而知诗”。北宋苏轼即有名句“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幹马》)。集名取义于张舜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跋百之诗画》),南宋钱鍪“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宋诗纪事·次袁尚书巫山诗》)。此书名即用此意。有清康熙间曹寅刊本。

中论

儒学类著作。东汉徐幹著。今本二卷,共二十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云六卷。陈振声《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并作二卷,与今本合。北宋曾巩在《校书序》中指出:“始见馆阁及世所有徐幹《中论》二十篇,以谓尽于此;及观《贞观政要》,怪太宗称尝见幹《中论·复三年丧篇》,而今书此篇缺;因考之《魏志》,见文帝称幹著《中论》二十余篇,于是知馆阁及世所有幹《中论》二十篇者非全书也。”书中提出:“大义为先,物名为后”的命题,反对当时“鄙儒”之“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中论·治学》)。故其内容主要是阐明儒家经义。魏文帝曹丕称其成一家之义,足传于后。有《四部丛刊》本、《双鉴楼》本及《四库全书》本。

金光明经科注

金光明经科注,四卷,明受汰集并序,附感应集。

文殊师利发愿经

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与普贤行愿品中之偈文大略相同,是五言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