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文集

  • 山水

    山水

    《作者:冯至现代散文集。冯至著。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年9月初版。列为“文艺丛书”之一。收《蒙古的歌》、《赛因河畔的无名少女》、《罗迦诺的乡村》、《在赣江上》、《人的高歌》等9篇;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5月出版增订本,列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9集之一,增收《赤塔以西》、《山村的墓碣》、《动物园》、《忆平乐》和《后记》等5篇,并将旧版中的《放牛的老人》改题为《一棵老树》,这是通行的定本。冯至于1930年去德国留学,赴德途中写了《蒙古的歌》和《赤塔以西》,在德国求学5年间写了《赛因河畔的无名少女》和《两句诗》,回国后以欧行乡居生

  • 陆小曼散文

    陆小曼散文

    《作者:陆小曼《陆小曼散文》是一代才女陆小曼的文字集结,收录其散文、序跋、忆旧等多篇佳作,既藏深情缱绻,亦含见闻感悟,尽显民国文人的才情与风骨。 书中核心篇目深系与徐志摩的缱绻情缘:《哭摩》以泣血之笔悼亡挚爱,字字皆是思念与痛惜;《爱眉小札》两序、《志摩日记》序、《徐志摩诗选》序及《遗文编就答君心》,或追忆二人相知相守的点滴,或记述整理徐志摩遗作的赤诚,成为解读这段民国爱情佳话的重要文献。此外,《泰戈尔在我家》《泰戈尔在我家作客》等文,以细腻笔触还原文学巨匠来访的温馨场景,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性;《中秋夜感》《随着日子往前走》等随笔,于日常

  • 柔石短篇小说选集

    柔石短篇小说选集

    《作者:柔石作家柔石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合集,本书收录柔石1923年至1930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通过9个独立篇章展现民国时期社会百态: 《疯人》描写知识分子精神困境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剖析封建婚姻制度 《为奴隶的母亲》聚焦典妻陋习下的女性悲剧 《死猫》《夜底怪眼》等篇目揭示底层民众生存状态。

  • 读书偶译

    读书偶译

    《作者:邹韬奋邹韬奋于1937年由生活书店出版的翻译著作,创作于其因"七君子事件"被羁押于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期间,内容基于1933至1935年流亡英国期间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时所作的英文笔记。 该书摘译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恩格斯生平与工作、列宁革命理论等内容,涵盖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等议题,目录包含“马克思研究发凡”“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的生平和工作”“列宁的时代”等章节。全书通过政治组织理论、哲学思想、经济学分析等维度,系统梳理马列主义理论体系。该书版本包括1937年生活书店初版、1939年生活书

  • 1933,聆听民国

    1933,聆听民国

    《作者:佚名1932年11月1日,杂志主编胡愈之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函400余份,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征“梦”活动激起热烈回响,截止到12月5日,共收到160多封答案,其中部分是《东方杂志》的读者。 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不算以漫画形式做“梦”的丰子恺)。半个月后,第2号又以“梦想补遗”收入了梁漱溟、朱自

  • 徐悲鸿随笔

    徐悲鸿随笔

    《作者:徐悲鸿徐悲鸿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却并不是一个圣人。他有他的博大的精神世界,也有我行我素的独特个性。他的随笔作品,流露出的正是他喜怒哀乐的性情,还有他那立体的人格魅力。

  • 如此世界如何中国

    如此世界如何中国

    《作者:雷海宗主要收录了雷海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民国时期世界局势等方面的论述。精选其关于中国历史、时政及世界局势的深度论述,集中展现这位学贯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对时代命题的思考。全书以 “如此世界”“如何中国” 为核心脉络,前者剖析民国时期的国际格局与西方文化特质,后者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困境,形成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的双重观照。雷海宗以文化形态史观为基石,既认同人类高等文明皆历经封建、贵族国家、帝国主义等五阶段的发展节奏,又提出中国文化独有的 “两周论”—— 以淝水之战为界,从殷商西周至 “五胡乱华” 为第一周的古典

  • 陈独秀演讲录

    陈独秀演讲录

    《作者:陈独秀《陈独秀演讲录》辑录了他横跨数十年的二十余篇演讲精粹,从安徽藏书楼的振臂高呼到中央会议的战略擘画,从文人雅士的聚谈到工农群众的宣讲,完整呈现了这位思想巨擘在历史转折处的思考轨迹,为解读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转型提供了珍贵的文本密钥。​ 全书以思想演进为暗线,构建起多维立体的时代镜像。早期演讲中,《安徽爱国会演说》奏响 “安徽革命第一声”,字里行间满溢救亡图存的焦灼与赤诚,堪称其爱国思想的起点;《在北京大学开学式上的演讲》则立足高等教育阵地,传递出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的办学理念,为新文化运动播撒火种。在思想启蒙维度,《我们为

  • 梅光迪学案

    梅光迪学案

    《作者:梅光迪梅光迪著,该书收录梅光迪发表于报刊的文章及私人信函、日记等文献,涵盖其对近代中国人文主义的探讨,涉及文化思想、文学思想、教育思想研究,并收录《评提倡新文化者》《英美合作之必然性》等代表性篇目及与胡适等人的往来信件。作为学案体著作,该书系统整理梅光迪的学术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思想脉络,并弥补相关研究资料不足的缺憾。

  • 陈独秀文集

    陈独秀文集

    《作者:陈独秀文集以编年体例收录陈独秀1903年以来的政论、演说及社会评论等文稿,涵盖民主革命思想、文化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等内容。第一卷包含《安徽俗话报》系列文章与《亡国篇》,后续各卷延续其思想脉络,系统展现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历程。

  • 萧红萧军情书集

    萧红萧军情书集

    《作者:萧红收录了两位现代作家1931至1938年间的情感往来信件及创作手稿。全书分上、下两篇,收录萧红致萧军书信43封(含佚信1封)及回信4封,按“爱需要距离”“适应孤独”等四章展现两人从相知同居到最终分离的情感轨迹。信件内容既包含日常生活的困顿记录,也涉及《生死场》《八月的乡村》等作品的创作背景,附录中收录萧红诗作《苦杯》《沙粒》。书中通过原始书信与手稿,客观呈现了二人在鲁迅支持下文学成长与情感裂变交织的历程。

  • 潘光旦随笔集

    潘光旦随笔集

    《作者:潘光旦潘光旦身兼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其作品以文学性笔触探讨人文学科领域。 该书收录71篇学术随笔,包含《有为有守》《教授为学问之大敌说》《科学研究与科学提倡》等篇目,内容涵盖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优生学等研究方向。书中另收录《黔游一月记》《明陵纪游》及豫晋行程系列文章,以旅行见闻与学术思辨相结合。

  • 冯牧散文精选

    冯牧散文精选

    《作者:冯牧《冯牧散文精选》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先生历年创作的散文精选结集,由其女儿程小玲女士从《冯牧文集》中分门别类精心萃选成书。全书由《窄的门和宽广的路(代序)》和内文正文即第一辑“南云撷彩”、第二辑“岁暮怀人”和第三辑“鸿泥觅迹”和附录1《冯牧年表简编》、附录2《冯牧主要著作目录》,以及《后记》组成。全书文字雅顺简洁,文风典丽蕴藉,兼具文学和史学价值。

  • 蒋光慈杂著

    蒋光慈杂著

    《作者:蒋光慈《蒋光慈杂著》收录蒋光慈的政论与杂文、通信与年谱。政论文撰写了“经济形式与社会关系之变迁”、“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外报鼓吹国际管理中国之又一论调”、“共产不可不反对”、“并非闲话”,杂文包括为一些作品和刊物所写的小引、卷头语、序、编后、后记等。

  • 书林新话

    书林新话

    《作者:曹聚仁曹聚仁(1900—1972)著。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书林新话》由《书林新话》(上卷《读书散记》14篇,中卷《蠹话甲录》10篇,下卷《蠹话乙录》22篇)同《小说新语》两种书合刊而成。关于前者,作者声辩道,叶德辉“曾写一本谈版本源流的书,题名《书林清话》,那是一本好书。我可要交待一句,我的《书林新话》,并非《书林清话》的续编,也无意于版本源流的考订的”(《后记》)。其首篇《我的读书经验》,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并总结了其30年代中期形成的读书观,即:(1)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2)有胆量背叛自己的父师;(3)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因此,他对青年人读书的忠告是

  • 姚名达文集

    姚名达文集

    《作者:姚名达收录了姚名达 1925 年至 1942 年期间撰写的重要论著和代表文章。包括《论史学》《<邵念鲁年谱>・序例》《< 章实斋遗书 > 叙目》《致顾颉刚函之一》《致胡适函》系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跋》《< 中国目录学史 >・自序》《秦始皇统一战国的政略和战略(遗稿)》《史理释义》等,既选录了姚名达在目录学、史学史、史学理论等学术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也收录了其在政治时论、社会动态方面的精彩论述,展现出他的学术研究既有客观严谨性,也有着鲜明的民族精神与现实关怀。

  • 大学的意义

    大学的意义

    《作者:梅贻琦教育家梅贻琦的教育文集,书中选编了梅贻琦的著述论说和部分演讲,分为 “大学与教育”“青年的使命”“校长的演讲”“清华之为清华” 四章。“大学与教育” 章介绍了他对大学的理解、教授的责任、做学问的方法等;“青年的使命” 章表达了对青年学生的期望,如希望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等;“校长的演讲” 章收录了其就职演说等内容,体现了治校态度;“清华之为清华” 章则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清华的发展情况。

  • 理想人生

    理想人生

    《作者:冯友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是哲学家冯友兰创作的随笔集,书中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批判将中西文明简化为兵商冲突的观点,分析中国哲学的形式系统与实质系统特征。收录《论风流》等章节揭示"风流是一种人格美"的审美哲学,并对梁漱溟"直觉认中"观点进行理性批判。该作品延续冯友兰以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以质朴文风探讨人生本质、哲学精神与境界追求。

  • 浦江清文录

    浦江清文录

    《作者:浦江清古代文学研究论文集。浦江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0月出版。该书辑录作者生前发表的11篇论文。大致以类相从,共分5组。第一组两篇,均为考证史实之作。《八仙考》是作者最早的一篇论文,对每一位神仙的传说来历,八仙的会合,以及八仙传说与神仙画、神仙戏的关系,均作了详细考证。《花蕊夫人宫词考证》一篇对世传为五代后蜀主孟昶之妃花蕊夫人所作的《花蕊夫人宫词》进行了辨误。历史上共有两位花蕊夫人,一为五代前蜀主王建之妃,姓徐,称小徐妃,又号花蕊夫人;一为后蜀主孟昶之妃,四川青城人,亦号花蕊夫人。作者根据传世的《花蕊夫人宫词》内证考定宫词作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作者:李劼人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

  • 红花地之守御

    红花地之守御

    《作者:丘东平 现代短篇小说集。丘东平著。 上海一船书社1940年9月初版。内收《多嘴的赛娥》、《一个孩子的教养》、《红花地之守御》、《通讯员》、《中校副官》、《骡子》、《慈善家》、《朋友之间》、《白马的骑者》、《长夏城之夜》等短篇小说10篇。本集所收的小说都是作者初期或前期的作品。其中《多嘴的赛娥》、《一个孩子的教养》、《红花地之守御》和《通讯员》4篇,是一组最早反映苏区斗争题材的短篇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多嘴的赛娥》描绘了一个饱受生活折磨的童养媳赛娥,在一次为红军传递情报时不幸被捕。但这位被人误解为“多

  • 悦心集

    悦心集

    《作者:雍正五卷。清世宗(1678—1735)御编。清世宗名胤祯,爱新觉罗氏,满族,康熙第四子,清朝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初封为雍亲王,康熙末年得隆科多、年羹尧帮助取得帝位,即位后,打击朋党,清除异己,借故禁锢杀戮隆科多、年羹尧。施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创立军机处,改变康熙年间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宽松政策,屡兴文字狱。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曾出兵平定青海和硕特部贵族的叛乱,坚持对新疆准噶尔的用兵。对外,于雍正五年 (1727)与沙俄订立 《中俄布连斯奇界约》和 《中俄恰克图界约》,划定中俄中段边界。《悦心集》是清世宗的一部杂纂之作,

  • 蛰居散记

    蛰居散记

    《作者:郑振铎散文集。郑振铎著。1951年5月上海出版公司出版。收散文19篇,前有《自序》,后有“附录”《忆愈之》。此书出版时,又有《新序》一篇。八年抗战期间,作者蛰居于上海,胜利后,作者要将蛰居期间的所见所闻,用散记的形式写出来。在开始的《自序》中,说明自己在“劫后余生,痛定思痛”之时,撰写《蛰居散记》的目的,是“可以使将来的史家们仍有些参考”的。《自序》写于1945年8月20日,自此陆续撰写,大多发表在上海的《周报》上。这些文字,有怀念之作,如《悼胡咏骐先生》、《记刘张二先生的被刺》、《韬奋的最后》、《记几个遭难的朋友们》、《记吴瞿安先生》等; 也有

  • 吾志所向

    吾志所向

    《作者:孙中山孙中山著,许仕廉编,本书原文为英文,是20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国际社会宣传孙中山思想的官方版本。本书在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编者许仕廉对孙中山的学说及其产生背景的阐释和分析;二是孙中山在政治与社会方面的经典学说原文,包括:孙中山国事遗嘱、孙文学说中“有志竞成”的部分、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关于五权宪法的演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北上宣言、民族主义六讲、民权主义六讲、民生主义四讲等,几乎囊括了孙中山政治生涯中所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和演讲,是理解孙中山思想与民国政治社会的最佳读物。

  • 蠲戏斋杂著

    蠲戏斋杂著

    《作者:马一浮儒学大师马一浮所著。马一浮,号蠲戏老人,一生著述宏富,在哲学、经学、文学、史学等多领域造诣深厚。​ 书中内容广泛,涵盖对儒家经典的深刻阐释。马一浮凭借对《论语》《孟子》等经典的独到解读,生动展现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为读者打开深入理解儒家思想内涵的大门。在哲学层面,他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深入探讨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等基本问题,形成独特哲学观点,有力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与传承。​ 从文学角度看,《蠲戏斋杂著》尽显马一浮先生的卓越文学造诣。其文章思想深刻,文字简洁流畅又不失典雅古朴,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魅

猜你喜欢的书

历史:终结之前的最终事

历史:终结之前的最终事

本书是克拉考尔晚年关于历史研究的著作,主要思考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比如“自己的未来是有关过去的未来”,另一方面也在思索历史本身(或者说历史现实)与历史学(历史叙事/阐释)之间的关系。为此,他分析了由古至今的历史理论,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探讨历史相比于自然科学的地位,第三章是对历史“当前趣味理论”进行批判。第四章重点强调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并讨论历史学家在何种程度克服其主观方法。第五章讨论一般历史与特殊历史之间的疑难。第六章探讨时序时间与赋形(shaped)时间的疑难。第七章处理历史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最后一章讨论历史与哲学的关联,强调历史学的居间特性,哲学关心终极事物,历史学家忙碌于终极事物之前的那些事。作者更多地将历史视为“现实领域”,关注历史学家作品的艺术与科学特征,给读者提供了对于“历史”的不同见解。

华阳集

华阳集

北宋王珪(1019—1085)撰。四十卷,一作六十卷、附录十卷。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属四川)人。后徙舒(今属安徽)。庆历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掌朝凡十六年,无所建树。其集原本久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抄成编为六十卷,又附录十卷,清内府刊印《武英殿聚珍版书》时,将“其中青词、密词、默词、醮词、齐文、道场文、功德疏,及教坊致语之类,均非文章正轨,谨禀承圣训,既加删削,重编为四十卷。”诗词作六卷,有诸体诗二百四十六首,帖子词、宫词、歌词百六十四首。文三十四卷,奏状三十三篇,札子三十六篇,表百七十一篇,内制文七百二十七篇,外制文二百十一篇,册文、祝文、祭文等七十八篇,问、议、序、启二十三篇,神道碑七篇,志铭、墓记三十二篇,凡一千三百一十篇。其文宏侈瑰丽,多台阁之体。其诗以富丽为主,讲究摛藻敷华,精思锻炼,细润熨贴。《明堂庆成》、《上元应制》诸篇,工丽独绝。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排印本。《四库全书》本作六十卷,附录十卷。今人栾贵明据残存《永乐大典》与乾隆《聚珍版书》本互校,又辑得十六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易冒

易冒

十卷,清程良玉撰。《系辞传》说《易》能冒天下之道,故其书命名《易冒》。因作者是一位职业卜者,所以《周易》“四尚”,此书集中发挥“以卜筮者尚其占”。全书介绍和讨论的占法基本不同于《春秋》内外传所载古占法,多秦汉之后乃至明清以来卖卜先生所传之法。卷一至卷十共列九十一个细目,前三卷是占卦的基本知识,如干支、成卦、成爻、变互、飞伏、归游、升降、岁君(太岁)、月将(月建)、日主(日月配爻象)、时辰、月破(六气之反)、旬空等。后六卷基本上是分事论占,大者如占国事,占军机,占天时,占年运,小者如学业治经之指导,功名前程之藏否,家宅之吉凶,婚姻之好坏,疾病之原因,经济之成败,出入旅行之平顺险阻,词讼之利钝,失物之寻找等等。据康熙三年(1664)自序说,此书先集旧闻,秉承师说,成《筮类》五十篇。康熙三十八年(1699)以后复究先贤阐《易》之书数十种,立法四十一篇。年四十以后,因疽发于背,杜门谢客,历三年勤成九十一篇,由友人胡介出资梓行于世。

葬法倒杖

葬法倒杖

一卷,旧本题唐杨筠松撰。筠松不见於史传,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艺文志》则但称为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窦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後往来於虔州。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然其书乃为世所盛传。《撼龙经》专言山龙脉络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疑龙经》上篇言幹中寻枝,以关局水口为主。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以疑龙十问,以阐明其义。《葬法》则专论点穴。有倚盖撞黏诸说,倒杖分十二条,即上说而引伸之。附二十四砂葬法,亦临穴时分寸毫厘之辨。案陈振孙《书录解题》有《疑龙经》一卷,《辨龙经》一卷,云吴炎录以见遗,皆无名氏,是此书在宋并不题筠松所作,今本不知何据而云然。其《撼龙》之即《辨龙》与否,亦无可考证。然相传已久,所论山川之性情形势,颇能得其要领,流传不废。亦有以也。旧本有李国木注并所附各图,庸陋浅俗,了无可取。今并加刊削,不使与本文相溷焉。

陈清端公年谱

陈清端公年谱

二卷,丁宗洛撰,陈瑸年谱。陈瑸,字文焕,又字眉川。清广东海康人。曾任福建古田、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员外郎,兵部郎中, 四川学政。

救护身命经

救护身命经

又名《救护身命济人疾病苦厄经》、《护身命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经文叙述释迦牟尼临入涅槃告诉阿难,五浊恶世时,将有各种恶魔恶鬼残害众生,受持流布此经,则可免于灾难。经中宣说了过去七佛及六神的名号。谓持诵这些名号,众恶疫气不得前来。又谓文殊将率领二十五菩萨,凡念诵此经者,皆蒙佑护。最早见录于隋《法经录》,判为疑经。《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在入藏录及疑经目录中,各著录一本《救护身命经》。则其时有两种《救护身命经》传世。《开元录》在《疑惑再详录》中载有《救护身命济人病苦经》,一卷。谓:“与《救疾经》文势相似,一真一伪,将为未可。”在《伪妄乱真录》中又载有《救护身命济人病苦厄经》一卷。谓:“亦直云《救护身命经》、亦云《护身法》。右此经更有一本,题云《大佛顶陀罗经经》,初云婆罗门三藏流支译。加咒一首,余文大同。”智昇又注云:“经题流支,未详何者。若其流支再译经,语与旧全殊。今乃咒异余同,未能令人除惑。推寻无据,不可妄编。故依旧录,列之于此”。则智异时亦有两种《救护身命经》,真伪难分,未能作出最后结论。今敦煌遗书中亦有二种《救护身命经》,中村不折藏本(已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为一种,题作《护身命经》;余两件为一种。两者内容同少异多,且两种均无咒语,故尚难断定此两本何者为智昇当年所见之本。S.4456题名作《护身经七佛六神名》,系摘录此经七佛六神之名号。文尾附有咒语《七佛咒》,并谓:“诵此咒者,得免四重五逆。若有苦疾患之日,常应诵念此咒,皆悉除愈。”对考证此经之真相或有助。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收入其中之一种。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