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

李劼人
  • 姓名:李劼人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成都人
  • 出生日期:1891.06.20
  • 逝世日期:1962.12.24
  • 民族族群:

李劼人(1891.06.20-1962.12.24),现代著名作家和四川早期报刊活动家。四川成都人。1891年6月20日生。原名家祥,笔名老懒、懒心、抄公、菱乐、云云等。9岁时因父亲在江西候补,随母亲到南昌。14岁时父亲病故,又回到成都老家。1907年考入华阳中学。1908年又考入四川高等学堂分设(附属)中学堂,与王光祈、曾琦、郭沫若、周太玄、魏嗣銮、蒙文通、张煦等同学。1911年曾以该校学生代表资格参加四川保路风潮。1912年春从中学毕业,应邀担任成都《晨钟报》的采访任务,始改名为李劼人,所撰处女作讽刺短篇小说《游园会》在该报分期发表后,受到社会好评。1913年末,随舅父先后在泸县、雅安县政府第三科(教育)任科长。1915年8月回到成都,用“老懒”笔名在《四川公报》增刊《娱闲录》文艺半月刊发表《儿时影》等4篇小说。10月6日,《四川公报》更名为《四川群报》出版,《娱闲录》也改刊在《四川群报》附张上。他被该报聘为主笔,继而编辑该报副刊和“国内新闻”,除撰写反袁的短评、杂感等评论文章外,还发表消息和适合报纸刊载的小说。到1918年4月29日《四川群报》被封为止,在报上用“老懒”笔名共发表短篇小说百多篇,其中包括揭露社会黑暗、鞭挞官吏丑行的系列小说《盗志》40多篇。同时,又在成都《国民公报》发表讽刺投机钻营者的小说《做人难》和《续做人难》等篇。1918年7月1日,《川报》在成都创刊,担任该报社长兼总编辑,聘请王光祈、周太玄、曾琦分别担任驻北京、上海、日本记者。特别是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把王光祈发回的大量电讯、通讯和文章在报上刊载,对在四川传播五四精神影响甚大。1919年6月15日,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借《川报》地址正式成立,担任分会书记兼书报管理员。7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总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被推为《少年中国》月刊的编译员。7月13日,成都分会机关报《星期日》周报在成都创刊,担任编辑并撰写《〈星期日〉宣言》、《本报的过去和将来》等文章,到赴法前共编辑7期。8月末,将《川报》职务交给卢作孚、《星期日》的职务交给孙少荆,即离开成都经上海去法国。年底到达马赛,1920年1月15日抵达巴黎,参加周太玄、李璜主持的巴黎通讯社工作。不久,通讯社关门,他一边作工,一边编辑《华工旬刊》,并积极向成都的《川报》、《星期日》、《国民公报》等撰写大量的国际通讯和评论,向《少年中国》、《少年世界》、《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撰写文章和小说,以稿费维持生活。先后进过蒙北烈大学和巴黎大学。1924年8月回国。10月回到成都,仍任《川报》主编,撰写评论,发表《编辑室的风波》等优秀短篇小说。不久,报纸遭杨森封闭,他也被宪兵司令部逮捕,关押8天后经卢作孚等人营救获释。继后,在家里潜心翻译和写作。1925年9月,张澜出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他到校担任教授,半年后兼任文预科主任。同年,几个朋友打算办报,为解决印报的纸张问题,他提议集资创办机器造纸厂,后与王怀仲合办嘉乐纸厂,出任董事。1926年春,主编成都《新川报》文艺副刊,发表《今日!今日!》等文章。1927年5月1日,社会民主党机关报《民力日报》在成都创刊,他受社长孙倬章之邀,担任该报总编辑。6月5日,为赴乐山参加嘉乐纸厂成立典礼,其总编辑一职暂由社长孙倬章兼任。8月15日,专任刷新后的《民力日报副刊》编辑。1930年夏,因校长张澜离去,也辞去教授职务。1931年在成都几个中学教书糊口。1933年3月,到重庆卢作孚的民生实业公司工作,担任民生机器修理厂厂长。1935年5月,辞去厂长回到成都,受任嘉乐纸厂董事长,并“立志以写小说为专业”。先后创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3卷)等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抗战爆发后,积极从事抗日文艺运动。1937年12月5日,《战旗旬刊》在成都创刊,为撰稿人之一。1939年1月14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成立,当选为理事。2月16日,会刊《笔阵》半月刊创刊,为该刊编委之一。曾捐款资助地下党油印新华通讯社广播稿,有时还化名撰文在报上发表。5月嘉乐纸厂厂长王怀仲被日机炸死后,以主要精力抓纸厂工作。1941年4月后,出任该厂董事长兼总经理。1943年4月辞职回成都,创办《风土什志》月刊。1947年主编《四川时报》副刊《华阳国志》,并撰发刊词。5月9日,成都《新民报》副刊《天府》出版,应约撰写长篇连载小说《天魔舞》。建国后,历任全国和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和省文联副主席、成都市副市长等职。1962年12月24日在成都病逝。其平生主要著作汇集为《李劼人选集》(共5卷8册)出版。

猜你喜欢的书

重庆堂随笔

重庆堂随笔

医论。清王学权撰。二卷。学权字秉衡,晚号水北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长于医术。对伤寒证治、本草药性、脉诊等问题,采摭先哲名言,抒发己见,于嘉庆十三年(1808)整理编撰成书。未及刊行而逝。后经其子永嘉辑注,其孙大昌校正,曾孙王士雄刊定,始得刊行。卷上论六气、虚劳、治案、方剂,卷下论药性并附解毒诸药、论看法。全书以随笔形式,采录有关内容,予以发挥。其中论六气、虚劳篇侧重阐发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案篇则除叙述己之验案外,尚分析其他医家之治验案例。论方剂及药性所收方二十七首,药八十七种,详述方之主治及药物功效、生药鉴定等,还论及五十三种毒品中毒及解救方法。论宗《内经》,取诸家之长,参以个人体会,通俗易懂。有《潜斋医学丛书八种》本,光绪三十一年 (1905) 上海书局石印本。

伤寒论注

伤寒论注

清·柯琴编注。四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分篇汇论,挈其大纲,详其细目。证因类聚,方随证附,辨明异说,发挥隐旨。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揭示了伤寒方证一体的规律性。柯氏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其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颇受后人推崇。在《伤寒论》注本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刊本颇多,现存十多种清刻本。 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来苏集》排印本。

清微玄枢奏告仪

清微玄枢奏告仪

清微玄枢奏告仪,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元明时清微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本篇科仪用于启奏清微真元妙化天帝、清微紫宸大华天帝、清微太初天君,以及清微派诸位祖师神灵,祈求保命延年,消灾度厄。其行仪节次有入坛、念天地经咒、梵符召将、燃灯、降神、谢恩、发愿等。

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经

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经

《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经》为道教至尊元始天尊所传。本经兼论内修和外功,即道与德、自度与度他、出离与菩提等,跟佛家经典真是如出一辙。与道家最重要的《道德经》相比,二者在“内圣”方面差别不大,但在“外王”方面则后者的内容更广,直延伸至“治国”和“平天下”(此“平”非扫平、荡平的霸道之平,乃和平、太平的王道之平作动词用)。其实,就“外王”而言,佛家也没有多谈。但总的讲来,儒释道基本都从“内圣”修起,本立而道生,再推己及人,如日当空,自可朗照寰宇。当然,最终普及至何种程度,则因位、因势、因时、因地、因因缘而不定。不过,这就不是要关注的重点了,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人事听天命”可也。

东坡先生年谱

东坡先生年谱

年谱。一卷。宋王宗稷编。宗稷五羊(广州别称)人。年谱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苏轼生于眉山编起,逐年排比,止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六十六岁卒于常州。书写格式基本固定,在编年后先点明是年苏轼岁数,下述苏轼此年重要行事,然后主要以苏轼集中有关资料为依据进行注释。此谱成卷较早,疏漏不少,邵长蘅、查慎行补注苏诗,称其于作诗岁月编次多误,然《四部备要》本《东坡先生年谱》后有刊行者附语说:“《东坡先生年谱》,其援引多以《大全集》为据,虽若未尽善,然稽考先生出处,大略用心亦专矣。”《东坡先生年谱》向附《东坡七集》本、《东坡集》本,东坡集子在北宋末南宋初就有过多种刻本,如“汴本”、“浙本”、“蜀本”等,现存较早的七集本是明成化四年(1468)江西吉安府守程宗重刊宋本,清康熙三十八年(1689)宋荦所刻的邵长蘅删补本,对此年谱进行了订正,《四部备要》本附有王宗稷的《东坡先生年谱》,属于成化本系统。

哭庵传

哭庵传

这篇自传用的是第三人称,备述一生简历,人奇文亦奇。语气表面上诙谐自谑,实际却十分自负,恃才傲物,睥睨一切。运用排比句式,更增强了奔放不羁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