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

曹聚仁
  • 姓名:曹聚仁
  • 别名:字挺岫,号听涛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浦江
  • 出生日期:1900年7月7日
  • 逝世日期:1972年7月23日
  • 民族族群:

曹聚仁(1900年7月7日-1972年7月23日),著名新闻记者。浙江浦江(今属兰溪)人。 字挺岫,号听涛,笔名陈思、韩泽、罗抚、旅隼、阿挺、丁秀、丁舟、天龙、尾生、沁园、姬旦、袁大郎、彭观清、赵天一、土老儿、云亭山人。1912年从育才小学毕业,考入金华七中。1916年到杭州,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在校期间,即为杭州《之江日报》和兰溪《兰江日报》撰写新闻稿。1920年1月主编一师校刊《钱江评论》周刊。1921年夏毕业后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先后在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暨南大学任教,并为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撰稿,为该报主撰之一,5年内共撰稿达一百数十万字。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自命为无党派自由王义者。1931年8月15日,与曹礼吾、陈子展、黄芝岗等在上海创办四开文艺周刊《涛声》,任主编并开辟《从何说起》专栏,以乌鸦商标作刊头,主张“乌鸦主义” 《理性主义》。注重社会批评,发表过《读报有感》、《忠告丁文江》等被鲁迅赞扬为“赤膊打仗,拼死拼活”的文章。1932年4月,开始为林语堂创办的《论语》撰稿。同年12月1日,黎烈文主编上海《申报》副刊《自由谈》后,以该刊为发表杂文的主要阵地。1933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1934年4月,又开始为林语堂创办的《人间世》撰稿。同年9月20日,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文艺半月刊在上海创刊,为该刊编委之一,提倡“大众语”。1935年3月5日,与徐懋庸创办并主编《芒种》半月刊。此外,还从1931年到1936年连续不断地为陈灵犀主编的上海《社会日报》“社论”和“星期评论”专栏撰写稿件;1935年9月20日上海《立报》创刊后,又成为谢六逸主编的该报副刊《言林》的基本撰稿人之一。1936年5月参加上海救国会活动,为该会11名委员之一。抗战爆发后,以上海《大晚报》、《申报》、《立报》记者身份深入前线采访报道过上海保卫战。1937年11月为迁到金华的《东南日报》撰写通讯。1938年夏,从南昌转往武汉,以“客卿”身份应聘为中央社战地特派记者,深入前线采访,并为香港《立报》、《星岛日报》等撰写战地通讯,所写有关台儿庄大捷和八路军、新四军战绩的报道,被传诵一时。曾向海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1941年10月,应蒋经国邀请在江西赣州《正气日报》工作,1943年5月初离开赣南到重庆。成为抗战时期享有声誉的新闻记者。抗战胜利后,到上海接替宦乡任《前线日报》主笔,撰写了《上海三月记》、《战迹初旅》、《皇军的末日》、《鲁豫战局》、《九月战场》、《时局漫谈》等如实报道时弊和战局的通讯。同时,还曾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上海法学院和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新闻系任教,讲授新闻采访学等专业课程。并在香港《星岛日报》开辟“京沪通讯”专栏,发表大量关于时局动态的通讯报道和分析预测文章。1950年8月,应林霭民社长之邀离开上海到香港,任《星岛日报》主笔。1956年7月改任新加坡《南洋商报》特派记者。曾经6次回大陆采访,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的多次接见。所写《南来篇》、《隔帘花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之页》、《自我反省》等报道文章,广泛报道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抒发了对共产党、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并表示“决意收起自由主义的旗帜”,“听从先觉者的领导”。1959年起与林霭民合作创办《循环日报》、《循环午报》、《循环晚报》,后合并为《正午报》,任主笔;并从事写作。支持祖国的统一。1972年7月23日因患癌症逝世于澳门镜湖医院。其骨灰从香港送回国内,安葬于南京雨花台。一生著作甚多,成集者计60余种,约4000万字。如《文史论集》、《国学概论》、《国故学大纲》、自传《我与我的世界》、小说《酒店》、散文集《鱼龙集》、报告文学《采访外记》、《采访二记》、《采访三记》、《采访新记》、《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万里行记》等,此外还有《鲁迅评传》、《鲁迅年谱》、《现代中国剧曲影艺集成》以及新文学运动回忆录《文坛五十年》等多种。

猜你喜欢的书

西村集

西村集

八卷。《附录》一卷。明史鉴 (1434—1496)撰。史鉴字明古,因家居西村,人称西村先生,江苏吴江人。他隐居不仕,终身布衣。王恕巡抚江南时,闻其名,延见之,与其讨论时政,史鉴指陈利弊,王恕非常佩服其才,认为可以独当一面,而史鉴却以淡泊生活为乐,著有《西村集》。其集先有嘉靖八年(1592)史壁刻本,此集为史鉴之孙史臣所编,共八卷,其中诗、文各四卷;集前有周用、卢襄序,集末附有吴宽所撰墓表、赠诗。史鉴一生淡泊,其诗却敢于揭露时弊,如《黜陟使》、《征租使》等诗讽刺了当时一些官吏的劣行;《饮马长城窟行》揭露了明军抵御入侵者的无能。其抒写感情的诗作,总带有几分风韵,颇有魅力。其文究悉物情,练达时事,亦多于国计民生,而于水利言之尤详。其《杭州十记》、《菊花记》、《诛巫序》等都是较好的散文作品。《西村集》另有史鉴之裔孙史辰伯所刻版本,史辰伯将史鉴已梓和未梓的诗文增辑为二十八卷本,搜罗较为完备,但今只有抄本传世。

句曲外史集

句曲外史集

三卷。《补遗》三卷。《集外诗》一卷。元张雨 (1277—1348)撰。雨字伯雨,一字天雨,别号贞后子。钱塘 (今属浙江)人。早年弃家为道士,往来于华阳、云右间。自称句曲外史。善诗句,工书翰。为虞集、杨维贞等所称道。“雨诗文豪迈洒落,体格遒上。”(《四库全书总目》)其生平诗文,曾手录成帙,但未及刊版,不传。明成化间,姚绶购得其稿。嘉靖间,陈应符始厘为三卷,校雠付刊。附有刘基所作墓志,姚绶所作小传。崇祯中,常熟毛晋复取马程闵元衢所录辑诗,为补遗三卷。附以同时酬赠之作。毛晋又与甥冯武搜得雨集外诗若干首,续刊于后。即今《四库全书》本。另有明末虞山志氏汲古阁刊元人十种诗本。元刊本、《四部丛刊》本、明初刊本 (藏于北京图书馆》,题名《句曲外史贞后先生诗集》,共五卷。

康熙续修丹徒县志

康熙续修丹徒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康熙22年(1682)刻本,抄本。当时朝廷令各府州县未有成志者需修辑上报,天钟来任后即聘洁,世英任其事,洁、世英遂以康熙《镇江府志》之有关丹徒者为据,增以康熙13年至22年间史事,于两个月内编成此志。凡10卷首一卷。卷首为姓氏录、图。正文凡10志。卷1方舆志:沿革、星野、疆域、形胜(江防、海防附)、山水、土风;卷2建置志:城池、学校、公署、水利、津梁、坊表;卷3赋役志:户口、田赋、芦政、徭役、漕挽、驿传、盐课、恤政;卷4典礼志:仪制、坛蝉、祠祭;卷5物产志;卷6职官志:宰贰、师儒;卷7选举志:封建、举辟、进士、乡举、贡士(例监附)、武科、恩封、录荫;卷8人物志:国系、名宦、名臣、儒林、孝义、隐逸、列女、释道、方技;卷9艺文志;卷10杂记志:古迹、祠庙、宫室、陵墓、碑碣、寺观、灾祥、轶事。前无序,后无跋。记事止于康熙22年。资料翔实,文笔简炼。不足之处是有些类目设置不尽合理。立目繁琐,而且分类标准不一,且交叉重复。又因仓促成书,词义失当之处也颇多。

绘事备考

绘事备考

八卷。清王毓贤撰。王毓贤生卒年不详,字星聚,镶红旗汉军三韩 (今内蒙古喀喇沁旗)人。官湖广按察使,一说贵州布政使。陈鼎 《留溪外传》记狱吏汪金章事,曾提及王毓贤,称其勤于吏治,案无留牍。可见其颇有吏才。但王毓贤公余之暇,亦作书画,留心赏鉴,此书即是康熙三十年(1691)官按察史时所作。此书内容是论画及记画人。卷一总论,有画法、笔意、赏识、优劣、楷模、服饰、藏弃、道释、人物、蕃族、龙鱼、兽畜、草虫、花鸟、疏果、墨竹、宫室、山水、制作装潢、格式等二十一目。大都撮录以往诸家。卷二至卷八则取古来画家姓名、事迹,按时代排列,从轩辕至隋为一卷,唐为一卷,北宋为一卷,因其家数繁多,所以卷中又分上、中、下三子卷。南宋一卷。辽、金、元为一卷。明一卷。总为八卷,合子卷之数,实为十卷。所记体例是:每人各立小传,以诸书所载传世名迹附于其人之后。基本是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夏文彦《图绘宝鉴》为蓝本,增广其所未备,搜辑颇详。此书虽仿张、夏二家之旧例,但书中因时类叙,一览可知,又削除繁冗,易于寻讨,所以虽多取于旧文,仍不可视为递相重复之作。较之前代李嗣真、释彦宗、刘道淳之流的时代混淆、难于核查者,实胜一筹。当然,此书亦有数处失误,如辽代常思言,画品人品并高,见于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以往诸书皆无其名,此书亦缺载,是其不该之漏。还有,明代画家仅据韩昂《图绘宝鉴续编》至正德年间而止,嘉靖以后王毓贤本可续添而不续添,是为不该缺而缺。此书主要版本有:康熙年间刊本、康熙金阊大雅堂刊本。

诗经通释

诗经通释

李辰冬著,写于1971年,本书以全新角度解读《诗经》,打破两千年来《诗经》是诗歌总集的定论,力主《诗经》是尹吉甫一人之作。并跳出风、雅、颂的既定框架,以尹吉甫一生经历重新安排诗篇次第。结论惊世骇俗,却是一字一句读通之后,自然而然得出的结果。作者将《诗经》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立足《诗经》本身寻求内部规律,归纳出数条研究法则。然后运用这些法则,对每一篇诗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广泛利用文献追究诗中出现的地名、时间、人名、事件、名物、制度、风俗,并观察彼此之间的联系,获得许多有价值的发现。最后,种种发现连缀成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不仅包含着一部周宣王复兴史与周幽王亡国史,同时也是尹吉甫的自传。

花草稡编

花草稡编

《花草稡编》是明代著名学者陈耀文所编选的一部大型通代词选,选录词作的范围涉及唐、五代、宋、金、元、明等六个朝代626名词人,共计3702首,是有明一代规模最大的一部词总集,在词文献的整理和保存以及词学研究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