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

- 姓名:曹聚仁
- 别名:字挺岫,号听涛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浦江
- 出生日期:1900年7月7日
- 逝世日期:1972年7月23日
- 民族族群:
曹聚仁(1900年7月7日-1972年7月23日),著名新闻记者。浙江浦江(今属兰溪)人。 字挺岫,号听涛,笔名陈思、韩泽、罗抚、旅隼、阿挺、丁秀、丁舟、天龙、尾生、沁园、姬旦、袁大郎、彭观清、赵天一、土老儿、云亭山人。1912年从育才小学毕业,考入金华七中。1916年到杭州,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在校期间,即为杭州《之江日报》和兰溪《兰江日报》撰写新闻稿。1920年1月主编一师校刊《钱江评论》周刊。1921年夏毕业后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先后在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暨南大学任教,并为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撰稿,为该报主撰之一,5年内共撰稿达一百数十万字。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自命为无党派自由王义者。1931年8月15日,与曹礼吾、陈子展、黄芝岗等在上海创办四开文艺周刊《涛声》,任主编并开辟《从何说起》专栏,以乌鸦商标作刊头,主张“乌鸦主义” 《理性主义》。注重社会批评,发表过《读报有感》、《忠告丁文江》等被鲁迅赞扬为“赤膊打仗,拼死拼活”的文章。1932年4月,开始为林语堂创办的《论语》撰稿。同年12月1日,黎烈文主编上海《申报》副刊《自由谈》后,以该刊为发表杂文的主要阵地。1933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1934年4月,又开始为林语堂创办的《人间世》撰稿。同年9月20日,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文艺半月刊在上海创刊,为该刊编委之一,提倡“大众语”。1935年3月5日,与徐懋庸创办并主编《芒种》半月刊。此外,还从1931年到1936年连续不断地为陈灵犀主编的上海《社会日报》“社论”和“星期评论”专栏撰写稿件;1935年9月20日上海《立报》创刊后,又成为谢六逸主编的该报副刊《言林》的基本撰稿人之一。1936年5月参加上海救国会活动,为该会11名委员之一。抗战爆发后,以上海《大晚报》、《申报》、《立报》记者身份深入前线采访报道过上海保卫战。1937年11月为迁到金华的《东南日报》撰写通讯。1938年夏,从南昌转往武汉,以“客卿”身份应聘为中央社战地特派记者,深入前线采访,并为香港《立报》、《星岛日报》等撰写战地通讯,所写有关台儿庄大捷和八路军、新四军战绩的报道,被传诵一时。曾向海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1941年10月,应蒋经国邀请在江西赣州《正气日报》工作,1943年5月初离开赣南到重庆。成为抗战时期享有声誉的新闻记者。抗战胜利后,到上海接替宦乡任《前线日报》主笔,撰写了《上海三月记》、《战迹初旅》、《皇军的末日》、《鲁豫战局》、《九月战场》、《时局漫谈》等如实报道时弊和战局的通讯。同时,还曾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上海法学院和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新闻系任教,讲授新闻采访学等专业课程。并在香港《星岛日报》开辟“京沪通讯”专栏,发表大量关于时局动态的通讯报道和分析预测文章。1950年8月,应林霭民社长之邀离开上海到香港,任《星岛日报》主笔。1956年7月改任新加坡《南洋商报》特派记者。曾经6次回大陆采访,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的多次接见。所写《南来篇》、《隔帘花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之页》、《自我反省》等报道文章,广泛报道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抒发了对共产党、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并表示“决意收起自由主义的旗帜”,“听从先觉者的领导”。1959年起与林霭民合作创办《循环日报》、《循环午报》、《循环晚报》,后合并为《正午报》,任主笔;并从事写作。支持祖国的统一。1972年7月23日因患癌症逝世于澳门镜湖医院。其骨灰从香港送回国内,安葬于南京雨花台。一生著作甚多,成集者计60余种,约4000万字。如《文史论集》、《国学概论》、《国故学大纲》、自传《我与我的世界》、小说《酒店》、散文集《鱼龙集》、报告文学《采访外记》、《采访二记》、《采访三记》、《采访新记》、《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万里行记》等,此外还有《鲁迅评传》、《鲁迅年谱》、《现代中国剧曲影艺集成》以及新文学运动回忆录《文坛五十年》等多种。
猜你喜欢的书
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一书为奥地利鲁道夫·希法亭的代表作。他在书中把各种新的经济现象纳入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中,指出垄断形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卡特尔、托拉斯的出现,这是从表面上看的;二是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的。这两个原因构成了帝国主义的新的特征。希法亭对金融资本作了重新界定,指出以前的金融资本仅仅指借贷资本或银行资本,而他现在所说的则是指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综合物,是资本发展到新阶段的结果。
刑幕要略
清朱子勋记录,张廷骧校勘。1册。本书记录了一些幕吏老手办理刑幕事务的经验举要。内有办案、名例、职制、公式、户役、田宅、婚姻、仓库、市廛、仪制、军政、邮驿、盗贼、人命、斗殴、诉讼、受赃、诈伪、捕亡、断狱、营造等目。记述了办理刑幕事务的经验要诀。1892年浙江书局刊印,集于《入幕须知五种》第6册。
草书势
一篇。书论。东汉崔瑗撰。瑗(77—142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省)人。官至济北相。工书,尤善章草。师承杜度,并称崔、杜。张芝曾学其笔法。是篇言草书(主要指章草)的产生及特点。
半夜雷轰荐福碑
元杂剧剧本。简名《荐福碑》。末本。马致远撰。剧叙范仲淹与张镐是幼年的朋友,范奉旨到江南访贤,临行宋公序嘱其为女访婿。范仲淹访张镐,见其在张浩家课馆为生,便劝他入朝为官,并给了他3封引见书信。张镐投递第一封信给黄员外,黄次日急病死亡;张镐投第二封信,到黄州时,收信人刘仕林已死去。张镐于是灰心,无意去投第三封给扬州太守宋公序的信。范仲淹举荐张镐为县令,使者误传旨意与张浩,张浩乘机去赴任。张镐归途中遇雨,在古庙题诗讥骂龙神。张浩冒名上任,路遇张镐,派仆人去杀张镐,仆人了解真相后放走了张镐,张浩又要杀仆人灭口,恰为宋公序撞见,带了张浩和仆人进京。张镐困居荐福寺,长老拟将寺内颜真卿书碑文拓几本卖钱,资助他进京,却因张镐曾题诗得罪龙神,龙神将碑击碎。张镐欲自杀,急难中遇见范仲淹。范带张镐进京,中了状元。宋公序也带了张浩来到。于是杀张浩,赏仆人,张镐娶宋公序之女为妻。关于荐福碑的传说,宋人《冷斋夜话》、《续墨客挥犀》等书中均有记述,本剧增饰了张镐两次投书失败,又被人冒领官职的情节,进一步突出了穷通得失皆由天定的宿命论观点。今存主要版本有继志斋刊本、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
简称《华严经要解》。佛教著述。宋建炎二年(1128)戒环集。一卷。简述《华严经》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1)“悬叙”,叙述《华严经》的根本宗旨,认为此经讲诸佛与众生的平等佛性、本真德用,全部经文都在于“发明当人自性故有之德”;(2)“释题”,解释《华严经》题目;(3)“科解”,介绍“十会四十品”的分段结构及内容。注释主要本于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并参考澄观的见解。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瑜伽莲华部念诵法
一卷,唐不空译。观自在菩萨之念诵法也,观自在为莲华部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