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

- 姓名:潘光旦
- 别名:字仲昂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宝山县人
- 出生日期:1899年8月13日
- 逝世日期:1967年6月10日
- 民族族群:
潘光旦(1899年8月13日—1967年6月10日),现代作家、学者。字仲昂。江苏宝山县人。1913年入清华学校学习。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为“五四”运动积极参加者。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在多德蒙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学习、研究生物学、遗传学等,获硕士学位。在美时担任纽约中国留美学生季刊(中文)总编辑、月报(英文)编辑。1925—1926年,与罗隆基、闻一多等组织大江学会,为理事,并为会刊《大江季刊》撰稿。1926年回国,先后在吴淞政治大学、东吴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执教,讲授遗传学、心理学、优生学等,并担任过教务长等职务。参加主要由留学归国学生组织的学术团体平社。为《新月》杂志撰稿甚勤,并创办新月书店,为新月派主要成员。还主编过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及《书报春秋》、《优生月刊》、《华年周刊》。参与编辑《中国评论周报》(英文)。1934年到清华大学任教。抗战后在西南联大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46年后随清华大学返回北平,历任社会学系主任、教务长、图书馆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等。1936年曾加入张君劢领导的国家社会党。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委员、中央常委兼民盟昆明支部委员、主任,后任民盟华北总支部委员。创办并编辑昆明《自由论坛》月刊、周刊。自40年代初起,由自由主义、改良主义转向激进,抨击政府政弊,呼吁民主与成立联合政府。新中国成立后热情工作,曾在清华大学开设马列主义课程。1952年调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从事少数民族史研究。1957年被错划右派,“文化大革命”后平反。平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人文生物学论丛》(1928年)、《中国之家庭问题》(1929年)、《冯小青》(1929年)、《日本德意志民族性之比较的研究》(1930年)、《优生学》(1933年)、《读书问题》(1933年)、《人文史观》(1937年)、《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1937年)、《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1941年)、《自由之路》(1946年)、《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1947年)、《政学罪言》(1948年)等。译著有达尔文《人类之由来》,《赫胥黎自由教育论》、美国罕丁顿的《淘汰与中华民族性》)等。
猜你喜欢的书
暴君末日
《暴君末日》又名《一个皇帝的爱情悲剧》,是大仲马的一本历史小说,原名为《阿克黛》。小说描写阿克黛爱上了斗虎勇士、竞技和歌唱优胜者琉喜阿斯,随他返回罗马城,谁知琉喜阿斯就是荒淫无耻、暴虐无道的皇帝尼禄。阿克黛只身逃走,历尽九死一生。尼禄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暴君的末日到了┅┅
婺源乡土志
安徽乡土志。清董钟琪等撰。七章。钟琪字吉符,安徽婺源人。全书分绪言、沿革、建置、官制、宦绩、人物、风俗、兵事九门,含城池之建置、学制,县职、黄巢之乱,矿贼及山寇、衢州之变等百余目,共约一万六千字,约于光绪三十四年成书。凡其地建置沿革、县治变迁、地理形势、天灾人祸、历史人物均有记述。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
福惠全书
清人黄六鸿著。该书是作者对地方行政的情况、阅历、经验和体会的记录,分十四部,三十二卷。撰于康熙三十三年,刻于康熙三十八年。书中对州县钱谷、刑名、户口徭役编审、土地清丈、保甲、教育、荒政、邮政等言之甚详,对地方弊端内幕亦有所揭露,是了解清初地方社会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黄六鸿为官地方颇具政绩,多次被人称赞,入朝后卷入“长生殿”案被人所诟病,去官后却留下了官箴巨著《居官福惠全书》。《居官福惠全书》是清代最大的一部官箴书,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官箴书之一。它以“造福”、“施惠”为理念,体现了的是黄六鸿“仁慈”、“爱民”的慈善思想。
二十五史弹词辑注
《二十五史弹词辑注》原本为《廿一史弹词》,乃明朝人杨慎所作,经后人续作说明朝、说清朝等,乃称二十五史弹词。全书取材于正史,用浅近文言写成,共分十二卷,析爲十二段。每段先用西江月、南乡子、临江仙、清平乐、点绦唇、定风波、蝶恋花等词调及诗数首,次用散文及三三四攒十字的诗句,每段末了则以一诗一词作结。该书文辞悲壮淋漓,游戏笔墨,上自盘古开闢,下至宣统逊位,使历朝之正闰统系与递嬗消长,一气贯通。谱兴亡,寓褒贬,歌咏慷慨,提纲挈领,蕴含深刻的宇宙人生妙理。
西清笔记
二卷。清沈初撰。沈初,号云椒,浙江平湖人。清大臣。乾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有《兰韵堂集》。是书分恩遇、典故、文献、职志、名迹、庶品等类,记述内庭见闻,有些史事其它史书未见记载,如于敏中欲谥文襄,裘曰修欲谥文达,稽璜以礼部尚书召至京,对皇帝言及傅恒经略缅甸事宜,不合圣意,遭降职等,均可补史之阙。庶品类,记述当时各处贡品,名迹类载内廷书画,多为常人所未知,也有可资参酌之处。是书为乾隆初年所辑,现有嘉庆刊本,光绪刊本,并被收入《丛书集成初编》。
荀子
又名《孙卿子》、《荀卿子》。战国时荀况所撰的先秦理论散文作品。战国末期儒家重要著作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为33篇,但西汉刘向《荀卿新书叙录》中载其整理后得32篇。今传本是唐杨倞的译本,以文字繁多,分为二十卷,称《荀卿子》;宋以后通称《荀子》。其中《大略》、《法行》等七篇,或系其门人所记。全书体系严整,贯彻了作者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如在天道观上,把“天”解释为自然界,认为“天行有常”,人定胜“天”。在认识论上,提出唯物主义的世界可知论,强调“物理可知”,主客观接触才能构成认识。还提出了正名论的逻辑思想,强调名实必须相符。在人性论上,宣扬“性恶”说:此说虽属唯心主义,但他所揭示的教育作用,却有其合理之处。此外,在社会政治思想、军事理论等方面,也都有一些值得令人重视的见解。本书不但是研究荀子思想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有助于研究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本书后人注释甚多,主要有杨倞《荀子注》、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