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

- 姓名:潘光旦
- 别名:字仲昂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宝山县人
- 出生日期:1899年8月13日
- 逝世日期:1967年6月10日
- 民族族群:
潘光旦(1899年8月13日—1967年6月10日),现代作家、学者。字仲昂。江苏宝山县人。1913年入清华学校学习。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为“五四”运动积极参加者。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在多德蒙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学习、研究生物学、遗传学等,获硕士学位。在美时担任纽约中国留美学生季刊(中文)总编辑、月报(英文)编辑。1925—1926年,与罗隆基、闻一多等组织大江学会,为理事,并为会刊《大江季刊》撰稿。1926年回国,先后在吴淞政治大学、东吴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执教,讲授遗传学、心理学、优生学等,并担任过教务长等职务。参加主要由留学归国学生组织的学术团体平社。为《新月》杂志撰稿甚勤,并创办新月书店,为新月派主要成员。还主编过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及《书报春秋》、《优生月刊》、《华年周刊》。参与编辑《中国评论周报》(英文)。1934年到清华大学任教。抗战后在西南联大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46年后随清华大学返回北平,历任社会学系主任、教务长、图书馆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等。1936年曾加入张君劢领导的国家社会党。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委员、中央常委兼民盟昆明支部委员、主任,后任民盟华北总支部委员。创办并编辑昆明《自由论坛》月刊、周刊。自40年代初起,由自由主义、改良主义转向激进,抨击政府政弊,呼吁民主与成立联合政府。新中国成立后热情工作,曾在清华大学开设马列主义课程。1952年调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从事少数民族史研究。1957年被错划右派,“文化大革命”后平反。平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人文生物学论丛》(1928年)、《中国之家庭问题》(1929年)、《冯小青》(1929年)、《日本德意志民族性之比较的研究》(1930年)、《优生学》(1933年)、《读书问题》(1933年)、《人文史观》(1937年)、《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1937年)、《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1941年)、《自由之路》(1946年)、《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1947年)、《政学罪言》(1948年)等。译著有达尔文《人类之由来》,《赫胥黎自由教育论》、美国罕丁顿的《淘汰与中华民族性》)等。
猜你喜欢的书
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在1875年5月为反对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而写的对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哥达会议上提出的党的纲领草案的批评意见。马克思在文中严厉批判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 的谬论,指出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必须先作出各项社会扣除,然后才能在劳动者之间依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分配消费资料。只有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 马克思在这部光辉著作里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阶段,并对未来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述。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分配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墙东类稿
元代诗文别集。20卷。陆文圭撰。原书久已亡佚不存,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出陆文圭文300余篇,诗词600余首,重编为《墙东类稿》20卷。本集名为《墙东类稿》,显然是借用东汉王君公避世墙东之典,表示在乱世中隐于市井之意。卷首无序。卷1为经解、诏诰、表、笺,卷2为启,卷3为策问、策,卷4为策,卷5—6为序,卷7—8为记,卷9为传、碑、题跋,卷10为跋、铭、赞、文,卷11为说、赋,卷12—13为墓志铭,卷14为行状、家传、祭文,卷15为四言诗、五言古诗,卷16为七言古诗,卷17为五言律诗、五言长律,卷18为七言律诗,卷19为五、七言绝句,卷20为七言绝句、词。陆文圭的文名较著,但他的诗文都比较平淡,往往失于浅近,缺乏文彩。主要版本除《四库全书》本之外,尚有《常州先哲遗书》本。《常州先哲遗书》本《墙东类稿》在正文20卷之外,还有《补遗》1卷,是本集比较常见的版本。
康熙诸罗县志
清周仲瑄主修,陈梦林总纂。康熙五十五年(1716)始纂,翌年脱稿,付梓延至雍正二年(1724)。钟瑄字宣子,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康熙举人,官诸罗县令。梦林字少林,福建漳浦人。由诸生从军, 曾修漳州、漳浦二志。此系台湾省第一部县志,十余万字。十二卷。分封域、规制、秩官、祀典、学校、赋役、兵防、风俗、人物、物产、艺文、杂记十二志。此志体例较为完备,内容亦较翔实,为清代台湾较早编成及较佳之县志,有“模范志书”之称。
八阵合变图说
一卷。明龙正撰。龙正生卒年不详。《四库提要》云:正,武都人。正德中,莱阳蓝章巡抚四川,驻兵汉中。遣人至鱼复江图八阵垒石。正时在章幕中,遂推演为 《图说》,刊于蜀中。此书首述八阵号令,并附八阵图。次述八阵变例。内外之分为第一变,外之分变为天覆阵,内之分变为地载阵。左右之分为第二变,右变为风扬阵,左变为云垂阵。前后之分为第三变,后变为龙飞阵,前变为虎翼阵。四隅之分为第四变,东北、西南二隅变为鸟翔阵,西北、东南二隅变为蛇蟠阵。凡四变化八阵,皆附有图,故谓之曰《八阵合变图说》。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子部兵家类》著录 “蓝章《八阵合变图说》一卷,注云,东莱人,一作雷震北。”“龙正《八阵图演注》一卷,注云,武都人。”由是知龙正之书曰《八阵图演注》,《八阵合变图说》为蓝章之著述。考今本书首有正德丙子前广东布政司右参议徐昂之《叙》一篇,《叙》曰“此吾东莱蓝公以大都宪典兵汉中之时,所以慕景武侯,遣使鱼腹,图其犹在之垒石,而谛观之,加以推演。后一旦恍然,乃取小石于厅,布以合之,起以变之,其合其变,应手而成,著成一书。又书后之《跋》,不著撰人,也有予奉诏致讨,督师至汉中,因取八阵图而推演之云云,疑是书为蓝章书。然《四库提要》及今本皆题龙正撰,当也别有所据。故暂仍其旧,待考。此书有 《学津讨原》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是陆修静专为授度灵宝经箓、法位而创制的科仪,在道教科仪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
明季北略
明末清初无锡人计六奇著,共二十四卷,记录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努尔哈赤崛起东北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分年记事,于崇祯一朝之事记载甚详,李自成入北京后之事,几乎是按日编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