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慈

- 姓名:蒋光慈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安徽省六安县人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31
- 民族族群:
蒋光慈(1901~1931),现代著名诗人、小说家。原名蒋光赤,又名蒋侠僧。安徽省六安县人。生于小康人家,其父是个小商人。“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往苏联留学。在莫斯科时期,他特别爱好文学,并开始新诗创作。列宁的教导,苏联人民的崭新生活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他以“全身、全心、全意识”的感情歌颂十月革命,说:“人类因你出世而重生”,并把十月革命比为“红雨”。他是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作家之一,对于建设中国的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贡献。1925年从苏联回国后,曾任冯玉祥的苏联顾问的翻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大学教授。这时期出版的作品有第一本诗集《新梦》(1925年,上海书店)、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1926年,亚东图书馆)、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1927年,亚东图书馆)等。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作品,表现了在不合理社会中弱者的挣扎与反抗,颇得广大青年的欢迎,起到了为光明呼号的作用。1927年,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后,他根据耳闻目睹的材料写成了表现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精神的优秀小说《短裤党》(1927年,泰东图书馆);还出版了具有强烈反帝反封建精神、以争自由求解放为主调的诗集《哀中国》(1927年,汉口长江书店)。作品风格粗犷、豪迈。蒋介石叛变革命时,他到了武汉,后又回到上海。这期间出版了和他的夫人宋若瑜合写的通讯集《纪念碑》(1927年,亚东图书馆)、中篇小说《野祭》(1927年,上海现代书局)。在上海开始和创造社合作。1928年与钱杏邨、孟超等人组成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出版《太阳月刊》,接着又主编《时代文艺》、《新流》、《拓荒者》等文学刊物,进一步宣传“革命文学”。1928年出版中篇小说《菊芬》(即《汉江潮》;现代书局)、长篇小说《最后的微笑》(现代书局)、长诗《哭诉》(春野书店)和《光慈诗选》(现代书局)。1929年出版中篇小说《丽莎的哀怨》。由于过分强调了白俄贵妇的“哀怨”产生过不良影响,受到当时进步作家的批评。这一年还出版了诗集《战鼓》(上海北新书局)。不久东游日本,与日本左翼作家藏原惟人来往甚密。出版的日记有《异邦与故国》(1930年,现代书局),小说有《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年,北新书局),翻译里别津斯基的《一周间》、罗曼诺夫的《爱的分野》(与陈情合译)及《冬天的春天》(苏联小说集),在这些作品中,他的消极思想有了很大的克服,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还编、写了《新文艺诗选》、《现代中国作家选集》、《俄罗斯文学》、《俄国文学概论》等。1929年底回国后,出版了诗集《乡情集》(1930年,北新书局),小说《一个女性的自杀》(1930年,爱丽书店)、《胜利的微笑》(1930年,新文艺书局)。这时他虽贫困而多病,但仍主编《海风周刊》,并完成了以革命时期农村中阶级斗争为题材的优秀中篇小说《田野的风》(即《咆哮了的土地》;1932年,湖风书店)。1931年出版《蒋光慈小说全集》(新文艺书局),同年6月30日病逝于上海。蒋光慈的作品有深度、广度,充满了革命激情,他的诗和小说里的人物形象,虽有概念化的缺点,然而他是时代的预言者,勇敢的战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大贡献。他去世后,出版了《光慈选集》(1932年,现代书局)、《三对爱人儿》(1932年,月明书店)、《一个浪漫的女性》(1933年,新文艺书局)、《夜话》(1936年,生活书店)。1951年开明书店出版了《蒋光慈选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蒋光慈诗文选集》,并附有黄药眠所作《蒋光慈小传》及其著作一览表。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由孟超作序的《蒋光慈选集》。
猜你喜欢的书
茨威格短篇小说集
本书中收录的是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短篇小说,茨威格初登文坛时,是以抒情诗人的面貌出现的,接着又进行戏剧创作。奥地利作家,不少是诗人、小说家兼剧作家,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尔和茨威格均是如此。早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已先后发表了两部诗集《银弦集》和《早年的花环》。茨威格作为作家,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大学二年级时,茨威格到柏林去学习了一个学期,主要时间不是用在课堂里听讲,而是用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柏林之行开阔了茨威格的视野。他生活在富裕的维也纳市民阶层,来往的都是有教养有地位的上层社会男女,何尝接触过被社会唾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何尝认识过那些离经叛道、用自己怪异荒诞的艺术作品来和现存社会抗争的现代派诗人和艺术家,又何尝了解社会的阴暗面、臭气冲天的阴暗角落。他走进那些未来派的俱乐部,接触到他从未打过交道的酒鬼、同性恋者和吸毒分子等遭到社会摒弃的人,接触到一个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世界。
分甘馀话
笔记著作。清王士禛撰。此书系其罢官家居时所撰。书名“分甘”者,取王羲之《与谢万书》中叙其率子孙游桑果林,“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之意。凡四卷,二百七十八则,内容亦非专门论诗,而旁涉政、经、史、地、医、文等。谈诗则多以明、清诗人为对象。“其中《沧浪诗话》一条,独举冯班《钝吟杂录》之说,反复诋排,不遗馀力。则以士禛论诗宗严羽,而赵执信论诗宗冯班;核其年月,在《谈龙录》初出之时,攻班所以攻执信也。然执信讼言诋士禛,而士禛仅旁借其词,不相显斥,则所养胜执信多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
十力语要初续
熊十力《十力语要》的续编。1949 年由香港东升印务局出版。本书包括1947至1949年 作者的部分论文、笔札,以黄艮庸名义与印顺法师论战 的《新论平章儒佛诸大问题之申述》(即后来单独印行 的《申述新论旨要平章儒佛摧惑显宗记》),以及继女熊 仲光学习佛学的笔札《困学记》等。此书特别对《新唯识 论》颇多阐释和发挥。
春秋集注
四十卷。高闶撰。高闶字抑崇,鄞(今浙江宁波)人,宋代着名经学家。高闶八岁即通经史大义,宋高宗绍兴初赐进士第,累官至国子监司业。时兴太学,闶奏宜先经术,高宗然之。南宋初学制多为其所创建,官至礼部侍郎。后因忤执政,一斥不复,家食累年,中寿而卒。学者称之“息斋先生”。此书为高氏晚年家居所着,大旨以程颐《春秋传》为本,故仍冠以程颐原序。其说则杂采唐宋诸家,以己意折衷,不复注明引者姓名。南宋古文大家楼钥《序》称:“自顷王荆公废《春秋》之学,公独耽玩遗经,专以程氏为本,又博采诸儒之说为之集注,其说粹然一出于正。”此书虽宗程颐,但却时有从违。如程颐据汉薄昭与淮南王书有“齐桓公弟”之语而谓公子纠为桓公弟,而高氏则依据三传、《史记》、《荀子》之文,谓公子纠为桓公之兄。但其大义则全主程氏。程氏《春秋传序》云:“后世以史观《春秋》,谓褒善贬恶而已,至于经世之大法则不知也。”高氏发挥其说,认为孔子“惧先王经世之法坠地莫传,欲立为中制,俾万世可以通行,故假周以立法,而托始于隐公焉。且以文武之道期后王,以周公之事业望鲁之子孙也。以此推之,《春秋》固非一王之法,乃万世通行之法也。”主旨虽谬,然于考证亦有所得。如解“向戌盟于刘”云:“凡因来聘而盟者,必在国内。刘,王畿也,岂有来聘鲁而远盟于刘者乎?盖下文有‘刘夏’,传者以为春夏之夏,与文四年‘夏,逆妇姜于齐’文同,故误增‘于刘’二字耳。”其精辟若此。《四库提要》评其书“惟于地理少疏……然在宋代《春秋》诸家中,正大简严,实可与张洽相匹,非孙复、崔子方辈可几及”。清《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于此书采取最多。此书最早为南宋刻本,但原书久佚,今本是《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及各书所引高闶说中辑出的。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此书十四卷,《四库全书》编辑者因其篇页繁重,乃析为四十卷。现存清聚珍版本、闽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佛说阿弥陀经译注
亦称《小无量寿经》。与《无量寿经》相对,简称《小经》。原典编纂于公元1世纪北印度, *贵霜王朝时期盛于*犍陀罗地区。本经宣扬净土思想,颂赞*阿弥陀佛与西方净土的无上庄严。认为西方极乐世界七宝严饰,有八功德水、妙色莲花、妙声众鸟;众生于此但受诸乐,无有众苦。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死时即可得到接引,往生该处。此经汉译仅约2000字,简明易诵,加上修行方法简单,故在中国流传甚广,影响极大,是净土宗信徒每天必读的课本,宋明之后更成为寺院必修的日课。此经先后曾有3种汉译本,最早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1卷。异译本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小无量寿经》1卷,已佚;唐*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1卷。另有藏译本。梵文本尚存。现已译为日、英等多种文字。
诸经要略文
诸经要略文,一卷,首尾缺,编号二八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