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

- 姓名:冯友兰
- 别名:字芝生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
- 出生日期:1895.12.04
- 逝世日期:1990.11.26
- 民族族群: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中国哲学史家。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常务委员。幼年在家读私塾。1910年到开封入中州公学中学班。两年后进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即哲学系),主要学习中国哲学史。1918年毕业后在开封一个中学教书,曾创办《心声》刊物,宣传新文化。同年7、8月间回北京参加教育部留学考试,不久,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当研究生,系统学习西方哲学。此时接触的实用主义、新实在论对他以后的学术观点很有影响。1942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论文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广泛地讨论了一般的哲学问题。(此书于1923年用英文写成,后又用中文写出,名为《人生哲学》,1926年,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学教科书出版。)1923年回国后任中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科主任。1925年起,任广州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28年至1946年到清华大学任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其间曾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院长等职。由于讲授中国哲学史多年,写成《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并被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四十年代,写书六部,其中《新理学》便是当时他的哲学体系的总纲。自认六部书的主要内容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生活的反思。抗战胜利后,随清华回京。次年,应邀到美国本薛文尼大学、夏威夷大学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并用英文写《中国哲学史讲稿》一部。同年,获美国普林西顿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当北平快要解放之际,谢绝朋友要他长居美国的劝告,于1948年2月赶回清华大学,任校务会议代主席。后国民党派人来要他去南京,被他拒绝。解放后,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北大哲学系任教授至今。该年荣获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曾被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20年代,著有《人生哲学》一书,侧重从人生问题的角度探寻东西文化问题。30年代,撰著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全面清理中国传统哲学,将中国以儒学为主干的学术文化划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认为“经学时代”已渐丧失了学术活泼的生命而趋于僵化,提出中西文化之别,不是地域之异,而是古今之异,近代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文化。40年代,冯氏以学院派哲学家的风格,运用新实在论的哲学方法,构筑他的“新理学”体系。“贞元六书”脱出哲学史史料的限制而直接创立自己的学说,中心范畴是“理”、“气”、“道体”、“大全”,讨论“真际与实际”、“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提出了境界和觉解的概念;人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等层次,不同的境界和不同的见解相关联。其哲学思想近于程朱理学,故曰其体系为“新理学”。“新理学”要在突出其“新”,所以不是程朱理学的重复。是“接着讲”而非“照着讲”。方法论上提出“正的方法”(逻辑分析)和“负的方法”(生命体验)并重,并逐渐由“正的方法”归于“负的方法”。冯氏道德形上学具有主知主义的特征,强调形上学与形下、理与气、心与性一定张力下的统合,并对先儒思想上的偏至予以修正。1949年以后,撰著多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篇》,力图跳出原来的哲学框架。自谓其动机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冯氏在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上,主张融会中西,反对“中国文化本位论”,也不赞成“全盘西化论”。晚年他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学术活动是“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在当代新儒家中,冯氏另树一帜,构成思想发展逻辑上的重要一环。主要著作有《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上下卷)、《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简史》(原名《中国哲学小史》,原为作者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后有法文版、意大利文版、南斯拉夫文版等)。《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料科学》、《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新编》(1~7册)等。《三松堂全集》共14卷,1985~1994年间已由河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的书
戴蕾斯·拉甘
《戴蕾斯·拉甘》是左拉的长篇小说。描述了女子戴蕾斯在嫁给姑母的儿子卡米耶后,与年轻男子洛朗相遇并产生了激情的碰撞。戴蕾斯和情夫一次次偷情,因无法结合而谋杀了身体孱弱、愚钝木讷的丈夫卡米耶。这对男女为了逃避杀人后产生的可怖幻觉,最终双双选择服毒自杀。
背影
散文集。朱自清著。1928年10开明书店出版。书前有作者的《序》。这是朱自清最著名的散文集,作者生前曾多次重版。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朱自清文集》中,《背影》一书收在第1册里。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自清全集》第1卷中,也收入了该书。《背影》的《序》,作者曾以《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文》为题,发表在《文学周报》第345期上,它是当时评论散文创作的重要论文。作者总结了新文学发生以来散文创作的成绩,以及发达的原因; 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归纳了创作散文的特点。《背影》中的文章,作于1925年至1928年间,这正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巅峰时期,之后便转入“国学是我的职业”时期,作者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散文就写得少了。《背影》中的作品,多为作者的精品,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其中作为书名的那篇《背影》,更是现代散文的佳构。
奇经八脉考
经脉专书。1卷。明李时珍撰,刊于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对十二正经以外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任、督、带、冲八脉循行路线和主治病证,进行了整理和说明,并提出个人见解。其对奇经理论之阐发,为临床从奇经论治提供了依据,尤以冲、任、督、带等脉主证与妇科临床密切相关。奇经之学术经验,对气功之研究和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作者较全面地考述奇经八脉,是对经络学说之一大发展。现有多种《本草纲目》清刻本附刻此书,最早者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吴氏太和堂本。建国后有排印本(与《濒湖脉学》合刊)。
怪房客
那头发花白的老妇刚才在霍桑书室中的那只专供来客的安乐椅上坐定,忽又跳起身来。伊举起了两只干瘪皱皮的手,在空中画符似地乱摇了一会,又气息琳琳地说话。
“先生,我怕极了!我当家的在纱厂里做工;一天不做,一天不活,实在担不起风险!万一闹出事来,我们一家门都活不成哩!先生,我委实怕极了!先生,总要你想想法子!”
梁书
纪传体史书。唐初姚思廉撰。56卷。其中本纪6卷、列传50卷。无表志。成书于唐贞观十年(636)。思廉父姚察在隋时撰有旧稿,贞观三年(629),思廉奉命修史,在其父旧稿的基础上,参照梁谢吴《梁书》等诸家史书,补充整理,续成此书。记载南朝梁自萧衍建国至萧方智之国56年间历史(502—557)。内容对梁朝的政治、军事及思想、文学、史学、宗教、民族关系都有叙述。篇中有关梁与北朝抗衡、屯田、农民起义等事较有参考价值。文笔较为简练,记事较为详备,是现存梁史比较原始的记载。范缜、阮孝绪、陶弘景等传,保存了当时思想、目录、医药方面的史料。版本有宋大字本,明南、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百衲本。1973年中华书局出版卢振华点校本。
不空罥索咒心经
唐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译,即《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一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