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

冯友兰
  • 姓名:冯友兰
  • 别名:字芝生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
  • 出生日期:1895.12.04
  • 逝世日期:1990.11.26
  • 民族族群: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中国哲学史家。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常务委员。幼年在家读私塾。1910年到开封入中州公学中学班。两年后进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即哲学系),主要学习中国哲学史。1918年毕业后在开封一个中学教书,曾创办《心声》刊物,宣传新文化。同年7、8月间回北京参加教育部留学考试,不久,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当研究生,系统学习西方哲学。此时接触的实用主义、新实在论对他以后的学术观点很有影响。1942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论文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广泛地讨论了一般的哲学问题。(此书于1923年用英文写成,后又用中文写出,名为《人生哲学》,1926年,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学教科书出版。)1923年回国后任中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科主任。1925年起,任广州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28年至1946年到清华大学任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其间曾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院长等职。由于讲授中国哲学史多年,写成《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并被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四十年代,写书六部,其中《新理学》便是当时他的哲学体系的总纲。自认六部书的主要内容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生活的反思。抗战胜利后,随清华回京。次年,应邀到美国本薛文尼大学、夏威夷大学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并用英文写《中国哲学史讲稿》一部。同年,获美国普林西顿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当北平快要解放之际,谢绝朋友要他长居美国的劝告,于1948年2月赶回清华大学,任校务会议代主席。后国民党派人来要他去南京,被他拒绝。解放后,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北大哲学系任教授至今。该年荣获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曾被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20年代,著有《人生哲学》一书,侧重从人生问题的角度探寻东西文化问题。30年代,撰著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全面清理中国传统哲学,将中国以儒学为主干的学术文化划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认为“经学时代”已渐丧失了学术活泼的生命而趋于僵化,提出中西文化之别,不是地域之异,而是古今之异,近代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文化。40年代,冯氏以学院派哲学家的风格,运用新实在论的哲学方法,构筑他的“新理学”体系。“贞元六书”脱出哲学史史料的限制而直接创立自己的学说,中心范畴是“理”、“气”、“道体”、“大全”,讨论“真际与实际”、“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提出了境界和觉解的概念;人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等层次,不同的境界和不同的见解相关联。其哲学思想近于程朱理学,故曰其体系为“新理学”。“新理学”要在突出其“新”,所以不是程朱理学的重复。是“接着讲”而非“照着讲”。方法论上提出“正的方法”(逻辑分析)和“负的方法”(生命体验)并重,并逐渐由“正的方法”归于“负的方法”。冯氏道德形上学具有主知主义的特征,强调形上学与形下、理与气、心与性一定张力下的统合,并对先儒思想上的偏至予以修正。1949年以后,撰著多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篇》,力图跳出原来的哲学框架。自谓其动机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冯氏在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上,主张融会中西,反对“中国文化本位论”,也不赞成“全盘西化论”。晚年他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学术活动是“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在当代新儒家中,冯氏另树一帜,构成思想发展逻辑上的重要一环。主要著作有《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上下卷)、《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简史》(原名《中国哲学小史》,原为作者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后有法文版、意大利文版、南斯拉夫文版等)。《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料科学》、《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新编》(1~7册)等。《三松堂全集》共14卷,1985~1994年间已由河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的书

他们来到巴格达

他们来到巴格达

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这是一部间谍题材的小说。二战后的国际局势仍然动荡。当时盛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来到,小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中对战争根源的看法也是出于西方立场的。年轻的英国姑娘维多利亚邂逅进步青年爱德华,一见钟情。她在失业后决定追随爱德华到巴格达去。然而她不幸被卷进一场间谍战。小说对爱情和冒险进行了同样比重的描写,结尾也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本书堪称《褐衣男子》的姊妹篇。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明汤显祖作。论述了戏剧的产生与发展、戏剧的力量和作用、演员的修养和表演诸问题。认为“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因此,戏剧起源于“情”。指出戏剧的力量和作用,在于表现人生、表现历史的极大可能性,能够“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万物之途,攒古今之千变”,从而说明戏剧可以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突破现实时空的限制,在舞台上创立一个意象中的世界;还指出戏剧具有感发人情、陶冶性灵、启迪良知的伟力。总结了表演艺术的规律性,即要求演员全身心献于艺术,“一汝神,端而虚”,“绝父母骨肉之累,忘寝与食”;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与艺术修养,“动则观天地人鬼世器之变,静则思之”,“少者守精魂以修容,长者食恬淡以修声”;有求真而传神的艺术表演,“微妙之极,乃至有闻而无声,目击而道存”;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引起联想,进入完全忘我的境界,“舞蹈者不知情之所自来,赏叹者不知神之所自止”。载于《汤显祖诗文集·玉茗堂文之七: 记》。

养真集

养真集

《养真集》是一部清代谈道说养真的书,托名隐士养真子撰,有白鬓老人王士端评点和序跋。其序云:“其书,由儒悟禅,就虚灵而养舍利;由禅证道,借般若而炼金丹。谈空则皆拈花面壁之真传,论道则无铅虎汞龙之假借。”“衲子朝夕玩味,不须十卷《楞严》;羽客行住遵循,何用五千道德。蓦直行去,省多少云水三千,便可坐洞天十二。”“以后寻真不用白云观里,从兹访道何须黄鹤楼头!”我们知道,得道岂有捷径,然而入门最好方便,读之可以静心,总可以有所感悟的。

自杀日记

自杀日记

短篇小说。丁玲著。上海光华书局1929年5月初版。描写女子伊萨在上海因厌倦生活想自杀,写下自杀日记;当房主催交房租时,她让房主将日记拿去出卖抵债。

花案奇闻

花案奇闻

《花案奇闻》这部小说选用的是传统的才子佳人的题材,但又不落窠臼,表现了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观念。《花案奇闻》抨击了社会的黑暗,抨击了淫僧、恶棍和甘愿任人玩弄的小官王子弥,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对了解当时世情均有认识意义。

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当我编撰《印度的佛教》时就已知道,初期的大乘经典之中,《般若经》的性空思想,与被贬为小乘的《阿含经》缘起论,是很相应的。《华严经》与《维摩经》,本质上是站在排斥小乘的立场。《法华经》则起而作综合性的调停,诱导大小三乘,归入唯一佛乘,处处指出,二乘三乘是权非实,唯一佛乘才是究竟。将二乘置于阶段性的地位,承认其有进入化城的价值,鼓励其当更上一层楼,舍二乘三乘而直达一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