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

    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

    《作者:佚名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一卷,法舫译,徐珂序。收于大藏经补编 第07册。

  •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

    《作者:宗喀巴宗喀巴造,法尊译。世尊悲悯众生,演说八万四千法门,皆为引导众生通达真实,断除轮回根本。然欲通达诸法真实,首须辨明经中之了不了义,若不随行了义契经,仅依不了义经,则无法通达诸法实相,若不证究竟空性实相,则生死根本难断。故辨明了义不了义至为切要。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是宗喀巴大师抉择空性正见著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论,论中详细判别“何谓了义与不了义?”并引《解深密经》、《无尽慧经》等诸多经论,精辟辨析“唯识宗、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三派之见解”,最后抉择出最究竟的了义知见。故此论实乃吾辈修学空性义理之最佳引导。

  • 中论文句释

    中论文句释

    《作者:僧成中论文句释,原名「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僧成释。僧成(1391-1474),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宗喀巴的大弟子之一,是哒囧瀬喇嘛的第一世。

  • 毒语心经

    毒语心经

    《作者:白隐慧鹤毒语心经,又称毒语注心经。日本白隐慧鹤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虽仅短短二百六十字,然实为诸佛之心要、般若之钤键。历来注疏解读不下数十百种,但多就名相上进行诠释,从教理上进行论述,宗门中人虽也时常拈提其中一二语句作为话头参究,但少有作全篇之提唱。日本江户时代临济宗禅僧、中兴临济宗之一代大师白隐慧鹤(Hakuin Ekaku,1685-1768或1686-1769),被誉为“五百年间出的大德”,从正受老人处发明心要,终至大彻大悟之境界,据说今日日本临济宗僧人经常参究的“只手之声”的公案即缘起于白隐,禅语“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也出自于白隐禅师。白隐禅师不但彻法

  • 中论略义

    中论略义

    《作者:宗喀巴宗喀巴大师根据佛护、月称二大论师所作的「中论释」而制「中论疏」,这部疏是成为西藏佛教学者学习龙树菩萨中观宗的主要论典。全书共十四卷以疏释中论二十七品论文,每品疏文都分为「释品文」、「引经证」、「示略义」三段。兹将每品疏文中的「略义」译出,冠以「中论略义」,供研究中观宗义者的参考。译误之处,希望读者指正!

  • 入中论讲记

    入中论讲记

    《作者:月称月称造颂,法尊译讲。隆莲比丘尼笔记。《入中论》。古印度月称著。分十一地。解释和阐明龙树所著的《中观论》的论著。从“发菩提心”起讲到“佛果功德”止,详论入观次第。其中第六地,讲解慧度、决择二谛,盛破唯识,是全书重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必读论著之一。

  •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作者:宗喀巴宗喀巴大师造,法尊译。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自印度传入中国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印度佛教对中国藏传佛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由印度佛学而来的中观思想为中国的藏传佛学注入了思辨性,而对中国西藏佛学的中观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就是龙树的《中论》和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其中又以《入中论》的探究最为出色,中国佛教学者宗喀巴所著《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中观思想的诠释与重构,体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印度中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印度佛教中观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的作者是中国藏

  • 释量论略解

    释量论略解

    《作者:法称九卷,法称着 僧成释 法尊译,明代根敦珠巴(僧成,1391—1474)著。现代法尊法师由藏文本编译为汉文本,1982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印行。是对法称“因明七论”之首《释量论》的注释,依原书分为自义比量、成量、现量、他义比量4品,论释因明基本学说。

  • 正理滴论

    正理滴论

    《作者:法称亦名《正理一滴》、《正理方隅》。佛教因明书名。因明七论之一。古印度法称著。一卷。德格、北京、那塘等版的藏文《丹珠尔》中有译本。汉文有王森与杨化群二人各自的译本,藏文还译有律天和法上的注释,莲花戒的《正理滴论所破前宗略说》和胜友的《摄义》。藏人自撰的注释有贾曹杰·达玛仁钦的《正理滴论嘉言心要疏》。全书分为三品:第一品略讲现量的性相及四种差别;第二品是为自比量品,讲因三相及三种真因,于未缘到因较详;第三品是为他比量品,于过类较详。全书在整体上依循陈那的因明体系,但在局部问题上又与陈那及商羯罗主有区别:(1)按照

  • 集量论略解

    集量论略解

    《作者:法尊中国现代法尊法师译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集量论》是印度陈那的集大成之作,共有250颂,在唐时有义净的译本(早佚),1928年吕澂根据西藏奈旦版的“金本”和曲尼版的“宝本”,“对勘二本,折衷文义,期得其真”,在《内学》第四辑发表了《集量论释略抄》,但那是很简要的一个本子。法尊法师的编译,依据德格版的持财护与雅玛参贾的藏文本,并参考北京版的金铠与信慧译本,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将《集量论》翻译了出来。在翻译的过程中,法尊法师还对两种藏译本的同异、优劣作了一定的考订辨证。法尊法师在本书中对陈那的释文详加串解,并

  • 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

    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

    《作者:吕澂《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引言》,原载1926年12月《内学》第三辑,《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卷一收录。唯识三十颂释,梵名Trim!s/ika^-vijn~apti-bha^s!ya 。意译三十了别释。又称唯识三十颂释论。印度安慧造。解释世亲所著之唯识三十论颂。先叙造论之旨趣,次诠明各颂次第及字句意义。并援引阿毗达磨经、入无分别陀罗尼(梵Nirvikalpa - praves/a-dha^ran!i^ ) 及其他偈颂以广证其说。

  • 集量论释略抄

    集量论释略抄

    《作者:吕澂中国现代吕澂编译的印度因明经典。《集量论》是印度陈那的集大成之作,唐时义净的译本早已佚失。吕澂据西藏奈旦版的“金本”和曲尼版的“宝本”对勘写成。最初刊登在《内学》第四辑(1928)。保留了《集量论》原250颂中对理解或认识瑜伽行派思想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删去一些平铺的资料性内容。该译本译文精当,义理忠实,为因明研究的可靠资料。在其附录部分引用的陈那所破五家之说(即“成质难论”、“正理论”、“胜论”、“数论”、“弥曼差论”)的内容,对了解中古印度的哲学思想和陈那因明的时代背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三自性论

    三自性论

    《作者:世亲大乘瑜伽行派论书。印度·世亲菩萨造,全论共三十八个颂。民国三十八年,由刘孝兰于重庆依藏文译本译出。现收于《大藏经补编》第九册。 所谓三自性,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此三自性为无著、世亲学系的总枢纽。本论对三自性的各别性质、相互关系、悟入的次第、方法和利益等问题,均较集中和较具体地作了说明。《三自性论》贯彻了‘唯识’为立场、‘辩证’为方法的特点。 本论另有金克木依梵文原本及二种藏文译本译出的异译。

  • 吉祥经

    吉祥经

    《作者:佚名凡十二颂。为国人黄底拉利利(巴利名音译)译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发表在九月二十二日之佛教日报。本经系属于巴利藏小部经(Khuddaka Nika^ya I)之小诵经(Khuddaka Pa^t!ha)。内容叙述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应一天人之请,而为其解说持戒修善可得大吉祥之理。 现代学者法周于其所著之‘吉祥经的透视’一文中举出,大正藏第四册所收之法句经第三十九品吉祥品系译自小部经,同时如上记所说,本经系属于小部经中之小诵经,故推论吉祥品系取自小诵经中之吉祥经。此外,文中并附上本经之巴利原文,将译文与原文做一对照比较,而指出二者差异之处。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

    《作者:佐伯旭雅简称《冠导俱舍论》,三十卷,佐伯旭雅(Kyokuga Saeki)1869年在日本出版,曾经风靡日本。所谓“冠导”,特色就在天头上的字和夹注小字,大字就是《俱舍论》本身。《冠导俱舍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光记》《宝疏》。收于大藏经补编 第06册

  • 小部经典本生经

    小部经典本生经

    《作者:夏丏尊夏丏尊译,“本生”, 巴利文Jataka的意译, 亦译“本起”、“本缘”,音译“阇陀伽”。巴利文《小部》中的一部经典。内容通过叙述佛陀前生曾为国王、婆罗门、商人、女人、象、猴等所行善业功德的寓言故事,发挥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关佛陀本生的汉译典籍,散见于下列诸经:《六度集经》、《生经》、《菩萨本行经》、《菩萨本缘经》以及《菩萨本生鬘论》等。为十二分教之一。

  • 华严经疏论纂要

    华严经疏论纂要

    《作者:为霖道霈清道霈编。一百二十卷。节选《华严经大疏钞》和《新华严经论》的主要内容汇编而成,置于经文之末,于康熙年间出版。道霈认为,当时“禅者喜读《论》而不知《疏钞》之广大精微;讲者喜读《疏钞》而不知《论》之直捷痛快”,两者皆有偏失。因此将李通玄的《论》和澄观的《疏钞》予以会通,编成此书。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均如大师华严学全书

    均如大师华严学全书

    《作者:均如高丽僧均如着,金知见编注。一九七七年,大韩传统佛教研究院出版委员会印行。内容包括华严经三宝章圆通钞、释华严旨归章圆通钞、十句章圆通记、一乘法界图圆通记各二卷,以及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十卷,为均如研究华严学之总集。本书并附有‘大华严首座圆通两重大师均如传’,为进士赫连挺于高丽文宗二十九年(1075)所撰。系于韩国海印寺藏经阁所发现。编者金知见认为该书具有下列之价值:(一)彰显均如大师之成就,为中、日、韩三国研究华严学者之重要资料。(二)其教分记中,有关五教章之研究,可藉以解决日本初期华严典籍和本、宋本传来之背景问题。(三)书中有中

  •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

    《作者:安慧《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印度佛教典籍。安慧着,译者不详。卷数不详。据《唯识述记》记载,安慧曾「即糅杂集,救《俱舍论》,破正理师」,所指的应该就是此《实义疏》的创作。在《实义疏》中,安慧以驳斥众贤一系的正理师、护救世亲的《俱舍论》为主要目的,故在许多问题上都遵循了世亲的思想。同时,他并不固执一家之言,而是积极吸收众贤等人的合理说法,旁徵博引,多方论证,因而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发展了《俱舍论》的思想。所以,本疏对於研究安慧本人的思想以及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由於安慧的引用,疏中还包括了一些已经散佚的印度

  • 行事钞中分门图录

    行事钞中分门图录

    《作者:道宣《行事钞中分门图录》,唐道宣着,一卷。是道宣为其《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所作的科分。从图录的内容来看,其中的科分与道宣的《行事钞》原文某些地方略有不同。所以,本文对研究道宣、对阅读和理解道宣的《行事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献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载,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现於北图敦煌遗书中发现一号,编号为北新722号。录文时以此号为底本,无校本。但文中所引之《行事钞》原文,则依据《大正藏》本《行事钞》进行了核对。为了保持文献原貌,引文与《行事钞》不一致者,校对时一般不作校正。但文字明显错误时,则予以改正。录文中天干序号为

  • 御制释迦牟尼佛赞

    御制释迦牟尼佛赞

    《作者:朱棣御制释迦牟尼佛赞,明 太宗御制,佛教大藏经 第083册

  • 大明太宗文皇帝御制文殊赞

    大明太宗文皇帝御制文殊赞

    《作者:朱棣大明太宗文皇帝御制文殊赞,明 太宗御制,佛教大藏经 第083册

  • 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别录

    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别录

    《作者:佚名高丽国僧人守其等奉敕校勘。三十卷。是现存《高丽藏》再雕版的校勘记录。全书共收六十九部佛典的七十七篇校勘记。其中大乘经十九部(卷一至卷一一)、大乘论八部(卷一二至卷一四)、小乘经十六部(卷一五至卷二○前部分)、小乘律八部(卷二○后部分至卷二五)、小乘论七部(卷二六至卷二七前部分)、贤圣集传五部(卷二七后部分至卷二九前部分)、《开元录》后新入藏经典六部(卷二九后部分至卷三○)。所记校勘版本有“国本”(初雕《高丽藏》)、“宋本”(《开宝藏》)、“丹本”(《契丹藏》)。各校勘记先标千字文函号和经名(一经多译则另注译者),后据

  • 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

    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

    《作者:窥基一卷 (唐)释窥基撰 金皇统九年至大定十三年(1149-1173)刻元重修赵城金藏本,《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为佛教因明类著作,仅存于《赵城金藏》。上世纪30年代曾经单卷模拟复制,并影印收入《宋藏遗珍》。但其后遗失。遗失的具体时间,应在1935年复制归还广胜寺之后,1949年送交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之前。由于《赵城金藏》在辗转搬迁的过程中曾经石门(今石家庄)、保定,故今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发现本卷,亦在情理之中。现虽缺失原卷之第8纸以后部分,但沧海遗珠,再现世人,令人惊喜。

  • 弥兰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

    《作者:佚名南传佛教巴利语系著名经典。作者不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该经叙述了公元前2世纪入侵印度的希腊系国王弥兰陀与印度佛教僧侣那先之间的一次论辩。弥兰陀王站在希腊思想的立场上运用双刀论式诘难那先比丘,那先运用印度思想批驳弥兰陀王的诘难,并借此论述了佛教教义。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灵魂问题,佛教主张无我,希腊精神相信灵魂,该经维护了佛教精神,否认内在自我的存在,反对将气息与灵魂视为一体,对希腊思想进行了批判。该经记录了印度思想与希腊思想之间的相互交流,反映了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对研究佛教史民族关系史、及人类思

猜你喜欢的书

见闻札记

见闻札记

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散文和故事集。初版时欧文化名“杰弗里·克雷翁”(法语:“铅笔”的意思)。本书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浪漫主义奇想与日常生活场景的真实描写、幽默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其中最著名的是《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两篇故事,皆取材于荷兰移民的古老传说。瑞普·凡·温克尔是个游手好闲的懒汉,饮了仙酒,一觉睡去,醒后已过20年。正是“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周围现实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在独立战争中获胜,建立了共和国。可是摸不着头脑的瑞普却仍旧称英王乔治三世陛下的臣民。这个人物的名字在美国已成了普通名词,用来表示懒惰和因循守旧。《睡谷的传说》写一个怕鬼的乡村穷教师爱上一个富家美女,正当自鸣得意时遭到“鬼”的袭击。原来这个“鬼”是他的情敌装的,永远打消了他对美人的痴心妄想。《见闻札记》中的故事也有写英国生活的,写美国印第安人习俗的。这些故事都具有浓厚的民间口头文学色彩,情节怪诞离奇,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阿特拉斯耸耸肩

阿特拉斯耸耸肩

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首次由兰登书屋出版。据说,这部小说当时已被12家出版社退稿,出版以后,恶评如潮但畅销无比,对美国大众的影响仅次于《圣经》,作者也因该书几乎激怒了整个成人世界:父亲、母亲、左派知识分子、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他们贬低她: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醉心于她的学说。咒骂她:她患上癌症完全是她在哲学上和精神上犯错的结果。在政治上,兰德是一个失败者,自由主义者不喜欢她摆出的自我为中心的姿态;保守派不喜欢她的无神论;双方同时都反对她的个人主义。 然而,与青年马克思一样,兰德也是不怕闪电、不怕霹雳、不怕天空中的惊雷或许,安兰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提倡自私的美德,公开为资本家辩护,而且毫不掩饰她对庞大政府的憎恶。《阿特拉斯耸耸肩》在美国的销售已达千万,被称为自私圣经在书中,与《资本论》对资本的批判一样,她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驳:在20世纪发动机公司,实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开始人们都欢欣鼓舞,觉得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结果能干的人工作越来越多,懒惰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工厂很快就倒闭了。看来,在对人性的缺点没有充分的了解时,在财富还没有达到无限充裕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显然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石初集

石初集

元代诗文别集。10卷。周霆震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今本《石初集》是周霆震的门生晏璧编集。卷首有洪武六年(1373)刘玉汝序,陈谟序,洪武七年葛化序,张莹序。据诸序,周霆震平生“诗文千百篇,厄于灰烬。此编特兵后感时触事之作”(张莹序)。陈谟与葛化序都曾拿杜甫与周霆震相比,陈谟甚至说周霆震有3大幸事,一未仕于元,二经战乱仍健在,三元末江南野史传世不多,而周霆震所作可为国史补。卷1为五言古诗。卷2—3为七言古诗,卷4为律诗,卷5为绝句、卷6为序、卷7为记、卷8为志铭,卷9为传、说、书后,卷10为题跋、赞、祭文。卷末是附录,包括晏璧等人所作周霆震行述、墓志以及洪武十四年(1381)林坚撰《石初集》后序。并附有成化九年(1473)彭时、商辂、刘宣等跋语。据跋语,可知现存《石初集》是其6世孙周正方刊于浙江佥宪任上。

华阳集

华阳集

北宋王珪(1019—1085)撰。四十卷,一作六十卷、附录十卷。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属四川)人。后徙舒(今属安徽)。庆历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掌朝凡十六年,无所建树。其集原本久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抄成编为六十卷,又附录十卷,清内府刊印《武英殿聚珍版书》时,将“其中青词、密词、默词、醮词、齐文、道场文、功德疏,及教坊致语之类,均非文章正轨,谨禀承圣训,既加删削,重编为四十卷。”诗词作六卷,有诸体诗二百四十六首,帖子词、宫词、歌词百六十四首。文三十四卷,奏状三十三篇,札子三十六篇,表百七十一篇,内制文七百二十七篇,外制文二百十一篇,册文、祝文、祭文等七十八篇,问、议、序、启二十三篇,神道碑七篇,志铭、墓记三十二篇,凡一千三百一十篇。其文宏侈瑰丽,多台阁之体。其诗以富丽为主,讲究摛藻敷华,精思锻炼,细润熨贴。《明堂庆成》、《上元应制》诸篇,工丽独绝。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排印本。《四库全书》本作六十卷,附录十卷。今人栾贵明据残存《永乐大典》与乾隆《聚珍版书》本互校,又辑得十六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元朝全真道道士苗善时编撰。七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纯阳帝君即全真道祖师吕洞宾,号纯阳,元武宗至大三年(1311)诏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本书为吕洞宾神化传记,作者根据有关经书文集和唐宋史传,摭收实迹,削去浮华,编成一百二十化。每一化记述吕洞宾故事一则,并附赞颂诗文。卷一至卷二凡七化,记述吕洞宾家世及悟道、受道之事。卷三至卷七共一百十三化(内缺第二十六至三十三化),主要记述吕洞宾成道之后隐化显神,警世济世,点化世人成仙或戏弄财主恶人故事。受其化度者甚多,其中包括曹国舅、何仙姑、邵雍、韩绮、施肩吾、王重阳等儒道名士。全书文笔类似唐宋传奇小说。

台宗十类因革论

台宗十类因革论

台宗十类因革论,四卷,宋善月述。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