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楞严解冤释结道场仪

    楞严解冤释结道场仪

    《作者:道和中国佛教典籍。宋释祖照集。八卷。明清云南阿吒力僧常用科仪。 本科仪主要依据《大佛顶首楞严经》编集而成,必须与经配合才能举行法会。仪文对佛教设立道场的目的、次序、需要的器具、安置的佛像以及设立道场的始末都作了说明,是研究中国佛教科仪的重要资料。仪文所引兴福禅师《楞严疏》,不见历代称引,为研究《楞严经》的新资料。 仪文中有政和年号,则此科仪之编成不早於北宋徽宗时。仪文卷首题「眉阳慧觉寺长讲沙门祖照集」,祖照生平,现无从查考。 本科仪不见中外佛书载录,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整理本之底本为云南省图书馆藏清乾隆五十一年丽江

  •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

    《作者:佚名《大念处经》是巴利三藏中经藏《长部尼伽耶》的第二十二经,又名《四念处经》。此经论述真修实证的修行法门,即以修习四念住,内观身、受、心、法,了知「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以对治净、乐、常、我等四颠倒想,修得慧观,知见苦、无常、无我之三法印,达至「於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诸漏断尽,达於涅盘之境。在初期佛教经典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此经代表了佛教早期亲修实证的特色,有别於部派佛教时期偏重推理论证的特点。对於各部派的修行实践有很大影响,可以说修习四念处就是禅,就是止观;对於要用自身的体验,了悟佛法,转凡成圣,转痴成智的修

  • 大隧道本生

    大隧道本生

    《作者:佚名《大隧道本生》选译自巴利三藏经藏之第十一经《巴利本生》。本生一词是说众有情因业力因果而生死轮回的故事,佛本生说的是佛陀前生的故事。这些本生故事散见於各部派的经典中,斯里兰卡的大寺派把所有佛本生收录在一起辑成《巴利本生》,内含547则本生,皆为偈颂,或说是格言警句式的叙事诗,如果只读这些偈颂可能不易理解,因而在本生经流传的同时,就有讲述完整故事的散文体本生经传流布,二者配合起来,珠联璧合。由於按斯里兰卡的传统,只有经典才可入藏,而经传是不能入藏的,因此卷帙诰繁的经典传注都另编入藏外文献。

  • 即兴自说

    即兴自说

    《作者:佚名《即兴自说》是巴利三藏经藏《小部尼伽耶》中的第三经。本经共分为八品,每品含十经,共为八十经。每经由长行和偈颂二部分组成,长行是叙述诗体,偈颂是佛知见此事体後感兴而发之偈颂,所以这是一部佛借一事一物向众生说法的隽永的小经,读起来通俗易懂。偈颂部分所含义理又发人深省,揭示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道理。 经名原作Udāna,有人转译为「无问自说」,有人只译为「自说」,因原词还有感兴语之意,故译为「即兴自说」。

  • 大乘无尽藏法

    大乘无尽藏法

    《作者:信行中国佛教典籍,三阶教创始人信行所撰,一卷。 本文献是信行的早期着作,也是三阶教的基本典籍之一。信行在该文献中论述了三阶教的基本理论、修持方式以及自己创立三阶教的早期活动,对於我们研究三阶教的历史与思想均有重要价值。 本文献最早为日本矢吹庆辉发现於大英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为斯2137号。该卷首尾均残,卷下部亦有若干残缺,无首尾题。矢吹庆辉将其拟名为「信行遗文」,录文收入其所着《三阶教研究》之资料篇。其後,於大英图书馆所藏尚未公布的敦煌遗书中又发现斯9139号亦为本文献。斯9139号首残尾存,有尾题,存文亦比斯2137号为多。 本文献未为

  • 佛性问答

    佛性问答

    《作者:佚名本文献为佚名经论,因经中有「信行窃闻」一句,并从经论所述内容来看,多次引经证《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事迹,由此判断,当为三阶教经典。唯存一卷,且首尾均残缺,但从文意看,内容基本完具。今名为整理时所拟。 本文献首尾均残,无法得见全貌。原文有断句。现存通篇大致可分为三大部份:一是解释佛性观,并具体说明十种观行。二是以大量篇幅解释真如佛性,以说明法性无生、无为染净、从缘来去。文章认为体行两性均为真如佛性体现,因而常不轻菩萨恭敬一切众生。三是引佛成证,再次强调众生佛性是三世诸佛道场,无相法身隐在众生之内。佛是众生,众生是佛。

  • 地狱变经文偈颂

    地狱变经文偈颂

    《作者:佚名《地狱变经文偈颂》,中国人所撰佛教文献,作者不详。刊刻在南宋僧人赵智凤镌刻的宝顶山石窟大佛湾北岩西部地狱变龛。

  • 观经变像经文偈颂

    观经变像经文偈颂

    《作者:佚名《观经变像经文偈颂》,中国人所撰佛教文献,作者不详。刊刻於南宋赵智凤镌刻的宝顶山石窟大佛湾北岩观经变像龛。 全国石窟中观经变并不鲜见,但变像与变文并列的不多;规模如此宏大、内容如此丰富则甚为罕见。特别是「十六观」的造像取材,他处多以刻韦提希夫人像为正,本龛却刻了十六个不同阶层的男、女人物像,并把各观想中经文浓缩成二十字的偈颂刊刻在图旁,为各处石窟所罕见。

  • 三圣御制佛牙赞

    三圣御制佛牙赞

    《作者:佚名《三圣御制佛牙赞》,北宋太宗、真宗、仁宗所撰赞佛牙诗。曾於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立石,时称「三朝御制佛牙赞碑」,可参见《佛祖统记》卷四十五。根据大足碑刻尾记,大足此碑刻转录自庐山西林乾明寺,则可知大足此碑刻实际是北宋《三朝御制佛牙赞碑》之辗转复刻,甚可珍贵。敦煌遗书中藏有仁宗赞佛牙诗,题作《李相公叹真身》,文字略有参差,可参见斯4358号。 该《三圣御制佛牙赞》位於大方便佛报恩经变龛下部,额横刻碑目:「三圣御制佛牙赞」,其中「圣」字作「[王/珏]」,意为北宋的三个皇帝。碑文左右有双勾竖刻七字对联一幅,作:「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

  •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经文偈颂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经文偈颂

    《作者:佚名《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经文偈颂》,中国人所撰佛教文献,作者不详。刊刻於南宋僧人赵智凤主持镌刻的宝顶山石窟大佛湾北岩中部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龛。 该龛变像与变文并举,刻佛前生、现世,因地修行、行孝报恩事迹各六组图像,为高浮雕,宣扬佛难舍能舍,难为能为的种种自我牺牲精神。该龛是全国石窟群中最大的一龛,在石刻造像中变像与变文并举是前所少见的,是研究同类题材造像发展变化的珍贵资料。

  • 父母恩重经变经文偈颂

    父母恩重经变经文偈颂

    《作者:佚名《父母恩重经变经文偈颂》,中国人所撰佛教文献,作者不详。刊刻在南宋僧人赵智凤主持镌刻的父母恩重经变龛。父母恩重经变龛,位於宝顶山石窟大佛湾北岩中部,图文并举。情节连贯地刻绘出父母抚育儿子成长的「十恩图」。 全国石窟群中,刻变像与变文并举的《父母恩重经变》仅此一例。龛刻经偈颂文,与安世高、鸠摩罗什先後译的《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均大异。石刻「十恩图」颂虽然多处提及慈觉禅师宗颐,但所言又浸透儒家伦理观念,是研究该典籍发展变化的珍贵资料。 主建者赵智凤五岁出家,自幼奉母至孝。他营造的宝顶山石窟造像内容,充满儒家孝道伦理观念。南

  • 入菩萨行论广解

    入菩萨行论广解

    《作者:寂天《入菩萨行论》(Bodhisattvacaryavatara,梵),印度後期大乘佛教经典。古印度着名佛教学者寂天(Sāntideva,梵)着。寂天为後期大乘佛教瑜伽中观派的主要理论家,约生活於公元八世纪左右。本论全由偈颂组成,共十品,言简意赅,从劝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後期大乘关於菩萨修心的主要理论,是一部重要的着作。 本论在北宋曾由天息灾自梵文译出,称《菩提行经》,谓是龙树所造,仅八品。但西藏的藏文大藏经中保存有全本,且有杰操大师所撰对该论的「广解」。「广解」精深简要,对阅读该论有较大帮助。 隆莲法师於五十年代初将本记连同「广解」自藏文译出,定名

  • 相好经

    相好经

    《作者:佚名又名《佛说观佛三昧海经本行品第八》。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S.4678,首尾俱全。北闰55(《敦煌劫余录》谓系《观佛三昧海经》之异译本,误)、S.2686,此两号前者首存尾残,后者尾存首残,两号相缀,恰成完璧。另有北日85,S.22,P.2130、2300、3593等。此经乃割裂*《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观相品》及《本行品》中关于佛各种相好的文字拼缀而成,以供信徒持诵观佛三昧。经中谓:“如来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佛生人间,示同人事,因人相故,说三十二相。胜诸无故,说八十种好。为诸菩萨,说八万四千妙相好,诸实相好。”北

  • 大乘起世论

    大乘起世论

    《作者:佚名《大乘起世论》,中国佛教禅宗僧人所撰典籍,作者不详,一卷。 本文献以自设问答的形式,论述了禅宗修持诸多要义。前有序文,後有结偈。作者认为真谛之门幽秘,即使圣者也难以知晓,必须行者本人亲证。主张先须安心,并要善於发现与亲近善知识。如果不能得遇善知识,则难以证知真谛实相。主张修行者必须不起分别智,不起一念,不见一物,但又反对不作一事,不为一事的枯禅,主张行住坐卧,随时都在禅中。问答部分的结尾,以机锋的形式,启导学人不要执泥於语言文字。本文献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总体风格上,都带有浓重的禅宗南宗色彩,应属於慧能系南宗僧人所撰。

  • 菩萨总持法

    菩萨总持法

    《作者:佚名《菩萨总持法》,又名《破相论》、《契经论》、《破二乘见》,中国禅宗僧人所撰典籍,着者不详,一卷。 本文献在内容上与托名菩提达摩所撰的《观心论》有类似之处,因此,两者可能有密切的关系。但在本文献中对「三时说」及「参斗陆升乳糜」等譬喻提出独特的解释,还出现「见性」、「了了见性」及「顿悟」等禅宗南宗特有的术语。因此,对本文献在中国佛教史及中国思想史上地位,有进一步认真研究之必要。关於这一点,可参见田中良昭:《〈菩萨总持法〉与〈观心论〉三》(载《驹泽大学佛教学部研究纪要》第45卷,1987年)。总之,本文献与同卷连写的《修心要论》,都是研究

  • 谛义证得经

    谛义证得经

    《作者:乌玛斯伐蒂亦译《入谛义经》。印度耆那教经典。作者*乌玛斯伐蒂。全书共10章339节。全面系统地阐明耆那教的基本教义和学说,包括伦理观、逻辑学、心理学、宇宙结构学和本体论,是最优秀的概论性代表作。得到白衣, 天衣两派教徒的共同承认。各章内容:(1)正见,正智、正行是为解脱道,正见即是对七谛义的信仰,包括命、非命、漏、缚、遮、灭、解脱。正智有五种,即感官智、圣典智、直观智、他心智、完全智,此由直接和间接所得。(2)命有两种:轮回者和解脱者。轮回者分动者和不动者,不动者是地、水、植物,动者是火、风和具有2个以上根者。(3)宇宙之结构:立于水

  • 法华经文外义

    法华经文外义

    《作者:佚名《法华经文外义》,中国僧人所撰佛教经典疏释,作者不详,一卷。 本文首残尾全,卷尾有尾题及题记:「法华经文外义一卷,一校竟,大统十一年岁次乙丑九月二十一日,比丘惠袭於法海寺写讫,流通末代不绝也。」原卷启功题签。本疏以问答的形式,对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的思想,多有引申发挥。由於卷首残,不得见其全貌,但据文内尚存的不同层次的内题:如「料简文经理经」、「二智」、「次明因缘」、「烧舍宅者」、「净土者」、「五百由旬险难道者」、「次明二依」、「十地者」等,可以看出本文的脉络及作者的关注点。本文对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及《法华经》思想在中

  • 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

    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

    《作者:佚名《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又名《达摩禅师论》,中国僧人假托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所撰典籍,着者不详,一卷。 已知在敦煌遗书中存有两号:伯2039号(首尾完整)与北新1254号(首残尾全),文字略有差异。在《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中,已综合两号录为全本。考虑到古代佛典在传抄中颇有增衍嬗变,形成异本的情况,在此将两号分别录文,以供参考。详情请参见《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题解。 录文一以伯2039号为底本,无校本。个别地方据北新1254号校勘。录文二以北新1254号为底本,无校本,个别地方以伯2039号校勘。

  • 自知录

    自知录

    《作者:祩宏凡二卷。明代云栖袾宏编。书成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系就明代袁了凡所著劝善之书‘阴骘文’加以改变,成为具体之实践德目。内容分为善、过二门。善门包括忠孝、仁慈、三宝功德、杂善;过门包括不忠孝、不仁慈、三宝罪业、杂不善类等,详为判别善恶功过。其德目之分类、善过之评价,详尽精细,几网罗日常生活之一切。本书问世后,令‘功过格’思想深入民间,形成一般民众积阴德之观念。

  • 正讹集

    正讹集

    《作者:祩宏全一卷。明代云栖袾宏撰。万历二年(1574)刊行。计列举六十六项,如千佛衣、五祖不养母、西方十万八千、高沙弥不受戒、盂兰盆、梁武帝、南无佛、三衣、剃发不剃须等,皆为当时道俗所不知而致讹传者,故袾宏详述出典,以释明佛教本来之意义。

  •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作者:印光李净通编,全一册。此书为李净通居士,虽忝立大师门墙而未获亲炙,乃取大师《文钞》昕夕披览,惟词丰义博,未易猝解。乃掇其至精至粹之言,或意义同而下语殊胜微妙者,提要录为一编。惟所取者只限于文钞正续两编。后编者之友唐慧峻见稿,犹嫌未足,乃商请妙真和尚,取《文钞三编》之稿本,再采妙文,遂成全集文钞之精华。是集综《文钞》正、续、三各编,共得精要333则,按正编《嘉言录》编次,分立十科。并遂句详加标点,名为《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是书出版之前又经灵岩山了然、德森两法师遵照原著,详为鉴定,是书可为修净业而不克通读文钞者之良导。1952年冬圆瑛老法师为

  • 七祖法宝记

    七祖法宝记

    《作者:佚名佛教著作。作者不详。二卷或三卷。北新1272,前残尾存,有尾题“七祖法宝记下卷”。内容罗列了善知识、恶知识、假佛、真佛、法身礼、假三宝、真三宝、假戒、真戒、不净说法、净说法、有诤法、有为法等项目,然后引证《佛藏经》等二十余种经文论述之。由于引用了译于唐开元年间的《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而其文字又为《历代法宝记》所引用,故其产生年代约为公元723年至779年间。文内引用了伪经*《法句经》、《金刚三昧经》、*《禅门经》的文字。该七祖或为北宗神秀之弟子。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据大谷大学本录文。

  • 金刚经纂

    金刚经纂

    《作者:佚名敦煌遗书藏本。作者不详。一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启请八大金刚与持诵功德文;第二部分叙述天历元年北山县刘姓女子入冥故事;第三部分为“玄奘法师十斋日”、“玄奘法师十二月礼佛日”以及持诵功德文。本文献是中国民间佛教的产物,反映了功德思想的实际流传形态,而“十斋日”、“十二礼日”等对研究民间实际宗教活动有重要参考意义。历代经录未予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

  • 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

    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

    《作者:佚名《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又名《水月观音经》,中国人所撰佛经,作者不详,一卷。 本经内容为向观音发愿,以求救度。对研究我国观音崇拜的流传及其形态有一定的价值。 本经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载,故亦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现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一号,收藏於中国天津艺术博物馆,编号为4532号。 整理本以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本为底本,无校本。

  •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

    《作者:佚名亦称《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银蹄金角犊子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所述为佛本生故事。经中说:旃陀罗颇黎王娶有三妻,其第三夫人生有一子。二位大夫人因嫉妒,设计杀此子。太子变为一头银蹄金角牛犊,得屠户的帮助逃出国外。后娶邻国公主,回国救母,与母均“不转凡身成佛”。本经最初见录于《仁寿录》,被判作伪经。但从本经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结构看,应属印度所撰佛典。约于南北朝末年或隋朝初年译出,而助译者加入了若干自己发挥的内容。译文大抵为口语,质胜于文。敦煌写本中有若干武周新字,可能抄写于晚唐早期。本经的发

猜你喜欢的书

见闻札记

见闻札记

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散文和故事集。初版时欧文化名“杰弗里·克雷翁”(法语:“铅笔”的意思)。本书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浪漫主义奇想与日常生活场景的真实描写、幽默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其中最著名的是《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两篇故事,皆取材于荷兰移民的古老传说。瑞普·凡·温克尔是个游手好闲的懒汉,饮了仙酒,一觉睡去,醒后已过20年。正是“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周围现实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在独立战争中获胜,建立了共和国。可是摸不着头脑的瑞普却仍旧称英王乔治三世陛下的臣民。这个人物的名字在美国已成了普通名词,用来表示懒惰和因循守旧。《睡谷的传说》写一个怕鬼的乡村穷教师爱上一个富家美女,正当自鸣得意时遭到“鬼”的袭击。原来这个“鬼”是他的情敌装的,永远打消了他对美人的痴心妄想。《见闻札记》中的故事也有写英国生活的,写美国印第安人习俗的。这些故事都具有浓厚的民间口头文学色彩,情节怪诞离奇,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阿特拉斯耸耸肩

阿特拉斯耸耸肩

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首次由兰登书屋出版。据说,这部小说当时已被12家出版社退稿,出版以后,恶评如潮但畅销无比,对美国大众的影响仅次于《圣经》,作者也因该书几乎激怒了整个成人世界:父亲、母亲、左派知识分子、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他们贬低她: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醉心于她的学说。咒骂她:她患上癌症完全是她在哲学上和精神上犯错的结果。在政治上,兰德是一个失败者,自由主义者不喜欢她摆出的自我为中心的姿态;保守派不喜欢她的无神论;双方同时都反对她的个人主义。 然而,与青年马克思一样,兰德也是不怕闪电、不怕霹雳、不怕天空中的惊雷或许,安兰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她提倡自私的美德,公开为资本家辩护,而且毫不掩饰她对庞大政府的憎恶。《阿特拉斯耸耸肩》在美国的销售已达千万,被称为自私圣经在书中,与《资本论》对资本的批判一样,她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批驳:在20世纪发动机公司,实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开始人们都欢欣鼓舞,觉得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结果能干的人工作越来越多,懒惰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工厂很快就倒闭了。看来,在对人性的缺点没有充分的了解时,在财富还没有达到无限充裕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显然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石初集

石初集

元代诗文别集。10卷。周霆震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今本《石初集》是周霆震的门生晏璧编集。卷首有洪武六年(1373)刘玉汝序,陈谟序,洪武七年葛化序,张莹序。据诸序,周霆震平生“诗文千百篇,厄于灰烬。此编特兵后感时触事之作”(张莹序)。陈谟与葛化序都曾拿杜甫与周霆震相比,陈谟甚至说周霆震有3大幸事,一未仕于元,二经战乱仍健在,三元末江南野史传世不多,而周霆震所作可为国史补。卷1为五言古诗。卷2—3为七言古诗,卷4为律诗,卷5为绝句、卷6为序、卷7为记、卷8为志铭,卷9为传、说、书后,卷10为题跋、赞、祭文。卷末是附录,包括晏璧等人所作周霆震行述、墓志以及洪武十四年(1381)林坚撰《石初集》后序。并附有成化九年(1473)彭时、商辂、刘宣等跋语。据跋语,可知现存《石初集》是其6世孙周正方刊于浙江佥宪任上。

华阳集

华阳集

北宋王珪(1019—1085)撰。四十卷,一作六十卷、附录十卷。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属四川)人。后徙舒(今属安徽)。庆历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掌朝凡十六年,无所建树。其集原本久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抄成编为六十卷,又附录十卷,清内府刊印《武英殿聚珍版书》时,将“其中青词、密词、默词、醮词、齐文、道场文、功德疏,及教坊致语之类,均非文章正轨,谨禀承圣训,既加删削,重编为四十卷。”诗词作六卷,有诸体诗二百四十六首,帖子词、宫词、歌词百六十四首。文三十四卷,奏状三十三篇,札子三十六篇,表百七十一篇,内制文七百二十七篇,外制文二百十一篇,册文、祝文、祭文等七十八篇,问、议、序、启二十三篇,神道碑七篇,志铭、墓记三十二篇,凡一千三百一十篇。其文宏侈瑰丽,多台阁之体。其诗以富丽为主,讲究摛藻敷华,精思锻炼,细润熨贴。《明堂庆成》、《上元应制》诸篇,工丽独绝。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排印本。《四库全书》本作六十卷,附录十卷。今人栾贵明据残存《永乐大典》与乾隆《聚珍版书》本互校,又辑得十六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元朝全真道道士苗善时编撰。七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纯阳帝君即全真道祖师吕洞宾,号纯阳,元武宗至大三年(1311)诏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本书为吕洞宾神化传记,作者根据有关经书文集和唐宋史传,摭收实迹,削去浮华,编成一百二十化。每一化记述吕洞宾故事一则,并附赞颂诗文。卷一至卷二凡七化,记述吕洞宾家世及悟道、受道之事。卷三至卷七共一百十三化(内缺第二十六至三十三化),主要记述吕洞宾成道之后隐化显神,警世济世,点化世人成仙或戏弄财主恶人故事。受其化度者甚多,其中包括曹国舅、何仙姑、邵雍、韩绮、施肩吾、王重阳等儒道名士。全书文笔类似唐宋传奇小说。

台宗十类因革论

台宗十类因革论

台宗十类因革论,四卷,宋善月述。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