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行事钞中分门图录

    行事钞中分门图录

    《作者:道宣《行事钞中分门图录》,唐道宣着,一卷。是道宣为其《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所作的科分。从图录的内容来看,其中的科分与道宣的《行事钞》原文某些地方略有不同。所以,本文对研究道宣、对阅读和理解道宣的《行事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献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载,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现於北图敦煌遗书中发现一号,编号为北新722号。录文时以此号为底本,无校本。但文中所引之《行事钞》原文,则依据《大正藏》本《行事钞》进行了核对。为了保持文献原貌,引文与《行事钞》不一致者,校对时一般不作校正。但文字明显错误时,则予以改正。录文中天干序号为

  • 御制释迦牟尼佛赞

    御制释迦牟尼佛赞

    《作者:朱棣御制释迦牟尼佛赞,明 太宗御制,佛教大藏经 第083册

  • 大明太宗文皇帝御制文殊赞

    大明太宗文皇帝御制文殊赞

    《作者:朱棣大明太宗文皇帝御制文殊赞,明 太宗御制,佛教大藏经 第083册

  • 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别录

    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别录

    《作者:佚名高丽国僧人守其等奉敕校勘。三十卷。是现存《高丽藏》再雕版的校勘记录。全书共收六十九部佛典的七十七篇校勘记。其中大乘经十九部(卷一至卷一一)、大乘论八部(卷一二至卷一四)、小乘经十六部(卷一五至卷二○前部分)、小乘律八部(卷二○后部分至卷二五)、小乘论七部(卷二六至卷二七前部分)、贤圣集传五部(卷二七后部分至卷二九前部分)、《开元录》后新入藏经典六部(卷二九后部分至卷三○)。所记校勘版本有“国本”(初雕《高丽藏》)、“宋本”(《开宝藏》)、“丹本”(《契丹藏》)。各校勘记先标千字文函号和经名(一经多译则另注译者),后据

  • 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

    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

    《作者:窥基一卷 (唐)释窥基撰 金皇统九年至大定十三年(1149-1173)刻元重修赵城金藏本,《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为佛教因明类著作,仅存于《赵城金藏》。上世纪30年代曾经单卷模拟复制,并影印收入《宋藏遗珍》。但其后遗失。遗失的具体时间,应在1935年复制归还广胜寺之后,1949年送交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之前。由于《赵城金藏》在辗转搬迁的过程中曾经石门(今石家庄)、保定,故今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发现本卷,亦在情理之中。现虽缺失原卷之第8纸以后部分,但沧海遗珠,再现世人,令人惊喜。

  • 弥兰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

    《作者:佚名南传佛教巴利语系著名经典。作者不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该经叙述了公元前2世纪入侵印度的希腊系国王弥兰陀与印度佛教僧侣那先之间的一次论辩。弥兰陀王站在希腊思想的立场上运用双刀论式诘难那先比丘,那先运用印度思想批驳弥兰陀王的诘难,并借此论述了佛教教义。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灵魂问题,佛教主张无我,希腊精神相信灵魂,该经维护了佛教精神,否认内在自我的存在,反对将气息与灵魂视为一体,对希腊思想进行了批判。该经记录了印度思想与希腊思想之间的相互交流,反映了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对研究佛教史民族关系史、及人类思

  • 一乘法界图合诗一印

    一乘法界图合诗一印

    《作者:智俨房山云居寺石经,《大正藏》中收有《华严一乘法界图》一文,这是在《一乘法界图合诗一印》之后附以释文的一部著作。原文缺撰者名,但历来被认为是新罗义湘所作。历来的看法是,《华严一乘法界图》中的法界图和释文都是义湘所作,这是迄今为止学术界的定论。但是,房山石经本《一乘法界图合诗一印》明确注明是智俨所作。法界图为智俨所作,《大正藏》中的《华严一乘法界图》是义湘对智俨《一乘法界图合诗一印》的注释。

  • 发菩提心戒

    发菩提心戒

    《作者:佚名发菩提心戒,一卷,石经寺主讲经律沙门志仙记,房山石经 第28册

  • 一切佛菩萨名集

    一切佛菩萨名集

    《作者:佚名一切佛菩萨名集,二十二卷。德云集,房山石经最全30987尊佛菩萨名号。

  • 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

    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

    《作者:佚名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略称房山石经),是隋代静琬法师开始发起,至明末绵历千年不断雕制的石刻佛经。目前被整理出来的有30册。其中第28册中的《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是唐代行琳大师所集,里面包含了30卷供700多个佛教陀罗尼咒。囊括了我们目前所见的种类最全的陀罗尼,甚至大量在佛经失传的咒语也在里面,非常珍贵。

  • 御注金刚经

    御注金刚经

    《作者:李隆基唐玄宗喜欢佛教,经常参与一些佛教活动。据 《册府元龟》记载,在开元二十三年,玄宗亲自注 《金刚经》,这就是 《御注金刚经》的来历。唐玄宗注的 《孝经》、《道德经》、《金刚经》在当时很流行,到了宋代,《孝经》和 《道德经》仍有传世,而 《金刚经》已经很难见到了。敦煌本 《御注金刚经》

  • 佛说恒水流树经

    佛说恒水流树经

    《作者:求那跋陀罗佛说恒水流树经,一卷,刘宋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房山石经,第03册。

  • 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作者:佚名又名《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药师经》、《药师琉璃光本愿拔除过罪经》、《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灌顶章句十二神王结愿咒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一卷。是《灌顶经》第十二卷之别出单本。谓佛应文殊师利之请,叙述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本愿及东方净土的情况,同时宣称持诵药师佛名号的种种功德。最后谓十二神王听法后,莫不一时舍鬼神形得受人身。本经作为《灌顶经》的一部分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多有别行单本。关于此经的内容与异本,可参见*《药师如来本愿经》与*《药

  • 因果本起经

    因果本起经

    《作者:求那跋摩因果本起经,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收于房山石经第02册。

  • 大比丘尼羯磨经

    大比丘尼羯磨经

    《作者:求那跋摩比丘尼羯磨经,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所谓“羯磨”是佛教中受戒或忏悔所作的仪式及宣告文书,类似于“受戒文”。本卷的内容即是比丘尼应守的戒律。

  • 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

    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

    《作者:朱棣明散曲别集。五十一卷。题永乐御制。近人卢前《饮虹簃所刻曲》刊本收小令七百二十二首,套数十四篇。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朱棣诏命用南北曲调编诸佛名称歌曲,十八年夏颁降佛曲,勒令各地生员习唱。据明僧幻轮编《释氏稽古略续集》载,该书有明永乐十五年(1417)序刻本,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赐僧录司《诸佛菩萨名称歌曲》大小三本。十八年三月初七日,颁御制经序十三篇,圣朝佛菩萨名称佛曲作五十卷,佛名作三十卷,俱入西藏流行。又据1987年《文物》第十期“张掖大佛寺永乐佛曲目录”统计,饮虹簃所刻七卷乃是残本,不足全书百分之三十,尚有一千

  • 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

    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

    《作者:安世高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见大集经五九及六十两卷,此存目。十方菩萨问何因缘,菩萨有痴有黠,乃至智能有厚薄?佛言,知校计为黠,不修校计为痴,因广说五十校计法。

  • 天童正觉禅师语录

    天童正觉禅师语录

    《作者:宏智正觉本书《天童正觉禅师语录》所引的版本选自《宏智禅师广录》,径录自日本出版的《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大日本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第贰拾玖套刊有《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其中卷九所载《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序》《大用庵铭》《行实》《塔铭》(有序)、《祭文》《大慧杲禅师题师像赞》《陆游题师像赞》为《宏智禅师广录》所未录。

  • 宝髻大王菩萨本缘

    宝髻大王菩萨本缘

    《作者:佚名《宝髻本缘》,全名为《吉祥圣雄宝髻大王菩萨本缘》,来自德国学者 Michael Hahn 编校的《大本生蔓》第四十七章。 《大本生蔓》发现於尼泊尔,是集本生与本缘故事为一体的一部古代佛教文献的集子。它的年代及最初产生、流传的地域目前尚不清楚。全书共五十章,本书最古老的写本现仍存尼泊尔。书中主要内容是传说故事,特别是关於佛修习善业的各种美德,着重强调的是佛的慈悲和他为获得最高正觉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其中第十至四十二章很接近大乘经典《悲华经》。这些故事都反复警示这样一个真理:在日益没落的世界上,人们一定要用完美的行为,走正确的道路。

  • 金刚经赞集

    金刚经赞集

    《作者:佚名《金刚经赞》,又名《金刚赞》。每首赞颂五言八句,共五十首赞颂。中国人撰,作者不详,一卷。 敦煌遗书中,题为《金刚经赞》的文献较多,经笔者调查,初步可分为三类:一为伯2039号背、俄弗323号等,即本文所介绍的文献。二为俄Дх296号《金刚经赞一本》、伯3645号《金刚经赞文》、斯5464号《金刚经赞》等,七言四句为一赞,共二十个赞。三为伯2184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後序并赞》等,四言十二句为一赞,共三个赞。以上三类,内容互不相同,均无作者名。

  • 佛性观修善法

    佛性观修善法

    《作者:信行一卷,中国佛教典籍。三阶教创始人信行撰。 本文献是三阶教的重要着作。未为历代経录所着录,亦未为历代大藏経所收。关於《佛性观修善法》的内容与研究,可参见拙作《〈佛性观修善法〉的基础研究》(载木村清孝博士还历记念论集《东亚佛教的形成与展开》,2002年,春秋社)。 现知在敦煌遗书中保存该文献写本两件,即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北敦07879号(制79,缩微胶卷8386号)与北敦14802号(新1002)。北敦07879号首残尾存,尾题作「□□观修善法」,尾题的前两字脱落。北敦14802号从中部起抄写《佛性观修善法》这一文献,存有首题,但文本尾残。将两号相互对照,北敦1480

  • 二曜金刚合璧

    二曜金刚合璧

    《作者:佚名《二曜金刚合璧》,民间流传的反映日曜崇拜与月曜崇拜的文献。作者不详。一卷。 该文献包括《佛说日光经》、《佛说太阳经》、《佛说月光经》、《佛说太阴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纂》等五种「经典」。合刊为一册。

  • 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

    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

    《作者:佚名《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本名《孝顺设供拔苦报恩道场仪》,又名《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教诫仪文》,中国佛教典籍。南宋四川绵竹大中祥符寺僧人思觉集。八卷。明清时期云南阿吒力僧和应赴僧常用科仪。

  • 佛说消灾延寿药师灌顶章句仪

    佛说消灾延寿药师灌顶章句仪

    《作者:佚名《佛说消灾延寿药师灌顶章句仪》,略称《药师科》、《药师科范》。六卷。宋代以後中国僧人着述。明代以来云南阿吒力僧常用科仪。

  • 护国司南抄

    护国司南抄

    《作者:佚名《护国司南抄》,中国云南僧人所编纂的汉传佛教经典疏释。纂集者为云南大长和国内供奉僧、崇圣寺主、义学教主、赐紫沙门玄鉴。原书有疏释五卷,《校勘录》一卷。玄鉴纂集该文献的时间为云南大长和国安国六年(公元908年),今存本为大理国保安八年(公元1052年)释道常抄写疏释一卷。

猜你喜欢的书

沙之书

沙之书

小说集,一九七五年出版,收短篇小说十三篇,博尔赫斯写作后期的顶尖之作。面对一本页码无穷尽的“沙之书”,先开始是据为己有的幸福感,最终领悟是可怕的怪物,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这本书,是博尔赫斯书籍崇拜情结的体现,象征具有无限性的宇宙、世界。人竭力突破未知,最终却体验到无限而确证自我的渺小无力。“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无限性、可能性、死亡、记忆与时间等概念哲学、玄学层面的思考蕴含在各篇当中。

崇相集选录

崇相集选录

本书(一册一四四面八六、四○○字)不分卷,董应举撰。应举字崇相,福建闽县人;明万历戊戌(二十六年)进士,历官至工部侍郎兼户部。其在任官期间,并曾两度回里:一在万历四十年代前期,以告归;一在祟祯之初,落职闲住。前一时期,适在日人村山等安侵略台湾前后;后一时期,乃值郑芝龙受抚及其任剿「海寇」之时。先后在籍,御倭、剿寇均与其事。所著「崇相集」,先于万历四十年上有「严海禁疏」,其后并有筹倭、防寇各议以及与沈有容、黄承玄、韩仲雍、南居益、熊文灿诸当事论时事书,均为明代闽海与台湾有关之难得史料。本书计选文五五篇,就中以一严海禁疏」、「筹倭管见」、「黄中丞(承玄)勘功揭」、「中丞黄公(同前人)倭功始末」及「与熊抚台(文灿)书」等篇,特具史料仍值。书末,并搜选茅瑞征「皇明象胥录」「日本」、「琉球」、「和兰」、朱国祯一涌幢小品」「东涌侦倭」、「明神宗实录」「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李凌云奏」、张燮「东西洋考」「逸事考」(一则)、昊伟业「绥寇纪略补遗」「漳泉海寇」、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彭湖屿」、 「琉球」、陈仁锡「皇明世法录」等。

丙子学易编

丙子学易编

又名 《学易编》。南宋李心传撰。心传字微之,号秀岩。李舜臣之子。为集诸家释解《周易》本义之作。原书十五卷,岁久散佚。今有《四库全书》辑本,作一卷。此本乃宋末俞琬所节抄,略存梗概。撰在丙子(1216)年,故有是名。《通志堂经解》本。此书系李氏于南宋嘉定丙子年(1216)以二百零八日之力编撰而成,遂名《丙子学易编》。书中阐解《易》义,惟采王弼、张载、程颐、郭雍、朱熹五家之说,而以其父李舜臣所作《易本传》之说证之,亦间附己意。《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原书十五卷,高斯得尝与诵诗训合刻于桐江,今已散佚。此本为元初俞琰所钞,后有琰《跋》曰:‘此书系借闻德坊周家书肆所鬻者,天寒日短,老眼昏花,并日而钞其可取者。’

福建通志列传选

福建通志列传选

何乔远字稚孝,晋江人,第万历丙戌进士,除刑部主事,历礼部仪制郎中。神宗欲对皇太子为王,乔远上疏言:「恭绎祖训,震器不可以久虚,国本不可以徐定」。议竟寝。

大毗卢遮那略要速疾门五支念诵法

大毗卢遮那略要速疾门五支念诵法

大毗卢遮那略要速疾门五支念诵法,一卷,失译,日本仁运睿题记。

涅槃经疏

涅槃经疏

涅槃经疏,一卷,首尾缺,编号二七六五。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疏卷数不详。首尾均残。原卷无题名,据内容拟题。此疏所疏释者为《北本涅槃经》,现存残卷系从卷三十八《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六的结尾部分起,至《桥陈如品》第十三之中部。因首残,故全疏的科分不清。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