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佛堂讲话

    佛堂讲话

    《作者:道源台湾著名高僧道源长老佛七开示的结集。该书对于净土法门的修行真义及方式做了极为详尽明确的开示,主要内容是道源法师关于念佛的完整开示,包括对念佛的目的、方法、功德等的详细讲解,为修行净土宗的修行者提供了如何正确念佛的方便法门。例如,书中提到念佛的目的是了生死,念佛要发菩提心,切勿起疑念,决定愿往生,必须认真念,结期应求证,平时须相续等。此外,还阐述了念佛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劝请等方面的关系。

  • 论祖师禅

    论祖师禅

    《作者:吴立民祖师禅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离言绝思,是般若的最高境界。因其所得之智是即心而成,故有别于如来禅独立成为祖师禅系。修祖师禅的重要方法是看话头、起疑情,离四句,绝百非。检视历史上南北之争的公案,可以发现各有其开宗立说的内在理路。神会对弘扬南禅固有贡献,但其一味主张顿悟禅风也埋下了禅宗衰颓的种子。而宗密对禅宗南北、顿渐之争进行的调和圆融,对中国禅宗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考察现代的铃木大拙和胡适之争,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本文还提出了检验是否证悟的标准,认为开悟即是彻底去除分别心和我执的精神境界。文章指出圆融南北、圆融能秀、

  • 根本修持心要

    根本修持心要

    《作者:黄念祖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黄念祖居士在其中提到,从密教来说,根本修持总结为三个方面: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出离心就是要出世间,对世间众生所贪恋的享受、食欲、色欲、功名富贵、家庭幸福等一切东西都能放得下,它是学佛修行最开始的出发点。菩提心即大乘心,是要发愿自觉觉他,帮助众生脱离苦海。正见则是要对佛法的真理有正确的见解和认识。黄念祖居士强调,这三个方面是修行的根本,缺一不可,只有具备了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最终实现解脱和成佛的目标。

  • 高峰三山来禅师年谱

    高峰三山来禅师年谱

    《作者:三山灯来记载明末清初高僧高峰三山来禅师生平与禅修的重要文献,由禅师门人南海普陀嗣法门人性统编订,清人至善作序,为研究禅师禅学思想、修行轨迹及明末清初佛教发展,提供了珍贵一手资料。​ 书中以时间为轴,勾勒禅师从凡俗少年到得道高僧的历程:其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生于蜀重庆垫江,诞生伴 “红光透室” 异象;少年结佛缘,十八岁立 “为聚云儿孙” 之志;此后历经乱世波折,仍坚守禅心,顺治六年(1649 年)于青山顶饥寒中开悟,实现禅修关键突破;开悟后修为日深,却保持谦逊,为参透 “末后句” 曾忘寝食三昼夜。​ 该书既记禅师禅修精进,也显其乱世中坚守道义、慈悲待人的

  • 佛语御禅师语录

    佛语御禅师语录

    《作者:佛语彻御《佛语御禅师语录》是佛语彻御禅师的言论汇编,由其嗣法门人法乘、秀等编纂。佛语彻御禅师是嘉阳范氏子,得法于慧觉法兄和尚,因其存日不喜人记录其语,故语录内容为嗣法门人于暇日窃记而成。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解

    《作者:梦参梦参老和尚一生致力于宣讲华严经、地藏三经等经典,其对《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讲解深入透彻,深受信众欢迎。 梦参老和尚在讲解《地藏菩萨本愿经》时,讲述了地藏菩萨的大愿。例如,地藏菩萨曾为大长者子,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便发愿尽未来际度罪苦六道众生,这是其第一大愿。地藏菩萨还曾为婆罗门女,为救堕入地狱的母亲,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前发愿,尽未来劫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此为第二大愿。此外,梦参老和尚提到,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为小国王时,与邻国王为友,邻国王发愿成佛后度众生,地藏菩萨则发愿先度尽众生再成佛,这是第三大愿。还有,地藏菩萨曾为光目女,

  • 占察善恶业报经新讲

    占察善恶业报经新讲

    《作者:梦参梦参法师,1989 年纽约开示,系统阐述轮相法理与止观次第。其晚年在各地讲授《占察善恶业报经》的系列开示,强调 “以占察轮相为方便,先忏障、后入观” 的修行路径,助力末法众生增长净信、消除业障、趣入大乘。根聚法门 / 心地法门,先以轮相检点身口意,再修 “二种观道”,上卷为下卷奠基,非为算命。

  • 信愿念佛百问

    信愿念佛百问

    《作者:印光印光大师是近代佛教净土宗的重要高僧,其著作以平实恳切、导人信愿念佛著称。大师相关开示中 “信愿念佛” 问答内容的汇集。印光大师关于 “信愿念佛” 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印光法师文钞》中,其中反复强调 “信、愿、行” 是净土宗的核心,信:信自(自己本具佛性,能往生)、信他(信阿弥陀佛愿力、《阿弥陀经》等经典真实不虚)。 愿: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脱离轮回,广度众生。 行:以念佛为正行,一心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辅以行善积德等助行。

  • 印光大师永思集

    印光大师永思集

    《作者:陈海量印光大师圆寂后,由四众弟子追思之作汇编而成的书籍,由陈海量编辑。书中包含大师遗教、大师传记、书简、诗偈、輓联、赞词等内容。其中大师遗教收录了印光大师的自述、与居士的书信等,如《复金振卿居士书》《与蔡契诚居士书》等,阐述了大师的修行理念、对净土法门的倡导以及对世人的劝诫等;大师传记则有《印光大师生平略记》《印光大师行业记》等,介绍了大师的生平经历、修行历程等。

  •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作者:黄念祖《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是黄念祖居士 1987 年于美国华府佛教会的讲记,1991 年整理成文,系统阐释了 “大光明” 与 “大安乐” 的体用、内涵及修行要义,其核心思想与佛教 “智慧”“解脱”“涅槃” 等核心教义紧密相连,同时融入了净宗等宗派的阐释视角。“大光明” 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光亮,而是象征超越烦恼、无明(愚痴)的觉悟智慧,是如来本具的智德彰显。“大安乐” 并非世俗的感官快乐(如享乐、欲望满足),而是超越痛苦与烦恼的究竟解脱境界,即涅槃 “常乐我净”“寂灭为乐” 的究竟状态。二者本质一体:大光明是 “体”(本体),大安乐是 “用”(妙用)。由光明

  • 入关斋戒十讲

    入关斋戒十讲

    《作者:演培即《八关斋戒十讲》,为释能度记,佛历二五一四年(1970)于新加坡灵峰般若讲堂会讲记录,后收入天华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附录等流通,常以 “入关斋戒十讲” 流通,实指 “八关斋戒十讲”,会讲于星洲灵峰般若讲堂,记录者释能度,收录于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 附八关斋戒十讲》(1989),常见目录结构为十讲,包括绪说、八关斋戒的出家训练、名义略释、制立缘起、功益殊胜、受者拣别、忏悔必要、作法略说、支数辨别、问题料简、六念修法,其核心要点包括八关斋戒为在家众设立的 “暂时出家法”,助其体验与训练出家生活节律,与五戒 / 菩萨戒的

  • 部派时代的佛教诸观

    部派时代的佛教诸观

    《作者:演培演培法师著,深入剖析部派佛教时期丰富多元的思想观念。本书围绕解脱、修道、无为、时间、圣果、菩萨、轮回、假实、佛陀及部派分裂动因十大核心观念展开。在解脱观上,揭示各宗教对解脱的共同追求,阐释佛教尤其是小乘佛教通过否定迷妄以达涅槃解脱的独特路径;修道观方面,阐述从生死到涅槃、从系缚到解脱需修圣道的关键要点;无为观对无为法的特征及与有为法的区别进行探讨,如虚空无为与虚空界的差异;时间观呈现实有与如幻两种观点的激烈诤论,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的三世实有论与大众分别说系等的二世无思想交锋;圣果观展现学派对于声闻圣果的不同见解;菩萨

  • 金刚经概要

    金刚经概要

    《作者:演培演培法师是近代著名的佛教高僧,对《金刚经》有深入研究和阐释。他所讲述的《金刚经》概要,核心围绕经文中 “空性”“般若智慧” 以及 “应无所住” 等核心思想,结合佛教义理进行通俗化解读,演培法师对《金刚经》的概要阐释,始终围绕 “离相无住”“体悟空性” 的核心,强调以般若智慧破除执着,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无所住而生其心”,既超越对现象的实有执,也不落入空无的断灭见,最终导向对诸法实相的体证和慈悲利他的实践。其解读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旨在引导众生脱离烦恼,成就智慧与解脱。

  • 半世红尘半世僧

    半世红尘半世僧

    《作者:李叔同本书分为修心之趣、修佛之缘、人间烟火、喜乐平安四个部分,共精选收录了李叔同20篇短篇文学作品代表作。半世红尘又半世为僧,繁华无限又暮鼓晨钟,李叔同这一生的精彩斑斓程度,足以别人去活数个人生方能拥有。可是李叔同作品的字里行间却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热爱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悲时,取悦自己。喜时,取悦众人。有时候,择一生渡一人,与一世度众人,其实是一样的!

  • 觉悟的生活

    觉悟的生活

    《作者:星云佛学大师星云的佛学阐释类著作,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系统阐述“般若”内涵,解析“摩诃”“波罗蜜多”等术语;下卷通过生活故事阐释破除执念、超越身心桎梏的方法,探讨“无我”“因缘”等思想如何以空性智慧实现心灵自由。书中附《心经》全文及关键词解析,将深奥佛理转化为通俗语言,提倡以出世精神践行入世生活。内容涵盖文字般若、观照般若与实相般若三重维度,并贯穿六波罗蜜、四圣谛等佛学体系,通过“色空不二”“五蕴皆空”等命题揭示“有相皆为假相”的哲理。

  • 舍得

    舍得

    《作者:星云佛学大师星云所著的哲学著作,全书围绕职场、日常、修身、养心四大主题,通过128篇小故事阐释舍与得的辩证关系,提出“舍于人是慈悲,于己是精进”“以舍为得无处不春风”等核心观点。书中《成功者的愿景》《男人心事》《有永远休息的时候》等章节结合佛教智慧与生活案例,探讨人际关系处理、社会责任担当及人生意义实现等议题。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

    《作者:倓虚湛山倓虚大师撰述,是1942年(壬午)农历二月十三日在青岛湛山寺观音息灾法会首日的讲经记录。此书围绕“普门示现、寻声救苦、一心称名即得解脱”的核心主旨,通过题解、科判及征引历代灵验事迹,深入阐释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方便与威神之力,契合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要旨。在题解部分,大师指出“妙法莲华经”以法喻立题,“观世音菩萨”为人名,“普门品”为法名。“普门”意为普遍通达、有感即应,而观音菩萨因耳根反闻入道,圆具空假中三观与三谛,故能应众生之求,遍现其身。核心内容中,“称名救难”是重中之重。经文明示“一心称名,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

    《作者:倓虚《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是唐代永嘉玄觉禅师悟道后所作的七言歌偈,全文百余句,以通俗明快的语言直抒证悟心境,浓缩了禅宗 “明心见性” 的核心义理。倓虚法师的《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则是对这部经典的解读,该书以佛教经论为依据,结合禅宗的修行理念,对《证道歌》中的每一句偈语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帮助读者理解其中的禅理和修行方法,引导修行者领悟禅宗的真谛,回归本心,获得解脱。

  • 广钦老和尚语录

    广钦老和尚语录

    《作者:广钦《广钦老和尚语录》以 “老实念佛、忍辱无诤、自净其意” 为核心,强调念佛求生西方与自性净土不二,倡导粗衣淡饭、少欲知足的头陀行持,认为临终正念分明即可带业往生。其核心要点包括:念佛需一句佛号绵绵密密,妄念不理自息,行住坐卧乃至梦中皆不离佛号,以愿导行;净土观上主张西方即在自心,心净即净土,极乐胜境为对机方便,离相清净方为究竟;行持上提倡粗衣淡饭、知足少欲以降伏贪嗔痴,忍辱不说是非,将逆境视为增上缘;自净其意则要做到六根对境不生分别、只观己过,以正念化妄、由定生慧;生死与往生方面,强调临终一句佛号分明即可承佛慈力横超,“带业往生” 重在

  • 竹窗随笔白话文

    竹窗随笔白话文

    《作者:祩宏明末高僧莲池大师所作,内中收录了大师随感所笔之短文四百余篇,详辨禅、教、净之正知见,乃至对佛儒间的诤论也有一番精辟论述。而其中谈到修行人生活行止的部分,更可以看到一代大师的风骨,真堪作我等佛子最佳典范。它的主要特点:一、见地圆融,深入浅出,言近而旨远。深入固不易,而又能浅出,非于教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者莫能办。二、补偏救弊,苦口婆心。每则皆有感而发,富有针对性。而且这些时弊,于今尤烈,更具有现实意义。读之能令人辨邪正,明是非,正知见。循此而修,自能找到入佛的康庄大道。尝见许多善男信女因入门不慎,罔别邪正,终身成为门外汉,乃至沦为外道而不

  • 地藏菩萨的观呼吸法门

    地藏菩萨的观呼吸法门

    《作者:梦参《地藏菩萨的观呼吸法门》是梦参老法师有关《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第二册〈十轮品〉的开示内容,并採用唯识瑜伽行的名相分析,以相应《十轮经》译者玄奘大师的思路。梦参老法师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地藏菩萨的禅定法门与具体的入手处,并以自身的修证经验,说明如何修持定业轮的观呼吸法门(修入出息观、修习持来去念)。他也对照了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六妙门)来彰显「数、随、止、观、转、淨」六个修行阶段,让大众在修持地藏菩萨禅定法门的过程,可以建立适当的规范,生起不退转的信心,逐步断除烦恼。

  • 大乘大方等日藏经

    大乘大方等日藏经

    《作者:佚名十卷,隋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即《大方等大集经》日密分。而详明。护持正法品第一,佛敕耶舍持日眼莲华陀罗尼。憍陈如持无尽根陀罗尼。舍利弗持智能依止陀罗尼。目犍连持恶心者生欢喜心。诸不信者悉皆惛睡。陀罗尼品第二。菩萨使品第三,(即《日密分》分别说欲品。而此详悉)。定品第四,恶业集品第五,(此二品即《日密分》日密分别品。)护持品第六,(此品《日密分》所无)佛现神通品第七,(即《日密分》不思议大通品)魔王波旬星宿品第八,(《日密分》缺略。此详)。送使品第九,光味仙为龙见佛。念佛三昧品第十,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一,三归济龙品第十二,(即《大方等大集经》

  • 大佛顶首楞严经注解

    大佛顶首楞严经注解

    《作者:佚名又名《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首楞严经》、《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唐般剌蜜帝译。十卷。经文谓阿难因摩登伽女的咒力而堕入魔道,又因佛陀之神力而得救拔,后因专注禅定而获如来真实知见,解脱生死轮回。主旨是依摄心而证得菩提心,体认真净之妙心。注重禅定,主张由此体认真净妙心。这本是禅家的观点,但又加入密教的因素,故在密教部中被称为“杂密”。传入中国后,颇受禅宗的重视。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

    《作者:梦参梦参老和尚主讲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玄奘译本),核心为 “佛的十轮对治众生十恶轮”,阐释业果与止观,指引末法众生日常修持、转凡成圣。经分八品十卷,〈无依 / 有依行品〉篇幅最广、详论修法,〈十轮品〉点明核心要义。​ 修学以忏悔起步,借 “数随止观转净” 观照身口意,增定慧、净心地。其不同于《地藏经》侧重称名拜忏,更重止观与定慧平衡,可与《占察善恶业报经》互补。玄奘译本名相(如 “薄伽梵”)稍涩,需结合义理与实践领会。​ 本经适合欲掌握 “业果 — 止观 — 心地转变” 次第者,及已修《地藏经》、求深入定慧者。学习建议先通八品大纲,再重点

  • 梦参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梦参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作者:梦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经的题目。这个经字不多,二百六十个字,义很广。般若经一共有八部:《大品般若》、《放光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天王问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这八部经有六百多卷。

猜你喜欢的书

字孪

字孪

文字学书。明叶秉敬撰。2卷。秉敬字敬君,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此书取字形相似而意义不同者分类训释,与郭忠恕的《佩觿》大旨略同。每字下缀以四言歌诀,是著者自创的体例。其说字以《说文》为依据,辨析甚细。于偏旁点画,分别了然。以韵语立训便于记诵。作者认为形似义别字犹如孪子,“眉目发肤虽无别,而伯仲先后弗淆”,因称。辨字本之《说文》。毫厘不爽,偏旁点画,分别了然。并概括成四字韵语,便于记忆,这是作者的创造。

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

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

书有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法讳,知本书撰于明初。述文昌司禄宝箓之神讳、符图、灵验、授受,包括文昌谱系及梦应等。

道德真经论

道德真经论

四卷。宋司马光撰。《道德真经论》又称《道德真经传》、《道德论述要》、《老子道德论述要》。汉晋以来,研究《老子》的学者聚讼纷争,其争论焦点之一就是道德是否一体。一派主张道德分见,陆德明《经典释文》及唐代传注皆从此说;另一派主张道德一贯,以司马迁为代表。司马光支持后者,认为道德连体,不可偏举,应废《道经》、《德经》之名,而称《道德论》。《道德真经传》,注疏简略。司马光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句,皆于“有”、“无”之后断句,与古读不同。他注疏道:“天地,有形之大者也。其始,必因于无,故名万物天地之始曰‘无’;万物以形相生,其生,必因于有,故名物之母曰‘有’。”由此可知,司马光在“有”、“无”之后断句之原由。后世研究《老子》的学者,因学术观点不同,对司马光《道德真经传》褒贬不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所录《道德真经传》有“夫道德连体,不可偏举,今从本名,温公之说如此,其不曰《经》而曰《论》,亦公新意也”句,对司马光力废《道经》、《德经》篇名之举,大为赞赏。至于对“无名,天地之始”四句的断句,虽然新颖,却不符老子原意。总体看来,《道德真经传》虽有司马光的独创之见,但在学术上并没有更高的造诣。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

荒山侠踪

荒山侠踪

《荒山侠踪》是郑证因创作的一部民国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彩的情节设计而著称。小说以昂古喀兰山为背景,围绕一群侠士的恩怨情仇展开,讲述了他们如何在荒山野岭中历经艰险,最终惩恶扬善的故事。郑证因在小说中巧妙运用了“恩仇结”和“英雄会”的经典侠义模式,使得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同时,他的叙事手段也带有不同于传统的色彩,为武侠小说叙事开辟了新天地。这部小说是郑证因武侠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二卷,《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作者不详。《旧唐书·艺文志》入乙部起居注类,《新唐书·艺文志》书名作《汉武帝故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于作者始称“世言班固撰”,故《宋史·艺文志》从之,径书班固之名。然司马光《通鉴考异》云:“《汉武故事》语多诞妄,非班固书,盖后人为之,托固名耳。”是以即晁氏亦又谓:“唐·张东子(柬之)书《洞冥记》后云:‘《汉武故事》,王俭造。’”实际上,当为六朝人托名所作。以汉武帝为中心人物,记载了其一生的一些主要事迹,比如“金屋藏娇”“浮海求仙”“死葬茂陵”等事,又兼及司马相如、公孙弘、东方朔、陈皇后、卫子夫、钩弋夫人等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今有《古今说海》本、 《历代小史》本、 《古今逸史》本及《粤雅堂丛书》本、《问经堂丛书》本等。

陈清端公年谱

陈清端公年谱

二卷,丁宗洛撰,陈瑸年谱。陈瑸,字文焕,又字眉川。清广东海康人。曾任福建古田、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员外郎,兵部郎中, 四川学政。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