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汉光类聚

    汉光类聚

    《作者:忠寻日本平安后期天台宗僧人忠寻撰,《汉光类聚》集中体现了日本天台宗的一些核心思想,特别是本觉思想。它强调一切众生皆有本觉之性,通过修行和化导可以实现觉悟。同时,书中对于 “恶” 与 “止观” 关系的讨论,反映了日本天台宗对善恶观念以及修行境界的独特理解,认为在达到一定的觉悟境界后,“恶” 也可以被视为 “止观” 的一部分,这体现了一种对佛法真谛的深入领悟和对善恶相对性的思考。

  • 一乘要决

    一乘要决

    《作者:源信日本天台宗僧人源信撰,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该书是源信在 65 岁卧病在床时所著,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在东亚地区广泛存在的关于佛性论争以及三乘一乘的权实论争等问题,试图对这些争论作出总结和裁决,以平息相关的纷争。书中依据《法华经》成立一乘真实、三乘方便的观点,认为从佛诞生到寂灭,所有三业皆为一乘,强调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如《法华经》中长者以三车诱引诸子,最后但与大车的譬喻,来说明如来初说三乘引导众生,最终归于一乘大乘的真实义。 驳斥法相宗五性各别之说,批判法相宗的法尔无漏种子观点,认为其不符合佛性平等的教义,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

  • 胜鬘经疏义私钞

    胜鬘经疏义私钞

    《作者:圣德太子日本圣德太子疏,唐明空私钞并序,日本睿尊题记,圆珍题记。公元 7 世纪初,笃信佛教的圣德太子为女帝推古天皇讲赞《胜鬘经》,在此基础上撰成《胜鬘经义疏》。唐大历七年(772 年),入唐僧诫明等将《胜鬘经义疏》带至扬州,唐僧明空阅后制末疏,名之为《胜鬘经疏义私钞》。 江户时代以来的刻本均作 “六卷”,但实际上刻本是将《胜鬘经》《胜鬘经义疏》及《胜鬘经疏义私钞》即经、疏、钞合为一部而敷衍成六卷,已失原貌。唯西教寺正教藏舜兴写本为 “一卷”,与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相合。 《胜鬘经疏义私钞》主要是对《胜鬘经》的义理进行疏解和阐释。通过对

  • 梵网经菩萨戒本私记

    梵网经菩萨戒本私记

    《作者:元晓新罗僧人元晓所著的一部关于《梵网经菩萨戒本》的注释书,从台大佛学数位图书馆所藏的版本来看,现存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私记》只有卷上。元晓在书中略作两门分别,一者释题名字,二者入文解释。在释题名部分,对 “梵网经”“菩萨戒本”“菩萨心地品” 等名称的含义进行了详细阐释,指出 “梵网” 是约喻为名,以网譬喻佛所说之法,具有如来能说无量世界海法门、俗谛法万差别的体现、佛所说法门虽多但不出止观二门外等三方面含义。入文解释部分,则对经文从序分、正说分、流通分等方面进行了科判和解读。

  • 天台法华宗义集

    天台法华宗义集

    《作者:义真日本义真撰,首先提出 “四教义”,阐述了根据众生不同的机缘和根性,将佛法分为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四种,以判别权实之法。接着讲述 “五味义”,引用《涅槃经》内容,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来比喻佛陀一代时教的次第,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说明佛法的渐次开展和最终的究竟圆满。此外,还涉及 “一乘义”“十如是义”“十二因缘义”“二谛义” 等,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天台法华宗对佛教义理的独特见解。 主要论述了 “四种三昧义”“三惑义” 等。“四种三昧” 即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是

  • 长讲金光明经会式

    长讲金光明经会式

    《作者:最澄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撰,详细规定了长讲《金光明经》时的各项仪式流程,包括法会的准备工作、参与人员的职责分工、讲经的具体步骤、诵经的节奏和方式等。例如对法会场地的布置、佛像的供奉、香花烛火的摆放等都有明确要求,以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法会氛围。

  • 法华长讲会式

    法华长讲会式

    《作者:最澄2 卷,是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撰,具体内容可能涉及法华长讲会的仪式流程、仪轨规范、参与人员的职责、讲经的方法和顺序等,通过两卷的篇幅对法华长讲会的各项细节进行了详细规定和说明,为法华长讲会的举行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 守护国界章

    守护国界章

    《作者:最澄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撰,九卷,又称《守护章》,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最澄所处时代,奈良六宗中以法相宗和三论宗势力较大。法相宗僧人德一著《佛性抄》批判《法华》,贬其为权教,最澄撰《照权实镜》反驳。后来德一又著《中边义镜》,从法相唯识学立场非难天台宗,于是最澄撰写《守护国界章》以破斥其说。 上卷:有十三章,前九章反驳德一对天台五时八教判的论难,后四章批判法相的止观立行,主张天台的止观立行与直往思想。 中卷:有二十六章,前八章记载山家、德一对《法华玄义》之五重玄义的论评,后十八章在《法华经》的分科及经文解释上,比较《法华文句》(智顗

  • 愿文

    愿文

    《作者:最澄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撰,最澄在《愿文》中感叹 “悠悠三界,纯苦无安也,扰扰四生,唯患不乐也”,表达了对世间众生苦难的深刻认知,认为在三界之中,众生皆处于痛苦和不安之中,难以获得真正的快乐。他表示如果没有达到接近解脱的境界(“六根相似位”),“未得般若(智慧)心”,便决不回到世俗社会中去,体现了他追求佛教解脱境界的坚定决心。

  • 大乘圆戒显正论

    大乘圆戒显正论

    《作者:佚名日本僧人宗觉编撰,主要围绕大乘圆戒展开论述,涉及对相关教义、戒律的阐释和辨析等内容,成书于日本贞享元年(1684 年)。论述了圆教菩萨不假声闻律仪,认为别圆二教菩萨独立于二乘之外,有佛性大戒实相威仪,藏教、通教菩萨则与声闻在律仪上有相同之处。如弹据本业十重律儀不假聲聞章、弹圆乘初心禁止小戒章、弹律藏诸戒不應澆等,对各种戒律的适用范围、本质等进行分析,指出五篇小律是菩萨利他权戒。解释了圆戒的含义,“圆” 指圆妙、圆满、圆足、圆顿,即三谛圆融不可思议、三一相即无有缺减、三一自在悉皆互具、三一无差不从渐次,强调圆人修四种三昧时,持戒居

  • 律宗行事目心钞

    律宗行事目心钞

    《作者:佚名三卷,日本僧人忍仙于嘉曆三年(1328)所撰的一部律宗典籍,详细解答了律宗各种行事中的疑问题,内容涵盖了结界、布萨等独特的律宗仪式以及授(受)戒仪等方面,对于考察和复原这些仪式的具体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比如在结界仪式中,可能会涉及到如何划定修行区域、结界的方法、结界的时间等具体问题的解答;在布萨仪式中,则会说明布萨的程序、参与人员的要求、布萨时应遵守的规则等。 作为律宗的重要著作,它体现了律宗注重行事仪轨的一贯传统,强调通过严谨的仪式和行为规范来达到修行的目的,反映了律宗 “疏而有據、起而能行、納戒入心、光顯於外” 的思想和撰

  • 菩萨戒纲要钞

    菩萨戒纲要钞

    《作者:佚名书中首先阐述了菩萨戒的起源与传播,涵盖了从佛法最初到不同宗派如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等传承菩萨戒的历史脉络。例如提到罗什相传的十无尽戒始于姚秦,以及日本国布萨的起始等内容,展现了菩萨戒在不同地域和宗派中的发展历程。 在诸戒大纲部分,论述了戒即解脱的理念,指出大觉世尊一代戒律主要有别受七聚戒等三种。其中,别受七聚戒始于鹿园终至鹤林,对于小机者来说是小戒,而从大乘角度看则是别受之戒。同时,书中详细讲解了菩萨戒中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聚净戒的内涵。如说明菩萨戒自息恶戒,在实理门中,菩萨意业中的息

  • 菩萨戒问答洞义钞

    菩萨戒问答洞义钞

    《作者:佚名1卷,日本英心述。英心即吸江英心,是日本战国时代曹洞宗僧侣,出身于甲斐国武田家,为武田信绳次子,武田信虎之弟,天桂禅长弟子。1519年信虎移居甲府时建立甲府大泉寺,他自称大泉寺2世,于1555年1月27日去世。此部分主要对菩萨戒的相状进行总体说明,包含别脱戒、总脱戒以及总别不同等内容。其中在别脱戒的阐述中,又涉及正明别脱戒、兼明表无表异、新古戒体、转成无漏义等方面。针对真言末学、净土宗、天台宗、禅宗等不同宗派中存在的一些对于菩萨戒的错误见解和观点进行破除,以彰显正确的菩萨戒义理。

  • 应理宗戒图释文钞

    应理宗戒图释文钞

    《作者:睿尊日本睿尊著,一卷,主要围绕菩萨戒展开论述,深入探讨了菩萨戒的内涵、意义、受持方法以及相关的戒律规定等,帮助修行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菩萨戒,以达到修行的更高境界。 对《瑜伽师地论》中有关菩萨戒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发挥。《瑜伽师地论》是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论典,其中的菩萨戒部分是大乘佛教修行的重要依据,睿尊在书中对其进行了深入解读,为修行者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导。

  • 菩萨戒本宗要辅行文集

    菩萨戒本宗要辅行文集

    《作者:睿尊2卷,日本睿尊著,睿尊是镰仓中期高僧,1201 年出生于奈良县,起初学习真言密教,后痛感戒律重要改习律宗,成为真言律宗代表人物,是日本律宗中兴之祖。主要依据《梵网经》来阐释菩萨戒的持犯要义。《梵网经》含六十一品所诠义理,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众生戒本原自性清净。 以持犯为宗,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略以三门来阐述其中至要内容,涉及对菩萨戒的持守与犯戒等相关义理的深入解析,帮助修行者理解如何正确持守菩萨戒,避免犯戒。 全书共分为 2 卷,上卷主要对菩萨戒本的一些基本概念、义理进行阐释,如对 “菩萨提薩埵摩訶蒴埵” 等名称的解

  • 通受比丘忏悔两寺不同记

    通受比丘忏悔两寺不同记

    《作者:凝然日本凝然著,成书于日本鎌仓时代,当时佛教在日本广泛传播且宗派众多,不同宗派对于戒律和修行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和实践方式。凝然基于当时佛教界对于通受比丘忏悔法的不同理解和争议,为了澄清相关教义、规范修行方法而撰写此书。主要讨论了通受比丘忏悔在兴正寺和大悲寺两寺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及其依据。书中提及兴正寺用律忏,注重选择专勤精修之人,强调通过严格的戒律来忏悔罪过;大悲寺则以大悔为主,主要针对犯戒后求悔之人,旨在帮助他们悔过自新。还对三聚通受门之苾刍是否立篇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阐述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利有情戒等三

  • 菩萨戒通别二受钞

    菩萨戒通别二受钞

    《作者:佚名一卷,由日本僧人觉盛所撰,是一部围绕菩萨戒 “通别二受” 展开阐释的佛教典籍。菩萨戒作为大乘佛教中重要的戒律体系,其受戒方式与内涵向来为佛教研究者和修行者所关注,而 “通别二受” 正是其中关于受戒仪轨与义理的关键区分。觉盛在书中立足佛教戒律传统,结合相关经典与祖师论述,对 “通别二受” 的概念、差异、实践意义等进行了细致辨析。所谓 “通受”,大致指向具有普遍性、共通性的受戒形式或义理,而 “别受” 则更侧重于特定情境、特定对象下的受戒方式及深层义涵,二者既有所区别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菩萨戒受持中的重要维度。觉盛通过对这一核

  • 菩萨戒通受遣疑钞

    菩萨戒通受遣疑钞

    《作者:佚名日本镰仓时代中期律宗僧侣觉盛所撰的一卷佛学着作,主要对菩萨戒通受相关的疑问进行辨析和阐释。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后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总寺院及始祖,但其后律宗宗风消沉,戒坛不振。到镰仓幕府初期,实范、贞庆和觉盛等人大振宗门,致力于律学复兴,觉盛便在此背景下撰写此书,为当时的戒律复兴提供理论支持。​ 该书以瑜伽菩萨戒品为依据,针对近世以来出现的受三聚三戒而称比丘、众持五篇禁戒以为菩萨法事等现象展开讨论。书中指出,菩萨戒的摄律仪戒即七众戒,受戒有通受等两种轨则,通受即通于摄善、摄生正受三戒,尽未来际唯菩萨法,像比丘护持二百五十

  • 菩萨戒本宗要杂文集

    菩萨戒本宗要杂文集

    《作者:佚名日本觉盛撰。觉盛身处日本镰仓时代中期,是律宗的重要僧侣。宽元二年(1244),他进入奈良唐招提寺,一心投入律学复兴事业,被尊为唐招提寺与戒律复兴之祖,获谥号大悲菩萨 。​该文集紧紧围绕菩萨戒展开深入探讨。菩萨戒在佛教中占据关键地位,是大乘佛教修行者需遵循的重要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 。书中涵盖菩萨戒诸多层面,包含发心、受戒、持戒、犯戒、舍戒等内容。在阐释发心时,强调修行者需怀菩提心,即为救度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发心,这是受持菩萨戒的重要基础。对于受戒,明确受戒条件与方法,指出满足特定条件的修行者能够通过相应仪式受持菩萨戒。持戒部分,详

  • 唐招提寺戒坛别受戒式

    唐招提寺戒坛别受戒式

    《作者:佚名日本惠光撰,是一部关于佛教戒律中别受戒仪式的典籍,对研究日本律宗的授戒仪式和佛教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详细描述了唐招提寺戒坛别受戒式的一系列流程,共包含十五个主要步骤,即受前内请、鸣钟集僧、正行请师、师资登坛、讲遣教经、教发戒缘、受者出坛、差教授师、出众问难、单白入众、正教乞戒、对众问难、正授戒法、略说戒相、出界还列。

  • 东大寺戒坛院受戒式

    东大寺戒坛院受戒式

    《作者:实范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后,于 754 年在东大寺大佛殿前设立戒坛,为圣武天皇、光明皇后等授戒,此后日本开始有了正规的受戒制度。为了规范和传承东大寺戒坛院的授戒仪式,法进根据鉴真僧团带来的戒律传统以及实际授戒情况,撰写了《东大寺戒坛院受戒式》。 详细记载了东大寺戒坛院授戒的具体流程和仪式规范,包括最初法式章、授沙弥戒章、讲遗教经章、请三师七证章、正授大戒作法章、说相教训章、尼授戒法章、尼说戒相章、请说法主章、请依止师章等内容,对每个环节的具体步骤、仪式细节、参与者的职责等都有明确规定。 它是日本佛教史上重要的戒律文献,为日本

  • 东大寺受戒方轨

    东大寺受戒方轨

    《作者:佚名该书详细记载了东大寺授戒的具体流程和相关规定,是研究日本奈良时代佛教授戒制度的关键资料。据书中记载,授戒之际,戒师需要向受戒者讲读《遗教经》。受戒过程包括教发戒缘、羯磨师读表白文、选任羯磨师、受戒者问难、请戒和尚、正受戒法、说戒相、授四依法、教六念法等环节,最后诵回向文,受戒结束。授沙弥戒在形式和顺序上与授比丘戒大致相同,唯无讲《遗教经》程序,且受比丘戒前需先受沙弥戒等,受戒仪式通常要举行三日。 法进是鉴真弟子,在奈良时代的佛教界发挥了巨大作用,位至大僧都。鉴真于 754 年赴日后,在东大寺设立戒坛,此为日本正规受戒之始。法

  • 律宗纲要

    律宗纲要

    《作者:凝然凡二卷。日僧凝然撰。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本书系以问答体详述律宗教义及其传承。初论会释三聚净戒之典据并诸教所说之同异,及四十八轻戒与八万四千威仪等之关系。次释律宗之教旨、道宣之教判,并举所依之经典。复明如来制三聚净戒之由、道宣所立之性空、相空、唯识等三观教门。最末叙载律宗与律藏于印度、中国、日本三国弘传之经过。

  • 戒律传来记

    戒律传来记

    《作者:佚名三卷(现只有上卷),为日本僧人丰安所撰,是记载佛教戒律传入日本历程的重要典籍。书中详述自唐代鉴真东渡传律始,戒律在日本的弘传脉络,涵盖僧团制度建立、戒律典籍翻译与研习等重要史实。丰安以编年体形式,收录诸多珍贵史料,包括朝廷诏令、寺院规条及高僧传法事迹,尤其对南都六宗戒律传承记载详备,展现了戒律体系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作为日本佛教戒律史研究的基础文献,其不仅梳理了戒律传承的谱系,更折射出古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对理解日本佛教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金师子章勘文

    金师子章勘文

    《作者:佚名《金师子章勘文》一卷,由日本僧人景雅撰述,是针对华严宗重要典籍《金师子章》的勘定之作。景雅为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华严宗学者,深谙汉传佛教义理,尤精华严典籍,其著作多致力于对中土佛典的梳理与阐释。​ 此书以法藏大师《金师子章》为底本,结合当时流传于日本的多种写本,进行文字校勘与义理疏解。书中不仅考订了诸多因传抄所致的异文、讹字,更以华严宗 “法界缘起” 思想为纲,对原典中 “金师子” 喻所蕴含的理事关系、一多相即等义理加以发挥,既保持了原典的核心旨趣,又融入了日本华严学的理解视角。

猜你喜欢的书

字孪

字孪

文字学书。明叶秉敬撰。2卷。秉敬字敬君,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此书取字形相似而意义不同者分类训释,与郭忠恕的《佩觿》大旨略同。每字下缀以四言歌诀,是著者自创的体例。其说字以《说文》为依据,辨析甚细。于偏旁点画,分别了然。以韵语立训便于记诵。作者认为形似义别字犹如孪子,“眉目发肤虽无别,而伯仲先后弗淆”,因称。辨字本之《说文》。毫厘不爽,偏旁点画,分别了然。并概括成四字韵语,便于记忆,这是作者的创造。

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

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

书有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法讳,知本书撰于明初。述文昌司禄宝箓之神讳、符图、灵验、授受,包括文昌谱系及梦应等。

道德真经论

道德真经论

四卷。宋司马光撰。《道德真经论》又称《道德真经传》、《道德论述要》、《老子道德论述要》。汉晋以来,研究《老子》的学者聚讼纷争,其争论焦点之一就是道德是否一体。一派主张道德分见,陆德明《经典释文》及唐代传注皆从此说;另一派主张道德一贯,以司马迁为代表。司马光支持后者,认为道德连体,不可偏举,应废《道经》、《德经》之名,而称《道德论》。《道德真经传》,注疏简略。司马光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句,皆于“有”、“无”之后断句,与古读不同。他注疏道:“天地,有形之大者也。其始,必因于无,故名万物天地之始曰‘无’;万物以形相生,其生,必因于有,故名物之母曰‘有’。”由此可知,司马光在“有”、“无”之后断句之原由。后世研究《老子》的学者,因学术观点不同,对司马光《道德真经传》褒贬不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所录《道德真经传》有“夫道德连体,不可偏举,今从本名,温公之说如此,其不曰《经》而曰《论》,亦公新意也”句,对司马光力废《道经》、《德经》篇名之举,大为赞赏。至于对“无名,天地之始”四句的断句,虽然新颖,却不符老子原意。总体看来,《道德真经传》虽有司马光的独创之见,但在学术上并没有更高的造诣。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

荒山侠踪

荒山侠踪

《荒山侠踪》是郑证因创作的一部民国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彩的情节设计而著称。小说以昂古喀兰山为背景,围绕一群侠士的恩怨情仇展开,讲述了他们如何在荒山野岭中历经艰险,最终惩恶扬善的故事。郑证因在小说中巧妙运用了“恩仇结”和“英雄会”的经典侠义模式,使得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同时,他的叙事手段也带有不同于传统的色彩,为武侠小说叙事开辟了新天地。这部小说是郑证因武侠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二卷,《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作者不详。《旧唐书·艺文志》入乙部起居注类,《新唐书·艺文志》书名作《汉武帝故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于作者始称“世言班固撰”,故《宋史·艺文志》从之,径书班固之名。然司马光《通鉴考异》云:“《汉武故事》语多诞妄,非班固书,盖后人为之,托固名耳。”是以即晁氏亦又谓:“唐·张东子(柬之)书《洞冥记》后云:‘《汉武故事》,王俭造。’”实际上,当为六朝人托名所作。以汉武帝为中心人物,记载了其一生的一些主要事迹,比如“金屋藏娇”“浮海求仙”“死葬茂陵”等事,又兼及司马相如、公孙弘、东方朔、陈皇后、卫子夫、钩弋夫人等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今有《古今说海》本、 《历代小史》本、 《古今逸史》本及《粤雅堂丛书》本、《问经堂丛书》本等。

陈清端公年谱

陈清端公年谱

二卷,丁宗洛撰,陈瑸年谱。陈瑸,字文焕,又字眉川。清广东海康人。曾任福建古田、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员外郎,兵部郎中, 四川学政。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