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教时诤

    教时诤

    《作者:安然日本安然撰,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75 册,夫我大日本国有九宗教。人法诤论有三国。夫言三国者。一天竺国。二震旦。三日本。言九宗者。有五异说。一传教大师请年分表云。华严宗三人。天台法华宗二人。律宗二人。加小乘成实宗。法相宗三人。加小乘俱舍宗。乃至官符今行于世。二空海阿阇梨秘蜜宝钥十心次第中。列俱舍成实律宗法相三论天台华严真言。前劣后胜浅深不同。三道诠和上群家诤论云。无相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此五宗皆大乘也。律宗成实宗俱舍宗。此三宗并小乘也。应言龙树是八宗之祖匠。

  • 大日经供养持诵不同

    大日经供养持诵不同

    《作者:安然日本安然撰,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75 册,编号为 NO.2394。该书主要围绕《大日经》中关于大悲胎藏嘉会坛中修灌顶时的七日行法(也提及六日行法)展开,对经中诸品前后相补的六行仪进行了简略阐述。内容涉及出入漫荼罗具缘真言法品及转字轮漫荼罗行品等,还详细介绍了择地法、同伴法、护身法、结界法等一系列相关行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仪轨。

  • 观中院撰定事业灌顶具足支分

    观中院撰定事业灌顶具足支分

    《作者:安然日本天台宗高僧安然撰,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75 册。书中主要围绕密教灌顶法门展开,详细阐述了事业灌顶的各种支分、仪式及相关理论。 例如,书中将传法灌顶分为印法灌顶、事业灌顶和以心灌顶三种。其中事业灌顶,又作作业灌顶、具支灌顶,弟子需于灌顶 7 日前 “诚心礼悔之类”,“师亦于七日以来,为其持诵,秘求感应”,并令弟子 “办诸供物香华之类”,然后设坛,授以秘印,此种灌顶规模十分盛大。

  • 苏悉地对受记

    苏悉地对受记

    《作者:安然苏悉地对受记,1卷,日本安然撰。《大正藏》第75卷。

  • 藏密佛教史

    藏密佛教史

    《作者:佚名《藏密佛教史》由第二世敦珠法王撰写,索达吉堪布汉译,全书以藏族本土视角系统梳理藏地密乘历史,展现藏传佛教的传播脉络与密宗传承体系。该书共分八品,从佛教总述入手,详述金刚密乘理论、藏传佛法特色及内密三续(续、教、窍诀)传承源流,兼述伏藏历史与历代高僧弘法历程,并附录一世敦珠法王自传。译者参考《母子心滴》《受法录》等典籍,历时五年还原藏密历史原貌。内容结合宗教文献与历史叙事,为藏传佛教密宗文化研究提供基础文献。

  • 金刚界大法对受记

    金刚界大法对受记

    《作者:安然8卷,是日本天台宗高僧安然著,该书主要围绕金刚界密法展开,详细阐述了金刚界密教的教义、仪轨、印相、真言等内容,是安然根据自己对金刚界大法的理解和传承进行的记录与阐释,对研究日本台密的金刚界密法传承及教义思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可能还涉及到金刚界密法的修行方法、步骤以及对相关经典的解读等内容,旨在指导弟子进行金刚界密法的修持。

  • 胎藏界大法对受记

    胎藏界大法对受记

    《作者:安然日本天台宗高僧安然著,该书主要记载了安然的求法经历以及他对胎藏界密法的传承与理解。安然于贞观十八年二月入唐,先后从道海大德、长意大德、赞岐守、权僧正大和上等多位高僧处受胎藏界仪轨,后又从圆珍和上受灌顶位。书中还详细记录了不同高僧对于胎藏界密法中各种印相、真言的不同说法和解释,如对作礼印、出罪印、归依印等多种印相的具体做法及相关解说都有记载。

  • 真言所立三身问答

    真言所立三身问答

    《作者:圆仁日本天台宗僧人圆仁撰,该论著以问答形式探讨了佛的三身问题。圆仁认为,佛所说之经是由毗卢遮那法身所说,此毗卢遮那法身是理智不二之智法身如来。文中还提及 “随機三身・理內三佛”,强调三身俱遍法界,无有优劣,即三身体无異相。圆仁在该论著中体现的思想,与显教对三身的认知有所不同。显教中,《旧华严经》《梵网经》等对毗卢遮那佛的身份定位有不同说法,或认为是报身佛,或认为是法身佛。而圆仁认为毗卢遮那佛与大日如来同体,乃理法身、智法身不二之体,尽虚空遍法界,以身、口、意向众生宣说真言妙理。

  • 妙成就记

    妙成就记

    《作者:圆仁日本天台宗高僧圆仁撰,全文一卷,主要记载了佛教密宗的修行方法和仪轨。书中详细介绍了从吽字生起以三吽成身的观想方法,以及相关的真言、手印和护身法等,如五股印的结法、五处加持的步骤、扫地法、奉请本尊的印法等。此外,书中还提及一些密宗手印与十八道契印的关系,如 “奉请本尊” 印与十八道中送车印(即宝车辂印)的差异等。

  • 苏悉地妙心大

    苏悉地妙心大

    《作者:圆仁圆仁(794-864)是日本入唐求法的重要僧人,在京都比叡山延历寺任第三世天台座主,兼传密教。他曾到中国修学密教达九年之久,对密教教义有深入了解。 《苏悉地妙心大》主要涉及密教的修行仪轨,书中谈到了苏悉地法的具体做法,如受触忿怒印、洒身印、加持供物印等各种印法的操作步骤。还对结印时双手及十指的名称进行了阐述,称两手为二羽、月堂、禅智、定慧等,称十指为十度、十轮、十峰等。

  • 金刚界净地记

    金刚界净地记

    《作者:圆仁日本佛教天台宗山门派创始人圆仁撰,《金刚界净地记》全文一卷,主要内容涉及金刚界密教的印契、真言等方面的解说。如文中详细介绍了净地印、金刚缚真言契、开心殿门真言契等多种印契的结法,以及相关真言的内容和作用,是研究日本佛教密宗,尤其是金刚界密教的重要资料。

  • 胎藏界虚心记

    胎藏界虚心记

    《作者:圆仁日本天台宗高僧圆仁撰,2卷。《胎藏界虚心记》主要围绕密宗的胎藏界理论展开。胎藏界是密宗的重要概念,视宇宙中一切皆为大日如来所显现,表现其理性方面。该著作可能对胎藏界的教义、曼荼罗(坛城)、真言印契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讲解,是研究圆仁思想以及日本天台密教的重要资料

  • 圆戒指掌

    圆戒指掌

    《作者:佚名日本天台宗僧人敬光著,从题目及相关佛教教义推测,该书可能主要围绕天台圆教菩萨戒展开论述,详细阐述菩萨戒的内涵、意义、修行方法以及与其他佛教宗派戒律的区别与联系等。可能还会涉及到对菩萨戒的传承历史、历代祖师的见解和阐释,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菩萨戒等内容,旨在引导修行者通过持戒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

  • 菩萨圆顿授戒灌顶记

    菩萨圆顿授戒灌顶记

    《作者:佚名日本惟贤撰,一卷,强调圆顿不思议之戒是成佛的终极法门,无论三身如来还是四土所化众生,皆可授受此戒。众生一念可得三种戒体,一座可尽六即之次位,此戒法能让人踏上开觉之路,实现诸佛出世之本怀。指出灌顶并非仅存在于真言秘教,显宗同样有此义。如法云地菩萨欲成正觉时,先佛必有授职之仪,以智水洒后佛之顶。文中还引用了《仁王经》《法华经》及天台疏等经论,说明灌顶的含义和依据,以及圆顿戒法虽为显教,却超越显教所谈,具备密教之威仪,因此更应有灌顶仪轨。

  • 新学行要钞

    新学行要钞

    《作者:佚名日本仁空撰,该书主要围绕佛教修行的仪式和规范展开,总目包括六念法第一、衣钵法第二、说净法第三、时食法第四、说戒法第五、与欲法第六、安居法第七、自恣法第八、出家法第九、化俗法第十。详细介绍了菩萨行的各项具体仪轨,如六念法中对每日修行中需忆念内容的规定,衣钵法中关于不同种类袈裟及钵的受持方法,时食法中进食时的唱礼、偈语、咒愿文以及五观法等。

  • 普通授菩萨戒广释

    普通授菩萨戒广释

    《作者:安然日本安然撰,上卷:主要阐述了菩萨戒的基本概念、意义和重要性,强调了戒是一切行功德藏的根本,是通向佛果之道的基础。同时,还介绍了受菩萨戒的一些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如以信为本入三宝海,以戒为本住在佛家等。 中卷:详细讲解了受菩萨戒的具体仪轨和程序,包括请师、忏悔、发心、问遮、授戒等环节,对每个环节的具体做法、含义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都进行了深入的解释。例如在请师环节,要奉请十方菩萨戒大师、尊证师范等,明确了请师的目的和意义。 下卷:着重讨论了菩萨戒的持戒方法和实践,以及犯戒后的忏悔和补救措施。此外,还涉及到一些与菩萨戒相关的历史传承

  • 显扬大戒论

    显扬大戒论

    《作者:圆仁8卷,是日本天台宗三祖圆仁撰,在圆仁所处的时代,日本佛教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天台宗虽已传入,但在教义阐释、戒律规范等方面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整理和发展,以适应日本社会和信众的需求。圆仁在中国求法期间,深入学习了中国佛教各宗派的教义和戒律,接触到了丰富的佛教经典和实践方法,这些经历为他撰写《显扬大戒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圆仁认为戒律是佛教修行的基础,是通向解脱的必经之路。只有严格遵守戒律,才能保持身心的清净,积累功德,实现解脱。

  • 传述一心戒文

    传述一心戒文

    《作者:光定三卷。日本天台宗僧人光定撰,光定是日本天台宗传灯大法师位最澄的弟子,该书主要围绕天台宗的戒律思想展开,文中提及最澄大师承于一心之戒等内容,光定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对戒律的理解和传承,其内容涉及到天台宗的教义、戒条以及相关的历史传承等方面。此外,该书还长篇引用《七代记》,通过太子传、慧思传、鉴真传等资料,论述了太子南岳后身说,主张南岳慧思是灵山同听的亲授者,强调圣德太子为慧思禅师的转世,认为正是转世的太子,才相当于在日本流布释尊亲授的《法华经》的先驱。

  • 授菩萨戒仪

    授菩萨戒仪

    《作者:最澄1 卷,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撰写、圆珍注释。最澄曾于 804 年随日本遣唐使来华,从天台宗九祖湛然之弟子修禅寺道邃、佛陇寺行满受天台教义,并从天台山禅林寺翛然受牛头禅,从道邃受大乘菩萨戒。回国后,最澄根据湛然的《授菩萨戒仪》增添和改写了一部分内容,将其作为给比睿山僧众传授菩萨戒时的模板。圆珍是日本天台宗的重要学者,他的注释对理解最澄的原文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该注本从贞观十一年(869)开始,即用于传戒。

  • 山家学生式

    山家学生式

    《作者:最澄日本天台宗开山祖师最澄撰,全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由天台法华宗年分学生式(六条式)、劝奖天台宗年分学生式(八条式)、天台法华宗年分度者回小向大式(四条式)等三部构成。当时日本全国只有奈良东大寺、下野的药师寺、筑紫的观世音寺三处戒坛,且遵循的是小乘的声闻具足戒。最澄通过《山家学生式》,希望在比叡山设立独立的大乘戒坛,让天台宗修行者能够直接受大乘菩萨戒,摆脱对旧有戒坛的依赖,实现天台宗在戒律和修行方式上的独立。

  • 显戒论

    显戒论

    《作者:最澄日本天台宗开祖最澄撰,3卷,开云显月篇:为卷上的第一篇,主要通过列举各种事例和经典依据,来阐明大乘戒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为后续的论述奠定基础。 开显三寺所有国篇:继续在卷上,主要论述了日本国内不同寺院与大乘戒、小乘戒的关系,以及大乘寺和兼行寺的相关情况,通过对建寺本愿、鸣钟等方面的分析,说明大乘戒在日本寺院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显文殊上座篇:位于卷中,主要探讨了文殊菩萨作为上座的意义,通过对比小乘上座和大乘上座像,以及引用大唐文殊为上座的新制等内容,强调大乘戒的殊胜性。 开显大乘大僧戒篇:也在卷中,详细阐述了大乘大僧戒的相关内容,包括佛戒与

  • 天台圆宗四教五时西谷名目

    天台圆宗四教五时西谷名目

    《作者:佚名2卷,万治元年(顺治 15 年)和刻本,四教:指藏、通、别、圆四教。藏教即小乘教,为三乘人说阿含经,明但空之理,由析空观入无余涅槃;通教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通的大乘初门教,依如幻即空之理,观体空观;别教不共二乘,独为菩萨说,次第观空、假、中三谛悟中道之理,因中道别于空、假,故称但中之理;圆教不论迷悟,本质上无区别,观空、假、中三谛之理在一谛中互具其他二谛,中道之理称为不但中之理。 五时:指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华严时正说圆教兼说别教;鹿苑时但说三藏教;方等时对说四教;般若时带通别二教正说圆教;法华涅槃时中法华为纯圆教,涅槃经追

  • 宗要柏原案立

    宗要柏原案立

    《作者:佚名日本天台宗贞舜编撰,全书共 6 卷,每卷都围绕着天台宗的核心教义和重要论题展开论述。对天台宗的基本教义进行了深入阐释,包括 “一念三千”“三谛圆融” 等核心概念,帮助读者理解天台宗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法,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达到解脱的境界。 书中收录了许多关于天台宗与其他佛教宗派之间的教理辩论内容,如与真言宗、禅宗等在修行方法、教义理解上的不同观点和争论,展现了日本佛教各宗派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场景。 详细介绍了天台宗的修行方法和实践路径,如止观法门、念佛三昧等,为修行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方法,帮助他们在修行过程中更

  • 圆密宗二教名目

    圆密宗二教名目

    《作者:佚名日本僧人惠镇撰,主要对佛教中的圆教和密教进行了分类和阐释,该著作出现在日本佛教发展的特定阶段,当时天台宗和真言宗等宗派在日本广泛传播和发展,各宗派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阐释存在差异,《圆密宗二教名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梳理和明确圆教与密教的教义、教相而撰写的。

  • 天台真言二宗同异章

    天台真言二宗同异章

    《作者:佚名日本证真在文治四年著,主要对天台宗和真言宗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书中指出大乘皆是诸佛秘藏实相印,佛因应机缘设教不同,或显或密,各有利益。天台宗强调 “真如随缘”,认为真如能变作诸法,诸法即真如;真言宗则主张 “性相历然”“理事平等”,不仅 “事事无碍”,更是 “理理无边”。在 “烦恼即菩提” 的义理上,天台宗虽也主张烦恼菩提 “全体相即”,但在真言宗学者杲宝看来,天台宗只是针对 “所见” 之相,对于 “能见” 之心则依然有真妄之别,而真言宗则是 “不动妄情”“即事而真”。 天台宗的修行方法多强调对治修行,通过转迷开悟来达到解脱,如 “以无

猜你喜欢的书

字孪

字孪

文字学书。明叶秉敬撰。2卷。秉敬字敬君,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此书取字形相似而意义不同者分类训释,与郭忠恕的《佩觿》大旨略同。每字下缀以四言歌诀,是著者自创的体例。其说字以《说文》为依据,辨析甚细。于偏旁点画,分别了然。以韵语立训便于记诵。作者认为形似义别字犹如孪子,“眉目发肤虽无别,而伯仲先后弗淆”,因称。辨字本之《说文》。毫厘不爽,偏旁点画,分别了然。并概括成四字韵语,便于记忆,这是作者的创造。

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

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

书有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法讳,知本书撰于明初。述文昌司禄宝箓之神讳、符图、灵验、授受,包括文昌谱系及梦应等。

道德真经论

道德真经论

四卷。宋司马光撰。《道德真经论》又称《道德真经传》、《道德论述要》、《老子道德论述要》。汉晋以来,研究《老子》的学者聚讼纷争,其争论焦点之一就是道德是否一体。一派主张道德分见,陆德明《经典释文》及唐代传注皆从此说;另一派主张道德一贯,以司马迁为代表。司马光支持后者,认为道德连体,不可偏举,应废《道经》、《德经》之名,而称《道德论》。《道德真经传》,注疏简略。司马光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句,皆于“有”、“无”之后断句,与古读不同。他注疏道:“天地,有形之大者也。其始,必因于无,故名万物天地之始曰‘无’;万物以形相生,其生,必因于有,故名物之母曰‘有’。”由此可知,司马光在“有”、“无”之后断句之原由。后世研究《老子》的学者,因学术观点不同,对司马光《道德真经传》褒贬不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所录《道德真经传》有“夫道德连体,不可偏举,今从本名,温公之说如此,其不曰《经》而曰《论》,亦公新意也”句,对司马光力废《道经》、《德经》篇名之举,大为赞赏。至于对“无名,天地之始”四句的断句,虽然新颖,却不符老子原意。总体看来,《道德真经传》虽有司马光的独创之见,但在学术上并没有更高的造诣。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

荒山侠踪

荒山侠踪

《荒山侠踪》是郑证因创作的一部民国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彩的情节设计而著称。小说以昂古喀兰山为背景,围绕一群侠士的恩怨情仇展开,讲述了他们如何在荒山野岭中历经艰险,最终惩恶扬善的故事。郑证因在小说中巧妙运用了“恩仇结”和“英雄会”的经典侠义模式,使得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同时,他的叙事手段也带有不同于传统的色彩,为武侠小说叙事开辟了新天地。这部小说是郑证因武侠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二卷,《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作者不详。《旧唐书·艺文志》入乙部起居注类,《新唐书·艺文志》书名作《汉武帝故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于作者始称“世言班固撰”,故《宋史·艺文志》从之,径书班固之名。然司马光《通鉴考异》云:“《汉武故事》语多诞妄,非班固书,盖后人为之,托固名耳。”是以即晁氏亦又谓:“唐·张东子(柬之)书《洞冥记》后云:‘《汉武故事》,王俭造。’”实际上,当为六朝人托名所作。以汉武帝为中心人物,记载了其一生的一些主要事迹,比如“金屋藏娇”“浮海求仙”“死葬茂陵”等事,又兼及司马相如、公孙弘、东方朔、陈皇后、卫子夫、钩弋夫人等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今有《古今说海》本、 《历代小史》本、 《古今逸史》本及《粤雅堂丛书》本、《问经堂丛书》本等。

陈清端公年谱

陈清端公年谱

二卷,丁宗洛撰,陈瑸年谱。陈瑸,字文焕,又字眉川。清广东海康人。曾任福建古田、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员外郎,兵部郎中, 四川学政。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