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

印顺
  • 姓名:印顺
  • 俗姓:张鹿芹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浙江杭州府海宁人
  • 出生日期:1906年3月12日
  • 逝世日期:2005年6月4日
  • 民族族群:

印顺(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称印顺导师、印顺长老、印顺法师,俗名张鹿芹,浙江杭州府海宁人(今属嘉兴),为近代中国著名的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幼读诗书,兼研中医。又好研学道家及西方宗教之学。曾以《中国禅宗史》一书,获颁日本大正大学的正式博士学位,为中国台湾比丘界首位博士。


生于清德宗光绪32年(西元1906年,岁次丙午)清明前1日。6岁(民前一年)六月,进私塾学习;民国元年(7岁),随父亲至新仓镇,进小学堂就学。


1921年(16岁)—1930年(25岁)任教于区立教会附设私立小学。二十岁时,偶读庄子,见冯梦祯序文:‘然则庄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遂萌生探索佛法之兴趣。二十三岁,其母猝然病逝,内心受极大震撼。未久,叔祖父、父亲亦相继病逝,乃感人生无常,而有出家之志。


1930年(25岁)农历十月十一日,于福泉庵礼上清下念老和尚为师,落发出家,法名印顺,号盛正。出家前因曾受般若精舍老和尚昱山上人指引,出家后随顺普陀山之习俗,礼昱公为义师父。


1932年(27岁)上学期,受大醒法师之命为同班同学讲《十二门论》,数月后,于初秋之际,往佛顶山慧济寺之阅藏楼阅藏。


1936年(31岁),武昌佛学院开办研究班,印顺法师受太虚大师之命,至武昌佛学院指导「三论」的研究。


1942年(37岁),将其《印度之佛教》第一章寄给太虚大师,请太虚法师作序,太虚大师当即撰写《议<印度之佛教>》予以评论。


1947年(42岁)正月,于杭州武林佛学院得到太虚大师逝世的消息,折了几枝灵峰的梅花,与大家一起到上海,奉梅花为最后的供养。四十二岁,主编‘太虚大师全书’于雪窦寺。四十四岁离厦赴香港,膺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暨世界佛教友谊会港澳分会会长,在港印行‘佛法概论’。四十七岁,以李子宽居士之请,及应中国佛教会之决议,代表出席在日本召开之世界佛教友谊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遂至台湾。其后曾任台北善导寺导师、海潮音杂志社社长。四十八岁,将拟建于香港之福严精舍,移建于台湾新竹青草湖畔,并定居台湾。


1953年9月,于新竹观音坪创建福严精舍,成立一独立学团。来共住修学者,有印海、妙峰、隆根、真华、幻生、正宗、修严、通妙等法师。四十九岁,应性愿法师之邀,赴菲律宾弘法。五十一岁任善导寺住持,惟于次年即离该寺。其后,曾多次出国弘法。后于新竹设立女众佛学院,并在台北创建慧日讲堂。民国五十三年冬,在嘉义建妙云兰若,同年五月,在该地掩关静修。一年后,应中国文化学院(文化大学之前身)之聘,任该校哲学系教授。


1958年(53岁)夏天,为性愿长老讲经祝寿,再度至马尼拉弘法。其间,被推举为信愿寺与华藏寺二寺的联合上座(住持)。任二寺联合上座后,促成能仁学校的成立。


1959年,周宣德、丘汉平居士推动成立大专奖学基金,以引导大专学生接近佛法。当时担任中佛会「国际文教」主任委员,时值弘化菲律宾,因此周宣德居士写信征得他同意后,成立了“国际文教奖学基金会”。


1960年(55岁)秋,《成佛之道》出版。年底,于台北成立慧日讲堂。在慧日讲堂的三年多期间,开演数部经论,如《宝积经》〈普明菩萨会〉、《往生净土论》、《辨法法性论》等。


1964年(59岁)的初夏,移住嘉义妙云兰若,恢复内修的生活,专心于自修与写作。1955年从日本请回的日译《南传大藏经》,到这时才有阅读的机会。掩关期间,撰写了《论提婆达多之破僧》、《王舍城五百结集之研究》、《阿难过在何处》、《佛陀最后之教诫》、《论毘舍离七百结集》等。六十八岁时,日本大正大学以其中国禅宗史一书,而授予文学博士学位。佛教界中从其修学者,有常觉、演培、续明、仁俊等法师。师治佛学,不受传统佛教宗派观念之影响,而能客观地对全体佛教作一全面性之厘清、阐释和批判。并直接从原始佛教经论之阿含、毗昙,及印度之空、有、真常三系诸经论,直探佛陀及后代大师之精义。尤其对龙树中观之学,曾作深入之探讨,可谓自宋迄今对中观之研究最有贡献者。此外,对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国禅宗史等亦有精深之研究。另对于印度大乘佛教,师分判其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三大系,此与旧说大异其趣。


1976年(71岁),因妙钦法师患有肝病,印顺法师去菲律宾马尼拉大乘信愿寺探望,不久妙钦法师去世,印顺为此写了一篇《我所不能忘怀的人》,以为纪念。


1981年(76岁)5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出版,认为「大乘佛法」是从「对佛的永恒怀念」而开显出来的,这即是暗含着"大乘非佛说"的意思,引发争议。12月,《如来藏之研究》出版。


1983年(78岁)9月,将《杂阿含经》与《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汇编出版。另外又撰写一篇《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附编在卷首。


1985年(80岁)3月,《游心法海六十年》出版。7月,《空之探究》出版。


1988年(83岁)4月,《印度佛教思想史》出版。


1989年(84岁)3月,开始《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之写作。


1993年(88岁)4月,将1971大病以前的作品、《妙云集》出版以后的写作,以及数篇尚未发表的作品,结集成五册的《华雨集》出版。


1994年(89岁)7月,自传《平凡的一生‧增订本》出版。国历九月六日至二十九日间,在弟子厚观法师等人陪同下,游访厦门、宁波、普陀等地。


2003年10月18日,福严精舍成立五十周年,印顺法师应邀参加庆祝大会。


2004年4月30日(农历三月十二日),福严精舍为导师庆祝百岁嵩寿。5月10日移住花莲,并在慈济医院接受身体检查,发现心包膜积水,进行心脏手术,出院后,就近于静思精舍静养。


2005年4月10日,发烧住进慈济医院,终因心脏衰竭,于2005年6月4日安详舍报。


师著作宏富,有中观今论、唯识学探源、性空学探源、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中国禅宗史、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如来藏之研究、杂阿含经论会编等书。其大部分著述及弘法记录,辑为妙云集(二十四册)行世。


猜你喜欢的书

人面兽心

人面兽心

又名《衣冠禽兽》,1890年出版,《人面兽心》是《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丛书中故事性和可读性较强的一卷,类似侦破小说或公案作品。左拉撰写这部小说的目的是想来证明他的一种观点:「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冲动、情爱和金钱。由爱情发展到嫉妒。」左拉想用遗传学来解释书中凶杀现象的原因。这部小说反映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类在心理上所造成的失调影响。《人面兽心》出版之后,评论界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一首远古时代的史诗,也有人说这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人面兽心》故事曲折惊险,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当年就印刷了五万五千册。至一九七二年,总印数已达六十六万八千万册……

女丹合编选注

女丹合编选注

《女丹合编选注》系据光绪丙午年重刊二仙巷藏版贺龙骥氏所编《女丹合编》选注,作者精选其中“壶天性果女丹十则”、“女金丹上下卷”、“樵阳经女丹修练”、“女功炼己还丹图说”、“女丹要言”、“西池集”六篇加以点校注释。《重刊道藏輯要》

活鬼

活鬼

短篇小说。彭家煌著。发表于1927年5月《小说世界》15卷9期。写湖南农村某一富农,因财旺丁不旺,放纵媳妇偷汉,但并无成效。他在临死之前,又给十四岁的孙子荷生娶了一个比他年龄大十多岁的媳妇,这才放心地归天而去。荷生家由于“阴盛阳衰”,经常闹鬼。荷生便请小学厨司住到家里来驱鬼。但驱鬼人一走,家中“鬼”又闹起来了。原来与荷生妻私通的闹鬼人便是那个经常向学生讲鬼故事又勇于驱鬼的厨子。作品揭露了旧中国农村流行夫小妻大的陈规,批判那种不择手段地希冀延续香火的愚昧观念。作者采用喜剧的形式表现人间的悲剧,文笔诙谐含蓄,以庄寓谐,读来耐人寻味。

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

长篇小说。全称《儿女英雄传评话》。又名《金玉缘》、《侠女奇缘》。清末文康撰。原书五十三回,今存四十一回。约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后。康,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自署燕北闲人,满族镶红旗人,大学士勒宝次孙。历官理藩院员外郎、安徽徽州知府,后授驻藏大臣,以病未赴任。能诗文,晚年以著述自娱。书叙安骥和侠女十三妹(何玉凤)、张金凤的婚姻故事,对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及官吏贪赃枉法等有所揭露,然基本思想倾向是宣扬封建道德。作者把“儿女”和“英雄”强揉在一起,把“忠孝节义”作为“儿女英雄”的标准,使“儿女真情”、“英雄至性”、“忠孝节义”合而为一。书中人物安骥、何玉凤、张金凤等都是“忠孝节义”概念化身,被写成既有“儿女之情”,又有“英雄至性”的“人中龙凤”。由于他们恪守封建道德,忠于封建统治,作出一番“儿女英雄”事业,结果安骥功成名就,位极人臣,金玉姊妹亦各生一子,子贵孙荣。表现出庸俗的封建理想。全书以纯熟北京口语写成,前半部十三妹形象刻画亦较生动,颇具侠义精神,较有艺术成就。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书局石印本、一九三五年文艺出版社铅印本。解放后有广西、西湖、上海等出版社铅印本。

新传奇品

新传奇品

戏曲论著。清代高奕撰。高奕(生卒年不详),字晋音,一字太初,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所作戏曲有《春秋笔》等14种。《新传奇品》继吕天成《曲品》而作,体例与《曲品》类似。作者在自序中说:“偶检笥中所藏传奇数百种,自明迄今,考其姓氏,细加评定,识以一二语,足以想见其人矣。”书中著录明代至清代初年28个作家,在各家姓名之后,略述其乡里、所作传奇本数和具体剧目,对每个作家的品评,都以八个字概括其风格特点,如说李笠翁“桃源啸傲,别有天地”,说王香裔“空谷幽兰,清芬自远。”书中共录传奇211种,与《曲品》所录并无重复,可以弥补《曲品》之不足,对于研究古典戏曲具有重要资料价值。此书已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

孟东野诗集

孟东野诗集

诗别集。十卷。唐孟郊撰。孟郊诗在晚唐已有结集,晚唐邵谒曾有《览孟东野集》一诗。据宋敏求记述,宋初孟集行世之本很多,但卷数不一,多寡各异。宋敏求把它统编成十四类,合成十卷,使孟集有一个较善之本,而以前的汴吴本、周安惠本、蜀之二卷本《咸池集》俱废。宋敏求本遂成为以后一切孟集的祖本。晁公武、陈振孙所著录的都是此宋编十卷本。黄丕烈曾得一北宋椠本,半页十一行,行十六字,后历经辗转,为李盛铎木樨轩所得(见《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二),今藏于北京大学。1934年武进陶氏涉园影印者即为此本。黄丕烈另有一北宋蜀本,仅存五卷,藏于北京图书馆。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天台国材曾用宋敏求本锓诸梓。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无锡秦禾于都穆处得国材旧本,秦氏又从之翻刻,卷帙行款尚是宋本之旧,末附与韩愈的联句。此本又有凌濛初朱墨套印本,增入刘辰翁评语。须溪评语仅赖凌本以传。国材本系统之外,尚有书棚本系统流传。陆心源皕宋楼藏汲古阁影宋精抄《孟东野诗集》十卷,题后有“临安府棚前北睦亲仁坊南陈宅经籍铺印”一行,因知乃抄自棚本。今《四部丛刊》所影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刊本,据丁丙判断,“其为翻雕棚本无疑,……惟无临安府棚前一行耳”(《善本书室藏书志》)。孟集刊刻者甚多,又有汲古阁本、闵氏套印本、席启㝢刊本等,皆源于宋敏求本,仅在个别处有出入。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华忱之校订的《孟东野诗集》,末附年谱,辑录遗事。注释本有陈延杰《孟东野诗注》十卷及夏敬观《孟郊诗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