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

- 姓名:印顺
- 俗姓:张鹿芹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浙江杭州府海宁人
- 出生日期:1906年3月12日
- 逝世日期:2005年6月4日
- 民族族群:
印顺(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称印顺导师、印顺长老、印顺法师,俗名张鹿芹,浙江杭州府海宁人(今属嘉兴),为近代中国著名的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幼读诗书,兼研中医。又好研学道家及西方宗教之学。曾以《中国禅宗史》一书,获颁日本大正大学的正式博士学位,为中国台湾比丘界首位博士。
生于清德宗光绪32年(西元1906年,岁次丙午)清明前1日。6岁(民前一年)六月,进私塾学习;民国元年(7岁),随父亲至新仓镇,进小学堂就学。
1921年(16岁)—1930年(25岁)任教于区立教会附设私立小学。二十岁时,偶读庄子,见冯梦祯序文:‘然则庄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遂萌生探索佛法之兴趣。二十三岁,其母猝然病逝,内心受极大震撼。未久,叔祖父、父亲亦相继病逝,乃感人生无常,而有出家之志。
1930年(25岁)农历十月十一日,于福泉庵礼上清下念老和尚为师,落发出家,法名印顺,号盛正。出家前因曾受般若精舍老和尚昱山上人指引,出家后随顺普陀山之习俗,礼昱公为义师父。
1932年(27岁)上学期,受大醒法师之命为同班同学讲《十二门论》,数月后,于初秋之际,往佛顶山慧济寺之阅藏楼阅藏。
1936年(31岁),武昌佛学院开办研究班,印顺法师受太虚大师之命,至武昌佛学院指导「三论」的研究。
1942年(37岁),将其《印度之佛教》第一章寄给太虚大师,请太虚法师作序,太虚大师当即撰写《议<印度之佛教>》予以评论。
1947年(42岁)正月,于杭州武林佛学院得到太虚大师逝世的消息,折了几枝灵峰的梅花,与大家一起到上海,奉梅花为最后的供养。四十二岁,主编‘太虚大师全书’于雪窦寺。四十四岁离厦赴香港,膺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暨世界佛教友谊会港澳分会会长,在港印行‘佛法概论’。四十七岁,以李子宽居士之请,及应中国佛教会之决议,代表出席在日本召开之世界佛教友谊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遂至台湾。其后曾任台北善导寺导师、海潮音杂志社社长。四十八岁,将拟建于香港之福严精舍,移建于台湾新竹青草湖畔,并定居台湾。
1953年9月,于新竹观音坪创建福严精舍,成立一独立学团。来共住修学者,有印海、妙峰、隆根、真华、幻生、正宗、修严、通妙等法师。四十九岁,应性愿法师之邀,赴菲律宾弘法。五十一岁任善导寺住持,惟于次年即离该寺。其后,曾多次出国弘法。后于新竹设立女众佛学院,并在台北创建慧日讲堂。民国五十三年冬,在嘉义建妙云兰若,同年五月,在该地掩关静修。一年后,应中国文化学院(文化大学之前身)之聘,任该校哲学系教授。
1958年(53岁)夏天,为性愿长老讲经祝寿,再度至马尼拉弘法。其间,被推举为信愿寺与华藏寺二寺的联合上座(住持)。任二寺联合上座后,促成能仁学校的成立。
1959年,周宣德、丘汉平居士推动成立大专奖学基金,以引导大专学生接近佛法。当时担任中佛会「国际文教」主任委员,时值弘化菲律宾,因此周宣德居士写信征得他同意后,成立了“国际文教奖学基金会”。
1960年(55岁)秋,《成佛之道》出版。年底,于台北成立慧日讲堂。在慧日讲堂的三年多期间,开演数部经论,如《宝积经》〈普明菩萨会〉、《往生净土论》、《辨法法性论》等。
1964年(59岁)的初夏,移住嘉义妙云兰若,恢复内修的生活,专心于自修与写作。1955年从日本请回的日译《南传大藏经》,到这时才有阅读的机会。掩关期间,撰写了《论提婆达多之破僧》、《王舍城五百结集之研究》、《阿难过在何处》、《佛陀最后之教诫》、《论毘舍离七百结集》等。六十八岁时,日本大正大学以其中国禅宗史一书,而授予文学博士学位。佛教界中从其修学者,有常觉、演培、续明、仁俊等法师。师治佛学,不受传统佛教宗派观念之影响,而能客观地对全体佛教作一全面性之厘清、阐释和批判。并直接从原始佛教经论之阿含、毗昙,及印度之空、有、真常三系诸经论,直探佛陀及后代大师之精义。尤其对龙树中观之学,曾作深入之探讨,可谓自宋迄今对中观之研究最有贡献者。此外,对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国禅宗史等亦有精深之研究。另对于印度大乘佛教,师分判其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三大系,此与旧说大异其趣。
1976年(71岁),因妙钦法师患有肝病,印顺法师去菲律宾马尼拉大乘信愿寺探望,不久妙钦法师去世,印顺为此写了一篇《我所不能忘怀的人》,以为纪念。
1981年(76岁)5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出版,认为「大乘佛法」是从「对佛的永恒怀念」而开显出来的,这即是暗含着"大乘非佛说"的意思,引发争议。12月,《如来藏之研究》出版。
1983年(78岁)9月,将《杂阿含经》与《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汇编出版。另外又撰写一篇《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附编在卷首。
1985年(80岁)3月,《游心法海六十年》出版。7月,《空之探究》出版。
1988年(83岁)4月,《印度佛教思想史》出版。
1989年(84岁)3月,开始《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之写作。
1993年(88岁)4月,将1971大病以前的作品、《妙云集》出版以后的写作,以及数篇尚未发表的作品,结集成五册的《华雨集》出版。
1994年(89岁)7月,自传《平凡的一生‧增订本》出版。国历九月六日至二十九日间,在弟子厚观法师等人陪同下,游访厦门、宁波、普陀等地。
2003年10月18日,福严精舍成立五十周年,印顺法师应邀参加庆祝大会。
2004年4月30日(农历三月十二日),福严精舍为导师庆祝百岁嵩寿。5月10日移住花莲,并在慈济医院接受身体检查,发现心包膜积水,进行心脏手术,出院后,就近于静思精舍静养。
2005年4月10日,发烧住进慈济医院,终因心脏衰竭,于2005年6月4日安详舍报。
师著作宏富,有中观今论、唯识学探源、性空学探源、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中国禅宗史、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如来藏之研究、杂阿含经论会编等书。其大部分著述及弘法记录,辑为妙云集(二十四册)行世。
猜你喜欢的书
英雄与母亲
该书是分析心理学入门作品,探究人类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内容。荣格认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或者无意识中的内容,总是与远古的神话遥相呼应。在《英雄与母亲》中,荣格借用诸多神话传说与考古资料,以及原始文化的图画,来确认这种特殊的心理联结,为其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做论证。相比于弗洛伊德,荣格更加注重象征背后的原型意象及其表达,并从文化的视野来扩展对“力比多”概念的理解。因此,本书成为了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的开端,也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发展做了充分的铺垫。
怪石录
一卷,清沈心撰。沈心字房仲,号松阜,生卒不详,浙江杭州诸生。性落拓,不事生产。精篆刻、图绘,旁及星遁卜筮、脉诀、葬经,无不洞晓,而尤精于诗。著有《孤石山房集》。《禹贡》:“青州岱畎,厥贡中有怪石。”孔安国传:“怪异好石似玉者。”今舍弟畹叔观察齐东三郡,尽青州之城,余来官署,得详诸石出处,及质色文理,迥非凡品。因就所见闻,寒窗呵冻,随笔摭辑得若干种,有似玉者,有不似玉而可爱者。
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
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又名《灵宝升玄济度血湖真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经乃元始天尊对众仙演说。内称东北方有酆都,其地分列诸狱,考罚世人罪恶。其中有一狱,在北阴大海底,「积血成湖」,名曰血湖地狱。该狱又分为血池、血盆、血山、血海。一切众生积诸罪业者,不分男女,死后皆入血湖地狱备受苦难,不得出离。尤以「产死血尸女人」为甚。元始天尊怜悯众生,济度罪魂,故说咒语二首。即「三洞大法诸天救拔梵炁隐语」、「三元秘梵天灵宝书」。又命太乙救苦天尊率领诸神清荡血湖,超度罪魂。众生若能奉戒向善,供奉并诵持经文,依法修行,即可得众神卫护,获福无量。
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
三卷。托名施岑(晋代道士, 许逊弟子)撰。实为南宋净明派道士扶乩宣教劝善之作。全书八十五化, 前五十化记许真君(逊)之生平、灵迹,每化记一事,后附七言律诗一首颂之。第五十一至六十九化记宋代崇奉许逊及许真君托梦宋徽宗等灵异事迹。六十九至七十九化记许逊师弟等人传记。末六化记许逊教团传人如兰公、胡慧超等。为研究净明道历史之重要资料。收入《道藏》第200册。
俄罗斯的童话
(苏联)M.高尔基著,鲁迅译。于1912年-1917年间陆续发表,1918年结集出版单行本。鲁迅从日译本转译,于1934年9月至1935年4月间译出九篇,以“邓当世”的笔名陆续发表于《译文》月刊;后七篇则因“得检查老爷批云意识欠正确”,未能继续刊登,后来与已发表过的九篇同印入单行本,1935年8月刊行。“这《俄罗斯的童话》,共有十六篇,每篇独立,虽说‘童话’,其实是从各方面描写俄罗斯国民性的种种相,并非写给孩子们看的。发表年代未详,恐怕还是十月革命前之作,今从日本高桥晚成译本重译,原在改造社版《高尔基全集》第十四本中。”第二回,对于第三篇,又有这样的《后记》两段。“《俄罗斯的童话》里面,这回的是最长的一篇,主人公们之中,这位诗人也是较好的一个,因为他终于不肯靠装活死人吃饭,仍到葬仪馆为真死人出力去了,虽然大半也许为了他的孩子们竟和帮闲‘批评家’一样,个个是红头毛。我看作者对于他,是有点宽恕的,——而他真也值得宽恕。
苇碧轩诗集
宋诗别集。1卷。翁卷著。集中作品题材比较狭窄,大多为寄赠、送别及身边琐事的描写,但也时有壮志难酬、潦倒终身的愤懑心情的流露。如《赠张亦》诗写出了在“罢兵”的妥协政策下,“男儿”报国无门的愤慨。《观落花》诗则以东风无情摧落花,喻身世漂零之感。另外,还有少数诗作关心民间疾苦。叶适为翁卷诗作序,称其诗“自吐性情,靡所依傍”,有自然流畅的特点。这在其田园诗中表现尤为突出,如《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