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量

陈海量
  • 姓名:陈海量
  • 别名:名立鳌,字海量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省天台县人
  • 出生日期:1909
  • 逝世日期:1982年
  • 民族族群:

陈海量(1909~1982年)居士,名立鳌,字海量,笔名拜善,浙江省天台县人,清宣统元年(一九〇九年)出生。父名复初,信仰佛教,海量自幼循序就学,读书勤奋,及长,善于诗文。由于自幼受家庭信佛的影响,从小就受到佛法的熏陶,随著父母礼佛读经。弱冠之年,初入社会,在当地商家任会计工作。一九三一年五月,弘一大师在浙江省慈溪市五磊寺驻锡,海量前往参谒,并皈依于大师座下。


一九三八年,海量三十岁,应上海陈无我居士之邀,到上海协助陈无我筹办大囧琺錀书局,以此离开天台县家乡到了上海。他协助陈无我筹办大囧琺錀书局,并编辑《觉有情》半月刊。大囧琺錀书局所有营业、记帐、出纳、校对,乃至到邮局寄发等工作,都由海量一肩承担,日以继夜,不辞辛劳。但为书局初创,薪水微薄不足以养家,所以家室仍留在梓里,他一人在上海工作。


一九四一年,陈海量的父亲陈复初老居士逝世,海量返乡奔丧,事毕仍返上海。是年十二月,他请求弘一大师,为他父撰写《陈复初居士传》,并为他夭折的幼弟撰写(立钧童子生西事略)。一九四六年春天,上海市一些青年佛教居士,以志同道合,共议成立佛教青年会,海量参与发起工作。筹备会成立之日,推出方子藩为筹委会主任委员,郑颂英、张孝行为副主任委员。陈海量、赵朴初、罗永正、蔡惠明等为筹备委员。在上海市佛教净业社的觉园内借地办公,分工合作,积极推动筹备工作。是年八月二十五日,青年会召开成立大会,许多大德居士到场道贺,太虚大师也莅临指导。


青年会成立,选出方子藩为理事长,余伯贤、郑颂英、叶竹青为副理事长,以及陈海量、赵朴初、蔡惠明、罗永正等为理事。同时发行会刊“觉讯”出版。一九四七年冬,佛青会以借用的会址不敷使用,方子藩提议另觅房舍,一九四八年元旦,佛青会迁入林森中路,一九四九年复迁至武胜路新会址。继而由青年会诸居士集资,推请海量出面创办大雄书局,虽然是草创伊始,但在海量惨澹经营下,规模粗具,业务有很大的开展。


一九五五年,陈海量与郑颂英、李行孝等,以上海佛教协会代表身分,出席北京中国佛教协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是时正是“肃反”运动之际,有人检举上海佛教协会为“□□□集团”,他们在北京开会后回到上海,下车后未出车站即被公安机关拘捕,由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审讯。审讯结果,海量被判徒刑十四年,其他人等也各被判刑年数不等,押送到青海服刑。直至一九八〇年才获准假释,回到上海。


一九八一年,被选为上海市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并由赵朴初居士介绍他去北京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工作,任职仅数月,因病回上海疗养,并抱病应旅美华侨应金玉堂居士之请,编辑《美东佛教总会成立二十周年特刊》。


一九八二年,陈海量居士在上海病逝,临终安祥念佛,现诸瑞相,享年七十四岁。海量二子一女,无垢、无忧、无瑕,皆虔诚奉佛。


陈海量居士以《金刚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及《净行品》为定课,能背诵如流,终生不辍。他的心行广大而能安忍苦行,皆得力于此。他的主要著作有《在家学佛要与》、《建设佛化家庭》、《可许则许》、《知己知彼》、《解惑显真》、《释迦牟尼佛的道理》、《学佛的女郎》等。这些著述畅销于国内外,在香港、台湾、南洋各地都有翻印流通。


猜你喜欢的书

完美人格

完美人格

马斯洛在心理学领域有“第三势力”之称,他的人格论、人的多层次需求理论等,至今已成为心理学、社会学、商业等多领域的必读经典,《马斯洛说完美人格》即对他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处理。

养生秘旨

养生秘旨

养生类著作。作者不详,有贻仁堂抄本,末署名者抄于清光绪十九年。全书1册,无序,无跋、无目录,计其标题而分篇,全书共45篇。本书主要以精、气、神三者为核心,论述养生之道,从防御外感、内伤、药伤、大自然侵袭等角度介绍防病与养生的道理与方法。其中有35篇介绍气功强身却病增寿的机制、功效与具体功法,有一定实用价值。

蜃楼志

蜃楼志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又名《蜃楼志全传》、《盖世无双情中奇全传》。二十四回。题“庾岭劳人说,禺山老人编”,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九年(1804)本衙藏板本,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小说以广东为背景,写广州十三行洋商苏万魁之子苏吉士的读书、经商及爱情生涯。着重叙述了苏吉士依赖先辈遗资以及一张漂亮面孔,成了一只花蝴蝶,在少女丛中讨生活,而失却了早期民族工商志士叱咤风云气势的故事。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小说文笔细腻不俗,如行云流水;情节跌宕曲折,宛然有致;人物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曾受到郑振铎先生高度评价。《蜃楼志》对后世小说影响颇深;其“辞气浮露,笔不藏锋”,开后来谴责小说之先河。问世后,曾多次遭禁毁。

越公其事

越公其事

战国中晚期竹简,汉文珍贵古籍,存藏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全篇共七十五支竹简,经释读共有十一章(有分章符号),同传世文献的记载相比,内容性质相似,皆属于记录勾践灭吴故事的“语”类文献,并且首尾部分几乎雷同,可能有共同的史料来源。清华简七《越公其事》提供了新的吴越争霸史事材料,与此前的记载存在一些不同,表现为:(1)越使者至吴求和之记载,与《左传》同,异于《国语•吴语》。(2)吴国主和者不同。(3)无越王至吴服事及卧薪尝胆、西施至吴的情节。(4)越国图强之策不同。(5)越国灭吴的记载有独特处。《越公其事》关于吴越争霸事件记载的整体时间序列、地理背景不明显,叙事风格与清华简《系年》等不同,而更近似于《韩诗外传》、《说苑》。但其中的一些记载,对探讨春秋末期吴都所在,也有一定文献价值。

牧令要诀

牧令要诀

清壁昌撰。

叙古千文

叙古千文

一卷。宋胡寅 (1098—1156)撰。黄灏 (生卒年不详) 注。胡寅字明仲,崇安 (今属福建)人。胡安国弟之子,宣和三年(1121)进士,授校书郎,受学于杨时。金人南侵,上书高宗,建议兴师北向,反对遣使讲和。著作有《论语详说》、《读史管见》等。黄灏字商伯,都昌(今属江西)人。擢进士第,光宗即位 (1190),官太常寺簿。是书综合史事,故名“叙古”。卷末有朱熹、李昴英二跋。朱氏云:“叙事立言,昭陈法戒,实有春秋经世之志。至于发明道统,开示德门,又于卒章深致意焉。新学小童,朝夕讽之而问其义,亦足以养正于蒙矣。”李氏云:“其叙古字,凡千不重。虽饮席间谈笑成之,而上下数千载,关系大处,包撮略尽,兴君昏主之理乱,哲佐悖臣之功罪,吾道异端之正偏,一字森严,百世确论。”是书有《粤雅堂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