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 姓名:李叔同
- 别名:幼名成蹊,学名文涛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880
- 逝世日期:1942
- 民族族群:
李叔同(1880—1942),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又名岸、广侯,字叔同,号漱筒,别号息霜、晚晴老人等,祖籍平湖,生于天津。祖父李锐始徙居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李世珍,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吏部主事。叔同早慧,七八岁学千家诗、唐诗,并习石鼓文、篆书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叔同因受“康党”之嫌,奉母携眷,避祸上海。不久加入袁希濂、许幻园等创立的城南文社,所作诗文词赋,为文社之冠,书法深得汉魏六朝之秘,篆书刻石亦佳,于上海文坛初露头角。二十六年,与名僧黄宗仰、名画家任伯年、书法家高邕之等组织上海书画公会。同年,出版了收录所藏名刻与自刻印章的《李庐印谱》和诗作《李庐诗钟》。次年秋,入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二十八年,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资格赴杭应试,不第,仍回南洋公学攻读。是年冬,南洋公学发生罢课风潮,蔡元培总教习同情学生,辞职离校。叔同亦与同学相率退学。三十年,与许幻园、黄炎培等参加穆藕初、马相伯等人组织的沪学会,学习西方办法,力图富强国家。叔同主要从事戏剧演出活动,为宣传自由婚姻,撰《文野婚姻新戏册》。翌年秋,去日本留学,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西欧油画,并入音乐学校兼学钢琴。三十二年,加入同盟会。同年,在日本戏剧家藤泽浅二郎指导下,与曾孝谷等人发起组织春柳社。次年春,在东京演出话剧《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饰女主角,为我国话剧运动开创者之一。宣统二年(1910)回国,在天津直隶模范工业专门学堂任图案教员,不久,离津赴沪,任城东女学堂音乐教员。翌年三月加入南社,与柳亚子等人以诗文宣扬民族主义思想,鼓吹革命。1912年春,在上海先后任《太平洋报》(陈英士创办)、《文美杂志》编辑。同年秋,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高师图画手工专修科的图画教员及全校音乐教员。后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员,先后共7年。在此期间,所编《春游》、《早秋》等歌曲,引用外国歌曲配新词作教材,对我国早期艺术教育有创新贡献,培养造就了一批美术、音乐人才,其中有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
李叔同自幼即深受佛教影响,辛亥革命后,目睹政局动荡,遂萌生摆脱世事,遁入佛门之念。1917年1月,去杭州虎跑定慧寺拜了悟为师,取名演音,号弘一,受居士戒,次年8月,正式在定慧寺削发出家。9月,入灵隐寺受具足戒。受戒后,应范古农之邀至嘉兴精严寺小住,检理大藏经,为之标签。并开始书写佛语赠人。此后,叔同寄迹于苏、浙、闽寺宇之间,孜孜不倦研究佛学,弘扬佛法,遂成一代名僧,人称弘一法师。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叔同到处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勉励佛教徒爱国,并表示“以护法故,不怕炮弹”,还在所住之处题“殉教堂”三字。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不二祠圆寂。
李叔同为现代艺术奇才,涉足的艺术领域广泛,诗词、书法、金石、美术、音乐、戏剧都享有盛誉。作画讲整体,音乐以作词配曲为主,有《春游》、《送别》、《早秋》等。丰子恺于1935年编辑了《李叔同歌曲集》,共收32首歌曲。其金石篆刻和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其佛学著作10余种,主要有《寒笳集》、《四化律比丘相表记》、《戒本羯磨随讲别录》、《互戒相经笺要》等。被佛门弟子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驰誉中外。
猜你喜欢的书
郭沫若散文
文集,郭沫若撰,郭沫若一生涉足广泛、著作甚丰。他的散文气势浩荡,清丽、浪漫,富有艺术魅力。自传性构成了郭沫若散文明显的特征,是作者个性张扬的产物。他的感时型散文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咏物抒怀型作品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营造诗的意境。
江城名迹记
名胜志。明末清初陈弘绪撰。二卷,末一卷。弘绪字士业,号石庄,新建(今属江西南昌)人。在明官经历、知县,入清不仕。著有《恒山存稿》等。是记成于清顺治末,记事止于顺治十一年(1654)。凡五万余字。卷上为考古,含江城(今南昌)概述、松阳门、南浦亭、洪州、宁王府、乌遮塔、彭真观、豫章台等一百四十四条。卷下为证今,含洪都、章江堤、滕王阁等七十九条。卷末有征刻遗书引、同辑后学姓氏。
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
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南北朝后期,现存敦煌唐抄本八件,题作《十戒经》。另有《正统道藏》本,收入洞玄部戒律类。经文乃元始天尊讲说十戒、十四持身之品。其内容已见于《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盖系南北朝末道士节录古灵宝经中有关戒律而成。隋唐时此经颇为流行,凡初入道之清信男女皆须盟誓受此戒。
拜佛要诀
大醒法师著,为什么要拜佛,正确的拜佛,佛遍十方。佛教徒为何要拜佛呢?是佛需要我们拜吗?还是我们需要拜佛?佛就是觉者。是对一切事、理都明白清楚的人。他了知宇宙中千千万万种事物,各种相似与不相似,相同与不相同的生命形态。因为佛对于他们的生活、身体和心灵的习气全部了解,所以能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只要众生肯学习,肯依照他的话去做。
观所缘缘论
全一卷。陈那作,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有诸译本,如汉译藏经中陈代真谛所译之无相思尘论一卷、西藏藏经丹珠尔经疏部第九十五函之第四观所缘(偈)与第五之观所缘注等。如西藏译、玄奘译本所示,本论之偈文为四句一行,共有三十二句。本书旨在依因明三支之法,明示心外之所缘缘非有,而心内之所缘缘非无。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有五译,一唐杜行顗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二唐地婆诃罗译,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一卷。三唐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四地婆诃罗重译,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经,一卷。五唐义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六宋施护译,尊胜大明王经,一卷。此六译中,不空三藏之弟子法崇,就第三译之佛陀波利本作疏二卷,流行于世。全一卷。全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又称尊胜经。唐代佛陀波利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之缘起,乃善住天子于命终之后,将受七度畜生恶道之苦,帝释天愍其业因,遂诣佛所,乞求救济,佛乃为之宣说尊胜陀罗尼及持诵之功德等。所谓‘佛顶尊胜’,即为密教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五佛顶之一。五佛顶中,以释迦如来之佛顶所显现之轮王形佛顶尊为最殊胜,故密教以佛顶尊为本尊,而修持息灾、除病之法,称为尊胜法。佛顶尊胜陀罗尼即说佛顶尊胜之功德,由八十七句组成,古来有诸多灵验。禅宗亦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