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 姓名:李叔同
- 别名:幼名成蹊,学名文涛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880
- 逝世日期:1942
- 民族族群:
李叔同(1880—1942),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又名岸、广侯,字叔同,号漱筒,别号息霜、晚晴老人等,祖籍平湖,生于天津。祖父李锐始徙居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李世珍,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吏部主事。叔同早慧,七八岁学千家诗、唐诗,并习石鼓文、篆书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叔同因受“康党”之嫌,奉母携眷,避祸上海。不久加入袁希濂、许幻园等创立的城南文社,所作诗文词赋,为文社之冠,书法深得汉魏六朝之秘,篆书刻石亦佳,于上海文坛初露头角。二十六年,与名僧黄宗仰、名画家任伯年、书法家高邕之等组织上海书画公会。同年,出版了收录所藏名刻与自刻印章的《李庐印谱》和诗作《李庐诗钟》。次年秋,入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二十八年,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资格赴杭应试,不第,仍回南洋公学攻读。是年冬,南洋公学发生罢课风潮,蔡元培总教习同情学生,辞职离校。叔同亦与同学相率退学。三十年,与许幻园、黄炎培等参加穆藕初、马相伯等人组织的沪学会,学习西方办法,力图富强国家。叔同主要从事戏剧演出活动,为宣传自由婚姻,撰《文野婚姻新戏册》。翌年秋,去日本留学,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西欧油画,并入音乐学校兼学钢琴。三十二年,加入同盟会。同年,在日本戏剧家藤泽浅二郎指导下,与曾孝谷等人发起组织春柳社。次年春,在东京演出话剧《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饰女主角,为我国话剧运动开创者之一。宣统二年(1910)回国,在天津直隶模范工业专门学堂任图案教员,不久,离津赴沪,任城东女学堂音乐教员。翌年三月加入南社,与柳亚子等人以诗文宣扬民族主义思想,鼓吹革命。1912年春,在上海先后任《太平洋报》(陈英士创办)、《文美杂志》编辑。同年秋,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高师图画手工专修科的图画教员及全校音乐教员。后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员,先后共7年。在此期间,所编《春游》、《早秋》等歌曲,引用外国歌曲配新词作教材,对我国早期艺术教育有创新贡献,培养造就了一批美术、音乐人才,其中有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
李叔同自幼即深受佛教影响,辛亥革命后,目睹政局动荡,遂萌生摆脱世事,遁入佛门之念。1917年1月,去杭州虎跑定慧寺拜了悟为师,取名演音,号弘一,受居士戒,次年8月,正式在定慧寺削发出家。9月,入灵隐寺受具足戒。受戒后,应范古农之邀至嘉兴精严寺小住,检理大藏经,为之标签。并开始书写佛语赠人。此后,叔同寄迹于苏、浙、闽寺宇之间,孜孜不倦研究佛学,弘扬佛法,遂成一代名僧,人称弘一法师。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叔同到处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勉励佛教徒爱国,并表示“以护法故,不怕炮弹”,还在所住之处题“殉教堂”三字。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不二祠圆寂。
李叔同为现代艺术奇才,涉足的艺术领域广泛,诗词、书法、金石、美术、音乐、戏剧都享有盛誉。作画讲整体,音乐以作词配曲为主,有《春游》、《送别》、《早秋》等。丰子恺于1935年编辑了《李叔同歌曲集》,共收32首歌曲。其金石篆刻和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其佛学著作10余种,主要有《寒笳集》、《四化律比丘相表记》、《戒本羯磨随讲别录》、《互戒相经笺要》等。被佛门弟子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驰誉中外。
猜你喜欢的书
玉箓资度设醮仪
玉箓资度设醮仪,原不题撰人。约成书于北宋末至明初。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所载设醮仪亦为玉箓斋仪之一。行此仪旨在归礼三清四御及酆都、城隍诸神,启奏青词,赞颂圣真功德,表明奉旨修建玉箓大斋,资荐亡灵,祈求「益增天福、克证道真」之意。其行仪节次除常式外,主要有降真、散花、宣词、宣进状、回拼颂、送圣、化财等。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戒拔罪妙经
道教书。三卷。太玄女青乃神仙之名。托为太玄女青传达元始天尊法旨。其中分上元天官, 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篇。谓人于三元八节日念诵此经,则可消灾除罪,得福长寿。认为人本无形,从虚无中来,结气成体而有形, 若能形心合真, 则归于无形而成道。为古《灵宝经》之一。收入《道藏》第28册。
江苏省通志稿邦交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邦交志。以时代年份为次。苏省自春秋勾吴之与晋,齐诸国,即有邦交。孙吴之与魏、晋,南朝之与元魏、北齐,厨,隋,杨吴,南唐之与后唐,汉、周,契丹,正史皆有可考。明洪武都此,迄于北迁,涉外交者皆备列之。清代自道光以后,白门之约,邦交大开。三朝夷务本末外交史料所载甚详,均宜列入。
国语
又名《春秋外传》。21卷(或作21篇)。作者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分国记事史。上起西周中期周穆王征伐犬戎,下迄春秋战国之交晋国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前453年),前后约五百余年。全书分八国记事,依次是:《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凡21卷。各国史事,依时间顺序编排,但前后事件互不连属。除《周语》、《郑语》涉及西周事外,主要记载春秋间各国历史,其中述晋国篇幅最大,约占全书的一半,撰写笔法以着重记述君臣言论为特征,兼及当时的政治、外交、思想、军事等内容,材料丰富,词藻雅丽。尤以其中的《周语》、《楚语》史料价值极高,《晋语》和《郑语》则次之。
日讲四书解义
二十六卷,清康熙编著。成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其书以为内圣外王之道备于孔子,孔子的心法又寓于六经。六经的精义又集中于《论语》。《论语》又得曾子、子思、孟子递相推衍,而有《大学》、《中庸》、《孟子》,四书都是千古帝王的枢要,非仅为儒生章句之业。其实,此书所依据的不过是康熙皇帝御用儒学讲官的讲义。
血盆经
全一卷。全称大藏正教血盆经。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本经叙述目连尊者至羽州追阳县时,见许多女子在血盆池地狱中受苦。目连问狱卒原委,狱卒即道彼等受苦系由于女子月经、生产时所流污血污秽了地神;加之用水洗其不洁之衣,人们不知情,复用此水供养诸圣。女子有上述罪业,故死后堕血盆池地狱受苦。目连复问如何为彼等解脱此苦,狱卒答以孝顺、敬重三宝,及持血盆斋三年,后再行血盆法会,请僧诵血盆经,血盆池地狱中之罪人即可超生佛地。 本经未见记载于诸经录中,而被疑为伪经。然因具有上述之功德,故日本禅宗亦持诵之,尤以曹洞宗,于授戒会时,常将本经授予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