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华严五教章衍秘钞

    华严五教章衍秘钞

    《作者:普寂德门日本华严宗高僧普寂撰,五卷,专为阐释唐代法藏大师的《华严五教章》而作,在华严宗教义研究中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普寂作为日本华严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深谙华严思想体系,其撰述紧扣《华严五教章》的核心义理,对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的判教体系进行了细致衍释。书中不仅梳理了法藏原著的逻辑脉络,更结合日本华严宗的传播语境,对教义中的关键概念如 “法界缘起”“理事无碍” 等作出本土化阐释,既保持了华严思想的正统性,又体现了适应地域弘法的灵活性。 在内容编排上,《衍秘钞》以逐句注解与义理发挥相结合的方式

  • 华严五教章匡真钞

    华严五教章匡真钞

    《作者:凤潭日本江户时代华严宗学僧凤潭(1654-1738)撰,华严典籍注释,凡十卷,专为阐释唐代法藏(贤首大师)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即《华严五教章》)而作。凤潭为华严宗东山派代表人物,鉴于当时日本华严学界对五教判释的理解多有歧义,遂以 “匡正谬误、彰显真实” 为宗旨,广采中国唐宋以来华严诸家注疏,结合自宗传承,对《五教章》的核心思想进行系统疏解。 该书紧扣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一乘圆教)与 “十宗” 判释体系,详细阐释华严宗 “一真法界”“法界缘起” 等根本教义,尤其对 “六相圆融”“十玄无碍” 等义理的解析颇具创见。其注释

  • 华严五教章不审

    华严五教章不审

    《作者:佚名日本华严宗僧人实英所撰,全书凡二十卷,专门针对唐代法藏大师的《华严五教章》展开深入探究与辨析。​ 实英作为日本华严宗的学僧,在吸收中国华严宗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日本佛教的传播语境,对《华严五教章》中涉及的教义体系、判教思想、法界观等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疑问。书中以 “不审” 为名,既体现了实英对法藏原典的尊重,也展现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 通过层层设问、逐句辨析,梳理《华严五教章》的理论脉络,同时回应当时日本佛教界对华严教义的争议与困惑。​ 该书围绕 “五教” 判教体系(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

  • 华严五教章见闻钞

    华严五教章见闻钞

    《作者:佚名日本华严宗僧人灵波对唐代法藏所著《华严五教章》注释,凡八卷。灵波作为日本华严宗的学僧,深谙华严教义,其注释立足于对《华严五教章》核心思想的阐释,同时融入了日本华严宗的研习视角与理解。《华严五教章》作为华严宗的根本典籍之一,系统阐述了 “五教”“十宗” 等教义体系,区分佛教各宗派的教理层次,确立华严宗的圆教地位。灵波的《见闻钞》则针对这些核心内容展开详细解读,不仅对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的内涵、判教依据进行逐句阐释,还结合华严宗 “法界缘起”“事事无碍” 等根本思想,解析各教理之间的内在

  • 华严五教章深意钞

    华严五教章深意钞

    《作者:佚名日本佛教华严宗僧人圣诠撰,全书共十卷,专为阐释唐代华严宗大师法藏的《华严五教章》而作。法藏的《华严五教章》系统梳理了华严宗的判教理论,将佛教各宗派教义分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五类,奠定了华严宗的理论根基,而圣诠的《深意钞》则是对这一经典的深度注解与发挥。​ 圣诠生活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时代初期,彼时华严宗在日本已形成独立传承,他以深厚的佛学素养,结合日本佛教的传播语境,对《华严五教章》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细致阐释。书中不仅逐句解析原文义理,更融入了印度瑜伽行派、中国天台宗等相关理论的比较,尤

  •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

    《作者:佚名日本华严宗僧人审乘撰,全书凡 15 卷。该书以唐代法藏大师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即《华严五教章》)为核心底本,通过问答体的形式对《华严五教章》中的义理进行详尽阐释与辨析。 审乘作为日本华严宗传承中的重要学者,其著作紧扣法藏的判教思想,围绕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与 “十宗” 的判摄体系,针对教义中的关键概念如 “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等展开深入探讨。书中以设问引发义理辨析,既有对原典文句的细致解读,也有对不同阐释角度的梳理,旨在厘清华严宗核心教义的内涵与逻辑脉络。

  • 五教章通路记

    五教章通路记

    《作者:凝然《五教章通路记》是日本佛教华严宗高僧凝然的重要著作,全书共五十二卷,专为阐释唐代法藏(贤首大师)的《华严五教章》而作。凝然作为日本镰仓时代华严宗的集大成者,深谙汉传华严教义,此书既是他对《五教章》核心思想的系统注解,也是华严宗义在日本传播与发展的关键文献。​ 《华严五教章》是华严宗判教理论的基石,而《通路记》则以精密的思辨与详尽的考释,为这部经典著作疏通义理、辨析疑难。书中不仅逐句注解《五教章》的文句,更结合印度佛教原典与中国华严诸师的阐释,对 “五教十宗” 的判教体系、“法界缘起” 的核心思想、“六相圆融”“十玄门”

  • 华严五教章名目

    华严五教章名目

    《作者:佚名《华严五教章》,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称《华严教义章》,为唐代华严宗高僧法藏(贤首大师)所撰,共三卷。该书是华严宗理论体系的重要典籍,系统阐述了华严宗的教义思想,尤其以 “五教” 判摄佛教诸派教义而著称。

  • 华严五教章指事

    华严五教章指事

    《作者:佚名六卷,日本僧人寿灵撰,是一部针对唐代法藏大师所著《华严五教章》(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重要阐释著作。法藏的《华严五教章》作为华严宗的核心典籍,系统梳理了佛教各宗派的教义体系,提出 “五教十宗” 的判教理论,为华严宗的教理架构奠定了基础,但其文义深奥,义理精微,对后世研究者构成不小挑战。​寿灵的《指事》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成,书中以详尽的分科、细致的释义,对《华严五教章》的核心思想进行逐句解析。其内容不仅紧扣法藏原典的判教逻辑,将 “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 的内涵与差异层层展开,还结合日

  • 华严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

    华严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

    《作者:佚名阐释华严宗核心教义判摄体系的典籍,围绕 “五教” 与 “十宗” 两大框架展开。五教是华严宗对佛教不同教义体系的判释,依次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既体现佛教从浅至深的演进脉络,也彰显华严宗所崇圆教的殊胜地位。小乘教侧重解说四圣谛等基础法理,始教初显大乘空义,终教进一步阐释真如缘起,顿教直显心性本净,圆教则以 “一真法界” 为核心,圆融无碍地统摄一切教法。 十宗是在五教基础上对佛教各宗派思想的细分,包括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

  • 华严宗要义

    华严宗要义

    《作者:凝然一卷,由日本僧人凝然述作。凝然为镰仓时代华严宗高僧,精通汉传佛教诸宗义理,尤对华严学有深入研探,此书乃其华严思想的重要阐发。 全书紧扣华严宗核心义理,以 “法界缘起” 为根本纲骨,系统阐释 “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的深层内涵,揭示诸法相互融摄、圆融无碍的谛理。书中对 “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华严特有范畴亦有精要解析,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展现华严宗 “一真法界” 统摄万有的圆融观。

  • 华严宗大要抄

    华严宗大要抄

    《作者:佚名日本僧人实弘所撰,一卷,是华严宗研究的重要文献。实弘生活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时代初期,其著作多围绕华严教义展开,此书便是他对华严宗核心思想的系统梳理与阐释。书中以《华严经》为根本,结合华严宗历代祖师的论著,尤其是法藏、澄观的学说,对 “法界缘起”“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核心教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释。实弘注重将深奥的义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表述,既保留了华严宗 “圆融无碍” 的根本精神,又融入了日本佛教对教义实践的关注,强调理论与修行的结合。

  • 华严宗香薰抄

    华严宗香薰抄

    《作者:佚名宗性撰述,全书凡七卷。宗性作为日本中世华严宗的代表学僧,其著作深受中国华严思想影响,尤其对法藏、澄观等祖师的论著多有阐发。​ 此书以 “香薰” 为名,取华严宗 “一真法界,普薰一切” 之寓意,旨在通过对经典义理的阐释,彰显华严思想中 “圆融无碍” 的核心精神。内容上,该书广泛援引《华严经》本文及历代注疏,围绕 “法界缘起”“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根本义理展开深入辨析,既继承了中国华严宗的学统,又融入了日本佛教特有的实践关怀。​ 卷中对 “理事关系”“一多相即” 等命题的论述尤为精详,常以比喻释难解义,使深奥的义理变得晓畅易懂。同时

  • 华严佛光三昧观秘宝藏

    华严佛光三昧观秘宝藏

    《作者:佚名二卷,由日本高僧高辨编纂。高辨深研华严思想,结合日本佛教传承的实践特色,将 “佛光三昧观” 这一修持法门系统化,既阐释其与《华严经》义理的内在关联,又详述观想次第、仪轨要诀,为修行者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指引。​ 书中以 “佛光” 象征华严宗圆融无碍的法界智慧,将 “三昧观” 作为体证这一智慧的关键途径,强调通过观想佛光普照、自他不二的境界,破除烦恼执着,证入诸法实相。高辨在阐释过程中,不仅援引《华严经》及历代祖师的论述,还融入了自身的修证体验,使义理阐释与实践指导相互印证,体现了日本华严宗注重 “解行并重” 的特点。

  • 华严修禅观照入解脱门义

    华严修禅观照入解脱门义

    《作者:佚名日本华严宗高僧高辨著,共二卷,集中体现了其对华严思想与禅法实践融合的深刻思考。高辨生活于平安时代后期,师从华严宗名僧,深谙《华严经》义理,同时对禅宗观行法门有着独到体悟,此书便是其会通两宗精髓的代表作。​ 书中以 “修禅观照” 为核心枢纽,系统阐释了通过禅定观想契入华严 “解脱门” 的路径。高辨认为,华严宗的 “法界缘起” 思想并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通过具体的禅修实践加以证悟,而 “观照” 正是连接理与行的关键。他结合《华严经》中 “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核心义理,详细论述了观照过程中如何体悟空有不二、理事无碍的境界,强调

  • 华严论草

    华严论草

    《作者:佚名日本僧人景雅撰述,该书以阐释《大方广佛华严经》义理为核心,虽篇幅精简,却紧扣华严宗 “法界缘起”“事事无碍” 等根本思想,展现出作者对经典的深刻体悟。景雅在论述中,既承继了智俨、法藏等华严大师的理论框架,又结合日本佛教的实践特色,形成了兼具思辨性与实践性的阐释风格。书中对 “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关键概念的解析,既注重义理的逻辑推演,又不乏对修行实践的指引,体现了华严宗 “解行并重” 的传统。

  • 华严宗种性义抄

    华严宗种性义抄

    《作者:佚名日本僧人亲圆所撰,全书仅一卷,却在华严宗教义阐释领域有着独特价值。亲圆生活于日本佛教发展的关键时期,彼时华严思想在日本已历经传播与发展,他有感于华严宗 “种性” 义理的深奥与重要,遂精心撰写此书,为后世深入理解华严宗的修行根基与众生解脱可能提供指引。 书中核心聚焦于华严宗 “种性” 概念的解析。在佛教语境中,“种性” 关乎众生先天所具的成佛可能性与修行资质。亲圆在书中梳理出,依据华严宗五教判释体系,不同教义对种性的界定各有差别。小乘教立六种性,分别为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法、不动法种性,此教主要着眼于修得佛性,未涉及性

  • 华严一乘义私记

    华严一乘义私记

    《作者:佚名日本僧人增春撰述,是华严宗研究领域一部颇具特色的典籍。增春作为日本佛教史上研习华严思想的学者,其撰述此书的初衷,在于对《华严一乘义》进行个性化的阐释与注解,既延续华严宗的核心义理,又融入自身的修学体悟。​ 全书紧扣 “一乘” 思想展开,这一概念源自《华严经》,主张佛教的终极真理是 “一乘”,即唯一能引导众生觉悟的教法,与 “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之说形成对比。增春在书中不仅梳理了 “一乘” 义理的经典依据,更结合日本佛教发展的语境,对 “一乘” 与 “圆融”“法界” 等华严核心范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现出对汉传华严思想的吸收

  • 有宗七十五法记

    有宗七十五法记

    《作者:佚名日本僧人宗祯著,共三卷,其内容围绕 “七十五法” 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对佛教义理中的法相体系进行了细致阐释。​所谓 “七十五法”,源于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的思想,是对宇宙万物及精神现象的分类总结,涵盖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大类,是部派佛教分析诸法实相的重要理论框架。宗祯在书中以条理清晰的笔触,不仅梳理了七十五法的具体名目与内涵,更结合佛教修行实践,阐述了诸法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解脱之道中的意义。

  • 大乘法苑义林章师子吼钞

    大乘法苑义林章师子吼钞

    《作者:基辨日本僧人基辨撰,共二十二卷,为阐释唐代玄奘法师弟子窥基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的注疏之作。基辨作为日本佛教史上的学僧,深谙唯识宗义理,此书即是其对唯识经典深入研究的成果。《大乘法苑义林章》本为窥基系统梳理唯识宗思想体系的论著,涵盖法相、唯识等核心教义,而基辨的《师子吼钞》则以 “师子吼” 喻,彰显对义理的坚定阐释与无畏宣说。书中逐卷解析原典奥义,不仅考辨名相概念,更结合印度论典与汉传注疏,对诸法体相、种姓差别、修行阶位等义理展开细致推演,既保持唯识宗的严谨逻辑,又融入日本学僧的理解视角。

  • 四分义极略私记

    四分义极略私记

    《作者:佚名日本学者忠算所撰的一部佛教律学著作,全书共两卷。该书以佛教律宗重要典籍《四分律》为核心研究对象,聚焦于律典中的义理阐释,旨在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梳理《四分律》的核心思想与实践要旨。​ 作为一部 “私记” 性质的著作,其内容多体现作者个人对《四分律》的研习心得与独到见解,既包含对律典条文的精准解读,也融入了对律学实践中疑难问题的辨析。书中紧扣 “义理” 展开论述,略去了繁复的考证细节,更注重对律宗核心精神的提炼,为研习者提供了一条理解《四分律》义理体系的便捷路径。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作者:宝静隋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述,清宝静法师讲。亦称《童蒙止观》、《小止观》。佛教著述。隋智顗撰。一卷。据《佛祖统纪》卷二五载,此书是智顗为其兄陈鍼所作。正文先论止观的意义,而后分为十章,阐述修习止观的要领,即:一具缘、二诃欲、三弃盖、四调合、五方便、六正修、七善宿、八觉魔、九治病、十证果。本书内容构成了《摩诃止观》的思想基础。约成书于南朝陈太建年间(569—582)。南宋绍兴二年(1132)重刊时,由元照对校并序。见载于明、清诸藏、《频伽藏》和日本《大正藏》。

  • 静坐要诀

    静坐要诀

    《作者:袁黄明代进士袁黄(号了凡)所著,以天台宗佛教经典《小止观》《六妙法门》为理论基础,结合云谷大师、妙峰法师的修习经验编撰而成。全书分为辨志、豫行、修证、调息、遣欲、广爱六篇,系统阐述静坐功夫与养生要诀,强调"了生死、求正道"的修行志向,反对功利性修炼。书中融合胎息调息法、禅定法门等实践方法,形成完整的气功养生体系。

  • 因是子静坐法卫生实验谈

    因是子静坐法卫生实验谈

    《作者:蒋维乔蒋维乔所著,其内容深植于佛家文化土壤。蒋维乔号因是子,早年体弱,借自学气功康复后,潜心钻研融合佛家智慧的呼吸静坐法。​ 该书成于 1954 年,蒋维乔结合多年修习佛家静坐的经验,旨在发扬蕴含佛家精髓的传统养生术。书中从原理、方法、经验三方面展开,处处可见佛家印记。原理部分,以科学阐释佛家静坐对身心的调和作用,如借静坐安定重心于小腹,改善血液循环,暗合佛家对身心和谐的追求。方法层面,除调饮食、睡眠等,更融入佛家修持要义,调身的坐姿讲究与佛家禅坐一脉相承,调息的数息法、调心的专注存想,皆源自佛家止心之法。书中还专门介绍佛教天台宗的止观法

  • 因是子静坐法续编

    因是子静坐法续编

    《作者: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续编》成书于 1925 年,与前编内容大不相同,此编属于佛家范畴。蒋维乔于 1917 年到北京后开始专心学佛,之后停止练从前学的静坐法,改练佛家的止观法。在 1922 年,他依据佛教天台宗提倡的 “止观” 修行法和 “波罗密” 次第法门的教义及修持方法,并参考其他经书和自身见解,编成《因是子静坐法续编》。全书分为《静坐前后之调和诀》《正修止观诀》《善根发现》《觉如魔事》《治病》和《证果》等六章。该续编重点在于通过佛家的理论和方法,引导练习者超脱生死,达到心灵上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与前编道家追求祛病长寿的目标有着本质区别 。

猜你喜欢的书

字孪

字孪

文字学书。明叶秉敬撰。2卷。秉敬字敬君,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此书取字形相似而意义不同者分类训释,与郭忠恕的《佩觿》大旨略同。每字下缀以四言歌诀,是著者自创的体例。其说字以《说文》为依据,辨析甚细。于偏旁点画,分别了然。以韵语立训便于记诵。作者认为形似义别字犹如孪子,“眉目发肤虽无别,而伯仲先后弗淆”,因称。辨字本之《说文》。毫厘不爽,偏旁点画,分别了然。并概括成四字韵语,便于记忆,这是作者的创造。

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

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

书有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法讳,知本书撰于明初。述文昌司禄宝箓之神讳、符图、灵验、授受,包括文昌谱系及梦应等。

道德真经论

道德真经论

四卷。宋司马光撰。《道德真经论》又称《道德真经传》、《道德论述要》、《老子道德论述要》。汉晋以来,研究《老子》的学者聚讼纷争,其争论焦点之一就是道德是否一体。一派主张道德分见,陆德明《经典释文》及唐代传注皆从此说;另一派主张道德一贯,以司马迁为代表。司马光支持后者,认为道德连体,不可偏举,应废《道经》、《德经》之名,而称《道德论》。《道德真经传》,注疏简略。司马光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句,皆于“有”、“无”之后断句,与古读不同。他注疏道:“天地,有形之大者也。其始,必因于无,故名万物天地之始曰‘无’;万物以形相生,其生,必因于有,故名物之母曰‘有’。”由此可知,司马光在“有”、“无”之后断句之原由。后世研究《老子》的学者,因学术观点不同,对司马光《道德真经传》褒贬不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所录《道德真经传》有“夫道德连体,不可偏举,今从本名,温公之说如此,其不曰《经》而曰《论》,亦公新意也”句,对司马光力废《道经》、《德经》篇名之举,大为赞赏。至于对“无名,天地之始”四句的断句,虽然新颖,却不符老子原意。总体看来,《道德真经传》虽有司马光的独创之见,但在学术上并没有更高的造诣。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

荒山侠踪

荒山侠踪

《荒山侠踪》是郑证因创作的一部民国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彩的情节设计而著称。小说以昂古喀兰山为背景,围绕一群侠士的恩怨情仇展开,讲述了他们如何在荒山野岭中历经艰险,最终惩恶扬善的故事。郑证因在小说中巧妙运用了“恩仇结”和“英雄会”的经典侠义模式,使得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同时,他的叙事手段也带有不同于传统的色彩,为武侠小说叙事开辟了新天地。这部小说是郑证因武侠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二卷,《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作者不详。《旧唐书·艺文志》入乙部起居注类,《新唐书·艺文志》书名作《汉武帝故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于作者始称“世言班固撰”,故《宋史·艺文志》从之,径书班固之名。然司马光《通鉴考异》云:“《汉武故事》语多诞妄,非班固书,盖后人为之,托固名耳。”是以即晁氏亦又谓:“唐·张东子(柬之)书《洞冥记》后云:‘《汉武故事》,王俭造。’”实际上,当为六朝人托名所作。以汉武帝为中心人物,记载了其一生的一些主要事迹,比如“金屋藏娇”“浮海求仙”“死葬茂陵”等事,又兼及司马相如、公孙弘、东方朔、陈皇后、卫子夫、钩弋夫人等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今有《古今说海》本、 《历代小史》本、 《古今逸史》本及《粤雅堂丛书》本、《问经堂丛书》本等。

陈清端公年谱

陈清端公年谱

二卷,丁宗洛撰,陈瑸年谱。陈瑸,字文焕,又字眉川。清广东海康人。曾任福建古田、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员外郎,兵部郎中, 四川学政。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