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戒律传来记

    戒律传来记

    《作者:佚名三卷(现只有上卷),为日本僧人丰安所撰,是记载佛教戒律传入日本历程的重要典籍。书中详述自唐代鉴真东渡传律始,戒律在日本的弘传脉络,涵盖僧团制度建立、戒律典籍翻译与研习等重要史实。丰安以编年体形式,收录诸多珍贵史料,包括朝廷诏令、寺院规条及高僧传法事迹,尤其对南都六宗戒律传承记载详备,展现了戒律体系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作为日本佛教戒律史研究的基础文献,其不仅梳理了戒律传承的谱系,更折射出古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对理解日本佛教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金师子章勘文

    金师子章勘文

    《作者:佚名《金师子章勘文》一卷,由日本僧人景雅撰述,是针对华严宗重要典籍《金师子章》的勘定之作。景雅为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华严宗学者,深谙汉传佛教义理,尤精华严典籍,其著作多致力于对中土佛典的梳理与阐释。​ 此书以法藏大师《金师子章》为底本,结合当时流传于日本的多种写本,进行文字校勘与义理疏解。书中不仅考订了诸多因传抄所致的异文、讹字,更以华严宗 “法界缘起” 思想为纲,对原典中 “金师子” 喻所蕴含的理事关系、一多相即等义理加以发挥,既保持了原典的核心旨趣,又融入了日本华严学的理解视角。

  • 华严五教章衍秘钞

    华严五教章衍秘钞

    《作者:普寂德门日本华严宗高僧普寂撰,五卷,专为阐释唐代法藏大师的《华严五教章》而作,在华严宗教义研究中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普寂作为日本华严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深谙华严思想体系,其撰述紧扣《华严五教章》的核心义理,对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的判教体系进行了细致衍释。书中不仅梳理了法藏原著的逻辑脉络,更结合日本华严宗的传播语境,对教义中的关键概念如 “法界缘起”“理事无碍” 等作出本土化阐释,既保持了华严思想的正统性,又体现了适应地域弘法的灵活性。 在内容编排上,《衍秘钞》以逐句注解与义理发挥相结合的方式

  • 华严五教章匡真钞

    华严五教章匡真钞

    《作者:凤潭日本江户时代华严宗学僧凤潭(1654-1738)撰,华严典籍注释,凡十卷,专为阐释唐代法藏(贤首大师)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即《华严五教章》)而作。凤潭为华严宗东山派代表人物,鉴于当时日本华严学界对五教判释的理解多有歧义,遂以 “匡正谬误、彰显真实” 为宗旨,广采中国唐宋以来华严诸家注疏,结合自宗传承,对《五教章》的核心思想进行系统疏解。 该书紧扣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一乘圆教)与 “十宗” 判释体系,详细阐释华严宗 “一真法界”“法界缘起” 等根本教义,尤其对 “六相圆融”“十玄无碍” 等义理的解析颇具创见。其注释

  • 华严五教章不审

    华严五教章不审

    《作者:佚名日本华严宗僧人实英所撰,全书凡二十卷,专门针对唐代法藏大师的《华严五教章》展开深入探究与辨析。​ 实英作为日本华严宗的学僧,在吸收中国华严宗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日本佛教的传播语境,对《华严五教章》中涉及的教义体系、判教思想、法界观等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疑问。书中以 “不审” 为名,既体现了实英对法藏原典的尊重,也展现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 通过层层设问、逐句辨析,梳理《华严五教章》的理论脉络,同时回应当时日本佛教界对华严教义的争议与困惑。​ 该书围绕 “五教” 判教体系(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

  • 华严五教章见闻钞

    华严五教章见闻钞

    《作者:佚名日本华严宗僧人灵波对唐代法藏所著《华严五教章》注释,凡八卷。灵波作为日本华严宗的学僧,深谙华严教义,其注释立足于对《华严五教章》核心思想的阐释,同时融入了日本华严宗的研习视角与理解。《华严五教章》作为华严宗的根本典籍之一,系统阐述了 “五教”“十宗” 等教义体系,区分佛教各宗派的教理层次,确立华严宗的圆教地位。灵波的《见闻钞》则针对这些核心内容展开详细解读,不仅对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的内涵、判教依据进行逐句阐释,还结合华严宗 “法界缘起”“事事无碍” 等根本思想,解析各教理之间的内在

  • 华严五教章深意钞

    华严五教章深意钞

    《作者:佚名日本佛教华严宗僧人圣诠撰,全书共十卷,专为阐释唐代华严宗大师法藏的《华严五教章》而作。法藏的《华严五教章》系统梳理了华严宗的判教理论,将佛教各宗派教义分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五类,奠定了华严宗的理论根基,而圣诠的《深意钞》则是对这一经典的深度注解与发挥。​ 圣诠生活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时代初期,彼时华严宗在日本已形成独立传承,他以深厚的佛学素养,结合日本佛教的传播语境,对《华严五教章》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细致阐释。书中不仅逐句解析原文义理,更融入了印度瑜伽行派、中国天台宗等相关理论的比较,尤

  •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

    《作者:佚名日本华严宗僧人审乘撰,全书凡 15 卷。该书以唐代法藏大师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即《华严五教章》)为核心底本,通过问答体的形式对《华严五教章》中的义理进行详尽阐释与辨析。 审乘作为日本华严宗传承中的重要学者,其著作紧扣法藏的判教思想,围绕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与 “十宗” 的判摄体系,针对教义中的关键概念如 “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等展开深入探讨。书中以设问引发义理辨析,既有对原典文句的细致解读,也有对不同阐释角度的梳理,旨在厘清华严宗核心教义的内涵与逻辑脉络。

  • 五教章通路记

    五教章通路记

    《作者:凝然《五教章通路记》是日本佛教华严宗高僧凝然的重要著作,全书共五十二卷,专为阐释唐代法藏(贤首大师)的《华严五教章》而作。凝然作为日本镰仓时代华严宗的集大成者,深谙汉传华严教义,此书既是他对《五教章》核心思想的系统注解,也是华严宗义在日本传播与发展的关键文献。​ 《华严五教章》是华严宗判教理论的基石,而《通路记》则以精密的思辨与详尽的考释,为这部经典著作疏通义理、辨析疑难。书中不仅逐句注解《五教章》的文句,更结合印度佛教原典与中国华严诸师的阐释,对 “五教十宗” 的判教体系、“法界缘起” 的核心思想、“六相圆融”“十玄门”

  • 华严五教章名目

    华严五教章名目

    《作者:佚名《华严五教章》,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称《华严教义章》,为唐代华严宗高僧法藏(贤首大师)所撰,共三卷。该书是华严宗理论体系的重要典籍,系统阐述了华严宗的教义思想,尤其以 “五教” 判摄佛教诸派教义而著称。

  • 华严五教章指事

    华严五教章指事

    《作者:佚名六卷,日本僧人寿灵撰,是一部针对唐代法藏大师所著《华严五教章》(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重要阐释著作。法藏的《华严五教章》作为华严宗的核心典籍,系统梳理了佛教各宗派的教义体系,提出 “五教十宗” 的判教理论,为华严宗的教理架构奠定了基础,但其文义深奥,义理精微,对后世研究者构成不小挑战。​寿灵的《指事》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成,书中以详尽的分科、细致的释义,对《华严五教章》的核心思想进行逐句解析。其内容不仅紧扣法藏原典的判教逻辑,将 “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 的内涵与差异层层展开,还结合日

  • 华严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

    华严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

    《作者:佚名阐释华严宗核心教义判摄体系的典籍,围绕 “五教” 与 “十宗” 两大框架展开。五教是华严宗对佛教不同教义体系的判释,依次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既体现佛教从浅至深的演进脉络,也彰显华严宗所崇圆教的殊胜地位。小乘教侧重解说四圣谛等基础法理,始教初显大乘空义,终教进一步阐释真如缘起,顿教直显心性本净,圆教则以 “一真法界” 为核心,圆融无碍地统摄一切教法。 十宗是在五教基础上对佛教各宗派思想的细分,包括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

  • 华严宗要义

    华严宗要义

    《作者:凝然一卷,由日本僧人凝然述作。凝然为镰仓时代华严宗高僧,精通汉传佛教诸宗义理,尤对华严学有深入研探,此书乃其华严思想的重要阐发。 全书紧扣华严宗核心义理,以 “法界缘起” 为根本纲骨,系统阐释 “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的深层内涵,揭示诸法相互融摄、圆融无碍的谛理。书中对 “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华严特有范畴亦有精要解析,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展现华严宗 “一真法界” 统摄万有的圆融观。

  • 华严宗大要抄

    华严宗大要抄

    《作者:佚名日本僧人实弘所撰,一卷,是华严宗研究的重要文献。实弘生活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时代初期,其著作多围绕华严教义展开,此书便是他对华严宗核心思想的系统梳理与阐释。书中以《华严经》为根本,结合华严宗历代祖师的论著,尤其是法藏、澄观的学说,对 “法界缘起”“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核心教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释。实弘注重将深奥的义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表述,既保留了华严宗 “圆融无碍” 的根本精神,又融入了日本佛教对教义实践的关注,强调理论与修行的结合。

  • 华严宗香薰抄

    华严宗香薰抄

    《作者:佚名宗性撰述,全书凡七卷。宗性作为日本中世华严宗的代表学僧,其著作深受中国华严思想影响,尤其对法藏、澄观等祖师的论著多有阐发。​ 此书以 “香薰” 为名,取华严宗 “一真法界,普薰一切” 之寓意,旨在通过对经典义理的阐释,彰显华严思想中 “圆融无碍” 的核心精神。内容上,该书广泛援引《华严经》本文及历代注疏,围绕 “法界缘起”“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根本义理展开深入辨析,既继承了中国华严宗的学统,又融入了日本佛教特有的实践关怀。​ 卷中对 “理事关系”“一多相即” 等命题的论述尤为精详,常以比喻释难解义,使深奥的义理变得晓畅易懂。同时

  • 华严佛光三昧观秘宝藏

    华严佛光三昧观秘宝藏

    《作者:佚名二卷,由日本高僧高辨编纂。高辨深研华严思想,结合日本佛教传承的实践特色,将 “佛光三昧观” 这一修持法门系统化,既阐释其与《华严经》义理的内在关联,又详述观想次第、仪轨要诀,为修行者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指引。​ 书中以 “佛光” 象征华严宗圆融无碍的法界智慧,将 “三昧观” 作为体证这一智慧的关键途径,强调通过观想佛光普照、自他不二的境界,破除烦恼执着,证入诸法实相。高辨在阐释过程中,不仅援引《华严经》及历代祖师的论述,还融入了自身的修证体验,使义理阐释与实践指导相互印证,体现了日本华严宗注重 “解行并重” 的特点。

  • 华严修禅观照入解脱门义

    华严修禅观照入解脱门义

    《作者:佚名日本华严宗高僧高辨著,共二卷,集中体现了其对华严思想与禅法实践融合的深刻思考。高辨生活于平安时代后期,师从华严宗名僧,深谙《华严经》义理,同时对禅宗观行法门有着独到体悟,此书便是其会通两宗精髓的代表作。​ 书中以 “修禅观照” 为核心枢纽,系统阐释了通过禅定观想契入华严 “解脱门” 的路径。高辨认为,华严宗的 “法界缘起” 思想并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通过具体的禅修实践加以证悟,而 “观照” 正是连接理与行的关键。他结合《华严经》中 “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核心义理,详细论述了观照过程中如何体悟空有不二、理事无碍的境界,强调

  • 华严论草

    华严论草

    《作者:佚名日本僧人景雅撰述,该书以阐释《大方广佛华严经》义理为核心,虽篇幅精简,却紧扣华严宗 “法界缘起”“事事无碍” 等根本思想,展现出作者对经典的深刻体悟。景雅在论述中,既承继了智俨、法藏等华严大师的理论框架,又结合日本佛教的实践特色,形成了兼具思辨性与实践性的阐释风格。书中对 “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关键概念的解析,既注重义理的逻辑推演,又不乏对修行实践的指引,体现了华严宗 “解行并重” 的传统。

  • 华严宗种性义抄

    华严宗种性义抄

    《作者:佚名日本僧人亲圆所撰,全书仅一卷,却在华严宗教义阐释领域有着独特价值。亲圆生活于日本佛教发展的关键时期,彼时华严思想在日本已历经传播与发展,他有感于华严宗 “种性” 义理的深奥与重要,遂精心撰写此书,为后世深入理解华严宗的修行根基与众生解脱可能提供指引。 书中核心聚焦于华严宗 “种性” 概念的解析。在佛教语境中,“种性” 关乎众生先天所具的成佛可能性与修行资质。亲圆在书中梳理出,依据华严宗五教判释体系,不同教义对种性的界定各有差别。小乘教立六种性,分别为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法、不动法种性,此教主要着眼于修得佛性,未涉及性

  • 华严一乘义私记

    华严一乘义私记

    《作者:佚名日本僧人增春撰述,是华严宗研究领域一部颇具特色的典籍。增春作为日本佛教史上研习华严思想的学者,其撰述此书的初衷,在于对《华严一乘义》进行个性化的阐释与注解,既延续华严宗的核心义理,又融入自身的修学体悟。​ 全书紧扣 “一乘” 思想展开,这一概念源自《华严经》,主张佛教的终极真理是 “一乘”,即唯一能引导众生觉悟的教法,与 “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之说形成对比。增春在书中不仅梳理了 “一乘” 义理的经典依据,更结合日本佛教发展的语境,对 “一乘” 与 “圆融”“法界” 等华严核心范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现出对汉传华严思想的吸收

  • 有宗七十五法记

    有宗七十五法记

    《作者:佚名日本僧人宗祯著,共三卷,其内容围绕 “七十五法” 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对佛教义理中的法相体系进行了细致阐释。​所谓 “七十五法”,源于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的思想,是对宇宙万物及精神现象的分类总结,涵盖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大类,是部派佛教分析诸法实相的重要理论框架。宗祯在书中以条理清晰的笔触,不仅梳理了七十五法的具体名目与内涵,更结合佛教修行实践,阐述了诸法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解脱之道中的意义。

  • 大乘法苑义林章师子吼钞

    大乘法苑义林章师子吼钞

    《作者:基辨日本僧人基辨撰,共二十二卷,为阐释唐代玄奘法师弟子窥基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的注疏之作。基辨作为日本佛教史上的学僧,深谙唯识宗义理,此书即是其对唯识经典深入研究的成果。《大乘法苑义林章》本为窥基系统梳理唯识宗思想体系的论著,涵盖法相、唯识等核心教义,而基辨的《师子吼钞》则以 “师子吼” 喻,彰显对义理的坚定阐释与无畏宣说。书中逐卷解析原典奥义,不仅考辨名相概念,更结合印度论典与汉传注疏,对诸法体相、种姓差别、修行阶位等义理展开细致推演,既保持唯识宗的严谨逻辑,又融入日本学僧的理解视角。

  • 四分义极略私记

    四分义极略私记

    《作者:佚名日本学者忠算所撰的一部佛教律学著作,全书共两卷。该书以佛教律宗重要典籍《四分律》为核心研究对象,聚焦于律典中的义理阐释,旨在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梳理《四分律》的核心思想与实践要旨。​ 作为一部 “私记” 性质的著作,其内容多体现作者个人对《四分律》的研习心得与独到见解,既包含对律典条文的精准解读,也融入了对律学实践中疑难问题的辨析。书中紧扣 “义理” 展开论述,略去了繁复的考证细节,更注重对律宗核心精神的提炼,为研习者提供了一条理解《四分律》义理体系的便捷路径。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作者:宝静隋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述,清宝静法师讲。亦称《童蒙止观》、《小止观》。佛教著述。隋智顗撰。一卷。据《佛祖统纪》卷二五载,此书是智顗为其兄陈鍼所作。正文先论止观的意义,而后分为十章,阐述修习止观的要领,即:一具缘、二诃欲、三弃盖、四调合、五方便、六正修、七善宿、八觉魔、九治病、十证果。本书内容构成了《摩诃止观》的思想基础。约成书于南朝陈太建年间(569—582)。南宋绍兴二年(1132)重刊时,由元照对校并序。见载于明、清诸藏、《频伽藏》和日本《大正藏》。

  • 静坐要诀

    静坐要诀

    《作者:袁黄明代进士袁黄(号了凡)所著,以天台宗佛教经典《小止观》《六妙法门》为理论基础,结合云谷大师、妙峰法师的修习经验编撰而成。全书分为辨志、豫行、修证、调息、遣欲、广爱六篇,系统阐述静坐功夫与养生要诀,强调"了生死、求正道"的修行志向,反对功利性修炼。书中融合胎息调息法、禅定法门等实践方法,形成完整的气功养生体系。

猜你喜欢的书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是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创作的一部作品,是一部顽皮的、文体上难以归类的作品,也是科塔萨尔最受喜爱的一部短篇集。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指南手册”以说明手册的形式解剖了一些司空见惯的人类日常行为,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形上的视角。第二部分“奇特职业”记录了“我”那特立独行的一家人的偏执而古怪的行径,不无卡夫卡色彩。“塑性材料”是全书最散漫多变的一部分,充满了奇想与荒谬元素。最后一部分“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富于喜剧色彩,构思了一个由作者随性拈来的模糊法则界定的三类人构成的社会,其中,克罗诺皮奥显然是诗人或艺术家群体的别称,用富恩特斯的话说,他们是自大、僵化和浮名的敌人。

久堂先生集

久堂先生集

诗文集,二十四卷。朝鲜朴长远撰,由其子朴镔,朴铣编纂,出版于 1730 年。

秋水长天

秋水长天

冯玉奇著。1946年6月上海春明书店出版。1946年9月再版。一册。讲述了南京城外十余里的一个小乡村,有一位善良的姑娘名叫李雪华,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救了男主人公文世熊。文世熊便爱上了美丽善良的李雪华。但司令的小妾通过一次聚会也爱上了文世熊,便设计种种迫害李雪华。

蒲江词

蒲江词

一名《蒲江词稿》、《蒲江居士词》。词别集。南宋卢祖皋撰。一卷。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自号蒲江居士,永嘉(今属浙江)人。庆元进士。历官池州教授,吴江主簿。嘉定中为秘书省著作郎,以军器少监,直北门。权直学士院。工乐府。有《蒲江集》。传世版本,有汲古阁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南词本;知圣道斋藏明抄南词本;毛扆校本;《四库全书》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朱祖谋《彊村丛书》本《蒲江词稿》1卷,用南词本;《全宋词》收其词96首。

春秋集传纂例[四库本]

春秋集传纂例[四库本]

唐陆淳诠释、阐发啖助、赵匡《春秋》经说的著作。共10卷。作者尊崇啖助为师,赵匡为友。啖著《春秋统例》6卷,经作者及其子陆异整理,复经赵匡修改,定为40篇,勒为10卷。其第1至第8篇为全书总义,第9篇为鲁十二公并世绪,第36篇以下为经传文字脱谬及人名、国名、地名。全书主要内容包含于第10至第35篇内,该部分将啖助《春秋统例》及春秋学的主要观点作出详细阐发,如指《左传》非左丘明之作,《公羊》、《榖梁》亦非公羊高、榖梁赤之作; 认为《左传》与《春秋》比之《公羊》、《榖梁》与《春秋》,后一种关系显得更其紧密。诸如此类,皆不尚旧说,且多有新意,但偏颇也在所不免。故宋以后评价也不同。如晁公武、欧阳修皆持贬议,程颢、程颐却视其有塞异端、开正途之功。纪昀等综诸家评论指出:该书 “舍传求经,实导宋人先路。生臆断之弊,其过不可掩,破附会之失,其功亦不可没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其版本主要有五玲珑阁丛书、古经解汇函、四库全书等。

一乘佛性究竟论

一乘佛性究竟论

一乘佛性究竟论,一卷(原六卷,现存卷三)。 唐法宝撰。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