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因是子静坐法卫生实验谈

    因是子静坐法卫生实验谈

    《作者:蒋维乔蒋维乔所著,其内容深植于佛家文化土壤。蒋维乔号因是子,早年体弱,借自学气功康复后,潜心钻研融合佛家智慧的呼吸静坐法。​ 该书成于 1954 年,蒋维乔结合多年修习佛家静坐的经验,旨在发扬蕴含佛家精髓的传统养生术。书中从原理、方法、经验三方面展开,处处可见佛家印记。原理部分,以科学阐释佛家静坐对身心的调和作用,如借静坐安定重心于小腹,改善血液循环,暗合佛家对身心和谐的追求。方法层面,除调饮食、睡眠等,更融入佛家修持要义,调身的坐姿讲究与佛家禅坐一脉相承,调息的数息法、调心的专注存想,皆源自佛家止心之法。书中还专门介绍佛教天台宗的止观法

  • 因是子静坐法续编

    因是子静坐法续编

    《作者: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续编》成书于 1925 年,与前编内容大不相同,此编属于佛家范畴。蒋维乔于 1917 年到北京后开始专心学佛,之后停止练从前学的静坐法,改练佛家的止观法。在 1922 年,他依据佛教天台宗提倡的 “止观” 修行法和 “波罗密” 次第法门的教义及修持方法,并参考其他经书和自身见解,编成《因是子静坐法续编》。全书分为《静坐前后之调和诀》《正修止观诀》《善根发现》《觉如魔事》《治病》和《证果》等六章。该续编重点在于通过佛家的理论和方法,引导练习者超脱生死,达到心灵上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与前编道家追求祛病长寿的目标有着本质区别 。

  • 略述法相义

    略述法相义

    《作者:佚名三卷,日本法相宗僧人闻证所撰,是日本平安时代法相宗研究的重要文献。全书以 “略述” 为要,既保留了法相宗核心义理的严谨性,又力求文字浅近,便于后学理解。上卷着重解析 “法相” 的基本范畴,从 “法” 的体相用三分入手,阐明宇宙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并无固定自性;中卷聚焦唯识思想的核心命题,如 “八识说”“种子熏习” 等,通过对比大小乘教义的异同,凸显法相宗对 “识变” 理论的独特发挥;下卷则侧重实践层面,将义理与修行相结合,论述如何通过观照法相、了知唯识来破除我法二执,最终趋向菩提。

  • 真心要决

    真心要决

    《作者:佚名 真心要决,3卷,日本 良遍撰。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

  • 观心觉梦钞

    观心觉梦钞

    《作者:佚名日本良遍撰写,共 3 卷,该书以佛教 “观心” 思想为核心,围绕 “觉梦” 这一独特视角展开论述,深入探讨了佛教修行与人生体悟。良遍结合自身深厚的佛学造诣与修行感悟,通过严谨的逻辑与细腻的阐释,将 “观心” 的修行方法与 “觉梦” 的哲学思考相融合,引导读者透过对内心的觉察,领悟人生如梦幻泡影的真谛,进而摆脱烦恼束缚,实现心灵的觉醒与解脱。书中大量引用佛教经论与历代高僧大德的言论,旁征博引,论证详实,既展现了对佛教经典的深刻理解,也体现出对现实修行的切实指导意义。

  • 心要钞

    心要钞

    《作者:贞庆《心要钞》由日本镰仓时代的律宗高僧贞庆(1155 - 1213)所撰,全一卷,是一部对佛教修行要义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刻阐释的著作 。贞庆初为法相宗僧,深受显真与源信 “大原谈义” 影响,后皈依净土教,其深厚的佛学素养与多元的宗派经历,为《心要钞》赋予了丰富内涵。​ 书中依八门展开论述,各有三义,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佛教修行核心。开篇的菩提心门,从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方面,阐释菩提心本质,强调其为圣教根本。自觉旨在令修行者洞察自身佛性,从凡夫的懵懂中觉醒;觉他则要求修行者超脱二乘自度的局限,以大悲心引导众生;觉行圆满指向诸佛世尊因满果圆的境界,彰显菩

  • 法相灯明记

    法相灯明记

    《作者:佚名日本学者惭安编撰,全一卷,是一部深入阐释法相宗义理的著作。在佛教义理的传承与发展中,法相宗以其细致的名相分析和严谨的唯识理论闻名,而此书便是对法相宗核心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解读的典范之作。惭安以深厚的佛学功底,结合日本当时的佛教研究成果与社会文化背景,对法相宗的教义进行了详尽阐释。从唯识无境、三自性、八识等基础理论出发,层层递进,剖析法相宗对于宇宙万法、心性本质的认知。在论证过程中,惭安广泛引用古印度瑜伽行派经典以及玄奘、窥基等法相宗大德的论著,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使抽象晦涩的法相教义变得通俗易懂,为读者搭建起

  • 大乘法相研神章

    大乘法相研神章

    《作者:佚名凡五卷。日僧护命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七十一册。略称法相研神章、研神章。叙述世界建立之相,并阐明“三界唯识”等法相宗之要义。计分十四门,大多为问答之体裁。护命在书中以严谨的逻辑与深厚的佛学素养,系统梳理法相宗的核心理论,围绕 “万法唯识”“三自性”“五位百法” 等法相宗关键学说展开详细论述,深入剖析法相唯识思想体系的哲学内涵与修行次第。他结合印度瑜伽行派经典及玄奘、窥基等中国法相宗大师的注疏,同时融入自身对佛法的独特见解与修行体悟,对法相宗义理进行重新整合与诠释,旨在厘清法相宗诸多概念的义理边界,辨析各派观点异同,为研习

  • 三论兴缘

    三论兴缘

    《作者:佚名1卷,日本圣守撰。本书围绕三论宗的兴起与发展展开,以独特视角探究其背后的因缘与脉络。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主张一切皆空的中观思想,在佛教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圣守在书中深入剖析三论宗兴起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思想传承。他从佛教教义的演变、不同宗派间的交流碰撞,到当时日本社会对佛教义理的需求等多个层面,抽丝剥茧,揭示三论宗如何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得以传播与兴盛。书中不仅梳理了三论宗的发展轨迹,还通过对相关论典的解读与阐释,展现其思想内核在传播过程中的演变与创新。

  • 三论名教抄

    三论名教抄

    《作者:珍海《三论名教抄》15卷,由日本平安时代佛教学者珍海撰写,是一部深入阐释三论宗思想的重要佛教典籍。三论宗以印度龙树、提婆所著的《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根本论典,主张通过对空、假、中的辩证思考,破除一切执见,领悟诸法实相。 珍海在书中系统梳理三论宗义理,紧密结合中国三论宗祖师吉藏的学说,对名教概念进行辨析。他以深厚的佛学功底,对佛教教义与世俗教化的关系展开探讨,通过剖析名相概念,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空性本质与般若智慧。书中既阐述了三论宗的基本哲学理念,如 “八不中道”“二谛” 等核心理论,又结合当时日本佛教界的实际情况,对诸多教

  • 一乘义私记

    一乘义私记

    《作者:珍海日本天台宗第五代座主圆珍(法号珍海)所撰。圆珍早年于比睿山研习佛法,后入唐求法,在福州、天台山、长安等地精研天台章疏与密教,回国后创立寺门派,获 “智证大师” 谥号。 此书围绕佛教《法华经》核心概念 “一乘” 展开阐释,深入剖析 “乘” 的内涵,认为其有运出生死、抵达涅槃之意,既关联因果修行,也暗含慈悲化物的教义。书中以十方面详论 “三归一”,结合宝窟、义章等文献,辨析开三显一、废三立一等义理,探讨其与教门关系,层层递进解析一乘教义。此外,还将佛性与乘相联系,引用《涅槃经》五佛性,阐述因性、果性等与乘的内在关联。

  • 大乘玄问答

    大乘玄问答

    《作者:珍海12卷,日本珍海抄。全书以问答的方式,对大乘佛教的诸多核心教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阐释,这种形式使得论述更加清晰明了,也便于读者理解和思考,如针对 “二谛义”“佛性法性体义同异” 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问答论述。 涉及大乘佛教的众多重要义理,如二谛义、佛性、法性、报身佛等概念的辨析和阐释,几乎涵盖了大乘佛教教义的各个重要方面,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大乘佛教义理体系。 在问答过程中,珍海对不同的教义观点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评判,通过与其他师说的对比和讨论,彰显出自身观点的独特性和合理性,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大乘佛教义理的内涵与外延,如对

  • 三论玄义诱蒙

    三论玄义诱蒙

    《作者:佚名三论玄义诱蒙,3卷,日本闻证撰。三论玄义注疏书,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

  • 三论玄义钞

    三论玄义钞

    《作者:佚名三论玄义钞,3卷,日本贞海撰。三论玄义注疏书,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

  • 三论玄义检幽集

    三论玄义检幽集

    《作者:佚名三论玄义检幽集,7卷,日本证禅撰。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幽寂故心行处断。无言故言语路绝。言语路绝则有言伤其旨。心行处断则作意失其真。但悠悠梦境恍忽虚起。蠢蠢之徒非教孰启。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借微言以显道。故曰兵者不祥之器。

  • 三论玄疏文义要

    三论玄疏文义要

    《作者:珍海凡十卷。日僧珍海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册。就吉藏三十余种著作中,摘录三论宗义之纲要,加以通释、编集而成。全书分大意、造论缘起、二谛义、八不义、二智义、八识义、佛性义、二乘义、菩萨地位义、三佛义、净土义、涅槃义、杂问答等十三章。每章又分十数条细目。征引罗列之经论释颇多,为有关三论宗之重要著作。

  • 一乘佛性慧日抄

    一乘佛性慧日抄

    《作者:佚名一乘佛性慧日抄,1卷,日本宗法师撰。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

  • 大乘三论大义钞

    大乘三论大义钞

    《作者:佚名大乘三论大义钞,4卷,日本玄睿集。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

  • 心学典论

    心学典论

    《作者:佚名心学典论 ,4卷,日本无隐道费撰。收入《大正藏》第82卷。

  •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

    《作者:慈舟此章邻观音章。不于七大空大之后者。实以观音势至同为弥陀上首。其法皆合末世又皆易修。使娑婆末世众生不修彼则修此。文殊虽有念性元生灭之拣。亦拣其向外之妄念耳。若如观音反闻闻自性。而以始觉智念自性弥陀。则所用之根异。

  • 三主要道论浅释

    三主要道论浅释

    《作者:宗喀巴《三主要道论》不长,只有十四颂,但归摄了显教整个菩提道的修行次第。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对菩提道次第全面、系统的阐述,《三主要道论》则是以窍诀的方式归纳了道次第的内容。说到这部论的传承,是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在光明境界中亲自得到宗喀巴大师的传授后,再传授给我们。因此,传承非常清净,具有殊胜的加持。

  • 涅槃思想研究

    涅槃思想研究

    《作者:张曼涛本书作者张故教授曼涛博士,为我国唯一研究现代佛学理论之权威学者。毕生致力於佛教文化学术思想之搜研,夙以整理中国佛教文化之艰钜自任。於五年前独资创设本「大乘文化出版社」,专门出版纯学术性之现代佛学丛书,以广阅读。使凋敞长达百年之中国佛教文化,重现生机,其已编纂完成问世之百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巨构,不独对中国佛教文化学术思想,有启迪导引之功,且对复兴中华文化尤多贡,其功实不可没。

  • 菩提法用

    菩提法用

    《作者:王骧陆德是要教养的,才是要磨练的,德是要气化的,才是要观摩的。先以养德作根基,不但成才,且可使之用才。否则徒为人用,人或因其不德,明知有才而不敢用,岂不可惜。才难之叹,遂自古已然,不知处处有才,苦于不懂得用法。所以不怕无才,只怕无用之人。遂有弃才之叹,弃不单是人弃,抑且自弃。人人应当自立,何可依赖。在社会上,固然要彼此互助,但是借用引荐,不是专门依靠。人既不用我于朝,我何不自用于野,各尽所长,各自努力,即不是自弃。有志之士岂必以出仕为荣?若先存了个名利之心,即是自弃的废才。

  • 护生痛言

    护生痛言

    《作者:李圆净天地之大德曰生,世人之大恶曰杀生。’这是古人昭示天下后世,最直截了当,而十分沉痛的两句话!我们总该知道:生命是世间最贵重的东西,杀生是世间最悲惨的事情。我们读书,读到五刑之属三千,其罪至死而极,就知那些作奸犯科,罪恶滔天的绝顶恶人,一死也尽足以蔽辜,而无可复加的了。

  • 法数钩玄

    法数钩玄

    《作者:马一浮马一浮早年广读佛经,几乎通读了 “三藏十二部”,还发起组织过 “般若会”,撰写了《般若会约》,《法数钩玄》正是其在佛学领域深入研究的结晶。 在这本书中,马一浮对佛家名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通释,全书次第分明,引经据典,释义精要。他以深厚的佛学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众多佛家名相进行了深入剖析,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书中对佛教义理的解析清晰明了,不仅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佛学研究者,对于想要深入学习佛学的初学者来说,也是一本极具帮助的入门读物。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领略到马一浮对佛学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在佛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

猜你喜欢的书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是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创作的一部作品,是一部顽皮的、文体上难以归类的作品,也是科塔萨尔最受喜爱的一部短篇集。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指南手册”以说明手册的形式解剖了一些司空见惯的人类日常行为,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形上的视角。第二部分“奇特职业”记录了“我”那特立独行的一家人的偏执而古怪的行径,不无卡夫卡色彩。“塑性材料”是全书最散漫多变的一部分,充满了奇想与荒谬元素。最后一部分“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富于喜剧色彩,构思了一个由作者随性拈来的模糊法则界定的三类人构成的社会,其中,克罗诺皮奥显然是诗人或艺术家群体的别称,用富恩特斯的话说,他们是自大、僵化和浮名的敌人。

久堂先生集

久堂先生集

诗文集,二十四卷。朝鲜朴长远撰,由其子朴镔,朴铣编纂,出版于 1730 年。

秋水长天

秋水长天

冯玉奇著。1946年6月上海春明书店出版。1946年9月再版。一册。讲述了南京城外十余里的一个小乡村,有一位善良的姑娘名叫李雪华,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救了男主人公文世熊。文世熊便爱上了美丽善良的李雪华。但司令的小妾通过一次聚会也爱上了文世熊,便设计种种迫害李雪华。

蒲江词

蒲江词

一名《蒲江词稿》、《蒲江居士词》。词别集。南宋卢祖皋撰。一卷。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自号蒲江居士,永嘉(今属浙江)人。庆元进士。历官池州教授,吴江主簿。嘉定中为秘书省著作郎,以军器少监,直北门。权直学士院。工乐府。有《蒲江集》。传世版本,有汲古阁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南词本;知圣道斋藏明抄南词本;毛扆校本;《四库全书》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朱祖谋《彊村丛书》本《蒲江词稿》1卷,用南词本;《全宋词》收其词96首。

春秋集传纂例[四库本]

春秋集传纂例[四库本]

唐陆淳诠释、阐发啖助、赵匡《春秋》经说的著作。共10卷。作者尊崇啖助为师,赵匡为友。啖著《春秋统例》6卷,经作者及其子陆异整理,复经赵匡修改,定为40篇,勒为10卷。其第1至第8篇为全书总义,第9篇为鲁十二公并世绪,第36篇以下为经传文字脱谬及人名、国名、地名。全书主要内容包含于第10至第35篇内,该部分将啖助《春秋统例》及春秋学的主要观点作出详细阐发,如指《左传》非左丘明之作,《公羊》、《榖梁》亦非公羊高、榖梁赤之作; 认为《左传》与《春秋》比之《公羊》、《榖梁》与《春秋》,后一种关系显得更其紧密。诸如此类,皆不尚旧说,且多有新意,但偏颇也在所不免。故宋以后评价也不同。如晁公武、欧阳修皆持贬议,程颢、程颐却视其有塞异端、开正途之功。纪昀等综诸家评论指出:该书 “舍传求经,实导宋人先路。生臆断之弊,其过不可掩,破附会之失,其功亦不可没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其版本主要有五玲珑阁丛书、古经解汇函、四库全书等。

一乘佛性究竟论

一乘佛性究竟论

一乘佛性究竟论,一卷(原六卷,现存卷三)。 唐法宝撰。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