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舟

- 姓名:慈舟
- 俗姓:梁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77
- 逝世日期:1958
- 民族族群:
慈舟(1877~1957),俗姓梁,出家後法名普海,字慈舟。清末秀才。他是湖北随县人,清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年)生。他的父亲讳礼简,法名真法,母亲黄氏,法名寂智,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慈舟出生於佛教家庭,所以他幼年除受传统教育、攻读儒书外,还随著父母礼佛诵经。他自幼颖悟过人,年始弱冠,补县学生员-中了秀才。以家境不裕,乃设塾授徒,从事地方教育工作,有十馀年之久。於授读之馀,研究佛经,时有出家之志,而以双亲老迈不克如愿。後来,他父亲逝世,他再求母亲允许他出家,得到他母亲的同意,乃在宣统二年(一九一○年),投随县佛洹寺,依元照和尚剃度,是年三十四岁。他的妻子平时也随他礼佛诵经,於他出家同时,也投尼庵出家。
慈舟出家的当年冬天,到汉阳归元寺从大绘和尚受具足戒。之後在随县天斋寺静修读经。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夏,他到扬州长生寺亲近元藏老和尚,听老和尚讲《楞严经》。到了冬天,他到镇江焦山江天寺参禅,有所领悟。
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月霞法师在上海哈同花园,创办华严大学,设有预科和正科,正科修业三年。慈舟闻知,赶到上海,考入正科班就读,随月霞法师专究华严教义,与常惺、智光、了尘、戒尘、持松等为同学。华严大学原得之於哈同夫人罗迦陵支持,後以遭人离间,华严大学在哈同花园办不下去,迁到杭州海潮寺续办,慈舟等随校迁到杭州,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毕业。
从华严大学毕业後,他行脚参访,朝礼普陀、九华等名山。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他随侍月霞法师到湖北汉阳,月霞在归元寺讲《楞严经》,在武昌为居士讲《大乘起信论》,首开武汉讲经的风气,慈舟亦随众听讲。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春,慈舟应河南信阳贤首山之请,到信阳开讲《大乘起信论》,这是他讲经弘法之始。讲经圆满,与慕西法师结伴朝礼五台山,归途道经北京。时,北京讲经会礼请谛闲法师讲《圆觉经》,慈舟、慕西二人亦随众听讲。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回到武昌普度寺静修,次年在归元寺听德安法师讲《观经疏钞》。
民国九年(一九二○年),早年从上海华严大学毕业的三位同学-了尘、戒尘和慈舟为了继承乃师遗教(月霞法师已於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冬季,在西湖玉泉寺圆寂),在汉口九华寺内创办了「华严大学」,专弘华严教义。招收学生一班,到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春天学生毕业,学校亦即结束。这一所华严大学,由於学生中没有什麽特殊的人才,所以对後来的影响不大。不过这对慈舟来说,却是他办僧教育的开始。
九华寺的华严大学结束後,慈舟受请担任汉口栖隐寺住持。是年春天,他应杭州灵隐寺约请,到灵隐寺开办「明教学院」。尚未开学,因「江浙战争」的爆发而中止。他也由杭州到了上海,在灵山寺讲〈普贤菩萨行愿品〉。讲经结束,到常熟虞山兴福寺,帮忙惠宗和尚办理「法界学院」。这是月霞法师在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创办的,月霞圆寂後,由应慈主持,後来由持松主持,常惺、蕙庭、现月等,都在学院任过教。慈舟到学院的时间,是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冬天,他在院授课的时间不到两年,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到河南开封讲《地藏经》,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到安徽当涂讲《般若经》。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应镇江竹林寺之请,主讲於竹林佛学院。年馀之後,因病体不支,回到苏州灵岩山调养。病愈後,任灵岩山住持,开建「常年打七」念佛堂。
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他应武汉佛教人士之请,到汉口佛教会、武昌佛教会各讲《大乘起信论》一部。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春,又应武昌洪山宝通寺之请,讲《圆觉经》。是年冬,应虚云老和尚的邀请,到福建鼓山筹办「法界学院」。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法界学院正式开学,慈舟在院内讲《华严经》,到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春讲经圆满,复在福州城内的法海寺,再办「法界学院」。是年在青岛兴建湛山寺的 虚法师,邀请他到湛山讲演《比丘戒相》,他乃前往青岛,在湛山寺讲戒,并倡导结夏安居的古制,教风为之一振。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冬,受请膺任北京净莲寺住持,他乃将在福州法海寺办的法界学院迁到北京净莲寺。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二月,在学院开讲《华严经》,到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秋天始圆满。在这段时间内,他曾先後到北京的广济寺、拈花寺、居士林,以及天津、济南等处宣讲经论。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於结夏安居时,为众宣讲〈普贤菩萨行愿品〉。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春,到天津佛教功德林讲《阿弥陀经》。
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福建陈大莲居士请他前往讲经,他赴福建途中,道经上海,访兴慈、持松诸同学,驻锡普济寺。居半月,转赴福州,驻锡舍利院。由於福州的海潮寺、地藏庵等寺院住持的坚留,他随在福州停留下来。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春天,鼓山涌泉寺请他再恢复法界学院,而闽北的陈大莲居士又一再催请,他乃率著学僧数人赴闽北,到邵武县,住锡双泉寺,於此结夏,并为寺众及四方参学的人讲《四分律戒本》及《四谛要义》。结夏期满,赴陈大莲居士的家乡泰宁县。抵达县城,县民手持香华,迎之於城郊外,人潮长达二里,所过之处,鞭炮声不绝於耳,盛况空前。他乃於城内天王寺讲〈普门品〉,复至城南古台岩,在岩洞中讲《大乘起信论》。
一九四九年春,应香港佛教界之请,拟赴港讲经,乃离泰宁抵福州。因受战事影响不能到香港,即在舍利院为四众讲《梵网经》及《四分律要义》。这时北京信众也促请他返回北京,是年他由福州北返,抵平後驻锡安养精舍。一九五八年弥陀诞辰日,他在安养精舍舍报西归,世寿八十二岁,僧腊四十八年。
慈舟法师的毕生行愿,教弘贤首,律持四分,行宗净土,数十年南北弘化,泽被众生。他持律严谨,虽游方弘化途中亦不中辍。
他遗留的著作有《起信论述记》、《金刚经讲义》、《菩萨戒疏本疏》、《心经讲录及述意》、《阿弥陀经讲记》、《八大觉经讲录》、《普贤行愿品闻记》、《开示录》等多种,後为人辑成《慈舟大师法汇》行世。
猜你喜欢的书
先天玄妙玉女太上圣母资传仙道
先天玄妙玉女太上圣母资传仙道,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本书前半篇摘自《混元圣记》卷二,乃圣母元君告诉老君修道通真之事。宣称:「道者虚通之至真,术者变化之玄技」;「道之要者无为而自然,术之秘者符与矾药而已」。又称圣母以金液还丹术授老君,告之曰:神仙之道不在祭祷鬼神,不在导引屈伸,不在咒愿多言,不在精思自苦,「长生之要在神丹」。本书后半篇摘自《混元圣记》卷三,乃老君以道授尹喜,修炼内外丹法。谓修道之士得内丹者可以延年,得外丹者可以升天。「三一九思者,内修之要也;九丹金液者,外丹之极也。合而修之,道成决矣。」书中对内外丹要点皆有概述。
女科旨要
清·雪岩禅师增广。撰年不详。乾隆三十六年 (1771) 始梓行。4卷。为《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之一。卷1论治女性逐年经证(本辞典多有收录,可参各条);卷2按月受胎形症;卷3为产后诸证;卷4为难产及产后病。本书新意较多,方证可取。与《女科秘要》、《女科秘旨》有异,可互为补充。
二度梅全传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忠孝节义二度梅全传》,又名《二度梅全集》、《二度梅奇说》、《二度梅奇说全传》、《二度梅》。六卷四十回。题“惜阴堂主人编辑,绣虎堂主人订阅”,又有题“槐荫堂主人编辑,啸虎堂主人评阅”者,其真实姓名与生平不详。成书于清乾隆初年。唐肃宗时,历城知县梅魁,因为官清廉,政迹甚佳,升任吏部给事。其时,朝中宰相卢杞与礼部黄嵩狼狈为奸,网罗同党,残害忠良,梅魁早有所闻,常欲劾奏。入朝之时,便将夫人与公子梅璧打发回老家常州,只身赴任;入朝以后,虽卢杞百般牢笼,却耻于为伍。卢杞知道梅魁不能为己所用,于是千方百计想法谋害,诬陷他私通鞑靼,欲行叛逆。肃宗大为震怒,拘捕了梅魁,并将他杀死在西郊。为了斩草除根,卢杞又假传圣旨,令锦衣卫发下文书至常州,捉拿梅魁家属。梅家得信,梅魁母子分头逃难:梅夫人投奔在山东的胞弟;梅璧则投奔在仪征为官的岳丈。
长恨歌
敘事诗。唐白居易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12月。诗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名篇。对它的主题思想,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从作者的构思看,旨在讽谕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玄宗为戒,不要因“重色”而荒淫误国,造成“长恨”。全诗分为两大部分。从开头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1部分。写安史之乱前的玄宗和贵妃,着意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第2部分写“长恨”本身;着意表现他们的相思。前一部分重在写实,后一部分重在虚构,二者紧密结合。全诗故事完整,情节曲折,描写细腻,想象丰富,语言精美流畅,抒情气氛浓厚,具有和谐美,是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名篇。后代戏曲《梧桐雨》和《长生殿》等皆受其影响。诗见《白氏长庆集》卷12。
大鉴禅师法宝坛经述旨
述旨者,述是经之宗旨也,欲正其旨,先正其名,名者,正法世系祖位也,祖位名分定,而天下之学佛者,知所皈于正法矣。世尊以心印传迦叶,亲授为第一代祖,为后世学者定宗旨,正法眼,代代相承,惟此一宗。法法同皈,惟此一旨。所谓禅也密也,净也律也,乃至法相也,无一不依般若而皈于宗,故名正法。传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始来中国,为东土初祖。
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
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三卷,宋从义撰并序。 释光明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