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舟

- 姓名:慈舟
- 俗姓:梁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77
- 逝世日期:1958
- 民族族群:
慈舟(1877~1957),俗姓梁,出家後法名普海,字慈舟。清末秀才。他是湖北随县人,清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年)生。他的父亲讳礼简,法名真法,母亲黄氏,法名寂智,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慈舟出生於佛教家庭,所以他幼年除受传统教育、攻读儒书外,还随著父母礼佛诵经。他自幼颖悟过人,年始弱冠,补县学生员-中了秀才。以家境不裕,乃设塾授徒,从事地方教育工作,有十馀年之久。於授读之馀,研究佛经,时有出家之志,而以双亲老迈不克如愿。後来,他父亲逝世,他再求母亲允许他出家,得到他母亲的同意,乃在宣统二年(一九一○年),投随县佛洹寺,依元照和尚剃度,是年三十四岁。他的妻子平时也随他礼佛诵经,於他出家同时,也投尼庵出家。
慈舟出家的当年冬天,到汉阳归元寺从大绘和尚受具足戒。之後在随县天斋寺静修读经。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夏,他到扬州长生寺亲近元藏老和尚,听老和尚讲《楞严经》。到了冬天,他到镇江焦山江天寺参禅,有所领悟。
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月霞法师在上海哈同花园,创办华严大学,设有预科和正科,正科修业三年。慈舟闻知,赶到上海,考入正科班就读,随月霞法师专究华严教义,与常惺、智光、了尘、戒尘、持松等为同学。华严大学原得之於哈同夫人罗迦陵支持,後以遭人离间,华严大学在哈同花园办不下去,迁到杭州海潮寺续办,慈舟等随校迁到杭州,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毕业。
从华严大学毕业後,他行脚参访,朝礼普陀、九华等名山。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他随侍月霞法师到湖北汉阳,月霞在归元寺讲《楞严经》,在武昌为居士讲《大乘起信论》,首开武汉讲经的风气,慈舟亦随众听讲。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春,慈舟应河南信阳贤首山之请,到信阳开讲《大乘起信论》,这是他讲经弘法之始。讲经圆满,与慕西法师结伴朝礼五台山,归途道经北京。时,北京讲经会礼请谛闲法师讲《圆觉经》,慈舟、慕西二人亦随众听讲。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回到武昌普度寺静修,次年在归元寺听德安法师讲《观经疏钞》。
民国九年(一九二○年),早年从上海华严大学毕业的三位同学-了尘、戒尘和慈舟为了继承乃师遗教(月霞法师已於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冬季,在西湖玉泉寺圆寂),在汉口九华寺内创办了「华严大学」,专弘华严教义。招收学生一班,到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春天学生毕业,学校亦即结束。这一所华严大学,由於学生中没有什麽特殊的人才,所以对後来的影响不大。不过这对慈舟来说,却是他办僧教育的开始。
九华寺的华严大学结束後,慈舟受请担任汉口栖隐寺住持。是年春天,他应杭州灵隐寺约请,到灵隐寺开办「明教学院」。尚未开学,因「江浙战争」的爆发而中止。他也由杭州到了上海,在灵山寺讲〈普贤菩萨行愿品〉。讲经结束,到常熟虞山兴福寺,帮忙惠宗和尚办理「法界学院」。这是月霞法师在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创办的,月霞圆寂後,由应慈主持,後来由持松主持,常惺、蕙庭、现月等,都在学院任过教。慈舟到学院的时间,是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冬天,他在院授课的时间不到两年,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到河南开封讲《地藏经》,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到安徽当涂讲《般若经》。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应镇江竹林寺之请,主讲於竹林佛学院。年馀之後,因病体不支,回到苏州灵岩山调养。病愈後,任灵岩山住持,开建「常年打七」念佛堂。
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他应武汉佛教人士之请,到汉口佛教会、武昌佛教会各讲《大乘起信论》一部。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春,又应武昌洪山宝通寺之请,讲《圆觉经》。是年冬,应虚云老和尚的邀请,到福建鼓山筹办「法界学院」。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法界学院正式开学,慈舟在院内讲《华严经》,到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春讲经圆满,复在福州城内的法海寺,再办「法界学院」。是年在青岛兴建湛山寺的 虚法师,邀请他到湛山讲演《比丘戒相》,他乃前往青岛,在湛山寺讲戒,并倡导结夏安居的古制,教风为之一振。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冬,受请膺任北京净莲寺住持,他乃将在福州法海寺办的法界学院迁到北京净莲寺。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二月,在学院开讲《华严经》,到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秋天始圆满。在这段时间内,他曾先後到北京的广济寺、拈花寺、居士林,以及天津、济南等处宣讲经论。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於结夏安居时,为众宣讲〈普贤菩萨行愿品〉。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春,到天津佛教功德林讲《阿弥陀经》。
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福建陈大莲居士请他前往讲经,他赴福建途中,道经上海,访兴慈、持松诸同学,驻锡普济寺。居半月,转赴福州,驻锡舍利院。由於福州的海潮寺、地藏庵等寺院住持的坚留,他随在福州停留下来。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春天,鼓山涌泉寺请他再恢复法界学院,而闽北的陈大莲居士又一再催请,他乃率著学僧数人赴闽北,到邵武县,住锡双泉寺,於此结夏,并为寺众及四方参学的人讲《四分律戒本》及《四谛要义》。结夏期满,赴陈大莲居士的家乡泰宁县。抵达县城,县民手持香华,迎之於城郊外,人潮长达二里,所过之处,鞭炮声不绝於耳,盛况空前。他乃於城内天王寺讲〈普门品〉,复至城南古台岩,在岩洞中讲《大乘起信论》。
一九四九年春,应香港佛教界之请,拟赴港讲经,乃离泰宁抵福州。因受战事影响不能到香港,即在舍利院为四众讲《梵网经》及《四分律要义》。这时北京信众也促请他返回北京,是年他由福州北返,抵平後驻锡安养精舍。一九五八年弥陀诞辰日,他在安养精舍舍报西归,世寿八十二岁,僧腊四十八年。
慈舟法师的毕生行愿,教弘贤首,律持四分,行宗净土,数十年南北弘化,泽被众生。他持律严谨,虽游方弘化途中亦不中辍。
他遗留的著作有《起信论述记》、《金刚经讲义》、《菩萨戒疏本疏》、《心经讲录及述意》、《阿弥陀经讲记》、《八大觉经讲录》、《普贤行愿品闻记》、《开示录》等多种,後为人辑成《慈舟大师法汇》行世。
猜你喜欢的书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以阿育王的一生为主线,援引在印度各处发现的阿育王时期的大量石柱法敕、碑文与洞穴石刻,以法显和玄奘等中国求佛者的游记为佐证,讲述了公元前323年到公元前232年孔雀王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理清了孔雀王国转变为佛国的历史脉络,对阿育王的转变、阿育王时期佛教的发展及阿育王时期孔雀王国的疆域、军事和行政机构等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合理的分析。
到灯塔去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于192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小说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之人的灵魂之光。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埤雅
训诂书。宋陆佃撰。前有其子陆宰序,称其书原名《物性门类》,佃注《尔雅》(有《尔雅注》、《尔雅新义》)后,续撰此书,更名《埤雅》,取辅翼《尔雅》之意。今本20卷,分8类,包括《释鱼》2卷,计30章;《释兽》3卷,计44章;《释鸟》4卷,计60章;《释虫》2卷,计40章; 《释马》1卷,计15章;《释木》2卷,计31章;《释草》4卷,计64章;《释天》2卷,计13章;共297章。书之目录后注“后阙”二字,可见为未竟之作。宣和七年(1125)始刊于世。其后再刻于赣州。两版传世绝少。明末,林榆访于耆民黄维而重刊于崇祯十三年(1640)。今有《五雅》、《四库全书》等版本传世。
范德机诗集
又名《范德机诗》、《德机集》、《选校范文白公诗集》等。诗别集。元人范梈(1272—1330)撰。七卷。梈字德机,一字亨父,清江(湖北施恩)人。以荐举为翰林院编修,后官海南、海北道廉访使照磨,福建闽海道知事。耽诗工文,用力精深,号为大家,人称文白先生。与虞集齐名。有诗话《木天禁语》,《四库总目提要》谓其系伪托。《四库全书》曾据山东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简称《范德机诗》。现存主要版本有影钞元刊本,无序跋,仅于“纲目”之后附款“至元庚辰(1340)良月益友书堂新刊”。为临川葛雝仲穆编次,儒学学正孙存吾如山校刊。孙存吾为元代选家,另编有《元风雅》。揭傒斯撰有《范先生诗序》,序称庐陵“杨中(字伯允)将刻其诗,命其子继文请序”。是尚有另1种范梈诗集,但未见传本。
憨山大师年谱疏注
憨山大师年谱疏注,二卷,福善记录,福徵述疏,大藏经补编,第14册
盂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
盂兰盆经疏会古通今记,二卷,宋普观述并序。佛典注疏。是唐宗密撰《盂兰盆经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云:本书“合诸舆本,极思研精”,再加考订而成。对元照在《盂兰盆经疏新记》中批驳宗密有关此经在藏乘所摄问题上的观点,则予以反驳。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