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略述法相义

    略述法相义

    《作者:佚名三卷,日本法相宗僧人闻证所撰,是日本平安时代法相宗研究的重要文献。全书以 “略述” 为要,既保留了法相宗核心义理的严谨性,又力求文字浅近,便于后学理解。上卷着重解析 “法相” 的基本范畴,从 “法” 的体相用三分入手,阐明宇宙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并无固定自性;中卷聚焦唯识思想的核心命题,如 “八识说”“种子熏习” 等,通过对比大小乘教义的异同,凸显法相宗对 “识变” 理论的独特发挥;下卷则侧重实践层面,将义理与修行相结合,论述如何通过观照法相、了知唯识来破除我法二执,最终趋向菩提。

  • 真心要决

    真心要决

    《作者:佚名 真心要决,3卷,日本 良遍撰。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

  • 观心觉梦钞

    观心觉梦钞

    《作者:佚名日本良遍撰写,共 3 卷,该书以佛教 “观心” 思想为核心,围绕 “觉梦” 这一独特视角展开论述,深入探讨了佛教修行与人生体悟。良遍结合自身深厚的佛学造诣与修行感悟,通过严谨的逻辑与细腻的阐释,将 “观心” 的修行方法与 “觉梦” 的哲学思考相融合,引导读者透过对内心的觉察,领悟人生如梦幻泡影的真谛,进而摆脱烦恼束缚,实现心灵的觉醒与解脱。书中大量引用佛教经论与历代高僧大德的言论,旁征博引,论证详实,既展现了对佛教经典的深刻理解,也体现出对现实修行的切实指导意义。

  • 心要钞

    心要钞

    《作者:贞庆《心要钞》由日本镰仓时代的律宗高僧贞庆(1155 - 1213)所撰,全一卷,是一部对佛教修行要义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刻阐释的著作 。贞庆初为法相宗僧,深受显真与源信 “大原谈义” 影响,后皈依净土教,其深厚的佛学素养与多元的宗派经历,为《心要钞》赋予了丰富内涵。​ 书中依八门展开论述,各有三义,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佛教修行核心。开篇的菩提心门,从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方面,阐释菩提心本质,强调其为圣教根本。自觉旨在令修行者洞察自身佛性,从凡夫的懵懂中觉醒;觉他则要求修行者超脱二乘自度的局限,以大悲心引导众生;觉行圆满指向诸佛世尊因满果圆的境界,彰显菩

  • 法相灯明记

    法相灯明记

    《作者:佚名日本学者惭安编撰,全一卷,是一部深入阐释法相宗义理的著作。在佛教义理的传承与发展中,法相宗以其细致的名相分析和严谨的唯识理论闻名,而此书便是对法相宗核心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解读的典范之作。惭安以深厚的佛学功底,结合日本当时的佛教研究成果与社会文化背景,对法相宗的教义进行了详尽阐释。从唯识无境、三自性、八识等基础理论出发,层层递进,剖析法相宗对于宇宙万法、心性本质的认知。在论证过程中,惭安广泛引用古印度瑜伽行派经典以及玄奘、窥基等法相宗大德的论著,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使抽象晦涩的法相教义变得通俗易懂,为读者搭建起

  • 大乘法相研神章

    大乘法相研神章

    《作者:佚名凡五卷。日僧护命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七十一册。略称法相研神章、研神章。叙述世界建立之相,并阐明“三界唯识”等法相宗之要义。计分十四门,大多为问答之体裁。护命在书中以严谨的逻辑与深厚的佛学素养,系统梳理法相宗的核心理论,围绕 “万法唯识”“三自性”“五位百法” 等法相宗关键学说展开详细论述,深入剖析法相唯识思想体系的哲学内涵与修行次第。他结合印度瑜伽行派经典及玄奘、窥基等中国法相宗大师的注疏,同时融入自身对佛法的独特见解与修行体悟,对法相宗义理进行重新整合与诠释,旨在厘清法相宗诸多概念的义理边界,辨析各派观点异同,为研习

  • 三论兴缘

    三论兴缘

    《作者:佚名1卷,日本圣守撰。本书围绕三论宗的兴起与发展展开,以独特视角探究其背后的因缘与脉络。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主张一切皆空的中观思想,在佛教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圣守在书中深入剖析三论宗兴起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思想传承。他从佛教教义的演变、不同宗派间的交流碰撞,到当时日本社会对佛教义理的需求等多个层面,抽丝剥茧,揭示三论宗如何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得以传播与兴盛。书中不仅梳理了三论宗的发展轨迹,还通过对相关论典的解读与阐释,展现其思想内核在传播过程中的演变与创新。

  • 三论名教抄

    三论名教抄

    《作者:珍海《三论名教抄》15卷,由日本平安时代佛教学者珍海撰写,是一部深入阐释三论宗思想的重要佛教典籍。三论宗以印度龙树、提婆所著的《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根本论典,主张通过对空、假、中的辩证思考,破除一切执见,领悟诸法实相。 珍海在书中系统梳理三论宗义理,紧密结合中国三论宗祖师吉藏的学说,对名教概念进行辨析。他以深厚的佛学功底,对佛教教义与世俗教化的关系展开探讨,通过剖析名相概念,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空性本质与般若智慧。书中既阐述了三论宗的基本哲学理念,如 “八不中道”“二谛” 等核心理论,又结合当时日本佛教界的实际情况,对诸多教

  • 一乘义私记

    一乘义私记

    《作者:珍海日本天台宗第五代座主圆珍(法号珍海)所撰。圆珍早年于比睿山研习佛法,后入唐求法,在福州、天台山、长安等地精研天台章疏与密教,回国后创立寺门派,获 “智证大师” 谥号。 此书围绕佛教《法华经》核心概念 “一乘” 展开阐释,深入剖析 “乘” 的内涵,认为其有运出生死、抵达涅槃之意,既关联因果修行,也暗含慈悲化物的教义。书中以十方面详论 “三归一”,结合宝窟、义章等文献,辨析开三显一、废三立一等义理,探讨其与教门关系,层层递进解析一乘教义。此外,还将佛性与乘相联系,引用《涅槃经》五佛性,阐述因性、果性等与乘的内在关联。

  • 大乘玄问答

    大乘玄问答

    《作者:珍海12卷,日本珍海抄。全书以问答的方式,对大乘佛教的诸多核心教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阐释,这种形式使得论述更加清晰明了,也便于读者理解和思考,如针对 “二谛义”“佛性法性体义同异” 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问答论述。 涉及大乘佛教的众多重要义理,如二谛义、佛性、法性、报身佛等概念的辨析和阐释,几乎涵盖了大乘佛教教义的各个重要方面,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大乘佛教义理体系。 在问答过程中,珍海对不同的教义观点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评判,通过与其他师说的对比和讨论,彰显出自身观点的独特性和合理性,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大乘佛教义理的内涵与外延,如对

  • 三论玄义诱蒙

    三论玄义诱蒙

    《作者:佚名三论玄义诱蒙,3卷,日本闻证撰。三论玄义注疏书,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

  • 三论玄义钞

    三论玄义钞

    《作者:佚名三论玄义钞,3卷,日本贞海撰。三论玄义注疏书,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

  • 三论玄义检幽集

    三论玄义检幽集

    《作者:佚名三论玄义检幽集,7卷,日本证禅撰。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幽寂故心行处断。无言故言语路绝。言语路绝则有言伤其旨。心行处断则作意失其真。但悠悠梦境恍忽虚起。蠢蠢之徒非教孰启。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借微言以显道。故曰兵者不祥之器。

  • 三论玄疏文义要

    三论玄疏文义要

    《作者:珍海凡十卷。日僧珍海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册。就吉藏三十余种著作中,摘录三论宗义之纲要,加以通释、编集而成。全书分大意、造论缘起、二谛义、八不义、二智义、八识义、佛性义、二乘义、菩萨地位义、三佛义、净土义、涅槃义、杂问答等十三章。每章又分十数条细目。征引罗列之经论释颇多,为有关三论宗之重要著作。

  • 一乘佛性慧日抄

    一乘佛性慧日抄

    《作者:佚名一乘佛性慧日抄,1卷,日本宗法师撰。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

  • 大乘三论大义钞

    大乘三论大义钞

    《作者:佚名大乘三论大义钞,4卷,日本玄睿集。收入《大正藏》续诸宗部

  • 心学典论

    心学典论

    《作者:佚名心学典论 ,4卷,日本无隐道费撰。收入《大正藏》第82卷。

  •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

    《作者:慈舟此章邻观音章。不于七大空大之后者。实以观音势至同为弥陀上首。其法皆合末世又皆易修。使娑婆末世众生不修彼则修此。文殊虽有念性元生灭之拣。亦拣其向外之妄念耳。若如观音反闻闻自性。而以始觉智念自性弥陀。则所用之根异。

  • 三主要道论浅释

    三主要道论浅释

    《作者:宗喀巴《三主要道论》不长,只有十四颂,但归摄了显教整个菩提道的修行次第。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对菩提道次第全面、系统的阐述,《三主要道论》则是以窍诀的方式归纳了道次第的内容。说到这部论的传承,是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在光明境界中亲自得到宗喀巴大师的传授后,再传授给我们。因此,传承非常清净,具有殊胜的加持。

  • 涅槃思想研究

    涅槃思想研究

    《作者:张曼涛本书作者张故教授曼涛博士,为我国唯一研究现代佛学理论之权威学者。毕生致力於佛教文化学术思想之搜研,夙以整理中国佛教文化之艰钜自任。於五年前独资创设本「大乘文化出版社」,专门出版纯学术性之现代佛学丛书,以广阅读。使凋敞长达百年之中国佛教文化,重现生机,其已编纂完成问世之百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巨构,不独对中国佛教文化学术思想,有启迪导引之功,且对复兴中华文化尤多贡,其功实不可没。

  • 菩提法用

    菩提法用

    《作者:王骧陆德是要教养的,才是要磨练的,德是要气化的,才是要观摩的。先以养德作根基,不但成才,且可使之用才。否则徒为人用,人或因其不德,明知有才而不敢用,岂不可惜。才难之叹,遂自古已然,不知处处有才,苦于不懂得用法。所以不怕无才,只怕无用之人。遂有弃才之叹,弃不单是人弃,抑且自弃。人人应当自立,何可依赖。在社会上,固然要彼此互助,但是借用引荐,不是专门依靠。人既不用我于朝,我何不自用于野,各尽所长,各自努力,即不是自弃。有志之士岂必以出仕为荣?若先存了个名利之心,即是自弃的废才。

  • 护生痛言

    护生痛言

    《作者:李圆净天地之大德曰生,世人之大恶曰杀生。’这是古人昭示天下后世,最直截了当,而十分沉痛的两句话!我们总该知道:生命是世间最贵重的东西,杀生是世间最悲惨的事情。我们读书,读到五刑之属三千,其罪至死而极,就知那些作奸犯科,罪恶滔天的绝顶恶人,一死也尽足以蔽辜,而无可复加的了。

  • 法数钩玄

    法数钩玄

    《作者:马一浮马一浮早年广读佛经,几乎通读了 “三藏十二部”,还发起组织过 “般若会”,撰写了《般若会约》,《法数钩玄》正是其在佛学领域深入研究的结晶。 在这本书中,马一浮对佛家名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通释,全书次第分明,引经据典,释义精要。他以深厚的佛学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众多佛家名相进行了深入剖析,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书中对佛教义理的解析清晰明了,不仅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佛学研究者,对于想要深入学习佛学的初学者来说,也是一本极具帮助的入门读物。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领略到马一浮对佛学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在佛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

  •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作者:圣严《大乘止观法门》为慧思禅师晚奉集其毕生思想大成之作,指在籍由教义的疏导,进而进入教仪的实修。并在谆谆的善诱下,使一个凡人,深入法海,亲证法性。 圣严法师一向注重学行兼顾,悲智双运,以学术研究作为修行的依准,来实践佛陀的根本教义。本论著部在分析大乘止观法门的组织和内容,制表考证,并深入探讨大乘止观的根本思想与特色。

  • 慈舟法师开示录

    慈舟法师开示录

    《作者:慈舟慈舟法师讲述, 圆瑛老法师序, 体敬法师序。自古高僧,咸从脚踏实地来。惟实乃能虚,虚则无所不容。能容必能化,化则无所不妙。妙则语默动静,瞬目扬眉,头头是道,此高僧所以成其高也。

猜你喜欢的书

字孪

字孪

文字学书。明叶秉敬撰。2卷。秉敬字敬君,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此书取字形相似而意义不同者分类训释,与郭忠恕的《佩觿》大旨略同。每字下缀以四言歌诀,是著者自创的体例。其说字以《说文》为依据,辨析甚细。于偏旁点画,分别了然。以韵语立训便于记诵。作者认为形似义别字犹如孪子,“眉目发肤虽无别,而伯仲先后弗淆”,因称。辨字本之《说文》。毫厘不爽,偏旁点画,分别了然。并概括成四字韵语,便于记忆,这是作者的创造。

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

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

书有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法讳,知本书撰于明初。述文昌司禄宝箓之神讳、符图、灵验、授受,包括文昌谱系及梦应等。

道德真经论

道德真经论

四卷。宋司马光撰。《道德真经论》又称《道德真经传》、《道德论述要》、《老子道德论述要》。汉晋以来,研究《老子》的学者聚讼纷争,其争论焦点之一就是道德是否一体。一派主张道德分见,陆德明《经典释文》及唐代传注皆从此说;另一派主张道德一贯,以司马迁为代表。司马光支持后者,认为道德连体,不可偏举,应废《道经》、《德经》之名,而称《道德论》。《道德真经传》,注疏简略。司马光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句,皆于“有”、“无”之后断句,与古读不同。他注疏道:“天地,有形之大者也。其始,必因于无,故名万物天地之始曰‘无’;万物以形相生,其生,必因于有,故名物之母曰‘有’。”由此可知,司马光在“有”、“无”之后断句之原由。后世研究《老子》的学者,因学术观点不同,对司马光《道德真经传》褒贬不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所录《道德真经传》有“夫道德连体,不可偏举,今从本名,温公之说如此,其不曰《经》而曰《论》,亦公新意也”句,对司马光力废《道经》、《德经》篇名之举,大为赞赏。至于对“无名,天地之始”四句的断句,虽然新颖,却不符老子原意。总体看来,《道德真经传》虽有司马光的独创之见,但在学术上并没有更高的造诣。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

荒山侠踪

荒山侠踪

《荒山侠踪》是郑证因创作的一部民国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彩的情节设计而著称。小说以昂古喀兰山为背景,围绕一群侠士的恩怨情仇展开,讲述了他们如何在荒山野岭中历经艰险,最终惩恶扬善的故事。郑证因在小说中巧妙运用了“恩仇结”和“英雄会”的经典侠义模式,使得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同时,他的叙事手段也带有不同于传统的色彩,为武侠小说叙事开辟了新天地。这部小说是郑证因武侠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二卷,《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作者不详。《旧唐书·艺文志》入乙部起居注类,《新唐书·艺文志》书名作《汉武帝故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于作者始称“世言班固撰”,故《宋史·艺文志》从之,径书班固之名。然司马光《通鉴考异》云:“《汉武故事》语多诞妄,非班固书,盖后人为之,托固名耳。”是以即晁氏亦又谓:“唐·张东子(柬之)书《洞冥记》后云:‘《汉武故事》,王俭造。’”实际上,当为六朝人托名所作。以汉武帝为中心人物,记载了其一生的一些主要事迹,比如“金屋藏娇”“浮海求仙”“死葬茂陵”等事,又兼及司马相如、公孙弘、东方朔、陈皇后、卫子夫、钩弋夫人等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今有《古今说海》本、 《历代小史》本、 《古今逸史》本及《粤雅堂丛书》本、《问经堂丛书》本等。

陈清端公年谱

陈清端公年谱

二卷,丁宗洛撰,陈瑸年谱。陈瑸,字文焕,又字眉川。清广东海康人。曾任福建古田、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员外郎,兵部郎中, 四川学政。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