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晓

元晓
  • 姓名:元晓
  • 俗姓:薛,幼名誓幢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617
  • 逝世日期:686
  • 民族族群:

元晓(617 -686),朝鲜新罗僧人。俗姓薛,幼名誓幢,元晓是他的法名。新罗押梁郡佛地村(今庆尚南道庆山郡慈仁面)人。31岁于皇龙寺出家,据传于唐永徽元年(650)与僧人义湘结伴入唐,半路遇雨天黑留宿在冢间,半夜喝了一器之水,天亮一看那是髑髅上的污水立即吐出,于是想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无法,胡用别求”。于是携囊返归,自学成佛学大家。他一生写出很多佛典注疏,现仅有《一乘起信论疏》(2卷)、《金刚三昧经论》(2卷)、《法华经宗要》(1卷)、《十门和诤论》(2卷)、《无量寿经宗要》(1卷)、《中边分别论疏》(3卷)和《华严经疏》(现仅存序文和卷3的一部分)等。其中,《大乘起信论疏》在中国曾被以《海东疏》、《晓公疏》等名广泛流传,引起了佛教界的重视。


元晓提倡“一心净国”的护国伦理思想。从其本质而言,只不过是把新罗封建国家作为“一心”的体现而加以神圣化而已,即告诫人们,必须顺从新罗王朝才能成佛,如果违背其制度和秩序,就会犯罪,就永不能摆脱困苦。


元晓否定众生不能成佛的印度佛学的传统论断,提出不觉的凡夫也能“净土往生”的观点。他说:“耳闻经名则入一乘而无反,口诵佛号则出三界而不还,何况礼拜念念赞泳观察者哉”。(阿弥陀经疏)在他看来,净土思想“净土奥意本为凡夫,非为菩萨。”(《游心乐道》他为佛教的大众化作出了努力。其思想中含有在佛陀面前人人平等的伦理思想。


在善恶观上,他提出“无碍行”的伦理思想。他为求佛教之“真善”,不要回避众生,而要深入到众生之中,以歌舞等文艺形式广泛普及了佛教。元晓“千村万落且歌且舞,化泳而归,使桑枢瓮牗玃猴之辈。皆识佛陀之号,咸作南无之称,晓之化大矣哉。”(《三国遗史》,卷4)


在修行观上,提出“布施门”、“持戒门”、“忍辱门”、“精进门”、“止观门”等五门实践纲领。这“五门”里不仅有佛教的慈悲伦理,也含有儒、道伦理思想因素。

猜你喜欢的书

十万分之一的偶然

十万分之一的偶然

中篇小说。作者松本清张。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因为极小的偶然性而存在着的,更何况一个人的命运。一九八〇年十月,一张在报上登出的车祸照片,引起了当时整个日本的关注。这张摄人心魄的照片,抓拍到了高速公路上车祸发生一刹那的所有可怖景象,被媒体称为“只有十万分之一的偶然才能抓拍到的鬼神之作”。其真实到逼仄的画面,仿佛将每个观者吸入灾难的现场,令人唏嘘。然而,看着照片中正遭受烈火噬咬的未婚妻的惨状,沼井正平的心中只有哀伤和绝望。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沼井对照片中的事故产生了一丝怀疑。这场天降之灾,究竟是神灵的捉弄,还是恶鬼的诡计?照片的背后,隐藏着几无破绽的黑暗阴谋。悬疑宗师松本清张,发挥宗师级的奇思妙想,挑战可能性仅有十万分之一的超离奇事件。

银孔雀

银孔雀

安房直子著,银色的孔雀,古老的传说,总有些人要为那编织美丽旗帜的使命付出自己的一生……是不是所有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只银色孔雀的灵魂,是不是所有幻想出的幸福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孤独者的叹息。

闽中海错疏

闽中海错疏

古代海洋生物学著作。三卷。明屠本畯著。屠本畯(生卒年不详),字田叔。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门荫入仕,曾任刑部检校、淮运同知、福建盐运使同知。史载他鄙视名利,廉洁自持,好读书,至老勤学不辍。除《闽中海错疏》外,还著有《海味索隐》、《野菜笺》、《离骚草木疏补》等。此书是他“司榷之暇,博采周询”所撰成,“于凡鳞介之登组者,汇为一疏而授剞劂”者(《闽中海错疏·原序》)。成书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鳞部二卷,共收一百六十七种水产;介部一卷,收九十种水产。记载作者在福建盐政任上所见之海产情况,对每种水产均按名称、形态和习性加以描述,其中尤以海产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多。书后附记并非产于福建海域、但为常见的海粉、燕窝二种。后来,徐又写了《补志》,以“补疏”形式作增补和解释。此书对海产的记载较为简略,还夹杂一些诸如“鱼跃龙门,过而为龙”等迷信与传说的色彩,但它对海产动物生态的描述十分正确,对研究福建海域的海洋生物,颇具科学价值,堪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海洋生物学专著。《四库全书》评曰:“其书颇与黄衷《海语》相近,而叙述较备,文亦简核。惟其词过略,故征引不能博赡,舛漏亦所未免。如鲨鱼一条,《海语》谓鲨有二种。而此书列至十二种,固可称赅具。然《海语》所谓海鲨、虎头鲨,常以春晦陟于海山,此书反遗之……然其辨别名类,一览了然,颇有益于多识。要亦考地产者所不废也。”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及《国学基本丛书二集)》本。

云光集

云光集

道教书,4卷。金王处一著。因其在荣成铁槎山云光洞修道9年,故名。该书辑其所作诗歌赋600余首。主张脱尘离俗,清静无为,修心养性,悟真返本;保气全神,修炼内丹,以求长生不老。认为“心是道,道是心”。通过修炼,能使心道合一。

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

该书是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先生经典人生散文首次结集,记录了他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春秋谷梁传

春秋谷梁传

《春秋》三传之一。又称《谷梁春秋》或《谷梁传》。在三传中与《公羊传》同属今文经学,重在探求《春秋》的大义。相传为鲁人谷梁赤所著,故名。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杨士勋疏以为《谷梁传》出于子夏,清末廖平以《谷梁传》同《公羊传》、《左传》皆出子夏,近人考证《谷梁传》出于《公羊传》之后。西汉才著为竹帛。西汉戾太子曾好《谷梁传》,宣帝时一度立于学官, 但除此外一直未被立于学官。汉代以后,研治《谷梁传》更少。历代比较重要的注释只有几种,如晋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唐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清钟文烝《谷梁补注》、廖平《谷梁古义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