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晓

元晓
  • 姓名:元晓
  • 俗姓:薛,幼名誓幢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617
  • 逝世日期:686
  • 民族族群:

元晓(617 -686),朝鲜新罗僧人。俗姓薛,幼名誓幢,元晓是他的法名。新罗押梁郡佛地村(今庆尚南道庆山郡慈仁面)人。31岁于皇龙寺出家,据传于唐永徽元年(650)与僧人义湘结伴入唐,半路遇雨天黑留宿在冢间,半夜喝了一器之水,天亮一看那是髑髅上的污水立即吐出,于是想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无法,胡用别求”。于是携囊返归,自学成佛学大家。他一生写出很多佛典注疏,现仅有《一乘起信论疏》(2卷)、《金刚三昧经论》(2卷)、《法华经宗要》(1卷)、《十门和诤论》(2卷)、《无量寿经宗要》(1卷)、《中边分别论疏》(3卷)和《华严经疏》(现仅存序文和卷3的一部分)等。其中,《大乘起信论疏》在中国曾被以《海东疏》、《晓公疏》等名广泛流传,引起了佛教界的重视。


元晓提倡“一心净国”的护国伦理思想。从其本质而言,只不过是把新罗封建国家作为“一心”的体现而加以神圣化而已,即告诫人们,必须顺从新罗王朝才能成佛,如果违背其制度和秩序,就会犯罪,就永不能摆脱困苦。


元晓否定众生不能成佛的印度佛学的传统论断,提出不觉的凡夫也能“净土往生”的观点。他说:“耳闻经名则入一乘而无反,口诵佛号则出三界而不还,何况礼拜念念赞泳观察者哉”。(阿弥陀经疏)在他看来,净土思想“净土奥意本为凡夫,非为菩萨。”(《游心乐道》他为佛教的大众化作出了努力。其思想中含有在佛陀面前人人平等的伦理思想。


在善恶观上,他提出“无碍行”的伦理思想。他为求佛教之“真善”,不要回避众生,而要深入到众生之中,以歌舞等文艺形式广泛普及了佛教。元晓“千村万落且歌且舞,化泳而归,使桑枢瓮牗玃猴之辈。皆识佛陀之号,咸作南无之称,晓之化大矣哉。”(《三国遗史》,卷4)


在修行观上,提出“布施门”、“持戒门”、“忍辱门”、“精进门”、“止观门”等五门实践纲领。这“五门”里不仅有佛教的慈悲伦理,也含有儒、道伦理思想因素。

猜你喜欢的书

戏瑕

戏瑕

三卷。成书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书名取《文心雕龙·正纬》篇:“尹敏戏其深瑕,张衡发其僻谬”义。是书多关考证。自序谓:“见有沿袭舛误者,随事随摘,随摘随记。”所考之事,举凡姓氏称谓,风俗礼仪,泛杂不论,艺文事类亦甚多。作者虽以博识自矜,然茫昧无征,附会失实处亦复不少,为《四库全书总目》所指摘,但也肯定其成就,如引陆龟蒙诗证宋玉真有《微咏赋》;引陈鸿《长恨歌传》证《说郛》所收《飞燕外传》之赝托;引《琅嬛记》出自《桑怿集》等。书中有一些关于戏曲小说的珍贵史料,如卷一“水浒传”一则云:“词话每本头上,有请客一段,权做过得胜利市头回……即《水浒传》一部,逐回有之,全学《史记》体。”“今坊间刻本,是郭武定删后书矣。”此为《水浒传》成书和版本史之重要记载。又卷三“赝籍”云李贽书,有叶昼“刻意摹仿,次第勒成,托名于温陵之名”的伪作。“李宏父批点《水浒传》、《三国志》、《西游记》、《红拂》、《明珠》、《玉合》数种传奇及《皇明英烈传》,并出叶笔,何关于李?”今存明刻本、清《泽古斋重钞》本。

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

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

道教书名。原题“东方朔撰”,乃依托,盖出于魏晋时之古道书。一卷。此书叙述道教灵山五岳(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四山(青城山、庐山、霍山、潜山)之形胜灵迹。仿山水上下曲折之状绘制成图。谓有此真形图,则入山不迷,可避兵灾毒害。并有道士入山书佩符图之法。收入《道藏》第197册。

秦并六国平话

秦并六国平话

元代话本小说。别题《秦始皇传》。作者不详。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本。上、中、下3卷。有图51幅,图上题字51目。书的开头有一个叙述历代兴亡的“入话”,从唐、虞、三代说起,次及春秋、战国。然后说到秦,又略述秦兴亡大概,方入正传。正文叙秦始皇因兵力强盛,逐有翦灭六国之心,派使臣至六国,要六国皆纳土于秦。六国惧,联合攻秦,并定合纵之约,胜利班师而回。继叙秦始皇命王翦伐韩,韩向齐、赵求援,不应,遂为秦所灭。秦又伐赵,屡为赵将李牧所败,会李牧被谗死,秦遂灭赵。又命王贲败魏,灭之。旋以李信为将,伐楚,败还;命王翦率兵60万再次前往伐楚,楚遂为所灭。又命王贲伐燕,燕王自杀,燕亡。最后齐亦为秦所并。中间穿插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焚书坑儒,入海求仙,博浪沙等重要情节,皆本于《战国策》、《史记》等书。作者在结束时写道:“则知秦尚诈力,三世而亡。三代仁义,亲国长久。后之有天下者尚鉴于兹。”表明对历史经验的鉴戒意识。最后以1首吊古诗作结。本书的表现方式显示出宋代讲史艺术的流风余韵。作者熟于史事,然谓秦灭齐楚时孟尝君、春申君尚在,则不免于失考。全书运用历史资料,有时尽引原文,不加增饰;文字则用半文半白体,不够通俗。原本现藏日本内阁文库。原全名《全相秦并六国平话》,为《全相平话五种》之一。

杜工部年谱

杜工部年谱

一卷。宋赵子栎(?~1137)撰。赵子栎字梦授,天水(今属甘肃)人。宋太祖赵匡胤六世孙。元琇六年(1091)进士,绍兴中官至宝文阁直学士。《杜工部年谱》又作《杜工部草堂诗年谱》,是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所编的年谱。宋人为杜甫编纂年谱甚多,先后有吕大防、蔡兴宗、鲁訔、计敏夫、黄鹤、 吕若、鲍彪、梁权道、吴仁杰、徐宅等人著作问世。是谱考杜甫生于开元元年癸丑 (713),卒于大历六年辛亥之冬(771),而古今多数学者已考订杜甫生于睿宗先天元年(712),卒于大历五年(770)。本书现存最早的版本有南宋刊本 (现存北京),以后有元刊本 (现存上海),《四库全书》本,1957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杜工部集》附录。

可许则许

可许则许

仰求佛菩萨为我们设想,为我们审察!假使我们所求的事情,于我们究竟有益无害的;就请佛菩萨允许我们,护持我们,使事情实现,满我们的愿望。倘使我们所求的事情,现在虽然可以满足我们的愿望,可是日后有不可设想的祸患预伏著,而我们凡夫所预料不到;这是要求佛菩萨慈悲保护,不必允许我们的请示,以免后来的祸患。

过去现在因果经

过去现在因果经

凡四卷。又称过现因果经、因果经。为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系采释迦自传之形式,说其过去世为善慧仙人修行者,曾师事普光如来,至成佛后所说的本生之事迹,由于此一因缘,故于现世能成就一切种智。为汉译经典中,极具文学价值之佛传。此经另有绘卷形式之绘因果经(迄今流行于日本)。另有两种同本异译本:后汉竺大力与康孟详所译之修行本起经、吴·支谦所译之太子瑞应本起经两卷,此二本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册。然开元释教录则谓,除上记之外,另有三种异译本,即:后汉支曜所译之小本起经二卷、后汉康孟详所译之太子本起瑞应经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之过去因果经四卷,惟此三本今皆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