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尊

- 姓名:睿尊
- 俗姓:源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大和(奈良县)人
- 出生日期:1201
- 逝世日期:1290
- 民族族群:
睿尊(1201~1290)日本律宗中兴之祖。大和(奈良县)人,俗姓源。字思圆。初学密教,后以复兴律学为主,受戒于西大寺,勤学精进,颇为朝野所崇敬。师平生矢志以戒律救世,常为非人、乞丐等授戒,并设戒杀放生池一千三百五十余处。正应三年示寂,世寿九十。著有梵网古迹迹文集十卷、感身觉正记三卷等。后伏见天皇敕谥兴正菩萨。[兴正菩萨传、本朝高僧传卷五十九、元亨释书卷十三]
睿尊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家常语
学生上学,先学规矩,走路端正,低声细语。一到学堂,恭敬先生,轻手动脚,不像学生。小声说话,大声认字,一教便记,莫想别事。一样字音,要分平仄,不大声认,无所分别。一样笔画,先看偏旁,偏旁一样,再看中央。笔笔记清,字字说响,虚字实字,随认随讲。一字两讲,读分轻重,只记口歌,认它何用?桌上拭净,书放端正,手脚莫动。
景景室医稿杂存
中医,医话,陆晋笙撰,刊于1932年。本书收载陆氏医论六十余篇,对不少学术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如药对证,虽和平之品大病亦可奏效,邪未清不可补,治病宜先治其实等。后半部分收集作者所写医著序文六十篇。
岭南卫生方
本书为宋元时期研究岭南地区流行性疾病——瘴疟的专著。前二卷辑入李待制瘴疟论、张致远瘴疟沦、王棐指迷方瘴疟论、汪南容治冷热瘴疟脉证方论(疑与前王棐为一人)、章杰岭表十说、继洪卫生补遗回头瘴说等。卷三为明以后人增附,收入娄安道八证标类及《东垣药性赋》,后附日人山田筒之《募原偶记》。此书早于吴又可《温疫论》三百余年,提出瘴疟与伤寒不同,主张治疗因地制宜。可与《温疫论》互为表里,但一主苦寒,一主辛温,盖以岁运方土异其治耳。现据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东瀛天保十二年学古馆雕板影印。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短篇小说。丁玲著。发表于1937年《解放》周刊创刊号。写一个年仅七八岁的小红军萧森,在急行军时掉了队,被小村中的老婆婆收容下来,并把他认作孙子。不久,国民党军队进村,萧森被抓,从他身上搜出苏区纸币和红军帽。白军要枪毙他,但他镇静地对着连长说:“还是留着一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于是感动了国民党东北军。他们不仅不让连长杀他,还把他高高举起。作品通过一个小红军的凛然正气如何感染东北军中的爱国之士这一小故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军民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重大主题。情节单纯而前后富有变化:小红军在孤独中遇到热心的老婆婆;在对红军的思念中突然陷于敌人之手;正当身份暴露千钧一发之际,却出现了大义凛然的发言,终于化险为夷,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小红军写得富有孩子气,个性鲜明,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老圃集
诗别集。二卷。宋洪刍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老圃集》一卷,但此集所收并非其诗作全部。周紫芝跋云:“此其所载,意其多晚年之作,与昔所见殊不类。”(《书老圃集后》)此跋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壬申(1152年)春,云:“滑台刘德秀借本于妙香寮,乃书以还之。”可见在南宋即已有刻本流传。清沈涛《洪老圃集跋》云,宋人诗话及《合璧事类》所载驹父诗不见此集者甚多;又言宋“谢枋得《秘籍新书》言驹父平生为诗千馀篇,著《老圃前后集》”(《十经斋文二集》)。是知一卷本《老圃集》远非洪诗之全部,而此一卷本后亦轶。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洪诗一百七十馀首,因篇帙稍多,分为上、下二卷,以便循览。清文宗咸丰(1851—1861)间韩泰华辑刻《玉两堂丛书》,亦收洪集一卷,补遗一卷,名为《洪老圃集》。清德宗光绪二年(1876)洪汝奎刊《晦木斋丛书》亦收其集二卷,《补遗》一卷,《遗文》一卷,题作《老圃集》。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戏曲剧本。元王实甫撰。五本二十一折。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著名元曲家,著有十三种杂剧,仅存《破窑记》等三种和《芙蓉亭》、《贩茶船》各残存一折。此剧写书生张君瑞进京应试,途经普救寺,偶与崔相国女儿莺莺相遇,一见钟情,由于老夫人反对,中途拆散,侍女红娘竭力相助,终成眷属。故事最先出自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后经金董解元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实甫据后者改编。富有浓厚的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思想,首次提出愿天下有情人均成眷属的主张,因而遭到后世王朝的封禁。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男女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封建社会中典型的才子佳人形象,特别是红娘这一人物,颇受人们喜爱。语言优美,诗意浓郁,主题有积极意义,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杰作。金圣叹评之为第六才子书,列于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施耐庵之后。此剧注释版本甚多,明清以来不下四十种,其中通行本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北京岳氏刻本,崇祯间汇岁锦堂刻三名家合评本,毛晋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本。著名评注家有汤显祖、徐渭、李贽、金圣叹、陈眉公等。一九五四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吴晓铃校注本、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季思校注本和潘兆明《王实甫和西厢记》(1980年中华书局)等书可供参考。先后译成英、法、日等文本,在海外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