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作者:圣严《大乘止观法门》为慧思禅师晚奉集其毕生思想大成之作,指在籍由教义的疏导,进而进入教仪的实修。并在谆谆的善诱下,使一个凡人,深入法海,亲证法性。 圣严法师一向注重学行兼顾,悲智双运,以学术研究作为修行的依准,来实践佛陀的根本教义。本论著部在分析大乘止观法门的组织和内容,制表考证,并深入探讨大乘止观的根本思想与特色。

  • 慈舟法师开示录

    慈舟法师开示录

    《作者:慈舟慈舟法师讲述, 圆瑛老法师序, 体敬法师序。自古高僧,咸从脚踏实地来。惟实乃能虚,虚则无所不容。能容必能化,化则无所不妙。妙则语默动静,瞬目扬眉,头头是道,此高僧所以成其高也。

  • 缘起赞五十八颂

    缘起赞五十八颂

    《作者:宗喀巴宗喀巴大师造, 具足无缘大悲至尊具德恩师功德名称亟难赞说昂旺朗吉堪布口授, 郭和卿译, 黄述笔记。师云:说法仪式有多种,兹引寂天半谒,「人身不离苦、如彼龙在海」。

  • 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

    《作者:圣严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只有希望,没有失望?圣严法师纵观各种让人不快乐的原因:生老病苦、怨仇憎恶、患得患失、身心烦恼等,带领我们超越烦恼的层层迷惘,不但告诉我们什么是让人“受苦”的原因:更引领我们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有了圣严法师的开心妙语,快乐……将不再只是被外境左右的情绪反应,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智慧力和慈悲力,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态度!

  • 唯识指掌

    唯识指掌

    《作者:韩清净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方名为教;或是定有劝善惩恶的意义,方名为教。如来所说的一切音声都是有正理的、有轨则的,可许弟子论议的,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不仅是劝善惩恶的。诸圣弟子依此正理与轨则而修学者,都是有成就的。所以如来所说的一切音声叫作法教,这唯识一种法教,在如来一切法教中是最究竟的、是最明显的,而且是最切要的,所以这唯识一种法教在学理上与修行上,诚为第一甚奇无上希有之法宝也。

  • 是非要温柔

    是非要温柔

    《作者:圣严人生中的课题,往往不是非黑即白、对错分明的是非题。只要环境因缘一改变,相同的题目,可能就有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是与非没有绝对,但看是不是尽了全力,负起了责任;人与人之间不只是讲道理、论公平,但用包容的心接纳不同的意见。能用奉献的心,以及智慧和毅力为社会服务,才是真正的功成名就。圣严法师在本书中,对于人生课题中的领导统驭、知人交友、身心健康等各方面,提出理性与感性、贪婪与进取、希望与压力、积极与执着、圆融与正直之间,如何掌握分际的原则,以及安心、安身的最佳平衡点。让我们的心不再充满坚硬的对立,人生可以多情亦讲理,温柔看是非。

  • 禅宗宗派源流

    禅宗宗派源流

    《作者:吴立民全书共分十四章,从禅宗之源、达摩到弘忍、曹溪一脉、南北分灯,到一花五叶、五家七宗(沩仰、临济、黄龙、杨歧、云门、法眼、曹洞)再到近现代传承,对中国禅宗的发展源流及其脉络作了系统的梳理,揭示其内在的发展逻辑。

  • 药性赋浅释

    药性赋浅释

    《作者:宣化上人《药性赋浅释》是佛教高僧宣化上人于 1975 年在美国金山禅寺讲解《药性赋》的精华集结。他以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打破传统医学典籍的晦涩壁垒,让专业知识走入大众视野。​书中,宣化上人将《药性赋》中按寒、热、温、平分类的 248 种常用中药,结合生动故事、生活实例与自身经历进行讲解。如解读寒性药时,不仅阐释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的药理,还会融入佛法智慧,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健康与生命的关系。这种独特方式,既帮助读者理解中药的性味、功效与主治病症,又给予心灵启示。​此书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性,既为中医初学者提供了入门捷径,助其快速

  • 佛性论白话文

    佛性论白话文

    《作者:世亲《佛性论》四卷,原无作者,自《开元释教录》始题为世亲所造。为陈真谛三藏所译,无别译本。由於《佛性论》宗教在讲佛性实相,与法相唯识之义不甚相契,且译文有许多可疑之处,所以后来唯识学者并不太重视此论。在中土有关此论的注疏与阐释之作亦很少,遍查各藏,唯存贤洲所记〈佛性论节义〉一文。 《佛性论》破显两存,以破显正,既节节破斥外道,小乘及大乘空宗之执,又广摄法相唯识、般若空宗与如来藏之义,取精用宏地融铸佛性实相,表现了论者不偏局於一宗的学识与心量。

  • 虚空打破明心地

    虚空打破明心地

    《作者:宣化上人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祇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

  •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

    《作者:吴立民七佛药师经释义,是对经文的注释、翻译。是作者吴立民先生(法名信如)于1992、1993年两次应净慧法师之邀,在柏林禅寺药师法会上讲药师经的记录。吴立民先生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详尽生动,由显而密地讲解了药师经法的微妙深义、法门的方便利益和修持方法,着重讲述了药师法关于饮食(色法)、呼吸(息法)、睡眠(心法)人生三大生活要素的基本认识和修法,并介绍了佛家的生死观。阐明了“药师经是药师法的说明,药师法是药师定的作用,药师定的本质是人体的色法、息法、心法”。全书向人们揭示出:“药师法是教人生活做人之大法,是圆通显密,教人即身认识人身人生而改造人身人

  • 中国佛教史

    中国佛教史

    《作者:周叔迦这本简史想使人们能分清什么是思想问题,什么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也就是信仰问题,是在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得到保护的。政治问题,就是封建制度、封建意识的问题,就必须与之割断关系。因此也就有必要就佛教在中国流传近两千年的史实中分清那是思想问题,那是政治问题。关于思想问题可以完全依据佛教各学派的创立、发展和消亡来叙述,关于政治问题必须说明封建统治者如何利用佛教和佛教在社会上和政治上所起的不同影响。着者虽有此愿望,并根据这一目的和要求出发编写,但是限于自己学识的缺乏,错误在所难免,敬希读者予以指正。

  • 华严讲要

    华严讲要

    《作者:吴立民不弄清华严的道理,密教的一些道理不大好讲,所以我在讲密教之前还是要讲讲华严的道理。所谓教在华严,行在三密。实践啦,就是密教的实践啦,他的修行,行在三密;但是他的理论呢,教在华严。要懂得一些华严的一些道理,才有可能懂得密教。

  •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作者:周叔迦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教兴所由,二藏乘所摄,三传译因缘,四随文解释。 初教兴所由者,一关闭诸恶趣门故,二开示人天善道故,三为显三乘菩提之正因故,四为善法之自性故。

  •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

    《作者:周叔迦初译经题八大灵塔者,释迦如来应化之圣迹也。若能礼敬,能生福善。《苏悉地羯罗经》卷四中说:凡作悉地法不成者,当礼八圣迹。文云,犹不成者,当作此法,决定成就。所谓乞食,精勤念诵,发大恭敬,巡八圣迹,礼拜行道。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中,如来说经之先,于胸臆间及诸毛孔放大光明,光中影现种种瑞应,乃至影现如来不思议八大宝塔。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作者:吴立民《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唐代于阗法师实叉难陀译。全经分为十三品,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时的状况。佛在经中通过赞叹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和介绍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事例,以及与菩萨、天王、鬼王的对话问答,强调读诵此经可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启发一切众生学习地藏菩萨,发愿精进,断尽罪业,修成正果。

  • 八宗概要

    八宗概要

    《作者:周叔迦在叙述八宗大义之前,必须先明了佛教的根本目的,因为各宗的思想体系、修养方法虽各有不同,但都是为达到共同的佛教根本目的的。佛教的教义不是承认人生的合理性,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进化,逐步改善;而是认为人生是不合理的,要求从根本上加以改造,彻底解决。佛教的教义也不承认人们已得的知识是正确的,要求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扩大,追求新知;而是认为人们所有的知识是错误的,要求从根本上加以否定,彻底纠正。

  • 唯识研究

    唯识研究

    《作者:周叔迦佛教的世界观总括在涅槃经诸行无常偈上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二句中,别处不过发挥这两句的意思。把这两句译成现在通行的文字;诸行便是一切精神现象、自然现象的总名,“常”便是永久不变。所以诸行无常这句便是说一切精神现象、自然现象都不是永久不变的;和上文所说辩证法的世界观一般。生灭是“生住异灭”四相的省文。生便是发生;住和异便是发展。住是互相适应的发展,异是互相矛盾的发展;灭便是消灭。

  • 谛闲法师法语集

    谛闲法师法语集

    《作者:谛闲集结了近代天台宗高僧谛闲法师讲经说法之精华。书中对佛法义理的阐释鞭辟入里。如在讲《法华经》时,以 “光照东方万八千,文殊弥勒空□唱。好似眉毛分两边”,生动呈现一光既放、十界全彰之景,引导信众悟明诸法实相,知晓自身本具佛性,得入佛之知见。在解析《弥陀疏钞》时,一句 “心即佛,佛即心,无星秤上两头平”,直截了当地点明心佛不二的要义。​ 修行方法指导是该法语集的一大亮点。对于念佛法门,法师有细致入微的开示,“卧时念佛莫开声,鼻息之中好系名”,告知修行者日常睡眠之际,也能借鼻息称念佛名,将修行巧妙融入生活点滴,使佛号时刻伴随,二六时中皆在修

  • 法华特论

    法华特论

    《作者:冯达庵《妙法莲华经》流传中国,隋译比较完备,凡二十七品;文相显豁,都八万言。本论别出手眼,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义理深奥,迥超余经之上。论列要旨,泰半须宗密法。否则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焉。原夫一乘大道,佛性为根,仅明妙体,可称入门;

  • 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

    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

    《作者:张曼涛中国佛教传自印度,就一般情形说,应该是属於印度形态的,但在实际上,今天我们已经很清楚知道,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有著很大的差异,它们的差异不仅是在制度上的,同时也在思想上的。而且,这差异的距离,几乎使人到了发惊的地步。

  • 大悲缘起

    大悲缘起

    《作者:来果大哉佛祖!最上法輪,作迷途之寶筏,為長夜之明燈。原夫如來演教,法被時機,於斯宗門,堪為最勝,示教外別傳之嫡旨,接上根利智之高流。真參則諸愆銷殞,深禪則萬善恆持。心王突出,權勢臻隨。萬別千差,咸歸宗窟;五時八教,盡入圓規。行因至果之時,始終不動;利物濟生之處,彼此空函。逐形不礙,上酬覺帝之恩;垂跡無窮,下滿眾生之願。

  • 千字偈

    千字偈

    《作者:来果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信手拈来,都同拈花─谛。然文字虽非实相,载道亦可利生;事非勾章棘句,无不启迪玄关。矧以河沙妙用,收摄一卷──此也。

  • 来果禅师法语

    来果禅师法语

    《作者:来果此一瓣香,色空不二,性相圆明,端为祝延十方佛祖、诸大菩萨,伏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此一瓣香,未生前畔,信手拈来,供养合郡人民、檀那护法,伏愿寿等天齐,福如海广。此一瓣香,非生非灭,不圣不凡,专伸供养高旻堂上过去诸祖老和尚,伏愿常寂光中,圆明纳受。此一瓣香,红炉炼出,大冶淘溶,怀中拈出,敬伸供养楚公太老和尚、明公老和尚,用酬法乳之恩。”敛衣就座,拈拄杖云:“炎风烈烈,酷日薰薰,不萌枝上花开,木马慢行骤快。且道泼天门户,谁力承当?全仗诸佛龙天护佑,两序首众扶持。即今据此室,行斯令,伏愿萸湾今复始,道海自是享清平。虽然如是,即今主席陞座一句作么生道?将此身心奉尘刹,是

  • 十界因果浅录

    十界因果浅录

    《作者:来果《楞严经》云:“觉海性澄源,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忘。”悲乎!生所既立,照性已忘,偶尔境风鼓动,识浪滔天,不觉变成业海。苦海之名既立,性海之号莫存,虽言海名别立,而湿性无殊,无殊之性昭然,故尔相间非远。苦海者,以升沈为义,及三界二十五有,总该六道四生之极,而死此生彼,头出头没,由是张名也。且性海即未动念以前之心,苦海即动念以后之心。始由一念之差,故有悟迷之别。悟之者,寂光长往;迷之者,六道长浸。

猜你喜欢的书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是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创作的一部作品,是一部顽皮的、文体上难以归类的作品,也是科塔萨尔最受喜爱的一部短篇集。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指南手册”以说明手册的形式解剖了一些司空见惯的人类日常行为,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形上的视角。第二部分“奇特职业”记录了“我”那特立独行的一家人的偏执而古怪的行径,不无卡夫卡色彩。“塑性材料”是全书最散漫多变的一部分,充满了奇想与荒谬元素。最后一部分“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富于喜剧色彩,构思了一个由作者随性拈来的模糊法则界定的三类人构成的社会,其中,克罗诺皮奥显然是诗人或艺术家群体的别称,用富恩特斯的话说,他们是自大、僵化和浮名的敌人。

久堂先生集

久堂先生集

诗文集,二十四卷。朝鲜朴长远撰,由其子朴镔,朴铣编纂,出版于 1730 年。

秋水长天

秋水长天

冯玉奇著。1946年6月上海春明书店出版。1946年9月再版。一册。讲述了南京城外十余里的一个小乡村,有一位善良的姑娘名叫李雪华,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救了男主人公文世熊。文世熊便爱上了美丽善良的李雪华。但司令的小妾通过一次聚会也爱上了文世熊,便设计种种迫害李雪华。

蒲江词

蒲江词

一名《蒲江词稿》、《蒲江居士词》。词别集。南宋卢祖皋撰。一卷。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自号蒲江居士,永嘉(今属浙江)人。庆元进士。历官池州教授,吴江主簿。嘉定中为秘书省著作郎,以军器少监,直北门。权直学士院。工乐府。有《蒲江集》。传世版本,有汲古阁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南词本;知圣道斋藏明抄南词本;毛扆校本;《四库全书》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朱祖谋《彊村丛书》本《蒲江词稿》1卷,用南词本;《全宋词》收其词96首。

春秋集传纂例[四库本]

春秋集传纂例[四库本]

唐陆淳诠释、阐发啖助、赵匡《春秋》经说的著作。共10卷。作者尊崇啖助为师,赵匡为友。啖著《春秋统例》6卷,经作者及其子陆异整理,复经赵匡修改,定为40篇,勒为10卷。其第1至第8篇为全书总义,第9篇为鲁十二公并世绪,第36篇以下为经传文字脱谬及人名、国名、地名。全书主要内容包含于第10至第35篇内,该部分将啖助《春秋统例》及春秋学的主要观点作出详细阐发,如指《左传》非左丘明之作,《公羊》、《榖梁》亦非公羊高、榖梁赤之作; 认为《左传》与《春秋》比之《公羊》、《榖梁》与《春秋》,后一种关系显得更其紧密。诸如此类,皆不尚旧说,且多有新意,但偏颇也在所不免。故宋以后评价也不同。如晁公武、欧阳修皆持贬议,程颢、程颐却视其有塞异端、开正途之功。纪昀等综诸家评论指出:该书 “舍传求经,实导宋人先路。生臆断之弊,其过不可掩,破附会之失,其功亦不可没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其版本主要有五玲珑阁丛书、古经解汇函、四库全书等。

一乘佛性究竟论

一乘佛性究竟论

一乘佛性究竟论,一卷(原六卷,现存卷三)。 唐法宝撰。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