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

宗喀巴
  • 姓名:宗喀巴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今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
  • 出生日期:1357
  • 逝世日期:1419
  • 民族族群:

宗喀巴(1357~1419),本名洛桑扎巴(blo-bzang grags-pa)。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著名佛学家和宗教改革家。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10月25日(藏历第六绕迥火鸡年)诞生于今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塔尔寺所在地。因藏族称青海东部湟水流域为“宗喀”, “巴”意指湟水边的人,故后被尊称“宗喀巴”。3岁时,正值噶玛噶举派黑帽系4世活佛噶玛巴·若贝多杰受元顺帝召请进京途经青海,暂居今平安县夏宗寺,便由其父带领前往拜若贝多杰,受近事戒,取名袞噶宁布(庆喜藏)。7岁时,于夏琼寺(今青海化隆)高僧顿珠仁钦坐床前正式剃度出家,并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扎巴。受学显密诸法9年。16岁时奉师命前往卫藏学法。朝拜各派名寺,遍访诸派名僧,虚心求教,潜心钻研。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宗喀巴时年24岁,在雅隆地区的南杰拉康寺从楚臣仁钦受比丘戒,标志着他已完成佛教显宗经典的全部学习教程。后又从布顿的几大弟子学习密宗时轮,对佛学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深造,从而创立了自己的佛学思想体系。主张僧人严守戒律,学行并举,不分世俗争权。他广收弟子,聚众讲经,著书立说,其间撰写了《菩萨戒品释》、 《侍师五十颂释》、 《密宗十四根本戒释》等著作。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和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先后著《菩提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第广论》,成为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支柱和系统教程。他号召僧人广学经典,循序渐进,先显后密,显密双修。永乐七年,在西藏帕竹集团政治支持和经济资助下,在拉萨举行了有1万多僧众参加,观光俗人达几万人的大祈愿法会。此会打破了当时藏传佛教各派间的门户隔阂,是一个全藏性的宗教学术盛会,正式宣告在噶举派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宗奉龙树大乘中观宗为特征的格鲁派,遂成为藏传佛教界的首要人物。会后,在距拉萨25千米的旺古尔山旁修建了格鲁派的第一个寺院甘丹南结林(甘丹寺)。宗喀巴的宗教成就和政治影响受到中央王朝重视,明成祖曾数次遣使诏请,均被婉言谢绝。永乐十二年(1414年)派弟子释迦也夫作为代表进京,永乐十四年至北京, 被明廷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并带回金汁书写的藏文《大藏经》等物。其弟子克珠杰·格勒贝桑和根敦朱巴被后世追认为一世班禅和一世达赖。一生著述170多卷,有“百部论主”之称。主要有《金鬘论》、 《缘起颂》、 《中论广释》等,均为格鲁派佛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永乐十七年(1419年)于甘丹寺圆寂,终年62岁。次年造成肉身舍利灵塔,供放于甘丹寺。


宗喀巴在藏传佛教界被称为一代尊师, “第二佛陀” 、 “文殊再世”。因其弟子贾曹杰和克珠杰在振兴佛教、弘扬佛学思想、创立格鲁派中对其帮助最大,因而格鲁派尊称师徒3人为圣·父子三人。经过数代佛学志士的努力,格鲁派的影响遍及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明代中期传至蒙古地区,成为蒙藏地区藏传佛教的第一大教派。因教徒带桃形尖顶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

猜你喜欢的书

论不服从

论不服从

在《论不服从》这本文集中,艾里希·弗洛姆清楚说明了“ 服从”和“不服从”究竟意味什么 :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服从各种偶像。他的论述仍有相关意义:反对盲从因袭,对司空见惯的“陋识”部分持批判的立场。弗洛姆的洞见结合了社会和政治现象所获得的心理学,促使他在一段时期内支持美国社会党,投身和平运动,呼吁采取裁军步骤。在这些活动中,他对各类人云亦云的“常识”以及官方的政治话语实践了他的不服从态度,他所服从的是心智健全的思考方式,与阿尔伯特·施韦泽、伯特兰·罗素等先知哲人们秉持的理念一脉相承。

玄珠心镜注

玄珠心镜注

道教著作。1卷。唐衡岳真子注。《玄珠心镜》为唐代汾州女子崔少玄所撰,分《守一诗》与《大道守一宝章》两篇。前者为四言古诗,后者为三言偈语。二篇皆言守一致虚之旨,大抵本《老子》抱一守雌、虚无自然、归真返朴之说,属道教清静内修一派。衡派真子所作之注,引《道德经》、《西升经》、《阴符经》等道书,阐明守一致虚之理,认为此乃长生成仙之本。论者称其所注释详略适中,谨守本文。该书收入《道藏》洞玄部众术类。

回天绮谈

回天绮谈

政治小说,十四回,未完。玉瑟斋主人著。载《新小说》第四至六号,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至六月出版。《回天绮谈》是一部以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英国“自由宪章”运动为历史背景,以配合晚清“宪政运动”为目的的政治小说。《回天绮谈》发表时题"政治小说",记叙的是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英国"自由宪章"运动故事,旨在配合晚清时期中国的"宪政运动".故虽明面写英国,实际是为对照中国现实,表现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要求"倡导宪政"的主张,创作动机具有鲜明的政治功利目的。共十四回。

略论安乐净土义

略论安乐净土义

全一卷。北魏昙鸾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略称安乐净土义、安乐土义、略论。相对于‘广论’。本书略说三经一论之广义,论安乐净土之相及其生因。由六个问答构成:(一)安乐净土之形成,并确立不摄属欲、色、无色之三界。(二)说果上之别相,举诸种庄严功德。(三)三辈九品之分别。(四)胎生者之相。(五)胎生者不了佛智,起疑惑。(六)明示十念相续法。亦即第一、第二问释能化之因果,第三问答以下,辨众生之果相。注疏有里书一卷(妙观)、同见闻一卷(圣观)、句解二卷(智及)等。

辟除贼害咒经

辟除贼害咒经

一卷,失译,如题可知,能除劫贼之难。

百论

百论

二卷。提婆菩萨造,天亲菩萨释,鸠摩罗什译,三论之一。依提婆之梵本,原有二十三品,每一品有五偈(三十二字为一偈),合有百偈。故称百论。然译者略后十品,现本只存前十品。且依天亲之注解,罗什之翻译,句数稍为增减。现品之偈数无定矣。百论僧肇序曰:‘论凡二十品,品各五偈。后十品,其人以为无益此土,故阙不传。’百论嘉祥疏一曰:‘依提婆梵本,品皆五偈,无多少也。而有多少者三义:一注人释有广略,二翻论人复重增减,三方言不同。故多少者不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