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

圣严
  • 姓名:圣严
  • 俗姓: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南通
  • 出生日期:1931年1月22日
  • 逝世日期:2009年2月3日
  • 民族族群:

圣严(1931年1月22日-2009年2月3日)中国现代僧人、佛教学者、教育家。俗姓张,名志德,法名常进,字慧空,号圣严。


圣严写有三本自传,据其记载,他1930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俗名张保康,后私塾老师为其取名张志德。1943年圣严被邻居戴汉清带上狼山广教禅寺出家,后莲塘老人为其剃度,取法名常进。由于局势紧张,1946年春,圣严逃到上海,栖身大圣寺,学习经忏。1946年静安佛学院成立,次年圣严考取佛学院,成为插班学僧。因战争影响,1949年圣严从军前往台湾,在高雄上岸,先后经新竹、金山、凤山等地,1956年调任“国防部”。1960年圣严退伍,二度出家,依止东初为剃度师,号“慧空圣严”,并承其法脉,后又得灵源之临济法脉,成临济宗第57代传人。1961年,圣严前往高雄美浓镇朝元禅寺闭关修行,正式闭关前,朝元禅寺住持慧定先让其禁足一年,以适应环境。1965年,圣严接东初快函,望其赴日留学。1969年3月,圣严离开台北,赴日本立正大学求学,两年后完成对《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获硕士学位,又4年,完成对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获博士学位。1975年,圣严受沈家桢邀请,前往美国弘法,先至圣弗朗西斯科般若讲堂,后访金山寺,参观万佛城,12月前往纽约至大觉寺挂单,此后便驻锡于此。次年,圣严任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并出任大觉寺住持。1977年,东初圆寂,圣严奉命返台接掌中华佛教文化馆和农林禅寺之法务,此后往返台湾与美国两地弘法。1980年,圣严于纽约创建禅堂,名为东初禅寺,以纪念东初老人。1985年,创立中华佛学研究所,并出版《中华佛学学报》《中华佛学研究》等刊物。1989年,以“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理念,创办法鼓山。3年后,提出“心灵环保”,并推行一系列相关主题活动,使其成为法鼓山的核心理念。法鼓山道场和中华佛学研究所为当代佛学之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法鼓山佛教典籍数位化工作,为佛学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除了立足台湾外,圣严也积极在海外传法,他曾到中南美洲弘扬佛法,也曾前往东欧传授禅学。1997年,他在纽约成立象冈道场,成为西方禅修重镇。2009年于台大医院圆寂。


圣严著述甚多,陈义精要,其中,佛教入门书《正信的佛教》在两岸影响深远。另著有《信心铭》《禅修指引》等。

猜你喜欢的书

世俗的圣歌

世俗的圣歌

尼加拉瓜诗人鲁文·达里奥是拉丁美洲文学现代化发展中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在拉丁美洲影响巨大,而且对于整个西班牙语诗歌的革新和进步,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他所代表的现代派的文学创作,也是西班牙语诗歌发展史上的分水岭,是研究拉美文学整体成就必不可少的杰出人物。本书收录达里奥代表作《蓝》、《世俗的的圣歌》以及《最初的旋律》、《蒺藜》、《秋声》等。

梦十夜

梦十夜

《梦十夜》是由十篇短篇小说组成的,主要记述了十个光怪陆离的梦,反映了漱石对爱情、艺术、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感悟。这部作品以其神秘诡异、奇妙瑰丽的特点备受人们喜爱。若说梦是一个人内心的投射,那么《梦十夜》就像是一把钥匙,引领读者一窥百年前从容优雅、幽默兼具的夏目漱石深沉的内心世界。

庄园迷案

庄园迷案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侦探小说。石门庄园里正弥漫着一种恐怖的不祥感,作为不良少年收容中心,这里聚集了许多危险的人。果然不久就发生了一起少年企图枪杀监护者的意外事件,所幸无人伤亡。然而,与此同时一位神秘的访客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在庄园宅邸的另一间屋子里被枪杀了。

爱吟草

爱吟草

《爱吟草》这部规模庞大的关于东北地区作家常纪记载的关于历史、文学、民俗、地理、考古等多方面的文学史料,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价值、资料价值、版本价值三方面。其中《爱吟草》中的大量诗词就足以体现其学术价值。比如《广宁道中》《望医巫閭山》《小凌河》《松山道中》。《爱吟草》中包含诗词115首。这部书收集资料极其丰富,其中有大量的史学事实,充分体现其资料价值,“多采用世所罕见之本,其中以传抄本居多,家藏本次之”是其一大特色,因此它具有其当之无愧的版本价值。

庄子天下篇述义

庄子天下篇述义

马叙伦著,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出版,7.3万字。该书是对《庄子·天下篇》的解释,也兼及文字的注释。在述义和注解两方面,作家列举自汉以来各家的意见,加以考订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全书由序言、述义本文、庄子年表序、庄子年表、后记几部分组成。书中认为,《庄子》三十三篇中,只有内七篇确为庄子所著,在杂篇中只有《天下篇》最有可能是庄子本人所作。《天下篇》作为一个时代的学术总结,也只有精通整个时代学术的大手笔才能胜任。马叙伦更认为《天下篇》作为《庄子》的自序,实在是天衣无缝了。

新华严经论

新华严经论

凡四十卷。唐代李通玄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六册。本书系就实叉难陀所译之新华严经明其玄旨,并随释经文而成。初于文前立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净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会教始终等十门。次释经文,先总叙经意,二明经宗趣,三明其教体,四总陈会数,后释其文义。本论与法藏等论相比,颇多特殊之处。如法藏等谓华严经之说处说会及品数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本书则为十处十会四十品。法藏之主旨在成就事事无碍,本书则阐发凡夫一生感得心内理智不二之佛等。撰者殁后,唐大历九年(774)二月,僧广超于逝多寺合写本论与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流通于并汾之地。大中年间,开元寺僧志宁合经与论,题为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共一二○卷。宋乾德五年(967)以其义类尚嫌繁衍,慧研奉帝旨,整其漏略,重新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