倓虚

- 姓名:倓虚
- 俗姓:王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北宁河 (今属天津) 人
- 出生日期:1875
- 逝世日期:1963
- 民族族群:
倓虚(1875~1963),俗姓王,学名福庭,法名隆衔,号庆虚,另一法名今衔,晚年栖迹湛山,河北宁河 (今属天津) 人,1875年 (清光绪元年) 生。1885年入村塾。1888年至益隆智记学买卖,后居家赋闲。1894年在奉天小北关福庆长号管账。1895年春,任职后路粮台。粮台撤销,为仁字左营营长吴仰山管理柴草出入账,后任职水雷营,专管算账、发饷、点名等事。1900年八国联军入北京,任苦力、小工; 秋,至大连任职大记公司。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往烟台、营口,一度以占卦为生。1905年在营口任佛教宣讲堂讲员、会计、督讲。离开讲堂后,在营口开设东济生药铺,并挂牌行医。1914年夏,至红螺山资福寺听宝一老和尚讲法华经。1917年3月,由天津清池和尚介绍,在涞水县高胡寺落发,初为临济宗,法名隆衔,清池和尚授号倓虚;9月,依宁波观宗寺谛闲老法师受戒,戒期后,入观宗寺佛学社丙班,专攻天台一宗。1920年9月,离观宗寺,至上海参方,住留云寺; 秋,至天津、营口、哈尔滨、沈阳; 冬,入北京请藏经。1921年在河北井陉县作出家后第一次讲经; 4月任奉天万寿寺讲法师。三年讲经十种; 同年发起创建营口楞严寺。1922年1月,发起创建哈尔滨极乐寺; 夏,应沈阳国际公司之请,讲大乘起信论。1923年夏,至哈尔滨兴建盂兰法会,又在张家湾慈善会宣讲弥陀经。1924年9月,充极乐寺首任住持。1925年9月,随中华佛教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出席东亚佛教大会; 10月返国,同年谛闲大师亲笔书赠嫡传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法名今衔,为传天台教观第四十四世祖; 同年至北京柏林寺讲楞严经,创办北京弥陀院佛学院。1929年4月,任极乐寺住持六年,于传戒后辞职,后至北京宏法; 同年创办般若寺佛学院。1932年2月,赴西安讲经,并任西安大兴寺住持,设大兴寺佛学院。1933年在青岛建湛山精舍。1934年任湛山寺住持。1935年开办湛山寺义学院。又与澍培法师创办般若寺佛学、院。1941年在北平广济寺讲经。1942年负责修建天津大悲院,任大悲院第一任住持,1944年9月退休。1947年3月,赴长春般若寺传具足戒,为传戒师; 同年创办大悲院佛学院。1948年夏,返青岛,主持湛山校务。1949年春,应虚云和尚之邀,赴广州主持复兴光孝寺; 4月应聘为香港弘法精舍华南佛学院院长。1950年夏,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其后任董事。1957年创办中华佛教图书馆。1962年创办西贡塔院寺。1963年8月11日在香港逝世。终年88岁。著有《阴阳妙常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义疏》、《天台传佛心印记释要》、《水陆法会法语》、《佛学撮要》、《净土传声》、《大佛顶经妙玄要旨》、《心经讲录》、《念佛论》、《湛山文钞》、《楞严经讲义录》、《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等。
猜你喜欢的书
旌异记
志怪小说集。隋侯白撰。《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十五卷,称侯君素撰。 《旧唐志》误作侯君集;《新唐志》入小说家类,卷帙均同《隋志》。该书久已亡佚,遗文存《法苑珠林》、《续高僧传》、《三宝感通录》等书中。鲁迅辑其遗文十条, 载《古小说钩沉》。唐人有称《精异记》、《积异传》者,乃字音讹传之故。
人权论集
上海新月书店1930年1月出版,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合著,胡适作序,封面由胡适题字。此集为胡适论文部分,小序附于末尾。1929年,胡适、梁实秋、罗隆基等人,发起了一场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人权运动,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体制,反对“训政”,维护自由,要求尽快落实“宪政”。这场运动震动了文化思想界,许多学者先后卷入其中。最终,面对统治者的暴力专横,他们不得不妥协退让。胡适的抨击围绕着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人治还是法治;第二,在“训政”的招牌下胡作非为;第三,维护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这些言论一针见血揭示了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反动本质。 这场人权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是中国宪政史上意义深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作为这场运动的原始材料记录,《人权论集》一书具有非常独特的历史意义,非常值得今天的国人重新了解阅读。
挥麈录
《挥麈录》,南宋王明清撰。王明清,字仲言,汝阴人,与其父王铚都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此书共分4编,其中前录4卷,成书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后录》11卷,成书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三录》3卷,成书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余话》2卷,约成书于庆元二、三年间。王明清是一位十分留心当时史事的学者,这部笔记主要就是录存本朝史事旧闻,时间上起宋太祖,下迄宋孝宗,尤详于南、北宋之间大动乱时代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书中所记南渡初年史事,李心传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时多加采录,可见此书的史料价值在当时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中如《后录》第2卷记宋徽宗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之功修建“艮岳”,《后录》第7卷详细记载高俅的发迹经过等等,都是后来修史者依傍的内容。《挥麈余话》第2卷全文收录了王俊诬告岳飞的状子,后来李心传也据此录入《系年要录》中,同卷又记秦桧在靖康之变时要求金人保留赵氏宗室的状子实际上是监察御史马伸起草的,只不过强迫秦桧签了个名而已,这条记载所披露的事实真相也都为后来修史者所接受。此书也有遭人非议的地方,作者系曾布第10子曾纡的外孙,因此书中对曾布多有溢美之词,对王安石也曲意回护,而对米芾却大加丑诋,不免为其小疵。但这并不影响此书的价值,在南宋一朝的笔记中,保存史料之丰富,记载史事之详确可靠,很少有别的书能够比得上《挥麈录》。全书历经30多年才最后完成,前三录成书后各自单独刊行,《余话》写成后,才有全书四录的合刻本。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此书点校本,是目前最通行的本子。
庚申君遗事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之长子。母罕禄鲁氏,名迈来迪,郡王阿儿厮兰之裔孙也。初,太祖取西北诸国,阿儿厮兰率其众来降,乃封为郡王,俾领其部族。及明宗北狩,过其地,纳罕禄鲁氏。延祐七年四月丙寅,生帝于北方,当泰定帝之崩,太师燕铁木儿与诸王大臣迎立文宗,文宗既即位,以明宗嫡长,复遣使迎立之。明宗即位于和宁之北,而立文宗为皇太子,及明宗崩,文宗复正大位。
资治通鉴音注
注释书。又名《新注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注》,又俗称为《胡注通鉴》。是盛行于世的《通鉴》最好注本。因注文列于《通鉴》正文之下,故亦有二百九十四卷。宋末元初胡三省撰。书成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卷首有自序,述成书经历。是书重考证,凡《通鉴》所及历代典章名物制度,如赋税、职官、舆服、天文、历法、乐律、刑法变迁、少数民族来历,乃至草木虫鱼名状等,无不考释周详。所释地理沿革,尤以精审见称。训释字词重在音义,兼有校勘断句。对原文史实,补其未详,正其疏误。凡史实与前后事有关涉,必注明事见几卷几年,或注明为某事张本,以便融会通观。注文征引广博,且标明书目,不少佚书文字,得以辑录,大批有用史料赖以传世。是书征摭既广,篇制宏巨,不免偶有疏漏。明严衍《通鉴补正略》,清顾炎武《日知录》,陈景云《通鉴胡注举正》,对胡注皆有订正。是书以元兴文署刻本为最好。今中华书局标点本20册,乃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注本标点排印,甚便阅读。
蒙斋中庸讲义
四卷。南宋袁甫撰。甫字广微,鄞县(今属浙江)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兼国子祭酒,谥正肃。此书散见于《永乐大典》中,不见记载,只有朱彝尊《经义考》著录袁甫所撰《中庸详说》二卷,并且称已佚,可能指的就是此书。该书备列经文,逐节训解,盖平日记录以授门生弟子。袁甫之学出于杨简,杨简之学出于陆九渊,故立说多与九渊相合。如讲自诚明一节云:“诚不可传,可传者明,明即性也,不在诚外也。”此即《象山语录》所谓“诚则明,明则诚,此非有次第,其理自如此”之说。《四库提要》称其“虽主持过当,或不免惝怳无归,要其心得之处,未尝不自成一家。”该书原已佚,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成,按经排列,分为四卷,并且加了案语,以匡正其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