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

太虚
  • 姓名:太虚
  • 俗姓:吕,学名沛林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崇德(今桐乡)骑塘乡人
  • 出生日期:1889
  • 逝世日期:1947
  • 民族族群:

太虚(1889—1947),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笔名太、觉、群、泰羲、华子、悲华、非心、芬陀、昧然、昧昧、缘芜、落凫,别署昧庵、白平、交芦子、悲华主、悲华室主、雪山老僧、缙云老人等,崇德(今桐乡)骑塘乡人。16岁出家,法名唯心,字太虚。旋至宁波天童寺,从寄禅和尚受戒,研读佛经。时值清末,革命思想日盛,尝读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书,立志革新佛教,以佛教救国救天下为己任。清宣统元年(1909)冬,去南京入祗洹精舍就读,参加江苏省佛教教育会。二年,与同盟会会员栖云和尚赴广州宣讲佛法,任白云山双溪寺住持。以双溪寺为据点,与革命党人朱执信、邹海滨、叶竞生等从事秘密活动。1912年初到南京组织佛教协进会。同年,佛教协进会在镇江金山寺成立,被推选为主席。1913年,佛教协进会并入中华佛教总会,太虚任总会机关刊物《佛教月报》总编辑,发表《宇宙真理》、《致私篇》等论文,在我国佛教史上第一次对组织、财产、教理提出全面改革。次年至普陀山锡林(一作麟)禅院闭关治学,深究各宗教义,旁及古今、东西之学,佛学观点基本形成,著《整理僧伽制度论》、《成大乘论》。1917年10月去台湾、日本讲学。1918年,在上海与蒋作宾、陈元白、章炳麟、张謇等创立觉社,主编《觉社丛书》。后更改《觉社季刊》为《海潮音》月刊,迁杭州净梵院出刊;仍任主编。该刊历30年未尝中断。其时先后任杭州弥勒院、大佛寺、净慈寺住持。旋应湖南省长赵恒惕之请,至长沙讲学。1919年冬,作《新的唯识论》,以新近的学术思想阐释佛教教义。后去北京讲学,总统徐世昌颁给“南屏正觉”匾额。太虚尝宣称不为旧来宗派所拘束,而欲以新观点判摄一切佛法。1923年7月,于庐山大林寺发起世界佛教联合会。次年7月召开成立大会,中国代表有了尘、性移等,日、德、美、芬兰等国亦派代表出席。会上,太虚以大乘佛教利他教义阐发反对战争、反对侵略之主题。后为革新佛教,培育骨干,先后创办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僧侣教育机关。1927年,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秋,应蒋介石之请,至奉化雪窦寺讲《心经》。1928年秋,去英、法、德、荷、比、美等国宣讲佛学,为中国僧侣去欧美传播佛教之第一人。翌年,中国佛教会成立,任常委委员。后任雪窦寺住持。1935年,任《佛教日报》社社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电告日本佛教徒,本佛陀大悲兼利精神,反对侵略战争。1939年,又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出访缅甸、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争取国际佛教徒对我国抗战之同情与支持。1946年元旦,国民党政府授予胜利勋章。年底,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1947年3月17日,患脑溢血症卒于上海玉佛寺,遗愿将部分骨灰运回雪窦寺起塔,后人铭曰:“名山巍峨,长伴佛陀。”遗著有《太虚大师全书》等。

猜你喜欢的书

道德与人性

康德的道德神学肇始于对人性的基本分析。 在康德看来,人的本性之中包含了向善的原初禀赋以及趋恶的自然倾向。 道德根基的确立表明康德宗教思想的基础问题的圆满解决,但对于一种成熟、完整、系统化的宗教思想而言还仅仅是一个开端和奠基。

暴风雨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后期的代表作,完成于1611年。剧本写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弟弟安东尼奥夺去爵位,携带魔术书籍和襁褓中的女儿米兰达流亡到荒岛。后来他制造一场风暴把安东尼奥、那不勒斯国王和王子腓迪南所乘的船摄到荒岛,揭露了安东尼奥之后,又饶恕了他,恢复了自己爵位,腓迪南和米兰达结了婚,大家一同回意大利去。在作品中,莎士比亚明确提出自己理想国的主张。剧中大臣贡柴罗表述理想国时说,在这里没有私有土地、继承权、税收,没有富裕、贫困和奴役,没有贸易、官吏甚至文字,没有叛变、刀兵,大地自然产生一切,人人安适,妇女纯洁。达到理想的手段是魔术,主人公用魔术惩罚了自然界的恶势力和社会上的恶人,也用魔术创造了幸福生活。魔术的实质是思想,主人公用思想驱使岛上的精灵爱丽儿,他可以用思想把爱丽儿“想”来,精灵就是主人公思想的化身。在作者看来,更可靠的手段是道德改善、宽恕与悔悟。人文主义者相信人是美好的,人有改善的可能。米兰达第一次见到许多人的时候就惊叹道:“真是奇迹!世界上有这么多美妙的生物!人类真美!美好的新世界啊!”她又说人象一座美好的庙堂,“恶不可能居住在内,恶的精灵如果有这样一所美轮美奂的房屋,善也一定争着要住进去的。”莎士比亚的理想只是对现实的否定,他把人类前途寄托在道德改善上,这和当时许多先进的人文主义者是一致的。

保生心鉴

明代铁峰居士撰,一卷。作者姓氏生平无考。序云作者于弘治十八年 (1505年) 得 《圣贤保修通鉴》,深加契爱,惜其“简而未祥,微而不著”,遂参诸医经、月令等书,正讹补略,并采用《活人心法》,令人缮形摹写,绘图三十二幅,纂为一帙,使有心者保养心元,不致轻耗。书成于正德元年 (1506年)。首为《修真要诀》,主要是选辑《保修通鉴》、《内经》、《运气论奥》等十种古籍中有关著录,并附五运六气枢要、六十年统运、四时气候、主气、客气、脏腑配经络、脏腑配四时等图; 次为《养生总论》及《二十四气导引图》等; 末附朱权的《法人心法》。作者认为,摄生之道以修养为第一,医药为第二,导引为第三,故对保养真元修心养性较为重视。书中所辑养生理法较详,文图并茂,对于研究养生学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太清二十四气水火聚散图》(目录中简称《二十四气导引图象》)等,在后来王圻的《三才图会》、高濂的《遵生八笺》等名著中均有收录,或称为 《二十四气坐功法》,或称为《陈希夷坐功》。有《寿养丛书》本。据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 《猗氏县志》载,明代令狐鎴曾撰有 《保生心鉴》,或即本书。鎴字仲平,山西猗氏县人。

了斋易说

一题《了翁易说》。经学著作。北宋陈瓘撰。1卷。陈瓘号了翁,因以名书。他研治《易》经,认为《易》有经世之用。此书作于晚年,大旨宗邵雍象数之学,兼取刘安世之说,诠解六十四卦,根据《易》数推阐论述天下治乱,辞旨艰深。绍兴十二年(1142)其子正同刊于常州。宋陈瓘撰(自号了翁)讲解《周易》卦象的著作。其书只解六十四卦,自卦名以下,分条随经文释词,讲解象、数。每卦条数多少不等,亦间有阙文。陈振孙称其 “辞旨深晦” ,(《直斋书录解题》)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本传则皆谓瓘通于《易》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标点本]

十二卷,清乾隆四十一年廷臣奉敕撰。前十一卷,著录明季殉节臣民;后一卷,特存建文死事人士。“四库全书提要”略云:‘大扺以钦定“明史”为主,而参以官修“大清一统志”、各省“通志”诸书,皆胪列姓名,考证事迹,勒为一编。凡立身始末卓然可传而又取义成仁、搘拄名教者,各予专諡,共三十三人。若生平无大表见而慷慨致命、矢死靡他者,彙为通諡:其较著者曰“忠烈”,共一百二十四人,曰“忠节”,共一百二十二人;其次曰“烈愍”,共三百七十七人;曰“节愍”,共八百八十二人。至于微官末秩、诸生韦布及山樵市隐,名姓无徵、不能一一议諡者,并祀于所在忠义祠,共二千四百人’。今已将卷十二非属明季之“建文殉节诸臣”略去,存前十一卷。其目分为卷一“专諡诸臣”,卷二“通諡忠烈诸臣”,卷三“通諡忠节诸臣”,卷四、卷五“通諡烈愍诸臣”(上、下),卷六至卷八“通諡节愍诸臣”(上、中、下),卷九“入祠职官”,卷十、卷十一“入祠士民”(上、下):其总人数自较上述差少。此书为清廷则具用心之作,当以史料视之也可。 此本为标点本,本站也有四库本,可以搜索查找!

上清帝七书

第一书。清光绪十四年十月八日(1888.11.11)呈递。请求光绪帝内修政事、讲求变法,慎左右、通下情,以期十年致强,二十年雪耻。是书以大臣阻难,未能上达。第二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邀集十八省一千三百余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变法的建议,史称“公车上书”。第三书。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六日(1895.5.29)上呈都察院,十一日(6.3)上达光绪帝。详述变法方策,认为欲雪国耻、保疆圉,自应富国、养民、教士、治兵。光绪帝读后,深受感动,立命阁臣誊抄副本数份,发各省督抚会议奏复。第四书,清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八日(1895.6.30)上呈,力言变法体要及先后缓急之事。是书以顽固派拒绝代呈,未能上达。有上海时务报馆石印本。第五书,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三日(1898.1.24)上呈。请求光绪帝采法俄、日以定国是;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以举庶政。并告诫说,如再不锐意更张,“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对光绪帝震动很大。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八日(1898.1.29)总理衙门代呈。极言“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之理,继请光绪帝取法日本,全面维新,并提出了全面维新的纲领。故宫档案《杰士上书汇录》存有真本。第七书,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呈请代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