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

- 姓名:太虚
- 俗姓:吕,学名沛林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崇德(今桐乡)骑塘乡人
- 出生日期:1889
- 逝世日期:1947
- 民族族群:
太虚(1889—1947),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笔名太、觉、群、泰羲、华子、悲华、非心、芬陀、昧然、昧昧、缘芜、落凫,别署昧庵、白平、交芦子、悲华主、悲华室主、雪山老僧、缙云老人等,崇德(今桐乡)骑塘乡人。16岁出家,法名唯心,字太虚。旋至宁波天童寺,从寄禅和尚受戒,研读佛经。时值清末,革命思想日盛,尝读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书,立志革新佛教,以佛教救国救天下为己任。清宣统元年(1909)冬,去南京入祗洹精舍就读,参加江苏省佛教教育会。二年,与同盟会会员栖云和尚赴广州宣讲佛法,任白云山双溪寺住持。以双溪寺为据点,与革命党人朱执信、邹海滨、叶竞生等从事秘密活动。1912年初到南京组织佛教协进会。同年,佛教协进会在镇江金山寺成立,被推选为主席。1913年,佛教协进会并入中华佛教总会,太虚任总会机关刊物《佛教月报》总编辑,发表《宇宙真理》、《致私篇》等论文,在我国佛教史上第一次对组织、财产、教理提出全面改革。次年至普陀山锡林(一作麟)禅院闭关治学,深究各宗教义,旁及古今、东西之学,佛学观点基本形成,著《整理僧伽制度论》、《成大乘论》。1917年10月去台湾、日本讲学。1918年,在上海与蒋作宾、陈元白、章炳麟、张謇等创立觉社,主编《觉社丛书》。后更改《觉社季刊》为《海潮音》月刊,迁杭州净梵院出刊;仍任主编。该刊历30年未尝中断。其时先后任杭州弥勒院、大佛寺、净慈寺住持。旋应湖南省长赵恒惕之请,至长沙讲学。1919年冬,作《新的唯识论》,以新近的学术思想阐释佛教教义。后去北京讲学,总统徐世昌颁给“南屏正觉”匾额。太虚尝宣称不为旧来宗派所拘束,而欲以新观点判摄一切佛法。1923年7月,于庐山大林寺发起世界佛教联合会。次年7月召开成立大会,中国代表有了尘、性移等,日、德、美、芬兰等国亦派代表出席。会上,太虚以大乘佛教利他教义阐发反对战争、反对侵略之主题。后为革新佛教,培育骨干,先后创办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僧侣教育机关。1927年,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秋,应蒋介石之请,至奉化雪窦寺讲《心经》。1928年秋,去英、法、德、荷、比、美等国宣讲佛学,为中国僧侣去欧美传播佛教之第一人。翌年,中国佛教会成立,任常委委员。后任雪窦寺住持。1935年,任《佛教日报》社社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电告日本佛教徒,本佛陀大悲兼利精神,反对侵略战争。1939年,又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出访缅甸、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争取国际佛教徒对我国抗战之同情与支持。1946年元旦,国民党政府授予胜利勋章。年底,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1947年3月17日,患脑溢血症卒于上海玉佛寺,遗愿将部分骨灰运回雪窦寺起塔,后人铭曰:“名山巍峨,长伴佛陀。”遗著有《太虚大师全书》等。
猜你喜欢的书
美学
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的经典著作,是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巨著,且自从翻译到中国以来,对中国学术界和艺术界的相关学者及普通大众都有很大的启发。 本书中,黑格尔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继而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核心观点,探讨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理念与理想,同时对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产生的不同艺术类型进行了分析,也从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和诗等艺术门类进行了具体阐述。
解学士文集
诗文别集。十卷,其中诗四卷。明解缙撰。解氏冤死后,家被籍没,诗文稿零落。明英宗天顺(1457—1464)初,黄谏慕其人,方始辑其遗稿。黄在序中曾缕述辑解缙诗文之难。缙天才骏发,属文作诗多不留稿,另外由于缙遭遇奇特,生前即享大名,冒名顶替之作亦颇不少。黄谏初编,仅在京师“遍求士大夫家及闻人口诵而录之”,加自己所藏者,共得古、今诗二百五十五首、文十七篇,编校成集,分为六卷,托人刊刻。此为缙身后第一个诗文集刻本。六卷本行世后又从友人手中及解缙经行之地收录一些解缙诗文,按地里岁月远近编为三十卷,名为《解学士先生文集》,刊于天顺八年(1464),前有黄谏、蔡朔二序。此本传世较少,近世藏书家很少寓目,可想在明代流播似亦未广。明世宗嘉靖(1522—1566)间,罗洪先与缙从孙解桐在三十卷本基础上(从此本首录黄、蔡二序,可知罗、解曾见黄氏刻本),蒐辑散亡,稍剔其伪,重编缙集,分为十卷,其中诗集部分,先将应制之作另编一卷,排在集首,其他按体编排,依次为四古、五古、五律、五绝、五排、七古、七绝、七律、赋、词等。此本刊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传世稍多。清圣祖康熙间,缙十世孙解悦重编解集,并加补葺校勘,厘为十六卷,诗五卷,刊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另有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刊本。
傅氏杂方
方书,一卷,清傅山撰。
白话元史
《元史》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明宋濂等撰。修于洪武二年(1369),次年又做修改。二百一十卷。分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据元代各朝实录、诸家行状、墓表及《元经世大典》等编成,保存了较多史料。此书为《元史》白话文。
青龙寺求法目录
青龙寺求法目录,一卷,日本圆珍撰,附法全付法记,编号二一七一。
造像量度经
全一卷。清代工布查布译。全称舍利弗问造像量度经。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本经叙述有关造立佛像之法则。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于将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对舍利弗所问,以一五六之偈颂,述说佛之身量、肉髻、发际、面轮、额颏、唇齿、鼻眼、白毫、眉耳、颈肩、手臂、掌指、胸腋、腰腹、阴藏、膝踵、足底等长度规定,最后并有简短之流通文。本经于乾隆七年(1742)译出,译者工布查布又撰造像量度经引、造像量度经解,及造像量度经续补(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各一卷。其中,造像量度经引,论造像之由来,及汉式、梵式等分别,并附有释迦佛裸体及着衣相、无量寿佛像、文殊菩萨像、多啰菩萨像、世尊游化乞食相、诸菩萨侍奉世尊在旁列立之像、不动明王像、如来满月面、菩萨鸡子面、佛母芝麻面、明王四方面等图。造像量度经解,即注解本经之文义。乾隆十三年与经合编成四卷刊行,是即乾隆版。又相当于本经之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之中,然其译者不详。